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创新 >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来源:未知 日期:2016-12-09 点击:

  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 是党中央、 国务院在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通过对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验进行系统梳理与借鉴, 提出促进辽宁省经济走出发展困境, 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优先发展商务服务业;强化地方行业协会的作用;重视创新和人才培养, 推广 “互联网 + ” 的运作模式。
  
  一、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全球服务经济所占比重已达 GDP 的 60%, 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已超过 70%,中低收入国家在 40% 左右。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长期以来一直偏低, 2001 年首次超过工业比重, 2012 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比重, 2015 年首次超过 50% (50. 5%)。
  
  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仅明显低于美国(78. 1%, 2013年)、 英国(78. 4%, 2014 年)等发达国家,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中的印度(52. 1%, 2014 年)、 俄罗斯(60%, 2014年)。目前, 我国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仅相当于 20 世纪 70年代初的日本、 80 年代初的韩国和90 年代末的印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为 15% 左右,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美国经济学家 Shelp 曾指出, 农业、 采掘业和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 “砖石” , 而生产性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在一起的 “水泥” 。目前发达国家都在向“微笑曲线” 的两端发展, 我国经济也必须向“微笑曲线” 的两端延伸, 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融合。2015 年, 辽宁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12976. 8 亿元, 增速高于 GDP 增速 4. 1个百分点, 同比增长7. 1%, 其中, 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
  
  二、 北京市和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分析
  
  (一) 北京模式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北京市主导产业, 其发展水平可以作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代表。2014 年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占 GDP 比例高达 56. 9%, 位居全国省级区域首位。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主要为:产业链垂直分解发展模式、 产业支撑发展模式、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服务外包发展模式。北京是中国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凭借着这些优势, 北京在发展研发、 金融、 物流、 营销推广等高端产业链环节具有其他地区不具有的优势,同时北京还是中国服务业外包基地城市, 服务外包产业非常发达。
  
  (二)上海模式
  
  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 上海就开始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已经将近六成, 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为产业集聚、 服务外包等模式, 其中, 以产业集聚模式为主要发展模式。
  
  三、 发达国家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经验分析
  
  (一) 美国经验

  
  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国际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 总结以下几方面的经验。首先是政府制定合理的科技发展战略, 以战略规划为先导, 同时普及科技创新和自动化辅助, 从而推动服务业的更好发展。二是政府十分重视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给予创新性服务企业信息支持、 财政税收支持等。三是政府营造适合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允许生产性服务企业自由竞争,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银行、 保险等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 欧盟经验

  
  欧盟将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划分为 4 大类行业:运输与通信、贸易与旅游、 金融与商业服务、 社会服务。有关数据表明, 早在 1995—2005 年间, 在卢森堡、 比利时、 法国等 OECD 国家, 金融业与商业服务业就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支柱产业, 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占到了50%以上, 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已经接近 50%。
  
  生产性服务业对欧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欧盟的服务业发展体现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全球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引领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 大量研究文献表明, 积极的服务业创新战略是欧盟国家取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欧盟生产性服务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服务创新。在科技为先导的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 欧盟的发达国家通过调整经济结构, 大都完成了经济转型, 实现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欧盟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给我们的经验主要是:第一,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二, 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作用。第三, 基础设施完备。第四, 注重人才培养。
  
  (三) 日本经验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飞速发展, 一方面是工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日本经济的飞跃, 另一方面是靠生产性服务业支撑, 尤其是信息与通信业的广泛应用。日本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较高的科研投入与战略调整, 是日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坚实基础。第二, 积极的科技制度及法规, 是保障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第三,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支持。第四, 消除垄断, 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 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 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优先发展商务服务业

  
  受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 辽宁省装备制造企业的绝大多数生产性服务环节依然沿用企业内部自己研发、 自己生产、 自己销售的传统模式, 不能实现服务外包。长期受国有大型企业经济运行方式的影响, 政府及相关部门也没有给予生产性服务业应有的重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发达国家实现经济成果转型的经验, 辽宁省经济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 应充分发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引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优先发展商务服务业, 包括处于价值链起始阶段的调研、 设计、 研发,中后段的信息、 法律、 会计、 市场推广等。
  
  (二) 强化行业协会作用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 行业协会在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强监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行业监管力度较大, 相关服务质量要明显高于北方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辽宁省并未充分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发展水平不高。目前, 辽宁省经济持续下滑, 处于老工业基地 “船大难掉头” 的困境, 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就必须构建行业协会的市场协作机制。
  
  (三) 重视创新和人才培养
  
  纵观发达国家及国内发达城市的经验, 要想带动服务业发展,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环节, 因其高技术含量而迅速崛起, 并带动地区经济的迅速腾飞。美国科技创新全球瞩目, 欧盟的服务创新令人惊叹。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 高素质人才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业人员除了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 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很多发达国家像日本、 美国、欧洲很久以前便重视人才的培养, 辽宁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也必须重视技术创新、 服务创新及人才培养方式和观念创新。
  
  (四) 推广 “互联网 + ” 运作模式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靠科技创新驱动,强调商业模式创新、 新兴业态创新和经营管理手段创新。
  
  这就需要结合生产性服务业运作的具体特点, 分类实施不同的追加科技投入的办法, 其中推广应用大数据、 云计算、 物联网等技术手段, 以 “互联网 + ” 运作模式, 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整合、 产业融合和经营管理手段的智能化, 是促进科技投入追加的有效路径。对此, 辽宁省在实施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必须要求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和经营者, 加大对 “互联网 + ” 运作模式的投入, 明确禁止 2 年内还没有线上业务的企业和经营者进入省域市场。



主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创新 >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2016-12-09 来源:未知 点击:

  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 是党中央、 国务院在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通过对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经验进行系统梳理与借鉴, 提出促进辽宁省经济走出发展困境, 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优先发展商务服务业;强化地方行业协会的作用;重视创新和人才培养, 推广 “互联网 + ” 的运作模式。
  
  一、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 全球服务经济所占比重已达 GDP 的 60%, 一些发达国家甚至已超过 70%,中低收入国家在 40% 左右。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长期以来一直偏低, 2001 年首次超过工业比重, 2012 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比重, 2015 年首次超过 50% (50. 5%)。
  
  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仅明显低于美国(78. 1%, 2013年)、 英国(78. 4%, 2014 年)等发达国家,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中的印度(52. 1%, 2014 年)、 俄罗斯(60%, 2014年)。目前, 我国服务经济发展水平仅相当于 20 世纪 70年代初的日本、 80 年代初的韩国和90 年代末的印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仅为 15% 左右,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美国经济学家 Shelp 曾指出, 农业、 采掘业和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 “砖石” , 而生产性服务业则是把它们黏合在一起的 “水泥” 。目前发达国家都在向“微笑曲线” 的两端发展, 我国经济也必须向“微笑曲线” 的两端延伸, 实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机融合。2015 年, 辽宁省第三产业增加值为 12976. 8 亿元, 增速高于 GDP 增速 4. 1个百分点, 同比增长7. 1%, 其中, 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辽宁省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
  
  二、 北京市和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分析
  
  (一) 北京模式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北京市主导产业, 其发展水平可以作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代表。2014 年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占 GDP 比例高达 56. 9%, 位居全国省级区域首位。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主要为:产业链垂直分解发展模式、 产业支撑发展模式、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服务外包发展模式。北京是中国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凭借着这些优势, 北京在发展研发、 金融、 物流、 营销推广等高端产业链环节具有其他地区不具有的优势,同时北京还是中国服务业外包基地城市, 服务外包产业非常发达。
  
  (二)上海模式
  
  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 上海就开始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已经将近六成, 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为产业集聚、 服务外包等模式, 其中, 以产业集聚模式为主要发展模式。
  
  三、 发达国家和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经验分析
  
  (一) 美国经验

  
  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国际市场中处于领先地位, 总结以下几方面的经验。首先是政府制定合理的科技发展战略, 以战略规划为先导, 同时普及科技创新和自动化辅助, 从而推动服务业的更好发展。二是政府十分重视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给予创新性服务企业信息支持、 财政税收支持等。三是政府营造适合服务业发展的市场环境, 允许生产性服务企业自由竞争,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银行、 保险等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 欧盟经验

  
  欧盟将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划分为 4 大类行业:运输与通信、贸易与旅游、 金融与商业服务、 社会服务。有关数据表明, 早在 1995—2005 年间, 在卢森堡、 比利时、 法国等 OECD 国家, 金融业与商业服务业就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的支柱产业, 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占到了50%以上, 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已经接近 50%。
  
  生产性服务业对欧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欧盟的服务业发展体现了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全球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引领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趋势, 大量研究文献表明, 积极的服务业创新战略是欧盟国家取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欧盟生产性服务业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服务创新。在科技为先导的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背景下, 欧盟的发达国家通过调整经济结构, 大都完成了经济转型, 实现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欧盟生产性服务业创新给我们的经验主要是:第一,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二, 行业协会充分发挥作用。第三, 基础设施完备。第四, 注重人才培养。
  
  (三) 日本经验
  
  二战后的日本经济飞速发展, 一方面是工业的发展带动整个日本经济的飞跃, 另一方面是靠生产性服务业支撑, 尤其是信息与通信业的广泛应用。日本的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较高的科研投入与战略调整, 是日本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坚实基础。第二, 积极的科技制度及法规, 是保障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第三,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协会的支持。第四, 消除垄断, 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 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四、 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优先发展商务服务业

  
  受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 辽宁省装备制造企业的绝大多数生产性服务环节依然沿用企业内部自己研发、 自己生产、 自己销售的传统模式, 不能实现服务外包。长期受国有大型企业经济运行方式的影响, 政府及相关部门也没有给予生产性服务业应有的重视。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发达国家实现经济成果转型的经验, 辽宁省经济已经步入工业化后期, 应充分发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引领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优先发展商务服务业, 包括处于价值链起始阶段的调研、 设计、 研发,中后段的信息、 法律、 会计、 市场推广等。
  
  (二) 强化行业协会作用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 行业协会在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强监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行业监管力度较大, 相关服务质量要明显高于北方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辽宁省并未充分重视行业协会的作用,发展水平不高。目前, 辽宁省经济持续下滑, 处于老工业基地 “船大难掉头” 的困境, 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就必须构建行业协会的市场协作机制。
  
  (三) 重视创新和人才培养
  
  纵观发达国家及国内发达城市的经验, 要想带动服务业发展, 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环节, 因其高技术含量而迅速崛起, 并带动地区经济的迅速腾飞。美国科技创新全球瞩目, 欧盟的服务创新令人惊叹。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 高素质人才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业人员除了要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 还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很多发达国家像日本、 美国、欧洲很久以前便重视人才的培养, 辽宁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也必须重视技术创新、 服务创新及人才培养方式和观念创新。
  
  (四) 推广 “互联网 + ” 运作模式
  
  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靠科技创新驱动,强调商业模式创新、 新兴业态创新和经营管理手段创新。
  
  这就需要结合生产性服务业运作的具体特点, 分类实施不同的追加科技投入的办法, 其中推广应用大数据、 云计算、 物联网等技术手段, 以 “互联网 + ” 运作模式, 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整合、 产业融合和经营管理手段的智能化, 是促进科技投入追加的有效路径。对此, 辽宁省在实施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过程中, 必须要求各行业及其所属企业和经营者, 加大对 “互联网 + ” 运作模式的投入, 明确禁止 2 年内还没有线上业务的企业和经营者进入省域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