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创新 >

加快装备制造业振兴是山西转型跨越发展重要突破口

来源:未知 日期:2016-11-28 点击:

  内容提要: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与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水平、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省振兴和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的技术、资源和人才等良好的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装备制造业振兴是山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抢占未来技术发展的制高点、推进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坚持走工业新型化道路和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和标志所在。本报告从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战略与提高全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深入剖析山西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主要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措施建议,为我省科学地谋划“十二五”规划和制定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与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技术进步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资金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较低的集约化发展特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加快装备制造业振兴和提升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是我省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支柱产业的重要突破口,是引领山西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和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着力点。山西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有好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从着眼于“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高度,必须进一步理清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这对于我省实施赶超战略、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
  
  一、山西装备制造业运行轨迹和主要特点

  
  装备制造业是近代工业中最早诞生的行业之一。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国防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是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始于“一五”、“二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布局,不断壮大于“三线”建设时期大批东部企业的内迁和军工项目的快速建设。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我省装备制造业在重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纺织机械、煤机成套系统产品、基础机械、铸件、锻件、汽车零部件、铝镁合金压铸件及深加工、磁性材料及深加工、电子装备等领域优势产品均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体现出明显的产品优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从占经济总量及其比重看,曾长居全省支柱产业行列,发展潜力较大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上世纪60年代在20%左右,是全省第二大工业行业;70年代所占比重在30%左右,是全省第一大工业行业,处于全国上游水平。80年代所占比重在25%左右,是全省第二大工业行业;90年代中期才逐渐退居到煤炭、冶金之后,成为全省第三大工业行业;1996年后所占比重为9.0%左右,退居电力工业之后,成为全省第四大工业行业,发展进入了“徘徊期”。2002年后山西焦炭工业勃兴,从2003年起装备制造业比重进一步降,成为全省第五大工业行业,比重为8.4%,2008年降到4.9%的历史最低水平,2009年企稳回升至5.4%,今年1—9月进一步回升至5.6%。新的历史机遇使装备制造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从行业和产品结构看,门类比较齐全,特色优势明显
  
  目前,全省已形成了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装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门类较全的产业体系。2009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727户,是全省工业行业中单位数较多的,2009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30.5亿元,占全省工业的8.0%,是我省继煤炭、冶金、焦化、电力之后的第五大支柱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居全国第23位。太重牌起重机、油膜轴承、减速机、太重煤机的大型电牵引采煤机、大同机车的电力机车、智奇的动车组轮对、晋机和太重的火车轮、轴、永济电机厂的电机、榆液的液压系统、经纬纺机的环锭细纱机等30多种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较高。我省的国防工业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积极开发民用产品,实力明显增强。近两年汽车工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9年太原长安重汽和大运汽车制造公司汽车陆续下线,山西重型汽车制造又实现了“零”的突破,今年1—9月全省汽车产量已突破6000辆。
  
  (三)从产业分布看,区域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发展优势明显
  
  全省11个市装备制造业均有分布,并初步形成了太原、运城、晋中、长治、大同和临汾等六大基地。2009年这六个市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86.8%,而太原、运城两市就占了58.8%。其中太原市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综合实力最强,其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47.6%。同时,还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200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突破100户,达到118户,拥有大中型企业124户。一批龙头企业有相当的技术实力、竞争力较强。太原重型机械集团位居2010年中国制造业500强第285位,连续进入中国工业行业企业排头兵名单。其中榆次液压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液压元件重要的制造基地和液压铸造中心。隶属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晋西机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国家重点保军单位及军民结合型大型骨干企业;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机械行业的骨干企业。隶属于中国北车集团的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电力机车研发制造的重要基地;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在中小型发电机制造行业和民品液压支架煤炭机械中占据较强的技术和规模优势。经纬纺机榆次分公司建有完善的产品研发、工艺技术、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的经营管理体系。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是生产重型汽车变速箱和汽车发动机齿轮的国有大型企业。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高速动车组轮对生产和检修基地。山西三联铸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为核心的高度专业化铸造企业,山西华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机载配重铸件。太原长安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山西大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使山西汽车工业的前景一片光明。
  
  (四)从发展潜力看,从业人员素质较高,投资比重有所上升

  
  200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中有高级技术职称的4384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1.64%。有中级技术职称的13998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5.25%;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1602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0.6%,大学本科学历的22299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8.36%;高级技师2183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0.82%,技师8028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3.01%。高级工25773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9.66%,均超过全省工业行业平均水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全省各工业行业中名列前茅。2009年全省工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42.4亿元,同比增长17.0%,低于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2.5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182.7亿元,同比增长32.5%,超过全省工业投资增幅16.0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9.0%,比2008年增长1.1个百分点。
  
  二、加快发展和振兴山西装备制造业的短板制约

  
  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有利条件较多,如行业门类齐全,部分龙头企业加速崛起,重型机械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但多年来制约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短板亟待克服。
  
  (一)行业投资总量不足、所占比重长期偏低
  
  装备制造业是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没有源源不断的投资,很难保证其持续稳定较快发展。近年来山西工业投资比重持续回落,装备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也是持续走低。200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投资总额达到了104.97亿元,占全国装备制造业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2%,2008年投资总额达到137.9亿元,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占全国的比重却下降为1.1%,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处于明显落后的地位。并且在中部六省中,山西装备制造业投资总额也居末位,劣势较为明显。由于长期投资缓慢,致使行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高技术产业比重低,综合成套设备能力弱
  
  装备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的大本营,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综合性和成套性很强的行业,而山西装备制造业在局部领域上具有一定的产业技术优势,但是在整装成套能力方面实力偏弱。根据2007年省科技厅“444”产业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能够实现成套设备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比重仅为17.2%,大多数企业仅仅是以生产零部件为主,产业技术也仅仅局限于该部件,没有成套设备的开发和生产能力。并且全省装备制造业也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条,这造成了全省装备制造业成为全国的零部件加工厂,难以得到成套设备研发和生产的高附加价值。200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中高技术部分仅为15.3%。
  
  (三)研发投入整体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00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共有研发投入的企业80户,占全部装备制造业单位数的12.0%,共计投入7.82亿元,占这80户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2.3%,占全部装备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1.1%,其中太重集团等5户企业合计投入5.2亿元,占全行业研发费用的66.9%;其中40户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不足100万元,88%的装备制造企业在2008年没有研发费用投入。近年来,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特别是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近年来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多数中小型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比重非常小。
  
  与装备制造业大省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如山东省装备制造业有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22家、134家,分别是我省的4.4倍、3.6倍。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达到68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在全省机械行业骨干企业得到普及,我省制造业信息化水平相比较低。全行业现有37个中国名牌产品,9个中国驰名商标,而我省只有4个中国名牌产品。与全国装备制造业第一大省广东相比,差距更为明显。2008年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807.3亿元,占全省工业的31.2%,占GDP的14.2%,全省装备制造业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家,世界名牌产品3个,中国名牌产品15个,中国驰名商标7件。
  
  (四)科研人员的引进和利用水平低,技术人才外流

  
  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能否迅速提高最重要的动力源泉。从2007年省科技厅“444”产业调查的结果来看,全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科研力量也较强,与经济普查的结论一致,这主要是从企业从事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来看,两次的比重均超过10%。但从人才引进情况方面来看,整体上不容乐观,其中28%的企业没有引进过人才,而且引进的人才绝对数量较少,并且十分集中。在调查企业中共有外籍人才46名,留学归国人才18名,省外人才330名,兼职人才175名,总数为569人,占全部员工总数的1.8%,并且过于集中,如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的外籍人才28人,省外人才89人,所拥有的引进人才数量远远大于其他企业,说明全省对于外来的人才吸引能力和引进模式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五)多数企业低水平运营,对外部投资缺乏吸引力
  

  200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共有亏损企业228户,亏损面31.4%,盈亏持平或盈利额不达100万元的企业324户,占44.6%,亏损微利经营的企业552户,占装备制造业全部单位数的75%以上,全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高达11.77亿元;今年1—9月全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1.45亿元。
  
  三、加快发展和振兴山西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建议
  
  装备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现代化的制造业基地有着重要意义。山西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提升全省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发展装备制造业不但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政治意义。
  
  (一)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
  
  1、顺应时代潮流要求,发挥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全球低碳发展、山西转型发展、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时代潮流,为全省装备制造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产业分工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正在加速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我省同时具备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的比较优势,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中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2、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国家出台“装备制造业振兴和调整中部崛起战略”将给予我省新的政策支持,并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向我省有关地区延伸。国家构筑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供应体系,确定将我省建成全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并把我省列为全国唯一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份,这将为我省机电行业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撑。我省实施扩大开放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山西省人民政府将装备制造业作为全省八大支柱产业之一重点推进的战略部署,为山西省机电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装备产业升级换代。面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政府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的决心进一步加强,在大力改造提升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产业的战略决策,为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我省落后产能比重过高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冶金、化工、焦炭、水泥、火电等行业。为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我省将大力实施焦炉气综合利用和煤焦油加工业快速发展的煤化工战略。这都将引导我省机电产品制造业调整产品结构,淘汰一批落后产品,开发一批新产品,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二)明确奋斗目标,争取实现“十二五”总量增长两倍
  
  通过积极奋斗,“十二五”末全省装备制造业总体实力努力实现历史性突破,并培育造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企业,继续保持并扩大我省矿用机械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和优势。实现产业发展由加工制造向集研发、生产、成套、服务于一体的方向转变,力争形成以五大装备制造国家示范基地、五大新型装备制造基地和四大产业集群为主体的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将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从以下四个方向实现攻坚:一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突破30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二是大企业实力明显提高。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以上1个,100—500亿元的4个、50—100亿元的5个、全省收入前十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50%;三是名牌产品大幅增加。在煤矿机械、铁路装备、重型机械、纺织机械、液压元器件(系统)、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等领域打造20个国内名牌和15个中国驰名商标;四是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到2015年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个,重点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0%,授权专利年均增长30%以上。产品设计、制造水平、成套能力有较大提高,优势产品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定位明确,“十二五”经济总量翻一番已成为全省各市各行业的奋斗目标,装备制造业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超越全省,争取实现总量增长两倍。
  
  (三)加快山西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的着力点
  
  1、抓转型发展重点,优化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环境。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一要依托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重点工程,有针对性地实现重点产品国内制造。二要结合钢铁、汽车、纺织等大产业的重点项目,推进装备自主化。三要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四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2、抓技术进步核心,提升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坚持自主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完善煤炭机械、铁路装备、重型装备、纺织机械、液压元器件(系统)等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进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突破薄煤层采煤设备、快掘进设备、大型煤炭洗选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装备、高端液压系统、高速列车关键部件等技术瓶颈,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制造工艺水平,强化成套集成能力。引进技术,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国际化大企业的技术协作和联合攻关,大力开发高端医疗器械、先进轻工机械、食品机械和农用机械等新型装备制造产品系列,开拓新的产业领域。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推进技术标准创新,及时跟踪转化国外最新标准,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渗透和融入装备制造业。
  
  3、抓重点优势企业,培育一批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实行大企业集团战略,增强综合竞争力。以太重集团、富士康、北车大同电力机车、北车太原轨道交通、太原南方重汽、大运汽车、智奇铁路设备公司等企业为主体,整合关联企业、研发机构等资源,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竞争力。以大企业和知名品牌为依托,加快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装备制造集中地和产业集群区。同时,要大胆引进中国和世界著名装备制造企业,提升山西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素质。
  
  4、抓产业集群整合,带动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发挥集群优势,争取最大的规模效应。我省的铸造、锻造、不锈钢深加工、铝镁合金深加工产业目前已有一定基础,但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竞争力弱,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提高产业聚集,培育核心龙头企业,建设具有较强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依托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发展不锈钢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优势企业发展铝镁合金深加工、铸造锻造产业集群。
  
  5、抓发展平台建设,为装备制造业升级提供服务支撑。创建一批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抓住国家制定国家级装备制造示范基地标准和认定办法的契机,发挥我省在煤矿机械、铁路装备、重型机械、纺织机械、液压元器件(系统)等传统行业的比较优势,聚焦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通过进一步整合优化、自主创新、引进技术、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壮大规模和提升竞争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五大装备制造国家示范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即煤机成套制造国家示范基地和世界煤机产业基地、铁路装备制造国家示范基地、重型机械制造国家示范基地、纺织机械制造国家示范基地、液压元器件(系统)国家示范基地。同时,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我省重型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钕铁硼永磁元器件、节能环保装备、电子装备及信息化系统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优化整合、引资合作、重点扶持大力培育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五大新型装备制造基地。即重型汽车及新型燃料汽车制造基地、新型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钕铁硼永磁元器件制造基地、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电子装备及信息化系统制造基地。
  
  四、加快山西装备制造业实现赶超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山西加快转型发展、实现跨越发展、全面推进工业新型化的必然要求、必由之路,是全省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新的支柱产业的战略选择和有效途径。为此必须以构建技术自主化、设备成套化、制造集约化、服务网络化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为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重点突破的原则,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纽带,加强和深化与国家部门与企业战略合作,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强领导统筹规划,重点打造规模效应突出、带动性强的整机成套、附加值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真正使装备制造业成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标志性行业。
  
  (一)加强激励机制引导,设立振兴装备制造业专项扶持基金
  
  省人民政府每年安排专项扶持和奖励基金,以贴息、投资补助和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五大国家装备示范基地、五大新型装备制造基地和四大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技术创新和重点项目建设。对成功开发重大产品和成功引进外部大企业、大项目的有功人员及单位要给予重奖,突出发挥优秀人才引领行业及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作用。
  
  (二)加快落实产业政策,全面建立和深化与部委、央企等的战略合作,多上大项目
  
  加强与国家工信部、铁道部等政府部门及中国中铁、中国北车、中国兵工等大型央企和世界级装备制造企业的战略合作,全力支持驻晋中央装备制造企业在山西做大做强,加快山西军工高新技术民用化、产业化步伐。紧紧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期,用足用好国家关于装备制造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各项政策措施。对装备制造业尤其是大企业、工业园区、装备基地、非公有制及外资等重点投资项目,要优先审批、优先扶持、优先提供融资服务。对列入国家或省重大装备重点建设的项目、招商引入的战略投资项目、大企业项目和基地建设项目,优先配置土地。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进行技术改造,对太原、大同等地需搬迁改造建设重大装备制造园区的项目,给予土地置换优惠等政策。
  
  (三)建立优惠政策机制,巩固和提高优势产品的省内市场占有率
  
  加快实施优惠政策的促进作用,实行首台(套)补贴制,鼓励使用省内设备。对订购和使用首台(套)本省产重大技术装备的重点工程可确定为技术进步示范工程,省专项资金予以优先扶持。购买首台(套)本省产重大技术装备,可申请国家、省专项资金补贴,可按规定加速提取设备折旧。同时,省内大型煤炭企业购买省内新设备的,可增加使用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份额。
  
  (四)落实技术进步政策,全面加强和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发挥政府推进的主导作用,加强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的开发,科技部门要拿出三项费用中的25%重点扶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攻关、技术推广、重大技术引进、参与国家产品标准制定和国外先进标准转化以及中试基地建设。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经有关部门认定为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开发、制造国家所确定的16个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领域装备而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和国内不能生产的原材料所缴纳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所退税款作为国家投资转作国家资本金。
  
  (五)实施人才振兴战略,强化培养引进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
  
  支持装备制造业采取期权、技术入股、特殊津贴等灵活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引进国际国内尖端人才。对重大技术装备开发、制造和推广做出突出贡献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改善装备制造业高级经营人才、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努力遏制人才外流。在山西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要以事业和感情留人,让高尖精人才在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伟大事业中充分展示其才华,实现其自身价值。
  
  (六)树立登高望远理念,实施质量振兴工程和推动品牌战略
  
  在当今全球国际竞争大格局中,品牌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实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整体素质,标示着企业的信用和形象。企业拥有名牌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产品销售、提高综合效益。品牌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对企业而言,还可以形成名牌产品系列,促进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崛起。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企业作为实施名牌战略的主体,必须把维护名牌产品放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通过以名牌引路,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这年来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品牌建设已抓出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相比,我省差距较大,潜力也大。从中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山西装备制造企业必须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不但要创好品牌、用好品牌,而且要宣传品牌、强化品牌,不断树立品牌在业界的好口碑,全方位地参与市场竞争,开拓、占领和巩固、扩大省内外、国内外市场,为装备制造业振兴和企业腾飞做出新的贡献。省、市、县各级政府均要重奖创名牌的企业。
  
  (七)创优投资项目带动环境,加强考核推进装备制造业振兴
  
  完善振兴装备制造业领导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宏观决策部门要发挥好作用,相关部门要相互协同配合,及时协调解决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向社会发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信息,确保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将装备制造业发展指标和工作列入主要经济指标、重点工作情况考核范围和内容。各地、各部门要加快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采取上门服务、现场办公、急事特办等多种方式,开辟“绿色通道”,营造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积极搭建产业融资平台,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投资装备制造业,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撑。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资本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企业发行债券,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开展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制约装备类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



主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创新 >

加快装备制造业振兴是山西转型跨越发展重要突破口

2016-11-28 来源:未知 点击:

  内容提要: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与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水平、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我省振兴和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具有一定的技术、资源和人才等良好的基础和比较优势。加快装备制造业振兴是山西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抢占未来技术发展的制高点、推进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坚持走工业新型化道路和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和标志所在。本报告从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战略与提高全省工业核心竞争力的高度,深入剖析山西装备制造业的现状、主要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措施建议,为我省科学地谋划“十二五”规划和制定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与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和基础性产业,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技术进步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资金密集、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能耗和污染物排放较低的集约化发展特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加快装备制造业振兴和提升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是我省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支柱产业的重要突破口,是引领山西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和实现资源型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着力点。山西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有好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从着眼于“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高度,必须进一步理清发展目标和战略举措,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这对于我省实施赶超战略、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
  
  一、山西装备制造业运行轨迹和主要特点

  
  装备制造业是近代工业中最早诞生的行业之一。山西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国防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是基础和主要组成部分。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全面发展始于“一五”、“二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布局,不断壮大于“三线”建设时期大批东部企业的内迁和军工项目的快速建设。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我省装备制造业在重型机械、轨道交通设备、纺织机械、煤机成套系统产品、基础机械、铸件、锻件、汽车零部件、铝镁合金压铸件及深加工、磁性材料及深加工、电子装备等领域优势产品均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体现出明显的产品优势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从占经济总量及其比重看,曾长居全省支柱产业行列,发展潜力较大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在上世纪60年代在20%左右,是全省第二大工业行业;70年代所占比重在30%左右,是全省第一大工业行业,处于全国上游水平。80年代所占比重在25%左右,是全省第二大工业行业;90年代中期才逐渐退居到煤炭、冶金之后,成为全省第三大工业行业;1996年后所占比重为9.0%左右,退居电力工业之后,成为全省第四大工业行业,发展进入了“徘徊期”。2002年后山西焦炭工业勃兴,从2003年起装备制造业比重进一步降,成为全省第五大工业行业,比重为8.4%,2008年降到4.9%的历史最低水平,2009年企稳回升至5.4%,今年1—9月进一步回升至5.6%。新的历史机遇使装备制造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从行业和产品结构看,门类比较齐全,特色优势明显
  
  目前,全省已形成了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装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门类较全的产业体系。2009年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727户,是全省工业行业中单位数较多的,2009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30.5亿元,占全省工业的8.0%,是我省继煤炭、冶金、焦化、电力之后的第五大支柱产业,产品销售收入居全国第23位。太重牌起重机、油膜轴承、减速机、太重煤机的大型电牵引采煤机、大同机车的电力机车、智奇的动车组轮对、晋机和太重的火车轮、轴、永济电机厂的电机、榆液的液压系统、经纬纺机的环锭细纱机等30多种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较高。我省的国防工业企业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积极开发民用产品,实力明显增强。近两年汽车工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9年太原长安重汽和大运汽车制造公司汽车陆续下线,山西重型汽车制造又实现了“零”的突破,今年1—9月全省汽车产量已突破6000辆。
  
  (三)从产业分布看,区域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发展优势明显
  
  全省11个市装备制造业均有分布,并初步形成了太原、运城、晋中、长治、大同和临汾等六大基地。2009年这六个市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86.8%,而太原、运城两市就占了58.8%。其中太原市装备制造业优势明显,综合实力最强,其工业总产值占全省的47.6%。同时,还形成了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200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突破100户,达到118户,拥有大中型企业124户。一批龙头企业有相当的技术实力、竞争力较强。太原重型机械集团位居2010年中国制造业500强第285位,连续进入中国工业行业企业排头兵名单。其中榆次液压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液压元件重要的制造基地和液压铸造中心。隶属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晋西机器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国家重点保军单位及军民结合型大型骨干企业;隶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机械行业的骨干企业。隶属于中国北车集团的永济新时速电机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电力机车研发制造的重要基地;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山西汾西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在中小型发电机制造行业和民品液压支架煤炭机械中占据较强的技术和规模优势。经纬纺机榆次分公司建有完善的产品研发、工艺技术、生产制造、营销服务的经营管理体系。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是生产重型汽车变速箱和汽车发动机齿轮的国有大型企业。智奇铁路设备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高速动车组轮对生产和检修基地。山西三联铸造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汽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为核心的高度专业化铸造企业,山西华翔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机载配重铸件。太原长安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山西大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使山西汽车工业的前景一片光明。
  
  (四)从发展潜力看,从业人员素质较高,投资比重有所上升

  
  200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中有高级技术职称的4384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1.64%。有中级技术职称的13998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5.25%;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1602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0.6%,大学本科学历的22299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8.36%;高级技师2183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0.82%,技师8028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3.01%。高级工25773人,占全行业从业人员的9.66%,均超过全省工业行业平均水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全省各工业行业中名列前茅。2009年全省工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042.4亿元,同比增长17.0%,低于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2.5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182.7亿元,同比增长32.5%,超过全省工业投资增幅16.0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9.0%,比2008年增长1.1个百分点。
  
  二、加快发展和振兴山西装备制造业的短板制约

  
  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有利条件较多,如行业门类齐全,部分龙头企业加速崛起,重型机械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但多年来制约山西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短板亟待克服。
  
  (一)行业投资总量不足、所占比重长期偏低
  
  装备制造业是典型的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没有源源不断的投资,很难保证其持续稳定较快发展。近年来山西工业投资比重持续回落,装备制造业的投资比重也是持续走低。200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投资总额达到了104.97亿元,占全国装备制造业投资总额的比重为1.2%,2008年投资总额达到137.9亿元,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占全国的比重却下降为1.1%,全国其他省份相比,处于明显落后的地位。并且在中部六省中,山西装备制造业投资总额也居末位,劣势较为明显。由于长期投资缓慢,致使行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高技术产业比重低,综合成套设备能力弱
  
  装备制造业是高技术产业的大本营,是一个典型的技术综合性和成套性很强的行业,而山西装备制造业在局部领域上具有一定的产业技术优势,但是在整装成套能力方面实力偏弱。根据2007年省科技厅“444”产业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能够实现成套设备研发和生产的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比重仅为17.2%,大多数企业仅仅是以生产零部件为主,产业技术也仅仅局限于该部件,没有成套设备的开发和生产能力。并且全省装备制造业也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条,这造成了全省装备制造业成为全国的零部件加工厂,难以得到成套设备研发和生产的高附加价值。200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中高技术部分仅为15.3%。
  
  (三)研发投入整体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200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共有研发投入的企业80户,占全部装备制造业单位数的12.0%,共计投入7.82亿元,占这80户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2.3%,占全部装备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1.1%,其中太重集团等5户企业合计投入5.2亿元,占全行业研发费用的66.9%;其中40户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不足100万元,88%的装备制造企业在2008年没有研发费用投入。近年来,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特别是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近年来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多数中小型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比重非常小。
  
  与装备制造业大省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如山东省装备制造业有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22家、134家,分别是我省的4.4倍、3.6倍。省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达到68家,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在全省机械行业骨干企业得到普及,我省制造业信息化水平相比较低。全行业现有37个中国名牌产品,9个中国驰名商标,而我省只有4个中国名牌产品。与全国装备制造业第一大省广东相比,差距更为明显。2008年广东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807.3亿元,占全省工业的31.2%,占GDP的14.2%,全省装备制造业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工程实验室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5家,世界名牌产品3个,中国名牌产品15个,中国驰名商标7件。
  
  (四)科研人员的引进和利用水平低,技术人才外流

  
  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能否迅速提高最重要的动力源泉。从2007年省科技厅“444”产业调查的结果来看,全省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科研力量也较强,与经济普查的结论一致,这主要是从企业从事专业技术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来看,两次的比重均超过10%。但从人才引进情况方面来看,整体上不容乐观,其中28%的企业没有引进过人才,而且引进的人才绝对数量较少,并且十分集中。在调查企业中共有外籍人才46名,留学归国人才18名,省外人才330名,兼职人才175名,总数为569人,占全部员工总数的1.8%,并且过于集中,如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的外籍人才28人,省外人才89人,所拥有的引进人才数量远远大于其他企业,说明全省对于外来的人才吸引能力和引进模式存在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五)多数企业低水平运营,对外部投资缺乏吸引力
  

  200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共有亏损企业228户,亏损面31.4%,盈亏持平或盈利额不达100万元的企业324户,占44.6%,亏损微利经营的企业552户,占装备制造业全部单位数的75%以上,全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高达11.77亿元;今年1—9月全行业亏损企业亏损额11.45亿元。
  
  三、加快发展和振兴山西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建议
  
  装备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全国重要现代化的制造业基地有着重要意义。山西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加快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我省经济综合竞争力,是提升全省工业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保证。发展装备制造业不但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政治意义。
  
  (一)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
  
  1、顺应时代潮流要求,发挥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全球低碳发展、山西转型发展、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时代潮流,为全省装备制造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外产业分工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正在加速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我省同时具备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相对较低的比较优势,在国家促进中部崛起中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处于有利地位。
  
  2、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国家出台“装备制造业振兴和调整中部崛起战略”将给予我省新的政策支持,并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向我省有关地区延伸。国家构筑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供应体系,确定将我省建成全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并把我省列为全国唯一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份,这将为我省机电行业提供重要的政策支撑。我省实施扩大开放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山西省人民政府将装备制造业作为全省八大支柱产业之一重点推进的战略部署,为山西省机电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装备产业升级换代。面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政府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的决心进一步加强,在大力改造提升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产业的战略决策,为山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我省落后产能比重过高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在冶金、化工、焦炭、水泥、火电等行业。为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我省将大力实施焦炉气综合利用和煤焦油加工业快速发展的煤化工战略。这都将引导我省机电产品制造业调整产品结构,淘汰一批落后产品,开发一批新产品,带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二)明确奋斗目标,争取实现“十二五”总量增长两倍
  
  通过积极奋斗,“十二五”末全省装备制造业总体实力努力实现历史性突破,并培育造就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企业,继续保持并扩大我省矿用机械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和优势。实现产业发展由加工制造向集研发、生产、成套、服务于一体的方向转变,力争形成以五大装备制造国家示范基地、五大新型装备制造基地和四大产业集群为主体的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将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全省新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从以下四个方向实现攻坚:一是坚持又好又快发展。2015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突破30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二是大企业实力明显提高。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元以上1个,100—500亿元的4个、50—100亿元的5个、全省收入前十位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50%;三是名牌产品大幅增加。在煤矿机械、铁路装备、重型机械、纺织机械、液压元器件(系统)、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等领域打造20个国内名牌和15个中国驰名商标;四是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到2015年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0个,重点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新产品产值率达到50%,授权专利年均增长30%以上。产品设计、制造水平、成套能力有较大提高,优势产品的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定位明确,“十二五”经济总量翻一番已成为全省各市各行业的奋斗目标,装备制造业作为全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定要超越全省,争取实现总量增长两倍。
  
  (三)加快山西装备制造业振兴战略的着力点
  
  1、抓转型发展重点,优化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环境。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一要依托高效清洁发电、特高压输变电、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天然气管道输送和液化储运、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重点工程,有针对性地实现重点产品国内制造。二要结合钢铁、汽车、纺织等大产业的重点项目,推进装备自主化。三要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配套产品的技术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四要推进结构调整,转变产业增长方式。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发展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完善产品标准体系,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2、抓技术进步核心,提升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坚持自主创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重点完善煤炭机械、铁路装备、重型装备、纺织机械、液压元器件(系统)等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进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突破薄煤层采煤设备、快掘进设备、大型煤炭洗选设备、大型煤化工成套装备、高端液压系统、高速列车关键部件等技术瓶颈,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制造工艺水平,强化成套集成能力。引进技术,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和国际化大企业的技术协作和联合攻关,大力开发高端医疗器械、先进轻工机械、食品机械和农用机械等新型装备制造产品系列,开拓新的产业领域。积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推进技术标准创新,及时跟踪转化国外最新标准,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推进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渗透和融入装备制造业。
  
  3、抓重点优势企业,培育一批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实行大企业集团战略,增强综合竞争力。以太重集团、富士康、北车大同电力机车、北车太原轨道交通、太原南方重汽、大运汽车、智奇铁路设备公司等企业为主体,整合关联企业、研发机构等资源,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提高规模效益和整体竞争力。以大企业和知名品牌为依托,加快产业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装备制造集中地和产业集群区。同时,要大胆引进中国和世界著名装备制造企业,提升山西装备制造业的综合素质。
  
  4、抓产业集群整合,带动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发挥集群优势,争取最大的规模效应。我省的铸造、锻造、不锈钢深加工、铝镁合金深加工产业目前已有一定基础,但多数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竞争力弱,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提高产业聚集,培育核心龙头企业,建设具有较强区域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依托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发展不锈钢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优势企业发展铝镁合金深加工、铸造锻造产业集群。
  
  5、抓发展平台建设,为装备制造业升级提供服务支撑。创建一批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抓住国家制定国家级装备制造示范基地标准和认定办法的契机,发挥我省在煤矿机械、铁路装备、重型机械、纺织机械、液压元器件(系统)等传统行业的比较优势,聚焦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通过进一步整合优化、自主创新、引进技术、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壮大规模和提升竞争力,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五大装备制造国家示范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即煤机成套制造国家示范基地和世界煤机产业基地、铁路装备制造国家示范基地、重型机械制造国家示范基地、纺织机械制造国家示范基地、液压元器件(系统)国家示范基地。同时,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我省重型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装备、钕铁硼永磁元器件、节能环保装备、电子装备及信息化系统有较强的发展潜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通过优化整合、引资合作、重点扶持大力培育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五大新型装备制造基地。即重型汽车及新型燃料汽车制造基地、新型能源装备制造基地、钕铁硼永磁元器件制造基地、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电子装备及信息化系统制造基地。
  
  四、加快山西装备制造业实现赶超跨越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山西加快转型发展、实现跨越发展、全面推进工业新型化的必然要求、必由之路,是全省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新的支柱产业的战略选择和有效途径。为此必须以构建技术自主化、设备成套化、制造集约化、服务网络化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体系为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重点突破的原则,以重大项目建设为纽带,加强和深化与国家部门与企业战略合作,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强领导统筹规划,重点打造规模效应突出、带动性强的整机成套、附加值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真正使装备制造业成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标志性行业。
  
  (一)加强激励机制引导,设立振兴装备制造业专项扶持基金
  
  省人民政府每年安排专项扶持和奖励基金,以贴息、投资补助和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五大国家装备示范基地、五大新型装备制造基地和四大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技术创新和重点项目建设。对成功开发重大产品和成功引进外部大企业、大项目的有功人员及单位要给予重奖,突出发挥优秀人才引领行业及企业转型跨越发展的作用。
  
  (二)加快落实产业政策,全面建立和深化与部委、央企等的战略合作,多上大项目
  
  加强与国家工信部、铁道部等政府部门及中国中铁、中国北车、中国兵工等大型央企和世界级装备制造企业的战略合作,全力支持驻晋中央装备制造企业在山西做大做强,加快山西军工高新技术民用化、产业化步伐。紧紧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遇期,用足用好国家关于装备制造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各项政策措施。对装备制造业尤其是大企业、工业园区、装备基地、非公有制及外资等重点投资项目,要优先审批、优先扶持、优先提供融资服务。对列入国家或省重大装备重点建设的项目、招商引入的战略投资项目、大企业项目和基地建设项目,优先配置土地。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场地进行技术改造,对太原、大同等地需搬迁改造建设重大装备制造园区的项目,给予土地置换优惠等政策。
  
  (三)建立优惠政策机制,巩固和提高优势产品的省内市场占有率
  
  加快实施优惠政策的促进作用,实行首台(套)补贴制,鼓励使用省内设备。对订购和使用首台(套)本省产重大技术装备的重点工程可确定为技术进步示范工程,省专项资金予以优先扶持。购买首台(套)本省产重大技术装备,可申请国家、省专项资金补贴,可按规定加速提取设备折旧。同时,省内大型煤炭企业购买省内新设备的,可增加使用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份额。
  
  (四)落实技术进步政策,全面加强和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发挥政府推进的主导作用,加强装备制造业共性技术的开发,科技部门要拿出三项费用中的25%重点扶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攻关、技术推广、重大技术引进、参与国家产品标准制定和国外先进标准转化以及中试基地建设。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经有关部门认定为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开发、制造国家所确定的16个重大技术装备关键领域装备而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和国内不能生产的原材料所缴纳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实行先征后退,所退税款作为国家投资转作国家资本金。
  
  (五)实施人才振兴战略,强化培养引进人才政策的贯彻落实
  
  支持装备制造业采取期权、技术入股、特殊津贴等灵活的激励措施,鼓励企业引进国际国内尖端人才。对重大技术装备开发、制造和推广做出突出贡献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改善装备制造业高级经营人才、科技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努力遏制人才外流。在山西这样的欠发达地区,要以事业和感情留人,让高尖精人才在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伟大事业中充分展示其才华,实现其自身价值。
  
  (六)树立登高望远理念,实施质量振兴工程和推动品牌战略
  
  在当今全球国际竞争大格局中,品牌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实力和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品牌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的整体素质,标示着企业的信用和形象。企业拥有名牌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促进产品销售、提高综合效益。品牌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对企业而言,还可以形成名牌产品系列,促进相关产品和产业的崛起。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企业作为实施名牌战略的主体,必须把维护名牌产品放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成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通过以名牌引路,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这年来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品牌建设已抓出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相比,我省差距较大,潜力也大。从中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山西装备制造企业必须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不但要创好品牌、用好品牌,而且要宣传品牌、强化品牌,不断树立品牌在业界的好口碑,全方位地参与市场竞争,开拓、占领和巩固、扩大省内外、国内外市场,为装备制造业振兴和企业腾飞做出新的贡献。省、市、县各级政府均要重奖创名牌的企业。
  
  (七)创优投资项目带动环境,加强考核推进装备制造业振兴
  
  完善振兴装备制造业领导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宏观决策部门要发挥好作用,相关部门要相互协同配合,及时协调解决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向社会发布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信息,确保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将装备制造业发展指标和工作列入主要经济指标、重点工作情况考核范围和内容。各地、各部门要加快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采取上门服务、现场办公、急事特办等多种方式,开辟“绿色通道”,营造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积极搭建产业融资平台,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本投资装备制造业,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撑。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资本市场,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企业发行债券,积极支持上市公司开展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制约装备类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