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广西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加快推进海洋强区建设综述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01-03 点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推进我区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7年4月和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广西分别提出了“打造好向海经济”和“大力发展向海经济”的重要指示要求。五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加快推进海洋强区建设。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决策部署,召开全区向海经济发展推进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意见》“1+7”系列重要文件,组织实施2020—2022年向海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相继出台支持向海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组织实施推动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南宁市将“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列入2022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作为重点工作加以推进。
 
  五年来,广西向海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据统计,从2017年到2021年,全区海洋生产总值由1377亿元增长到1828亿元,年均增长7.3%;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向海经济核心区四设区市GDP从6562亿元增长到9089亿元,年均增长8.5%,高于全区GDP增速。2022年前三季度,全区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约7.2%,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四市GDP为7129亿元、同比增长6.7%,高于全区GDP增速。向海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向海经济发展新格局初步构建。自治区印发实施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积极推动陆海联动发展。坚持以陆带海、以海促陆,统筹陆海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构建以“南北钦防”为核心的“一核引领、两区联动、四带支撑”的向海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打造向海经济北部湾先行区。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以沿海经济带服务内陆发展,以内陆腹地支撑海洋开发,促进陆海产业链供应链对接,逐步形成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山海协作的向海经济发展新格局。
 
  ——向海经济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一是向海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推进“蓝色粮仓”“海洋牧场”和渔港经济区建设,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防城港渔港经济区成为首批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沿海渔港经济区。海洋交通运输业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北部湾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排全国沿海港口第9位和第8位,增速居全国第1位;2022年1—11月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23.63万标箱,同比增长15.73%。海铁联运班列已覆盖中西部17省(区、市),班列年开行量从2017年的178列增长到2021年的6117列,年均增速超过140%。2022年1—11月,北部湾港至重庆、四川等方向海铁联运班列开行8118列,累计到发40.62万标箱,同比增长46%,提前超额完成全年开行7000列工作目标。北海海丝首港、银基国际滨海旅游度假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投入运营,2021年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268.4亿元,同比增长16.2%。二是向海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防城港红沙核电二期3号机组将于今年底投产发电,在防城港和钦州实施270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广西打造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进入崭新发展阶段。中伟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落户钦州,打造全球最大高端锂电池前驱体制造基地,玉林广西时代锂电中铜箔一期建成投产,广西新材料产业再上新台阶。中船钦州基地承接丹麦103米过驳船、印尼693TEU集装箱船等项目,实现北部湾地区船舶出口订单零的突破,广西装备制造业展现新活力。三是临港临海产业聚集发展,积极打造高端金属新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三千亿级”临港临海产业集群,2022年前三季度北部湾经济区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集群营业收入7798亿元、同比增长10.8%,广西临海临港产业呈现聚集发展态势。
 
  ——向海通道网络不断完善。一是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加快建设。钦州港区建成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北海港铁山港东港区和防城港企沙港区大型泊位、北海邮轮母港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建设。二是贵阳至南宁高铁、天峨至北海高速公路(天峨至南宁段)等一批陆海联动通道的铁路、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推进。三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正式开工建设,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二期工程等一批江海联通项目加快推进。四是积极推进空港出海通道建设,南宁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开工,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加快建设。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海洋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海洋教科领域开展深入交流合作,提升广西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建成并投入使用,打造我区海洋科技创新生力军。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推进海洋学科建设,打造海洋领域人才小高地。全区累计获批建设22个省部级涉海科技创新平台。北海市创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项目累计新增发明专利205项,新建企业研发中心9个。
 
  ——向海开放合作不断深化拓展。加快推进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建设,举办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与东盟国家合作共建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马中关丹产业园、中国(广西)—文莱渔业合作示范区等一批“走出去”重要平台。开通联通至RCEP成员国港口航线28条。对东盟进出口总额由2018年的206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821亿元,增长36.88%。2022年1—10月,广西与RCEP成员国进出口额2398.8亿元,占广西外贸总额的46.8%,东盟保持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海企入桂招商取得新成效。到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重点片区开展驻点招商,组织重点园区、企业赴北京、西安、深圳、杭州等地开展小分队精准招商,举办“投资广西—2022年向海经济产业招商推介会”。2021年,全区向海经济产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138亿元,同比增长17.4%。今年前三季度,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等市共签约向海经济产业项目313个,投资总额3346亿元。
 
  ——海洋生态环境持续保持优良。2017年以来,共获得中央资金14.94亿元实施7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累计完成整治和修复滨海湿地面积554公顷、岸线148公里。2020年以来,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累计营造红树林347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927公顷。北海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南流江、钦江等入海河流整治效果明显,今年以来,入海排污口废水达标排放率达100%。我区近岸海域水质连年考核为“优”。
 
  ——全民海洋意识不断增强。2017年以来,我区累计建立广西海洋科普和意识教育基地19家。今年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全国主场活动在北海成功举办,邀请院士专家举办“向海经济讲坛”等各项活动声势大、亮点多、新意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营造了良好的向海发展氛围。
 
  下一步,广西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实施新一轮向海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海洋强区建设,为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作出积极贡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推动陆海产业联动发展,构建现代向海产业体系。以港口和临港产业园区为载体,促进沿海产业和内陆腹地产业联动发展。积极打造“千亿级”高端金属新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造纸和绿色家具、轻工食品、新能源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集群。推动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培育壮大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海洋生物制药等向海新兴产业。
 
  (二)加强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互联互通。按照建设智慧港、现代港、绿色港、枢纽港的要求,加快建设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推进陆海联动通道建设,加快形成边海联动、山海联通的陆海交通网。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加快建设“通江达海、干线成网、省际互联”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加快南宁机场改扩建工程等民用机场建设,推进空港通道建设。
 
  (三)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第四海洋研究所等涉海科研机构建设,优化整合海洋科研力量,加强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双一流”高校合作,搭建向海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海洋科技人才高地。壮大向海科技企业群体,形成向海经济创新示范产业链。积极推进“数字海洋”创新工程,规划建设广西海洋大数据中心。
 
  (四)深化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推进向海开放地区间合作,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海南自贸港联动,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海南自贸港的战略衔接。加强与东盟国家、RCEP成员国海洋交流合作和贸易往来,加快向海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中马“两国双园”、海外制造基地和特色产业园等开放平台建设。
 
  (五)加大“海企入桂”招商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政务服务“简易办”改革,提升服务效率。持续推进“海企入桂”招商,支持经开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围绕向海经济产业链上下游重要环节,建立“一链一策”精准供给机制,吸引更多涉海企业向重点园区集聚,促进园区主导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六)坚持开发保护并重,建设北部湾美丽海湾。全面推行湾长制,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统筹陆海综合治理,深化重点海湾综合治理,推进入河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强化海洋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用海,维护海洋管理秩序。加快建设海洋观测网,逐步提高海洋防灾减灾和预警预报能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广西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加快推进海洋强区建设综述

2023-01-03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推进我区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17年4月和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广西分别提出了“打造好向海经济”和“大力发展向海经济”的重要指示要求。五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加快推进海洋强区建设。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了“向海而兴、向海图强”的决策部署,召开全区向海经济发展推进会议,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意见》“1+7”系列重要文件,组织实施2020—2022年向海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相继出台支持向海经济发展政策措施,组织实施推动海洋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南宁市将“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列入2022年《南宁市政府工作报告》作为重点工作加以推进。
 
  五年来,广西向海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据统计,从2017年到2021年,全区海洋生产总值由1377亿元增长到1828亿元,年均增长7.3%;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向海经济核心区四设区市GDP从6562亿元增长到9089亿元,年均增长8.5%,高于全区GDP增速。2022年前三季度,全区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约7.2%,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四市GDP为7129亿元、同比增长6.7%,高于全区GDP增速。向海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向海经济发展新格局初步构建。自治区印发实施广西向海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积极推动陆海联动发展。坚持以陆带海、以海促陆,统筹陆海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构建以“南北钦防”为核心的“一核引领、两区联动、四带支撑”的向海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打造向海经济北部湾先行区。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以沿海经济带服务内陆发展,以内陆腹地支撑海洋开发,促进陆海产业链供应链对接,逐步形成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山海协作的向海经济发展新格局。
 
  ——向海经济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一是向海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积极推进“蓝色粮仓”“海洋牧场”和渔港经济区建设,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防城港渔港经济区成为首批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沿海渔港经济区。海洋交通运输业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北部湾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排全国沿海港口第9位和第8位,增速居全国第1位;2022年1—11月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623.63万标箱,同比增长15.73%。海铁联运班列已覆盖中西部17省(区、市),班列年开行量从2017年的178列增长到2021年的6117列,年均增速超过140%。2022年1—11月,北部湾港至重庆、四川等方向海铁联运班列开行8118列,累计到发40.62万标箱,同比增长46%,提前超额完成全年开行7000列工作目标。北海海丝首港、银基国际滨海旅游度假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投入运营,2021年海洋旅游业实现增加值268.4亿元,同比增长16.2%。二是向海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防城港红沙核电二期3号机组将于今年底投产发电,在防城港和钦州实施270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广西打造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进入崭新发展阶段。中伟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落户钦州,打造全球最大高端锂电池前驱体制造基地,玉林广西时代锂电中铜箔一期建成投产,广西新材料产业再上新台阶。中船钦州基地承接丹麦103米过驳船、印尼693TEU集装箱船等项目,实现北部湾地区船舶出口订单零的突破,广西装备制造业展现新活力。三是临港临海产业聚集发展,积极打造高端金属新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三千亿级”临港临海产业集群,2022年前三季度北部湾经济区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八大产业集群营业收入7798亿元、同比增长10.8%,广西临海临港产业呈现聚集发展态势。
 
  ——向海通道网络不断完善。一是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加快建设。钦州港区建成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北海港铁山港东港区和防城港企沙港区大型泊位、北海邮轮母港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建设。二是贵阳至南宁高铁、天峨至北海高速公路(天峨至南宁段)等一批陆海联动通道的铁路、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推进。三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骨干工程平陆运河正式开工建设,贵港至梧州3000吨级航道二期工程等一批江海联通项目加快推进。四是积极推进空港出海通道建设,南宁机场改扩建工程全面开工,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加快建设。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日益增强。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海洋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海洋教科领域开展深入交流合作,提升广西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建成并投入使用,打造我区海洋科技创新生力军。广西大学、北部湾大学推进海洋学科建设,打造海洋领域人才小高地。全区累计获批建设22个省部级涉海科技创新平台。北海市创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项目累计新增发明专利205项,新建企业研发中心9个。
 
  ——向海开放合作不断深化拓展。加快推进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建设,举办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与东盟国家合作共建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马中关丹产业园、中国(广西)—文莱渔业合作示范区等一批“走出去”重要平台。开通联通至RCEP成员国港口航线28条。对东盟进出口总额由2018年的206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821亿元,增长36.88%。2022年1—10月,广西与RCEP成员国进出口额2398.8亿元,占广西外贸总额的46.8%,东盟保持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海企入桂招商取得新成效。到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重点片区开展驻点招商,组织重点园区、企业赴北京、西安、深圳、杭州等地开展小分队精准招商,举办“投资广西—2022年向海经济产业招商推介会”。2021年,全区向海经济产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138亿元,同比增长17.4%。今年前三季度,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等市共签约向海经济产业项目313个,投资总额3346亿元。
 
  ——海洋生态环境持续保持优良。2017年以来,共获得中央资金14.94亿元实施7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累计完成整治和修复滨海湿地面积554公顷、岸线148公里。2020年以来,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累计营造红树林347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927公顷。北海冯家江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大典型案例。南流江、钦江等入海河流整治效果明显,今年以来,入海排污口废水达标排放率达100%。我区近岸海域水质连年考核为“优”。
 
  ——全民海洋意识不断增强。2017年以来,我区累计建立广西海洋科普和意识教育基地19家。今年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国海洋宣传日全国主场活动在北海成功举办,邀请院士专家举办“向海经济讲坛”等各项活动声势大、亮点多、新意足,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营造了良好的向海发展氛围。
 
  下一步,广西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实施新一轮向海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动海洋强区建设,为奋力开创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新局面作出积极贡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推动陆海产业联动发展,构建现代向海产业体系。以港口和临港产业园区为载体,促进沿海产业和内陆腹地产业联动发展。积极打造“千亿级”高端金属新材料、绿色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高端造纸和绿色家具、轻工食品、新能源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集群。推动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培育壮大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海洋生物制药等向海新兴产业。
 
  (二)加强通道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互联互通。按照建设智慧港、现代港、绿色港、枢纽港的要求,加快建设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推进陆海联动通道建设,加快形成边海联动、山海联通的陆海交通网。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加快建设“通江达海、干线成网、省际互联”的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加快南宁机场改扩建工程等民用机场建设,推进空港通道建设。
 
  (三)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向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强第四海洋研究所等涉海科研机构建设,优化整合海洋科研力量,加强与国家级科研院所和“双一流”高校合作,搭建向海科技创新平台,打造海洋科技人才高地。壮大向海科技企业群体,形成向海经济创新示范产业链。积极推进“数字海洋”创新工程,规划建设广西海洋大数据中心。
 
  (四)深化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推进向海开放地区间合作,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与海南自贸港联动,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海南自贸港的战略衔接。加强与东盟国家、RCEP成员国海洋交流合作和贸易往来,加快向海开放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中马“两国双园”、海外制造基地和特色产业园等开放平台建设。
 
  (五)加大“海企入桂”招商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政务服务“简易办”改革,提升服务效率。持续推进“海企入桂”招商,支持经开区高新区、工业园区等产业园区围绕向海经济产业链上下游重要环节,建立“一链一策”精准供给机制,吸引更多涉海企业向重点园区集聚,促进园区主导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六)坚持开发保护并重,建设北部湾美丽海湾。全面推行湾长制,以美丽海湾建设为主线,统筹陆海综合治理,深化重点海湾综合治理,推进入河入海排污口查测溯治,加大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强化海洋执法监管,严厉打击违法用海,维护海洋管理秩序。加快建设海洋观测网,逐步提高海洋防灾减灾和预警预报能力,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