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创新 >

“加减乘除”提速东北振兴

来源:未知 日期:2015-08-17 点击:

  刚出炉的“2015年上半年全国省区市GDP增速”排行显示,东北三省增速垫底,再度让“老工业基地该如何转型”成为热议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考察东北时曾明确指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用投资、需求、创新做加法;用淘汰落后产能做减法;用创新驱动做乘法;用市场化程度做除法。相关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辽宁已经全面行动起来,努力将加减乘除用好、用精。

  加快简政放权

  抹去计划经济烙印


  新开业的沈阳国大药房是辽宁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的受益者。本报记者在药店公示板上看到,原本预留的4个挂证位置现在只摆了一张营业执照。药店负责人包放告诉本报记者,“按照原来的制度,我们需要去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部门挨家跑。现在我们只要在行政审批大厅递上一份资料,8个工作日就能全部办理完结,办事效率明显加快。”

  辽宁省编办副主任刘自康告诉本报记者,《辽宁省工作部门权责清单》已于日前向社会公布,将1928项行政职权纳入其中,与2011年相比,减少3808项,精简比例达66%.基本实现了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高度融合,通过一表两单的形式把行政职权以及对应的责任摆在桌面上,基本做到了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的高度统一。伴随着权责清单的公布,涉及住建领域的资质、资格认证,财政基金专项分配,卫生部门医疗技术准入审批等441项具有较高含金量的行政职权同步取消或调整,充分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来换取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应该说,简政放权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今年上半年,全省内资市场主体总量增至225万户,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突破20万户,创下历史新高。”

  谈到如何突破机制体制的话题,辽宁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秦昊感触颇深。他认为,东北地区进入计划经济最早,退出计划经济最晚。计划经济的烙印成为东北地区发展最大的障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控思维仍然在东北地区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还是不够清晰。政府管得过严、过死,就会导致市场缺乏活力。而破除这些障碍的方式、方法,就是坚决破除机制体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分激发内在活力的机制体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

  工业振兴开始步入良性轨道

  工业企业改革一直是东北振兴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但在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看来,东北工业振兴已经开始步入良性轨道。

  关锡友认为,无论是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还是中国制造2025,其深刻的含义都是在探索生产方式的改变,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力的提高,深刻改变生产关系,从而诞生新的经济模式。

  为进一步解释什么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关锡友拿起一台笔记本电脑,在官方网站搜索引擎中输入所需产品及要求,电脑屏幕上立即显现出多个可以完成此项任务的生产加工单位。只要点击“下单”键,这个产品交易就完成了,并会在约定时间内准时送到指定地点。“这只是新生产方式的冰山一角,未来我们的机床也不是简单买卖,而是可以按照使用时间卖、按加工工件卖、按价值分享卖。这些可能都建立在我们自主研发的i5智能机床的基础上。它是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高度集成,其精度、质量、效率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现在,我们正在构建智能云科信息公司,就是要打造出给所有人提供技术支持的平台,把原来的工厂模式肢解开。可以说,基于买卖的传统经济已经走到尽头,未来新经济可以概括为以分享为核心。”

  辽宁作为原材料工业和重化工业大省,经济支柱中的装备制造、冶金、石化产业,普遍存在加工度低、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等问题,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的状况尤为明显,导致在支撑经济增长中表现乏力。东北大学产业经济学教授李凯认为,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做好工业领域的加减乘除。辽宁要看准市场,在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做加法,顺势而为地在落后产能上做减法,利用机制体制创新做乘法,利用服务业与工业对接做除法。而创新特别适合辽宁当前的形势,要打造一支新的生力军,打造一个全新的经济主体。

  开辟创新驱动新模式

  日前,一款填补世界空白的新型创意产品——智能擦玻璃机器人引起广泛关注。它的问世,源于设计公司梵天工业设计公司、技术公司新松机器人和需求公司沈阳远大集团三家企业的一次跨界合作。梵天工业设计公司董事长李春伟表示,这种合作模式可以解决单一公司在开发中遇到的各行业技术壁垒,以及开发时间缩短等难题。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打开了新的视角,产生了新的商业机会,是科技和经济的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的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的对接。这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创新模式,正是创新驱动战略的集中体现。

  与此同时,全国首家针对创业青年和初创成长型企业提供金融综合服务的青年创业板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宣告成立,首批有80家企业挂牌。辽宁股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斌告诉记者,“我们可以对企业进行辅导、改制,培育优良公司到新三板或主板去公开发行股票,也可以在众筹平台进行融资。这是辽宁省以金融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探索。”

  长江学者林木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创新驱动对于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主要是针对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以及针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改良。“辽宁目前最大任务无非三点:第一,如何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第二,充分发挥产学研用的结合效应,比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结合,企业和科研院所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协同创新机制;第三,千方百计加快转化率。”

  民生工程是振兴之本

  日前,辽宁省《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包括对首次创业者发放补贴;在每个县(市、区)建设一个创业孵化基地;启动全省大学生众创建设工程等重大决定。政府此次推出了29项具体举措,来抵御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冲击。辽宁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财政收支全面趋紧的情况下,辽宁省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民生支出仍保持了18.3%的增长,新增就业27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

  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越是在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越要注重民生工作,这是一个振兴观转变的问题。特别是地方政府,要由GDP导向变成国民收入导向。在国民收入当中,要由财政收入导向转为居民收入导向、就业导向。“以前我们有一个误区,认为民生工程就是花钱。其实民生工程做好了,百姓收入提高了,就业水平提高了,它会成为刺激消费的最大主体,进而使民生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辽宁服务业增加值已经占到辽宁省生产总值的46.7%,比去年同期高出3.1个百分点。辽宁的消费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目前,辽宁省年初承诺的44个民生实事正在有序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7%的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8万套,碧水青山蓝天工程取得实效,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社会保障制度、医药卫生改革、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取得了新进展。

主页 > 新闻中心 > 科技创新 >

“加减乘除”提速东北振兴

2015-08-17 来源:未知 点击:

  刚出炉的“2015年上半年全国省区市GDP增速”排行显示,东北三省增速垫底,再度让“老工业基地该如何转型”成为热议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考察东北时曾明确指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不能再唱“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要做好加减乘除:用投资、需求、创新做加法;用淘汰落后产能做减法;用创新驱动做乘法;用市场化程度做除法。相关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辽宁已经全面行动起来,努力将加减乘除用好、用精。

  加快简政放权

  抹去计划经济烙印


  新开业的沈阳国大药房是辽宁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的受益者。本报记者在药店公示板上看到,原本预留的4个挂证位置现在只摆了一张营业执照。药店负责人包放告诉本报记者,“按照原来的制度,我们需要去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部门挨家跑。现在我们只要在行政审批大厅递上一份资料,8个工作日就能全部办理完结,办事效率明显加快。”

  辽宁省编办副主任刘自康告诉本报记者,《辽宁省工作部门权责清单》已于日前向社会公布,将1928项行政职权纳入其中,与2011年相比,减少3808项,精简比例达66%.基本实现了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高度融合,通过一表两单的形式把行政职权以及对应的责任摆在桌面上,基本做到了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的高度统一。伴随着权责清单的公布,涉及住建领域的资质、资格认证,财政基金专项分配,卫生部门医疗技术准入审批等441项具有较高含金量的行政职权同步取消或调整,充分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来换取市场活力不断增强。

  “应该说,简政放权的效果已经开始显现。今年上半年,全省内资市场主体总量增至225万户,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突破20万户,创下历史新高。”

  谈到如何突破机制体制的话题,辽宁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秦昊感触颇深。他认为,东北地区进入计划经济最早,退出计划经济最晚。计划经济的烙印成为东北地区发展最大的障碍。“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控思维仍然在东北地区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还是不够清晰。政府管得过严、过死,就会导致市场缺乏活力。而破除这些障碍的方式、方法,就是坚决破除机制体制障碍,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分激发内在活力的机制体制,是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治本之策。”

  工业振兴开始步入良性轨道

  工业企业改革一直是东北振兴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但在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看来,东北工业振兴已经开始步入良性轨道。

  关锡友认为,无论是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还是中国制造2025,其深刻的含义都是在探索生产方式的改变,通过生产方式的改变、生产力的提高,深刻改变生产关系,从而诞生新的经济模式。

  为进一步解释什么是生产方式的改变,关锡友拿起一台笔记本电脑,在官方网站搜索引擎中输入所需产品及要求,电脑屏幕上立即显现出多个可以完成此项任务的生产加工单位。只要点击“下单”键,这个产品交易就完成了,并会在约定时间内准时送到指定地点。“这只是新生产方式的冰山一角,未来我们的机床也不是简单买卖,而是可以按照使用时间卖、按加工工件卖、按价值分享卖。这些可能都建立在我们自主研发的i5智能机床的基础上。它是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的高度集成,其精度、质量、效率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现在,我们正在构建智能云科信息公司,就是要打造出给所有人提供技术支持的平台,把原来的工厂模式肢解开。可以说,基于买卖的传统经济已经走到尽头,未来新经济可以概括为以分享为核心。”

  辽宁作为原材料工业和重化工业大省,经济支柱中的装备制造、冶金、石化产业,普遍存在加工度低、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等问题,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的状况尤为明显,导致在支撑经济增长中表现乏力。东北大学产业经济学教授李凯认为,破解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做好工业领域的加减乘除。辽宁要看准市场,在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做加法,顺势而为地在落后产能上做减法,利用机制体制创新做乘法,利用服务业与工业对接做除法。而创新特别适合辽宁当前的形势,要打造一支新的生力军,打造一个全新的经济主体。

  开辟创新驱动新模式

  日前,一款填补世界空白的新型创意产品——智能擦玻璃机器人引起广泛关注。它的问世,源于设计公司梵天工业设计公司、技术公司新松机器人和需求公司沈阳远大集团三家企业的一次跨界合作。梵天工业设计公司董事长李春伟表示,这种合作模式可以解决单一公司在开发中遇到的各行业技术壁垒,以及开发时间缩短等难题。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打开了新的视角,产生了新的商业机会,是科技和经济的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的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的对接。这种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创新模式,正是创新驱动战略的集中体现。

  与此同时,全国首家针对创业青年和初创成长型企业提供金融综合服务的青年创业板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宣告成立,首批有80家企业挂牌。辽宁股权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斌告诉记者,“我们可以对企业进行辅导、改制,培育优良公司到新三板或主板去公开发行股票,也可以在众筹平台进行融资。这是辽宁省以金融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积极探索。”

  长江学者林木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创新驱动对于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主要是针对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体制创新、制度创新,以及针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改良。“辽宁目前最大任务无非三点:第一,如何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第二,充分发挥产学研用的结合效应,比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结合,企业和科研院所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协同创新机制;第三,千方百计加快转化率。”

  民生工程是振兴之本

  日前,辽宁省《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出台。包括对首次创业者发放补贴;在每个县(市、区)建设一个创业孵化基地;启动全省大学生众创建设工程等重大决定。政府此次推出了29项具体举措,来抵御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冲击。辽宁省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在财政收支全面趋紧的情况下,辽宁省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民生支出仍保持了18.3%的增长,新增就业27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7%.

  辽宁省社科院副院长梁启东表示,越是在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越要注重民生工作,这是一个振兴观转变的问题。特别是地方政府,要由GDP导向变成国民收入导向。在国民收入当中,要由财政收入导向转为居民收入导向、就业导向。“以前我们有一个误区,认为民生工程就是花钱。其实民生工程做好了,百姓收入提高了,就业水平提高了,它会成为刺激消费的最大主体,进而使民生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辽宁服务业增加值已经占到辽宁省生产总值的46.7%,比去年同期高出3.1个百分点。辽宁的消费结构正在进一步优化。目前,辽宁省年初承诺的44个民生实事正在有序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7%的项目已经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8万套,碧水青山蓝天工程取得实效,农村环境得到有效治理。社会保障制度、医药卫生改革、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取得了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