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政策资讯 |《江苏省“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1-03 点击: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要求,全省上下聚焦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主战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着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工业绿色发展取得阶段性成就。
 
  2.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形成。加快工业领域绿色发展,引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创建一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推广一批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实施一批绿色制造重点工程,培育一批绿色制造优秀服务机构,初步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十三五”期间,累计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174家、园区1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4家,数量列全国前列,成功培育第一批97家省级绿色工厂;19家企业承担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建设项目,25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名单,4家企业列入国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
 
  4.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以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为原则,着力削减工业固废、废水产生量,加强工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发布《江苏省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管理实施细则》,公布第三方评价机构名单,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规模化发展,全省年综合利用工业固废超1亿吨,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全省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年销售收入超过750亿元。再制造产业初具规模,年销售超200亿元,形成张家港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成立国内首个“国家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强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全省废钢、废塑料、废油脂、废轮胎等62家企业列入工信部相关行业规范管理公告名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再生利用产业链初步构建。
 
  (二)存在问题
 
  (三)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全球上百个国家提出了不同阶段实现碳中和目标,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和绿色低碳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欧盟等一些地区正积极谋划或推行碳关税机制。这些都将影响全球贸易格局,对我省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提出更高要求,但同时也为我省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机遇。
 
  从省内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成就,但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超过3亿吨标准煤,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排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工业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70%以上,工业领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全省的86%、52%,工业领域成为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战场。统筹做好全省工业领域绿色发展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影响巨大。“十四五”时期是江苏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要求的关键时期,这对全省工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江苏工业绿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促进绿色新兴产业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园区绿色发展布局,引导和鼓励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努力提高绿色制造的整体水平。解决重点行业、区域和企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带动作用。
 
  到2025年,制造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助推绿色发展水平快速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绿色产业逐步壮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制造创新为引擎,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绿色制造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制造业全行业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面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实施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方式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
 
  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多措并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促进产业整体向中高端迈进。
 
  2.优化重点区域布局。系统谋划沿江、沿海和苏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特色彰显的新路子,形成多极增长、双向支撑新格局,进而实现“江强海兴”“南北均衡”发展。提升沿江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高标准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长三角北翼高端制造产业带。打造沿海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大力发展新型海工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装备等海洋特色产业,推进化工、钢铁等临港产业高端绿色化发展,着力打造高水平的产业发展示范带。加快苏北产业绿色发展,支持苏北地区优势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高起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因地制宜加快特色产业振兴,推动传统产业加快绿色转型升级。
 
  (二)提升绿色制造水平
 
  1.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聚焦节能、降碳、减污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实施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推广绿色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开发环节,系统考虑优先选择使用绿色清洁能源和原材料,推动生产企业采用减量化、无害化的高效清洁工艺技术,提高生产制造过程绿色化水平,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带动能源资源效率提升,推动关键工艺装备智能感知和控制系统、制造流程多目标优化、经营决策优化,实现生产过程物质流、能量流等信息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以工业园区和产业集中区为重点完善产业生态链接,加强余热余能回收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动在役工业燃煤锅炉、窑炉实施天然气、电能替代。引导企业清洁原料替代,推进重点行业有毒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加强电器电子产品中铅、镉、六价铬等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在生态环境影响大、产品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的行业,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探索行业绿色设计路径,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协同提升。
 
  3.推动生产装备绿色化。突出钢铁、石化、化工、建材、印染、机械等行业,加大新一代清洁高效、安全绿色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推广力度。钢铁行业重点深化热装热送、连铸连扎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无头轧制、富氧冶金,有序发展短流程工艺。铸造、热处理等领域重点发展近净成形、数字化无模铸造、增材制造、铸件余热时效热处理等制造技术。水泥行业重点推广辊压机终粉磨、高效低氮预热分解及先进烧成、新一代高效篦冷机等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纺织印染行业重点推广小浴比染色、短流程染色、逆流水洗、分段浴比、喷墨打印和低水位染色、三合一纱线快速漂白等少水无水工艺。推广高效节能锅炉、电力变压器、风机、空气压缩机等高效用能设备,优化系统匹配,实施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75%以上。
 
  专栏1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工程
 
  绿色产品开发工程。选择量大面广、与消费者紧密相关、条件成熟的产品,开展绿色设计示范,开发绿色产品,创建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鼓励企业全面按国家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建立合理的绿色产品遴选、认定和推荐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绿色产品供给质量。
 
  绿色工厂建设工程。在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制造领域选择一批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实现工厂绿色发展,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省级绿色工厂1000家。
 
  绿色园区建设工程。强化国家级绿色园区和省级绿色园区的示范作用,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面建设绿色园区,推动园区绿色化、循环化和生态化改造,建设完善绿色共享基础设施,实现废水集中治理、中水回用、余热余压资源梯级优化利用和固废综合利用。到2025年,创建10家国家级绿色园区。
 
  绿色供应链示范工程。在汽车、电子、化工、机械、大型成套装备等行业选择一仳代表性强、行业影响力大、经营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建设,并择优创建一批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以“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严格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制定工业低碳行动计划,围绕重点行业低碳发展路径,开展低碳建设试点示范,优化工业用能结构和生产过程,从源头减少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
 
  2.开展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推广综合能源系统建设,结合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创建活动,开展工业绿色低碳智能微电网建设,鼓励园区、工厂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等,推动工业余热余能梯级和多能互补综合利用。开展低碳示范项目,重点建设“光伏+”、微电网应用、氢储能及加氢站试点、便捷充换电池基础设施、近零排放、二氧化碳大规模捕集和高值化利用试点等示范项目。开展碳达峰示范建设,探索开展“近零碳园区(工厂)”和“碳中和工厂”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率先达峰,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工业园区开展“碳排放达峰先行区”创建示范。
 
  (四)深化工业领域节能
 
  1.强化企业节能主体责任。重点用能单位制定并实施年度节能计划和节能措施,确保完成能耗总量控制和节能目标。提升企业节能基础能力,制定完善节能管理规章,明确能源管理职责,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和能耗在线监测管控系统建设,加强数据运用,实现能源管理智慧化。提升企业用能水平,深挖节能潜力,开展能源审计,按时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主动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用能设备。
 
  3.完善节能监管和服务机制。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将能耗总量控制和节能目标分解到重点用能单位,对重点用能单位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加强节能监察,实施高耗能行业重点用能单位、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监察全覆盖,强化结果运用,确保严格执行能耗限额标准,依法淘汰落后高耗能用能设备。推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建设技术需求及技术创新供给市场服务平台,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围绕主要工序工艺、重点用能系统、关键技术装备,组织全面诊断和专项诊断相结合的工业节能诊断,全面提升企业能效水平。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采用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对主要耗能工艺装备进行节能技改。
 
  (五)推进节约集约利用
 
  1.大力开展工业节水行动。实施定额用水制度,对超过用水定额标准的企业分类分步限期实施节水改造,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工业用水定额先进值指标,鼓励重点用水企业、园区建立智慧用水管理系统。加强用水管理,科学制定用水定额并动态调整,实行严格的计划用水管理和用水报告制度,组织专项监督检查。支持企业开展废水“近零排放”改造,优化工艺和循环冷却水利用,强化过程循环和末端回用,推动企业加强废水资源化利用,支持有条件的园区、企业开展雨水集蓄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大力培育和发展工业水循环利用服务支撑体系,积极推动高耗水工业企业广泛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及水效对标,定期遴选水效领跑者,推进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园区建设。
 
  3.推进再生资源高效高值化利用。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引导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规范化发展。鼓励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发展龙头骨干企业,引导小微企业入园,积极开发高值化再生产品,着力延伸再生资源产业链。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快废旧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动传统销售企业、电商、物流公司等主体利用销售配送网络,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推进区域协作,鼓励回收企业与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利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促进回收与利用的有效衔接。推广“互联网+”技术,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线下线上融合的回收网络。鼓励开展供应链管理,形成部分重点品种上建回收网络、中联物流、下接利废产业的产业链,拓宽企业发展空间,稳定和保障再生资源供应。
 
  5.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编制出台《江苏省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五年行动计划》,建立以区域中心站为核心,覆盖全省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实现退役动力电池全部回收。建立全产业链的溯源管理平台,实现全方位监管,将低速车电池等纳入监管体系。培育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骨干企业。突破退役动力电池拆解、梯次、再生关键共性核心技术装备。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基础能力建设,构建本地特色的标准体系,培育一批检测认证机构。
 
  工业节水技术升级改造工程。针对钢铁、纺织印染、造纸、食品等重点行业实施节水治污改造工程,实施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再生资源高水平发展。以钢铁、废油脂、废塑料、废旧轮胎、建筑垃圾为重点,推行绿色化生产方式,高效高值利用再生资源。形成一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打造一批再生资源利用骨干企业。
 
  专栏5绿色技术创新工程
 
  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工程。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绿色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发攻关一批适合我省行业特色的清洁生产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
 
  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加强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在高校设立一批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绿色技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持续深化绿色领域新工科建设,主动布局绿色技术人才培养。选好用好创新领军人物、拔尖人才,选择部分职业教育机构开展绿色技术专业教育试点,引导技术技能劳动者在绿色技术领域就业、服务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工程。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措施,支持首台(套)绿色技术创新装备示范应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健全绿色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扶持初创企业和成果转化。
 
  绿色技术创新金融支持工程。引导各类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地方创投基金合理确定绿色技术贷款的融资门槛,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和项目融资。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产品应用的保险产品。鼓励地方政府通过担保基金或委托专业担保公司等方式,对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提供担保或其他类型的风险补偿。
 
  以加大绿色低碳产品、服务供给为目标,提升基础原材料和基础零部件、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保障能力,加快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制造,促进制造与互联网、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节能环保产业高地。
 
  2.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完善服务保障和政策供给,发挥园区在汇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生态等方面积极作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园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市场诚信和行业自律机制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持续开展精准补链,瞄准细分领域和上下游精准选择进驻企业,通过引进培育一批可填补我省产业链空白、或能显著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的创新型企业,有效打通产业链。高效发挥协同优势,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化园区,建立产业集群协同机制,推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促进技术、人才、资本等各类要素在企业之间高效流动和有效配置。
 
  四、保障措施
 
  强化省级部门、省地间协同合作,统筹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各地结合各自实际,加强政策衔接,明确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落实各项任务措施。发挥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第三方机构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助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发展。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跟踪评估工作,确保规划有效落实。
 
  加强节能监察执法,完善节能监察与企业信用评价、节能审查等管理制度衔接,着力构建促进企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实施新一轮节能监察,实现高耗能行业以及重点用能单位全覆盖。推动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加快扩大重点行业、产品、设备节能标准覆盖面。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监察队伍基础能力建设,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节能管理体系。
 
  完善工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强化结果运用,形成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工业绿色发展预警机制作用,指导地方依据能耗强度目标完成情况合理调控高耗能项目建设。推进价格机制创新,落实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推进政府绿色采购,优先购买和使用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活动,促进企业改善能源利用和环境行为。
 
  完善地方性法规,制定与工业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的配套制度。针对全省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创新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和产业政策,强化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节能减排、绿色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绿色发展项目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担保和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引导鼓励专业机构、学会协会、科研院所等开展各种形式培训、教育活动,培养工业绿色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开展全民绿色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平台,强化工业绿色发展政策宣传,加大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宣传力度,倡导节约、环保、绿色生活方式,增强民众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的意识,营造良好推进氛围。鼓励多元参与,从家庭、学校、社会多管齐下,使绿色文化、理念和意识深入社会各行各业。

 

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政策资讯 |《江苏省“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

2023-01-03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一、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总要求,全省上下聚焦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主战场,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着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工业绿色发展取得阶段性成就。
 
  2.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形成。加快工业领域绿色发展,引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创建一批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推广一批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实施一批绿色制造重点工程,培育一批绿色制造优秀服务机构,初步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十三五”期间,累计建设国家级绿色工厂174家、园区14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4家,数量列全国前列,成功培育第一批97家省级绿色工厂;19家企业承担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建设项目,25家企业入选国家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名单,4家企业列入国家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名单。
 
  4.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稳步提升。以减量化、资源化、循环化为原则,着力削减工业固废、废水产生量,加强工业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发布《江苏省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管理实施细则》,公布第三方评价机构名单,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规模化发展,全省年综合利用工业固废超1亿吨,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全省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年销售收入超过750亿元。再制造产业初具规模,年销售超200亿元,形成张家港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为代表的产业集聚区,成立国内首个“国家再制造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加强再生资源行业规范管理,全省废钢、废塑料、废油脂、废轮胎等62家企业列入工信部相关行业规范管理公告名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梯次、再生利用产业链初步构建。
 
  (二)存在问题
 
  (三)面临形势
 
  从国际看,绿色低碳发展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碳达峰,全球上百个国家提出了不同阶段实现碳中和目标,共享绿色发展成果和绿色低碳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共识。欧盟等一些地区正积极谋划或推行碳关税机制。这些都将影响全球贸易格局,对我省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提出更高要求,但同时也为我省工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机遇。
 
  从省内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一系列成就,但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超过3亿吨标准煤,单位国土面积污染物排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工业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70%以上,工业领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占全省的86%、52%,工业领域成为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的主战场。统筹做好全省工业领域绿色发展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影响巨大。“十四五”时期是江苏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要求的关键时期,这对全省工业绿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给江苏工业绿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以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发展,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促进绿色新兴产业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园区绿色发展布局,引导和鼓励企业创建绿色工厂,努力提高绿色制造的整体水平。解决重点行业、区域和企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问题,充分发挥试点示范的带动作用。
 
  到2025年,制造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普遍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助推绿色发展水平快速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绿色产业逐步壮大,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以绿色制造创新为引擎,推动节能环保产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绿色制造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制造业全行业和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面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实施绿色设计,开发绿色产品,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方式基本形成。
 
  三、主要任务
 
  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多措并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促进产业整体向中高端迈进。
 
  2.优化重点区域布局。系统谋划沿江、沿海和苏北地区高质量发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特色彰显的新路子,形成多极增长、双向支撑新格局,进而实现“江强海兴”“南北均衡”发展。提升沿江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高标准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打造长三角北翼高端制造产业带。打造沿海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大力发展新型海工装备、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水淡化装备等海洋特色产业,推进化工、钢铁等临港产业高端绿色化发展,着力打造高水平的产业发展示范带。加快苏北产业绿色发展,支持苏北地区优势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高起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因地制宜加快特色产业振兴,推动传统产业加快绿色转型升级。
 
  (二)提升绿色制造水平
 
  1.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聚焦节能、降碳、减污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实施生产全过程污染控制。推广绿色设计理念,在产品设计开发环节,系统考虑优先选择使用绿色清洁能源和原材料,推动生产企业采用减量化、无害化的高效清洁工艺技术,提高生产制造过程绿色化水平,最大限度减少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发展带动能源资源效率提升,推动关键工艺装备智能感知和控制系统、制造流程多目标优化、经营决策优化,实现生产过程物质流、能量流等信息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以工业园区和产业集中区为重点完善产业生态链接,加强余热余能回收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动在役工业燃煤锅炉、窑炉实施天然气、电能替代。引导企业清洁原料替代,推进重点行业有毒有害物质限制使用,加强电器电子产品中铅、镉、六价铬等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在生态环境影响大、产品涉及面广、产业关联度高的行业,创建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探索行业绿色设计路径,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协同提升。
 
  3.推动生产装备绿色化。突出钢铁、石化、化工、建材、印染、机械等行业,加大新一代清洁高效、安全绿色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推广力度。钢铁行业重点深化热装热送、连铸连扎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无头轧制、富氧冶金,有序发展短流程工艺。铸造、热处理等领域重点发展近净成形、数字化无模铸造、增材制造、铸件余热时效热处理等制造技术。水泥行业重点推广辊压机终粉磨、高效低氮预热分解及先进烧成、新一代高效篦冷机等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纺织印染行业重点推广小浴比染色、短流程染色、逆流水洗、分段浴比、喷墨打印和低水位染色、三合一纱线快速漂白等少水无水工艺。推广高效节能锅炉、电力变压器、风机、空气压缩机等高效用能设备,优化系统匹配,实施变压器能效提升计划,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75%以上。
 
  专栏1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工程
 
  绿色产品开发工程。选择量大面广、与消费者紧密相关、条件成熟的产品,开展绿色设计示范,开发绿色产品,创建一批绿色设计示范企业。鼓励企业全面按国家绿色产品评价标准开发生产绿色产品,建立合理的绿色产品遴选、认定和推荐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确保绿色产品供给质量。
 
  绿色工厂建设工程。在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制造领域选择一批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实现工厂绿色发展,到2025年,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省级绿色工厂1000家。
 
  绿色园区建设工程。强化国家级绿色园区和省级绿色园区的示范作用,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面建设绿色园区,推动园区绿色化、循环化和生态化改造,建设完善绿色共享基础设施,实现废水集中治理、中水回用、余热余压资源梯级优化利用和固废综合利用。到2025年,创建10家国家级绿色园区。
 
  绿色供应链示范工程。在汽车、电子、化工、机械、大型成套装备等行业选择一仳代表性强、行业影响力大、经营实力雄厚、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示范企业建设,并择优创建一批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以“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导向,严格落实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责任,制定工业低碳行动计划,围绕重点行业低碳发展路径,开展低碳建设试点示范,优化工业用能结构和生产过程,从源头减少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
 
  2.开展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推广综合能源系统建设,结合绿色园区、绿色工厂创建活动,开展工业绿色低碳智能微电网建设,鼓励园区、工厂发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系统等,推动工业余热余能梯级和多能互补综合利用。开展低碳示范项目,重点建设“光伏+”、微电网应用、氢储能及加氢站试点、便捷充换电池基础设施、近零排放、二氧化碳大规模捕集和高值化利用试点等示范项目。开展碳达峰示范建设,探索开展“近零碳园区(工厂)”和“碳中和工厂”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工业园区率先达峰,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和工业园区开展“碳排放达峰先行区”创建示范。
 
  (四)深化工业领域节能
 
  1.强化企业节能主体责任。重点用能单位制定并实施年度节能计划和节能措施,确保完成能耗总量控制和节能目标。提升企业节能基础能力,制定完善节能管理规章,明确能源管理职责,推进能源管理体系和能耗在线监测管控系统建设,加强数据运用,实现能源管理智慧化。提升企业用能水平,深挖节能潜力,开展能源审计,按时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主动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用能设备。
 
  3.完善节能监管和服务机制。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将能耗总量控制和节能目标分解到重点用能单位,对重点用能单位实行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加强节能监察,实施高耗能行业重点用能单位、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监察全覆盖,强化结果运用,确保严格执行能耗限额标准,依法淘汰落后高耗能用能设备。推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建设技术需求及技术创新供给市场服务平台,积极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开展节能服务进企业活动,围绕主要工序工艺、重点用能系统、关键技术装备,组织全面诊断和专项诊断相结合的工业节能诊断,全面提升企业能效水平。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采用先进适用节能技术对主要耗能工艺装备进行节能技改。
 
  (五)推进节约集约利用
 
  1.大力开展工业节水行动。实施定额用水制度,对超过用水定额标准的企业分类分步限期实施节水改造,建设项目严格执行工业用水定额先进值指标,鼓励重点用水企业、园区建立智慧用水管理系统。加强用水管理,科学制定用水定额并动态调整,实行严格的计划用水管理和用水报告制度,组织专项监督检查。支持企业开展废水“近零排放”改造,优化工艺和循环冷却水利用,强化过程循环和末端回用,推动企业加强废水资源化利用,支持有条件的园区、企业开展雨水集蓄利用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大力培育和发展工业水循环利用服务支撑体系,积极推动高耗水工业企业广泛开展水平衡测试、用水审计及水效对标,定期遴选水效领跑者,推进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园区建设。
 
  3.推进再生资源高效高值化利用。加快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引导再生资源利用企业规范化发展。鼓励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发展龙头骨干企业,引导小微企业入园,积极开发高值化再生产品,着力延伸再生资源产业链。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快废旧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推动传统销售企业、电商、物流公司等主体利用销售配送网络,建立逆向物流回收体系。推进区域协作,鼓励回收企业与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利用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促进回收与利用的有效衔接。推广“互联网+”技术,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线下线上融合的回收网络。鼓励开展供应链管理,形成部分重点品种上建回收网络、中联物流、下接利废产业的产业链,拓宽企业发展空间,稳定和保障再生资源供应。
 
  5.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编制出台《江苏省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五年行动计划》,建立以区域中心站为核心,覆盖全省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实现退役动力电池全部回收。建立全产业链的溯源管理平台,实现全方位监管,将低速车电池等纳入监管体系。培育一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骨干企业。突破退役动力电池拆解、梯次、再生关键共性核心技术装备。加快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基础能力建设,构建本地特色的标准体系,培育一批检测认证机构。
 
  工业节水技术升级改造工程。针对钢铁、纺织印染、造纸、食品等重点行业实施节水治污改造工程,实施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进节水技术改造,加强非常规水资源利用。
 
  再生资源高水平发展。以钢铁、废油脂、废塑料、废旧轮胎、建筑垃圾为重点,推行绿色化生产方式,高效高值利用再生资源。形成一批共性关键核心技术装备,打造一批再生资源利用骨干企业。
 
  专栏5绿色技术创新工程
 
  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工程。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保护与修复、绿色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发攻关一批适合我省行业特色的清洁生产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
 
  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加强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在高校设立一批绿色制造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绿色技术相关学科专业建设,持续深化绿色领域新工科建设,主动布局绿色技术人才培养。选好用好创新领军人物、拔尖人才,选择部分职业教育机构开展绿色技术专业教育试点,引导技术技能劳动者在绿色技术领域就业、服务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工程。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措施,支持首台(套)绿色技术创新装备示范应用。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健全绿色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扶持初创企业和成果转化。
 
  绿色技术创新金融支持工程。引导各类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基金、地方创投基金合理确定绿色技术贷款的融资门槛,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支持绿色技术创新企业和项目融资。鼓励保险公司开发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产品应用的保险产品。鼓励地方政府通过担保基金或委托专业担保公司等方式,对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提供担保或其他类型的风险补偿。
 
  以加大绿色低碳产品、服务供给为目标,提升基础原材料和基础零部件、重大装备和核心技术保障能力,加快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制造,促进制造与互联网、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节能环保产业高地。
 
  2.推进园区提档升级。完善服务保障和政策供给,发挥园区在汇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生态等方面积极作用,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园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市场诚信和行业自律机制建设,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持续开展精准补链,瞄准细分领域和上下游精准选择进驻企业,通过引进培育一批可填补我省产业链空白、或能显著提升关键技术水平的创新型企业,有效打通产业链。高效发挥协同优势,采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化园区,建立产业集群协同机制,推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物流,促进技术、人才、资本等各类要素在企业之间高效流动和有效配置。
 
  四、保障措施
 
  强化省级部门、省地间协同合作,统筹推进工业绿色发展。各地结合各自实际,加强政策衔接,明确责任,加大投入力度,切实落实各项任务措施。发挥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第三方机构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助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发展。定期开展规划实施的跟踪评估工作,确保规划有效落实。
 
  加强节能监察执法,完善节能监察与企业信用评价、节能审查等管理制度衔接,着力构建促进企业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实施新一轮节能监察,实现高耗能行业以及重点用能单位全覆盖。推动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加快扩大重点行业、产品、设备节能标准覆盖面。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加强节能监察队伍基础能力建设,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节能管理体系。
 
  完善工业绿色发展评价体系,强化结果运用,形成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工业绿色发展预警机制作用,指导地方依据能耗强度目标完成情况合理调控高耗能项目建设。推进价格机制创新,落实资源产品价格改革。推进政府绿色采购,优先购买和使用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的采购活动,促进企业改善能源利用和环境行为。
 
  完善地方性法规,制定与工业绿色发展密切相关的配套制度。针对全省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创新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和产业政策,强化中小企业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节能减排、绿色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支持绿色发展项目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担保和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鼓励商业银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引导鼓励专业机构、学会协会、科研院所等开展各种形式培训、教育活动,培养工业绿色发展所需的各类人才。
 
  开展全民绿色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平台,强化工业绿色发展政策宣传,加大绿色产品、绿色技术宣传力度,倡导节约、环保、绿色生活方式,增强民众的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的意识,营造良好推进氛围。鼓励多元参与,从家庭、学校、社会多管齐下,使绿色文化、理念和意识深入社会各行各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