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振兴需求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来源:未知 日期:2017-03-31 点击:

  辽宁省省委印发的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这对于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致力于解决我省创新人才不足的源头问题,夯实辽宁振兴发展的人才支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面领会和深入贯彻《实施意见》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要把握好以下五个要义。
  
  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坚持顶层设计与问题导向相结合,深化高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破解人才培养结构性短缺与结构性过剩的矛盾,着力解决紧缺人才供给不足与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并存的现实问题,增强教育改革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形成多元化、高质量、内外部协调发展的教育供给体系。坚持整体设计、协调推进,将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相结合,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服务经济转型与改善民生,统筹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坚持需求导向、改善供给,紧紧抓住制约教育服务经济转型和民生改善的关键问题,通过调整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坚持创新驱动、提升效率,着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科技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和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增强教育供给的活力,加强政府、学校、社会和企业等各方面的协同,有效凝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合力。
  
  全面对接振兴发展需求。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围绕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沈阳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引导和支持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培养聚集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服务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大连金普新区、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加强教育国际交流,打造区域教育对外开放特色,增强教育聚才引智能力。服务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战略基地、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现代农业生产基地、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建设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培育与壮大,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积极调整院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保持学科建设、人才供给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与联动。
  
  统筹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统筹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改革,支持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整合省属高校资源,建设若干所全国一流大学;调整结构布局,建设一批优势特色突出、全面对接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全国一流学科。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加快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高技能型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加快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改革,推进现代化高水平院校建设和高水平特色专业建设,加快市域内中职学校布局调整,深化成人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改革。
  
  破解产教脱节的困境。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校企协同发展运行机制、服务和监督考核机制,优化校企协同发展环境,推动高中等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贴紧靠实、捆绑发展”,在互动共赢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人才和科技供给质量。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强校企协同创新联盟建设,建设辽宁装备制造、石化、冶金、轻工、电子信息、建材、纺织、医药等重点产业校企联盟。支持企业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实践基地,完善联合培养研究生机制。推进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基地。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形成校企双元培养、合作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抓好省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建设,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职教园区。
  
  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坚持分类指导,按农林医药业、工业、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四大类,按本科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应用型和应用型,高职院校为技术技能型进行功能定位,实施分类管理,克服同质化倾向,创新办学模式,突出建设重点,满足区域经济多样化发展需求。全面推行绩效考核,重点对高校党建工作、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等关键指标进行考核,建立与有效供给程度挂钩的基本支出保障体系、以事后奖补为特色的专业支出提升体系和以创先争优为导向的绩效支出激励体系,建立与学生在辽宁就业挂钩的财政经费投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办学,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刘国瑞/王少媛(作者均为辽宁教育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