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县域经济 > 县域动态 >

以创新引领县域工业集中区转型升级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9-02 点击:

  随着全国两会的胜利闭幕,“十三五”规划也步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如何按照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如何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落地”?如何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挖掘经济发展新动力?不仅是两会代表审议讨论、建言献策的主题,也是社会各界,各个行业共同关注的重点。
  
  县域作为行政区划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力量和重要支撑,更是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战场。“十二五”期间,陕西全面实施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使县域工业集中区成为了各地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为陕西经济社会和县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们进一步发展改革提供了动能基础。科学谋划“十三五”,对今后五年陕西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将供给侧改革与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转型升级有机融合,助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激发新的改革活力,催生新的发展动力,使供给侧改革成为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成为支撑全省工业集中区提质增效和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
  
  工业集中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
  
  “十二五”期间,陕西各地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进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陕西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数量从2010年的100个增加到2015年的194个,分布在101个县(市、区)。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实现营业收入从2010年的1844.54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8779.27亿元,营业收入过100亿元以上工业集中区数量从3个增加到18个。五年多来,陕西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的工作进程,可以总结为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推进、高效能发展的“三高”推进路径,取得了跨上“四个大台阶”的显着成绩。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迈上大台阶,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各地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提出新增建设用地向工业集中区倾斜,安排专项财政扶持资金,解决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省政府确定建设的194个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积极完善了集中区规划,启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截至2015年底,建成面积达到514.73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53.69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428.65亿元,入驻项目投资9025.04亿元。县域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工业发展和陕西大工业布局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企业发展迈上大台阶,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引擎和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到2015年底,陕西县域工业集中区聚集各类企业7968个,其中投产企业达到5684个,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达到2217个,分别在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形成了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一批产业集群。2015年,陕西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营业收入8779.29亿元,同比增长7.03%;实缴税金322.52亿元,利润总额413.92亿元,从业人数99.96万人。
  
  三是特色化发展迈上大台阶,专业化集中区质量有了大幅提升。按照陕北推动资源深度转化,关中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陕南发展绿色循环产业的战略思路,陕西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形成了以机械、装备制造、农林特产品加工、能源化工、建筑建材、有色冶金、医药化工、纺织服装业等主导产业。其中以机械、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集中区数量占到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的33.54%;以能源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占到23.61%;以农林特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占到17.01%,成为陕西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的主导产业。
  
  四是发展思路迈上大台阶。政府抓县域工业发展的新模式基本形成。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地方政府就如何抓好县域工业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一整套思路和方法,我们概括起来就是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企合作型、援助建设型、多元筹资型等“五型”推进模式。这些模式各具特点,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积极性,确定开发建设经济实体承担集中区建设任务,采用统一规划、政府授权、项目捆绑、资金集中、市场化运作、城园综合共建等多种方式,全力推进集中区开发建设,改善企业发展软硬环境,提升集中区发展速度和效率。
  
  亟待转型升级做大做强
  
  陕西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当前处在短期上升与发展后劲不足的矛盾交织期,虽然具备了较好的基础,但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视野和陕西大工业发展的布局分析,面向未来方向和趋势,加速转型升级,当前主要面临以下矛盾和问题。
  
  一是部分县工业底子薄、基础差,县域企业数量少、规模小。2015年底,陕西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4899个,数量在全国排19位;陕西县均登记企业数4618个,比全国平均数少2440个;陕西中小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5个百分点。企业不强是工业集中区发展的主要短板。
  
  二是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起步相对较迟。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曾经历过1993年和2003年的两次清理整顿,工业集中区数量少且发展模式比较单一,政府主导型居多,科技型、创新型集中区较少,大中型企业引领的集中区更少,产业集群发展相对较慢。
  
  三是部分工业集中区建设起点低,产业定位不清晰。一些集中区规划编制不规范,与城镇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衔接不够,对发展循环经济、构筑产业链、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等缺乏统筹考虑,同质化、同类化产业集中区居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不够。
  
  四是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对集中区发展的影响明显加大。随着土地政策的刚性化,企业用地矛盾愈显突出,一批招商引资项目难以落地,一些优势企业扩大生产的计划也难以实施。基础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仍是关键,如何破解投融资问题已成为县级政府领导和集中区管委会的当务之急。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大,管理人才奇缺,也直接影响发展后劲。
  
  五是管理体制不健全,服务体系亟待完善。大部分县域工业集中区管委会管理和协调的手段有限,有关部门在推进集中区发展中的职责和任务划分不明确,促进集中区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