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智慧城市news >

从智慧政府到智慧城市

来源:未知 日期:2015-09-10 点击:

  在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与互联网、社交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如果一种趋势涉及百分之一的人口,就会对电影、畅销书、流行词汇或新政治运动产生影响。
  
  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IBM公司提出,最终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不可忽视的潮流。IBM对“智慧城市”的定义由于其自身的技术优势而明显侧重于技术解决方案和应用系统层面,也就是利用计算机的AI(人工智能)来解决城市管理问题。
  
  进入“十二五”以来,智慧城市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城市政府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多个城市的政府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广州、宁波等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中明确,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争取在国内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建设示范区,使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畅通、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利、城市管理高效、 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镇)不断推广普及。
  
  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将至少拉动5万个亿的经济增长值
  
  不过,智慧城市不能为技术而技术,而应与城市规划、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政务服务有机整合,形成一揽子解决方案,缓解目前城市发展过程出现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重大问题,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会带来城市居民的全新体验,城市管理智能化、交通智能化、医疗智能化、教育智能化、商务智能化、环境保护智能化等等。这些都是新的“现代服务业”。所以智慧城市既是投资,也将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据保守估计,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将至少拉动5万个亿的经济增长值。在看到推进新型产业发展的同时,政府更应考虑如何将技术融入到传统产业中,带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新型的智慧产业。
  
  目前,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正在逐步展开,关于智慧城市与产业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环境、智慧城市的社会化服务模式与机制、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的创新模式、智慧城市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智慧城市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与市民生活质量提升等若干问题还在探讨中。如何建立中央和地方合作,如何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合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机制都在摸索中。
  
  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工作,无论在建设,还是在研究过程中,都需要集多部门力量进行讨论和研究。除了一些先进技术的创新,从政府管理层面而言,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真正考验的是政府的决策智慧。
  
  政府在建设过程中能否因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平台出现形成移动政务,并在此过程能真正从电子政务升级到智慧政府,也就是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从这些数据中读出城市发展的趋势,形成更科学的政策,更精准的管理模式,从而避免以往城市发展过程由于传统模式、模糊数据产生的种种被动,如“拉链”马路等。政府应该设法借助技术力量实现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与政府转型密不可分

  
  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各自遵循自身的发展逻辑,但并不排斥它们各自作为独立的系统而发生交互作用与影响。信息技术把政府管理作为其应用和服务的对象之一,而政府管理则将信息技术视为达到自身“善治”目标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将智能电网项目作为其绿色经济振兴计划的关键性支柱之一。近几年来,智慧城市、智慧地球建设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并积极向传统的制造产业渗透,形成了第四产业。
  
  第四产业在美国展开,不但引领美国经济复苏,而且巩固其制造业的地位。正是由于产业转型,美国经济在关键时刻表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弹性。
  
  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减慢,令众人认识到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过很多人简单将转型理解为产业升级。实际上,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与政府转型密不可分,政府转型是一切转型的关键。这一段时间,“智慧城市”概念炙手可热。创建智慧城市“领跑者”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南京、佛山、扬州;创建智慧城市“追赶者”的城市有:天津、武汉、无锡、大连、福州、杭州、成都、青岛、昆明、莆田、江门、东莞;创建智慧城市“准备者”的城市有重庆、沈阳、株洲、伊犁、江阴。这一名单还在增加中。地方政府能否抓住利用智慧城市这一机遇,改变产业链布局,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还取决于政府的谋略。
  
  从公共管理角度看,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建立政府、企业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战略框架。智慧城市不仅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也背离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本质和目的。
  
  智慧城市规划应和传统城市的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形成互动。在具体规划过程中,首先应进行诊断和设计。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包括城市管理理念、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城市的产业形态、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资源禀赋等政治、经济、资源、自然和人文等城市发展要素,拟订符合城市个性的智慧城市规划;然后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城市居民需求的热点、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形成总体规划与分项项目相呼应,也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具体实践中既要有长期规划,也要有年度计划,并有切实的保障措施,保持其连续性,避免资源的浪费,切实发挥先进制度和技术的效应。
  
  其次,智慧城市项目无论从涉及的领域、还是从评价的指标和特征以及具体实践方法都需要从技术和制度两翼展开,需要在多学科、多领域同时进行。由于很多技术人才不擅长管理,一些擅长管理的人才又不太能把握技术走向。这一人才瓶颈将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愈发明显;应在城市领导班子中配备首席信息官(CIO),并赋予其足够的权力和责任,领导整个城市推动智慧城市与产业升级、社会民生建设等一揽子工程密切结合,让技术就如同水一样渗透到每个领域、每个部门;而这些部门也借助技术这一隐形的翅膀能飞得更高。政府需要出台一些措施,吸收一些既有宏观管理才能,又有微观技术能力的人才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层,打造人才高地,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第三,要科学选择建设方案。近期智慧城市建设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目前经济、社会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社会公共服务和民生事业为落脚点,制定可行的建设方案。在具体建设路径中,资金方面可考虑采用BOT,必要时可导入一些私募基金,积极构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在技术应用方面,要考虑到技术的先进性及模式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不断探索和总结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方法;在领域方面,可以公共交通、旅游服务、卫生、教育和社区服务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方面展开,这是目前城市管理问题比较多的领域。集中资金、人力、技术,短期有所突破,形成风向标的作用,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
  
  政府角色转变、职能改革应当融入到云计算,演变出现实民主治理、机制设计,这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离开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智慧城市建设也是难以持久的。目前在各地试行的基于智能卡的公共自行车租赁计划,也暴露这一问题。在推行过程中,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杭州、昆山、吴江,都由于户籍制度桎梏以及相关福利的约束,只将本地人作为服务对象。这一制度设计,使大多数的需求者——流动人口被排除在外。
  
  此外,由于现行制度约束,地方政府之间很难进行实质性合作。即使昆山自行车租赁点已经设置在安亭,也很难进一步拓展。如果这一规则不能修改,公共自行车租赁很难大规模发展,惠及万家。市民也很难在全国各个城市实现无障碍租车。承担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务的公司也将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总之,智慧城市建设和推进凝聚众人的期许,是一个正在完成的美景。从技术到服务,从效率到公平,从控制到治理,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必须遵从的方向,也是政府职能变革的必由路径。


主页 > 新闻中心 > 智慧城市news >

从智慧政府到智慧城市

2015-09-10 来源:未知 点击:

  在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与互联网、社交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共同作用下,如果一种趋势涉及百分之一的人口,就会对电影、畅销书、流行词汇或新政治运动产生影响。
  
  智慧城市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IBM公司提出,最终成为城市建设发展不可忽视的潮流。IBM对“智慧城市”的定义由于其自身的技术优势而明显侧重于技术解决方案和应用系统层面,也就是利用计算机的AI(人工智能)来解决城市管理问题。
  
  进入“十二五”以来,智慧城市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城市政府的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0多个城市的政府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广州、宁波等一些大中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国智慧城市(镇)建设行动纲要(建议案)》中明确,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争取在国内发展100个智慧城市(镇)、200个智慧城区建设示范区,使基础设施先进、信息网络畅通、科技应用普及、生产生活便利、城市管理高效、 公共服务完备、生态环境优美、惠及全体市民的智慧城市(镇)不断推广普及。
  
  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将至少拉动5万个亿的经济增长值
  
  不过,智慧城市不能为技术而技术,而应与城市规划、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政务服务有机整合,形成一揽子解决方案,缓解目前城市发展过程出现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等重大问题,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会带来城市居民的全新体验,城市管理智能化、交通智能化、医疗智能化、教育智能化、商务智能化、环境保护智能化等等。这些都是新的“现代服务业”。所以智慧城市既是投资,也将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据保守估计,智慧城市产业的发展,将至少拉动5万个亿的经济增长值。在看到推进新型产业发展的同时,政府更应考虑如何将技术融入到传统产业中,带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新型的智慧产业。
  
  目前,关于智慧城市的研究正在逐步展开,关于智慧城市与产业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环境、智慧城市的社会化服务模式与机制、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营的创新模式、智慧城市与服务型政府建设、智慧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智慧城市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与市民生活质量提升等若干问题还在探讨中。如何建立中央和地方合作,如何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合作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机制都在摸索中。
  
  由于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工作,无论在建设,还是在研究过程中,都需要集多部门力量进行讨论和研究。除了一些先进技术的创新,从政府管理层面而言,智慧城市建设过程真正考验的是政府的决策智慧。
  
  政府在建设过程中能否因为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平台出现形成移动政务,并在此过程能真正从电子政务升级到智慧政府,也就是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从这些数据中读出城市发展的趋势,形成更科学的政策,更精准的管理模式,从而避免以往城市发展过程由于传统模式、模糊数据产生的种种被动,如“拉链”马路等。政府应该设法借助技术力量实现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与政府转型密不可分

  
  信息技术与政府管理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各自遵循自身的发展逻辑,但并不排斥它们各自作为独立的系统而发生交互作用与影响。信息技术把政府管理作为其应用和服务的对象之一,而政府管理则将信息技术视为达到自身“善治”目标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将智能电网项目作为其绿色经济振兴计划的关键性支柱之一。近几年来,智慧城市、智慧地球建设成为美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并积极向传统的制造产业渗透,形成了第四产业。
  
  第四产业在美国展开,不但引领美国经济复苏,而且巩固其制造业的地位。正是由于产业转型,美国经济在关键时刻表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弹性。
  
  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减慢,令众人认识到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过很多人简单将转型理解为产业升级。实际上,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与政府转型密不可分,政府转型是一切转型的关键。这一段时间,“智慧城市”概念炙手可热。创建智慧城市“领跑者”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南京、佛山、扬州;创建智慧城市“追赶者”的城市有:天津、武汉、无锡、大连、福州、杭州、成都、青岛、昆明、莆田、江门、东莞;创建智慧城市“准备者”的城市有重庆、沈阳、株洲、伊犁、江阴。这一名单还在增加中。地方政府能否抓住利用智慧城市这一机遇,改变产业链布局,培育城市核心竞争力,还取决于政府的谋略。
  
  从公共管理角度看,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应建立政府、企业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战略框架。智慧城市不仅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很难完成的,也背离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本质和目的。
  
  智慧城市规划应和传统城市的规划、城市发展规划形成互动。在具体规划过程中,首先应进行诊断和设计。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城市的具体情况包括城市管理理念、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的信息化水平、城市的产业形态、市民综合素质和城市资源禀赋等政治、经济、资源、自然和人文等城市发展要素,拟订符合城市个性的智慧城市规划;然后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城市居民需求的热点、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形成总体规划与分项项目相呼应,也就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具体实践中既要有长期规划,也要有年度计划,并有切实的保障措施,保持其连续性,避免资源的浪费,切实发挥先进制度和技术的效应。
  
  其次,智慧城市项目无论从涉及的领域、还是从评价的指标和特征以及具体实践方法都需要从技术和制度两翼展开,需要在多学科、多领域同时进行。由于很多技术人才不擅长管理,一些擅长管理的人才又不太能把握技术走向。这一人才瓶颈将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愈发明显;应在城市领导班子中配备首席信息官(CIO),并赋予其足够的权力和责任,领导整个城市推动智慧城市与产业升级、社会民生建设等一揽子工程密切结合,让技术就如同水一样渗透到每个领域、每个部门;而这些部门也借助技术这一隐形的翅膀能飞得更高。政府需要出台一些措施,吸收一些既有宏观管理才能,又有微观技术能力的人才到智慧城市建设的决策层,打造人才高地,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第三,要科学选择建设方案。近期智慧城市建设以问题为导向,围绕目前经济、社会等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社会公共服务和民生事业为落脚点,制定可行的建设方案。在具体建设路径中,资金方面可考虑采用BOT,必要时可导入一些私募基金,积极构建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在技术应用方面,要考虑到技术的先进性及模式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不断探索和总结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和方法;在领域方面,可以公共交通、旅游服务、卫生、教育和社区服务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方面展开,这是目前城市管理问题比较多的领域。集中资金、人力、技术,短期有所突破,形成风向标的作用,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
  
  政府角色转变、职能改革应当融入到云计算,演变出现实民主治理、机制设计,这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离开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智慧城市建设也是难以持久的。目前在各地试行的基于智能卡的公共自行车租赁计划,也暴露这一问题。在推行过程中,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杭州、昆山、吴江,都由于户籍制度桎梏以及相关福利的约束,只将本地人作为服务对象。这一制度设计,使大多数的需求者——流动人口被排除在外。
  
  此外,由于现行制度约束,地方政府之间很难进行实质性合作。即使昆山自行车租赁点已经设置在安亭,也很难进一步拓展。如果这一规则不能修改,公共自行车租赁很难大规模发展,惠及万家。市民也很难在全国各个城市实现无障碍租车。承担公共自行车租赁业务的公司也将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总之,智慧城市建设和推进凝聚众人的期许,是一个正在完成的美景。从技术到服务,从效率到公平,从控制到治理,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必须遵从的方向,也是政府职能变革的必由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