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2023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洞察报告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11-03 点击:

  众所周知,“专精特新”培育体系是针对先进制造业量身设计,其目的在于解决高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中国制造业“补短板、填空白、锻长板、强链补链”。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01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现状
 
  地域和产业分布较为集中
 
  日前,各省市区已相继发布《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全国有3671家企业入选第五批专精批国家特新“小巨人”企业。本次的入选企业名单中,江苏、广东、浙江分别以795家、658家、384家位居前三甲;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深圳以310家的数量位居第一,其后宁波69家、青岛39家、厦门25家、大连12家,合计145家。
 
  从城市聚集上看
 
  制造业基础更好的东部地区数量超半数
 
  从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公示名单企业的聚集特征来看,长三角、珠三角是当之无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高地,以江苏、浙江、上海以及安徽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达到1514家,而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达到658家,这两地区合计占据全国近六成份额。同时长三角的小巨人数量是珠三角的两倍之多。
 
  从工信部公示的五批全部名单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据来看,呈现“东强西弱”的态势,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北京等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相对拥有更好的制造业基础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孕育了超半数的“小巨人”企业。
 
  从行业分布上看
 
  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占比超八成
 
  从前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名单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与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高端吻合,其中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机械装备(含电子装备、农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156家、1881家、1536家、718家。
 
  同时根据工信部数据,来自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占比由第一批的74.2%增至第四批的81.1%,呈现逐批次提升趋势,表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经成为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支撑。
 
  从企业自身发展看
 
  上半年新上市企业占A股新上市企业近六成
 
  从创新能力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超20万项发明专利。户均发明专利约17项。此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制修订标准总计近4万个,户均超3个;从配套能力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普遍与大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超九成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配套。
 
  目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其中中型企业占比近6成。同时专精特新企业目前发展态势活跃,截至6月30日,从工信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已累计有16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仅今年上半年新上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2家,占A股新上市企业的59%,从成立和上市年份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速度呈现加快趋势。
 
  从申报通过率看
 
  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难度有所提高
 
  查看近三年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通过率数据,发现2023年申报17000家,通过认定3793家,通过率为22.31%,通过率与上年相比下降38%,据有关统计分析表明企业未通过的主要原因基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主导产品领域不符合;产业链关键领域实现“补短板”“填空白”成效不明显;影响力不足。申报企业数量虽然显著提升,但是因为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已接近饱和,以及企业在专精特新技术的发展和理解上还存在些许偏差,综合各方原因造成2023年企业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难度变高。企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实力,在细分领域市场排名跻身前列,才更有可能在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中“杀出重围”。
 
  02
 
  专精特新之优质中小企业进阶路径
 
  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到行业单项冠军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2011年,工信部首提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2016年工信部提出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走“专特优精”发展道路,将“单项冠军”作为中小企业培育的终极目标。
 
  近年来,随着梯度培育格局基本成型,《“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按照中小企业发展周期的演进过程,将优质中小企业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公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工信部认定)。
 
  “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由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统筹管理,引导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同时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推动形成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给予配套政策积极支持以来,各省市纷纷制定了地方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计划目标。不难看出,在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基础上,许多省市已经将“单项冠军”列入优质中小企业下一步的攻略目标。
 
  “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在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年限层面存在巨大鸿沟,对于“小巨人”来说,现阶段更应重视并实施长期发展战略,坚持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领域,助力推进我国各行各业“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
 
  而与专精特新“小巨人”相比,制造业单项冠军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且在专一性、市占率、利润率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巨人”企业的进阶关键就是要坚持专业化发展、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参加国内外重大科技和工程建设、加快技术引进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建立完善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推行国际化战略。
 
  专精特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大势所趋,同时专精特新“小巨人”也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企业在积蓄力量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发展的契机,机会转瞬即逝,发展永无止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未来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只有坚持在细分领域的关键价值链环节深耕细作,才能最终实现从国内的“专精特新”走向全球意义上的“专精特新”。
 
  文章来源|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


 

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2023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洞察报告

2023-11-03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众所周知,“专精特新”培育体系是针对先进制造业量身设计,其目的在于解决高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实现中国制造业“补短板、填空白、锻长板、强链补链”。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01
 
  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现状
 
  地域和产业分布较为集中
 
  日前,各省市区已相继发布《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公示名单》,全国有3671家企业入选第五批专精批国家特新“小巨人”企业。本次的入选企业名单中,江苏、广东、浙江分别以795家、658家、384家位居前三甲;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深圳以310家的数量位居第一,其后宁波69家、青岛39家、厦门25家、大连12家,合计145家。
 
  从城市聚集上看
 
  制造业基础更好的东部地区数量超半数
 
  从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公示名单企业的聚集特征来看,长三角、珠三角是当之无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高地,以江苏、浙江、上海以及安徽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达到1514家,而以广东为代表的珠三角地区达到658家,这两地区合计占据全国近六成份额。同时长三角的小巨人数量是珠三角的两倍之多。
 
  从工信部公示的五批全部名单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据来看,呈现“东强西弱”的态势,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北京等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相对拥有更好的制造业基础和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孕育了超半数的“小巨人”企业。
 
  从行业分布上看
 
  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占比超八成
 
  从前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认定名单企业的行业分布来看,与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高端吻合,其中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机械装备(含电子装备、农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156家、1881家、1536家、718家。
 
  同时根据工信部数据,来自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占比由第一批的74.2%增至第四批的81.1%,呈现逐批次提升趋势,表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经成为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支撑。
 
  从企业自身发展看
 
  上半年新上市企业占A股新上市企业近六成
 
  从创新能力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拥有超20万项发明专利。户均发明专利约17项。此外,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制修订标准总计近4万个,户均超3个;从配套能力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普遍与大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超九成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配套。
 
  目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其中中型企业占比近6成。同时专精特新企业目前发展态势活跃,截至6月30日,从工信部公布的相关数据来看,已累计有16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仅今年上半年新上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2家,占A股新上市企业的59%,从成立和上市年份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上市速度呈现加快趋势。
 
  从申报通过率看
 
  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难度有所提高
 
  查看近三年的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通过率数据,发现2023年申报17000家,通过认定3793家,通过率为22.31%,通过率与上年相比下降38%,据有关统计分析表明企业未通过的主要原因基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主导产品领域不符合;产业链关键领域实现“补短板”“填空白”成效不明显;影响力不足。申报企业数量虽然显著提升,但是因为全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已接近饱和,以及企业在专精特新技术的发展和理解上还存在些许偏差,综合各方原因造成2023年企业申报专精特新“小巨人”难度变高。企业只有不断加强自身实力,在细分领域市场排名跻身前列,才更有可能在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中“杀出重围”。
 
  02
 
  专精特新之优质中小企业进阶路径
 
  从创新型中小企业到行业单项冠军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2011年,工信部首提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2016年工信部提出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走“专特优精”发展道路,将“单项冠军”作为中小企业培育的终极目标。
 
  近年来,随着梯度培育格局基本成型,《“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按照中小企业发展周期的演进过程,将优质中小企业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创新型中小企业(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公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认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工信部认定)。
 
  “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由省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统筹管理,引导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同时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推动形成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给予配套政策积极支持以来,各省市纷纷制定了地方培育专精特新企业计划目标。不难看出,在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基础上,许多省市已经将“单项冠军”列入优质中小企业下一步的攻略目标。
 
  “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在从事特定细分市场时间年限层面存在巨大鸿沟,对于“小巨人”来说,现阶段更应重视并实施长期发展战略,坚持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领域,助力推进我国各行各业“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
 
  而与专精特新“小巨人”相比,制造业单项冠军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且在专一性、市占率、利润率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巨人”企业的进阶关键就是要坚持专业化发展、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参加国内外重大科技和工程建设、加快技术引进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建立完善的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推行国际化战略。
 
  专精特新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大势所趋,同时专精特新“小巨人”也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企业在积蓄力量的同时也要注意把握发展的契机,机会转瞬即逝,发展永无止境,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未来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只有坚持在细分领域的关键价值链环节深耕细作,才能最终实现从国内的“专精特新”走向全球意义上的“专精特新”。
 
  文章来源|中关村天使投资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