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解读 > 自贸区政策 >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今天揭晓!为何选择这里?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今天揭晓!为何选择这里?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8-13 点击:

昨日下午4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总体方案有关情况。
 
 
而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上,关于此次发布会的采访通知英文版,透露出了一个重要信息:the Overall Plan of the New Area of Lingang in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临港”二字首次出现在官方对新片区的表述中。
 
 
 
静候多时,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终于将正式揭晓。
 
 
为何新片区花落临港,这片距离上海市中心70余公里的郊区新城,将如何承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使命?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挂牌前夕,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独家专访了多位专家学者,解读自贸区、临港以及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联。
 
 
 
空间:“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潜力都令人期待
 
 
上海自贸区现有面积为120.72平方公里,范围涵盖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七个区域。
 
 
再来看看本文的“主角”临港——
 
  • 规划面积343平方公里,由国际未来区(主城区) 、智能制造区(重装备产业区、奉贤园区)、统筹发展区(主产业区)、智慧生态区(综合区)以及海洋科创城等功能区组成,人口约68万,是上海重点发展的六大功能区域之一。

 

 
 
这样描述一番还稍显“平平无奇”,那么就来看看临港的位置——
 
 
  • 位于上海东南角,距离市中心75公里,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交汇处,北临浦东国际航空港,南接洋山国际枢纽港,是上海沿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区域,也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直接腹地,更是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涉及的重要区域。同时具备海运、空运、铁路、公路、内河、轨交的特质,构成了临港便捷的综合交通优势。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表示,从地理位置看,临港连接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空港,区位优势良好;从产业定位来看,临港的目标是建成集先进重大装备制造、现代科技研发、出口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此外,临港自身产业基础良好,目前已形成五大产业集群。综合上述特质,上海自贸区新片区选址临港,既能发挥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空港的国际通道优势,又能与临港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城区品牌进行整合,符合国际贸易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相融合的产业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恰恰符合自贸新片区的主导功能。”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孙元欣表示,从现有条件来看,洋山深水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0万个,具有国际一流的全自动装卸码头,紧邻浦东国际机场、南汇新城等先天条件均为临港作为自贸新片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从产业来看,临港地区在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海洋经济等领域均形成了产业集群,拥有一定数量的骨干企业。区域内另有海洋科创城、智能制造区、智慧制造区等片区,5所大学10万名学生在此求学、生活,产业基础扎实。
 
更为倚马可待的还有临港显而易见的潜在发展空间。34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在上海十分难得,自2003年启动建设以来,临港还一直坚持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产城融合"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开发建设成效显著,具备了港口运输、国家口岸、新兴产业基地和相关服务业等功能,能够综合发展临港产业、国际船舶管理、海洋经济、智能制造、新能源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空间潜力都令人期待。
 
 
为何空间如此重要?毫无疑问,新片区聚焦发展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总部经济等产业领域对空间存在客观需求。尤其在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方面,无论是试验一辆无人驾驶汽车,还是试点制造业相关的总装交付、生产配套、入境维修,皆需要空间载体。
 
 
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石良平表示,在临港增设新片区,原因之一就是要改变现有的脱实向虚经济格局,为上海在高端制造业方面取得全国领先的身位。
 
 
 
 
聚焦产业,也是增设新片区不同于上一轮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之处。赵晓雷表示,增设新片区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新进程,也是上海新一轮发展战略空间的拓展。他指出,新片区在主导功能上与现有片区存在差别化特征,即新片区的制度创新和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将更集中、更精准地与国际高端要素聚集、高端产业功能培育、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将围绕产业链实施制度型开放集成,形成发展新动能,从而带动上海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由于主导功能存在差异性,所以新片区应是具有自由贸易区性质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突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端要素集聚和产业链培育。而这恰恰与临港的产业定位和产业基础相符合。
 
 
历经十余年发展,临港地区已初步形成“2+3+4”产业体系,是中国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临港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先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海洋装备、智能汽车三大支柱产业,积极拓展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四大新兴产业。
 
 
其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上汽、奔驰等十余家业内顶尖企业,已落地临港,地区规模与影响力与日俱增,基本形成了国产自主品牌、外资顶级品牌、造车新势力同台共舞,建成项目产能持续攀升、在建项目加速达产、储备项目加快选址落地的良性发展格局。根据临港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2月底,临港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落地总投资已超240亿元,2018年临港地区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0亿元。
 
 
在集成电路领域,临港已落地新昇、积塔等代表性企业30余家,目前正与设计、制造、装备、材料、封装和测试等产业链关键领的业内标杆企业紧密接洽。记者了解到,目前新昇半导体300毫米大硅片(一期)已实现月产10万片的产能,初步打破我国大硅片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旻艾信息科技自落户临港以来,利用紧邻自贸区便利的商务与物流条件,把握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丰富的产业链上下游资源,2018年已实现营收5000余万元。
 
 
由此可见,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已经在临港形成了“产研结合、相互赋能”的协同效应。赵晓雷表示,自贸新片区在产业发展中承担的任务,其中一项便是聚焦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关注现代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通过贸易链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 ,达到产业的相互促进。因此新片区设在临港,既有助于实现贸易转型升级, 也有助于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自贸新片区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全力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推荐:

主页 > 新闻中心 > 政策解读 > 自贸区政策 >

上海自贸区新片区今天揭晓!为何选择这里?

2019-08-13 来源:未知 点击:

昨日下午4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将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总体方案有关情况。
 
 
而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上,关于此次发布会的采访通知英文版,透露出了一个重要信息:the Overall Plan of the New Area of Lingang in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临港”二字首次出现在官方对新片区的表述中。
 
 
 
静候多时,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终于将正式揭晓。
 
 
为何新片区花落临港,这片距离上海市中心70余公里的郊区新城,将如何承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使命?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挂牌前夕,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独家专访了多位专家学者,解读自贸区、临港以及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联。
 
 
 
空间:“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潜力都令人期待
 
 
上海自贸区现有面积为120.72平方公里,范围涵盖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七个区域。
 
 
再来看看本文的“主角”临港——
 
  • 规划面积343平方公里,由国际未来区(主城区) 、智能制造区(重装备产业区、奉贤园区)、统筹发展区(主产业区)、智慧生态区(综合区)以及海洋科创城等功能区组成,人口约68万,是上海重点发展的六大功能区域之一。

 

 
 
这样描述一番还稍显“平平无奇”,那么就来看看临港的位置——
 
 
  • 位于上海东南角,距离市中心75公里,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交汇处,北临浦东国际航空港,南接洋山国际枢纽港,是上海沿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区域,也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直接腹地,更是长江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涉及的重要区域。同时具备海运、空运、铁路、公路、内河、轨交的特质,构成了临港便捷的综合交通优势。

 
 
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院长赵晓雷表示,从地理位置看,临港连接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空港,区位优势良好;从产业定位来看,临港的目标是建成集先进重大装备制造、现代科技研发、出口加工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此外,临港自身产业基础良好,目前已形成五大产业集群。综合上述特质,上海自贸区新片区选址临港,既能发挥洋山深水港和浦东国际空港的国际通道优势,又能与临港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城区品牌进行整合,符合国际贸易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相融合的产业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恰恰符合自贸新片区的主导功能。”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孙元欣表示,从现有条件来看,洋山深水港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0万个,具有国际一流的全自动装卸码头,紧邻浦东国际机场、南汇新城等先天条件均为临港作为自贸新片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从产业来看,临港地区在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海洋经济等领域均形成了产业集群,拥有一定数量的骨干企业。区域内另有海洋科创城、智能制造区、智慧制造区等片区,5所大学10万名学生在此求学、生活,产业基础扎实。
 
更为倚马可待的还有临港显而易见的潜在发展空间。34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在上海十分难得,自2003年启动建设以来,临港还一直坚持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产城融合"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开发建设成效显著,具备了港口运输、国家口岸、新兴产业基地和相关服务业等功能,能够综合发展临港产业、国际船舶管理、海洋经济、智能制造、新能源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空间潜力都令人期待。
 
 
为何空间如此重要?毫无疑问,新片区聚焦发展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总部经济等产业领域对空间存在客观需求。尤其在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方面,无论是试验一辆无人驾驶汽车,还是试点制造业相关的总装交付、生产配套、入境维修,皆需要空间载体。
 
 
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石良平表示,在临港增设新片区,原因之一就是要改变现有的脱实向虚经济格局,为上海在高端制造业方面取得全国领先的身位。
 
 
 
 
聚焦产业,也是增设新片区不同于上一轮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区之处。赵晓雷表示,增设新片区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的新进程,也是上海新一轮发展战略空间的拓展。他指出,新片区在主导功能上与现有片区存在差别化特征,即新片区的制度创新和优化营商环境举措将更集中、更精准地与国际高端要素聚集、高端产业功能培育、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将围绕产业链实施制度型开放集成,形成发展新动能,从而带动上海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由于主导功能存在差异性,所以新片区应是具有自由贸易区性质的特殊经济功能区,突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高端要素集聚和产业链培育。而这恰恰与临港的产业定位和产业基础相符合。
 
 
历经十余年发展,临港地区已初步形成“2+3+4”产业体系,是中国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目前,临港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先导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海洋装备、智能汽车三大支柱产业,积极拓展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四大新兴产业。
 
 
其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上汽、奔驰等十余家业内顶尖企业,已落地临港,地区规模与影响力与日俱增,基本形成了国产自主品牌、外资顶级品牌、造车新势力同台共舞,建成项目产能持续攀升、在建项目加速达产、储备项目加快选址落地的良性发展格局。根据临港管委会提供的数据,截至今年2月底,临港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落地总投资已超240亿元,2018年临港地区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0亿元。
 
 
在集成电路领域,临港已落地新昇、积塔等代表性企业30余家,目前正与设计、制造、装备、材料、封装和测试等产业链关键领的业内标杆企业紧密接洽。记者了解到,目前新昇半导体300毫米大硅片(一期)已实现月产10万片的产能,初步打破我国大硅片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旻艾信息科技自落户临港以来,利用紧邻自贸区便利的商务与物流条件,把握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丰富的产业链上下游资源,2018年已实现营收5000余万元。
 
 
由此可见,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已经在临港形成了“产研结合、相互赋能”的协同效应。赵晓雷表示,自贸新片区在产业发展中承担的任务,其中一项便是聚焦中国的新型工业化,关注现代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通过贸易链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 ,达到产业的相互促进。因此新片区设在临港,既有助于实现贸易转型升级, 也有助于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自贸新片区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全力推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