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商丘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解读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11-21 点击:

  近日,我市印发了《商丘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商政〔2022〕38号)(以下简称《制造业发展规划》),为帮助公众更好理解该《制造业发展规划》,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制造业发展规划》编制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推进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致力打造“七个强市”的关键五年。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奋勇争先,推动“商丘制造”向“商丘智造”“商丘创造”转变,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编制了《商丘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二、《制造业发展规划》编制依据
 
  本规划主要依据《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商丘市创建新兴工业城市实施方案》《商丘市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工作方案》《商丘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等编制,是指导商丘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我市制造业领域编制其他规划的重要依据。实施期限为2021-2025年。
 
  三、《制造业发展规划》编制过程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成立编制专班,结合商丘产业实际,高质量编制《制造业发展规划》,先后两次书面征求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的意见,邀请省社科院、郑州大学、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相关专家进行了论证。在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开征求了社会各界意见,经修改完善后形成了《制造业发展规划》,并经市政府五届第201次常务会议研究审议通过。
 
  四、“十四五”时期我市制造业发展总体目标
 
  围绕“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发展目标,以创新驱动转换发展动能,以协调融合增强发展质效,以要素共享提升发展能级,以开放合作重塑发展格局,以绿色低碳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构建“3+4+N”现代产业体系,完成“建好一个园区、实现两个倍增、建成四个基地、强化五个更加”的发展目标,即“建好豫商经济技术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个数、工业增加值分别实现倍增;成功建成先进新材料产业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创新动能更加强劲、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融合发展更加广泛、低碳转型更加深入、开放合作更加有力。”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4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
 
  五、《制造业发展规划》主要内容
 
  《制造业发展规划》包括规划背景、总体思路、加快建设高水平现代制造业体系、优化升级空间载体支撑能级、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六个部分,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我市制造业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制造业体系、空间载体和重点任务。
 
  六、《制造业发展规划》内容问答
 
  (一)“3+4+N”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是指哪些产业?
 
  答:“3”是指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鞋、食品三大传统产业;“4”是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N”是指碳基新材料、生命健康、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元宇宙等若干未来产业。
 
  (二)如何建设高水平现代制造业体系?
 
  答:推进“工业发动机”计划,实施换道领跑战略,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巩固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一是全面转型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方向,引导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变革,加快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持续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加快制造模式新变革和“材料+装备+品牌”提升,推动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鞋、食品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提质发展,向2000亿级迈进。
 
  二是重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强动能。聚焦战略前沿性和爆发式增长潜力的领域,重点突破形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四大千亿级新兴产业,厚植新兴产业发展基础,打造一批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增长引擎,形成强劲发展新动能。
 
  三是前瞻布局开拓未来产业新空间。实施“未来产业引领”计划,以“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重点,谋划布局碳基新材料、生命健康、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元宇宙等重点产业,培育形成一批引领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
 
  (三)如何优化升级空间载体支撑能级?
 
  答:突出“高”“新”发展定位,着力提升“2+7”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能级,构建高端产业集聚、绿色发展、宜创宜业宜居的产业空间载体,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引领带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建高水平先进制造业载体。高质量建设豫商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夏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虞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睢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宁陵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柘城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不断提升全市开发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引领区和改革开放先导区。
 
  二是构筑市域优势互补空间格局。坚持把构建优势互补的制造业区域布局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推动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持续优化,推动由用地规划导向向空间规划导向转变。
 
  三是深化拓展产业合作空间。依托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空间,积极发展枢纽偏好型的先进制造业,打造连接国内外、对接省内外,通江达海、快捷畅通的战略节点,加快形成辐射、带动、共享的发展格局。
 
  (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答:重点实施九大工程。
 
  一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构筑发展新优势。推动制造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打造以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
 
  二是实施铸链成群工程,提升产业聚集度与竞争力。立足各开发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坚持链式集群发展,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促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产业从聚集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跃升。
 
  三是实施数字赋能工程,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各领域应用,全面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能力。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培育细分行业、特定领域和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四是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争当低碳高效发展领跑者。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碳,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改造,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格局。
 
  五是实施两业融合工程,锚定制造业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强化服务业对制造业赋能作用,提升制造业服务化能级,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提升商丘制造业竞争力。
 
  六是实施企业培育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强引擎。建立覆盖企业成长周期各阶段的全寿命梯次培育体系,通过培育驱动企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最强引擎。
 
  七是实施开放招商工程,打造对外开放“桥头堡”。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区位优势,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补短锻长,打造省内循环、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八是实施人才引培工程,筑牢发展动力硬支撑。大力发展人才兴业、教育兴业建设,加大高端紧缺型人才招引力度,逐步完善本土育才体系,加强产业发展高质量人才供给。
 
  九是实施安全制造工程,统筹发展安全双底线。强化安全制造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有效规避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工业信息安全风险和产品生产质量风险,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底线与红线。
 
  (五)加快数字化转型,可促进企业规模由小变大、竞争力由弱变强,“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如何用数字化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一是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坚持分行业推进与梯次培育相结合,以生产装备数字化升级和信息系统综合集成为重点,每年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200家以上,创建10家以上省级智能工厂(车间)、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示范项目,鼓励企业规模化示范应用机器人(数控机床),实施100家“机器换人”示范项目,推广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先进制造系统和成套技术设备。
 
  二是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建立涵盖云化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云服务和云安全的多元支撑体系,在供给侧增强上云服务和供给能力,按照起步登云、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提升三个阶段,引导企业由个别事务上云到生产过程全部“云端化”,通过实施支撑服务提升,为企业上云上平台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是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围绕制冷装备、智能工量具、制鞋等垂直产业领域,支持龙头企业、优势企业打造行业级互联网平台。开展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应用宣传与培训,加强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探索与推广,面向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组织新模式应用标杆遴选。
 
  四是布局开展数字新基建。持续推动全市5G独立组网(SA)网络规模化部署,提升典型场景网络服务质量。统筹推进市内云计算数据中心发展,建立嵌入式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各种工业数据应用软件、数据集成平台,提升对工业大数据基础的运算能力。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制造与关联配套产业,推动形成“新技术+新场景+新制造+新服务”产业生态。
 
  (六)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持续做强做优做大的迫切需要,“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如何实施企业培育工程?
 
  一是推进优质企业梯次化培育。建立健全“头雁”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小升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完善支持政策措施,加快提升企业创新引领力、市场主导力、群链带动力、成长支撑力。引导头雁企业对标国内领先创新型企业,争创国家级创新示范企业,延伸拓展新兴产业领域,实现换道领跑。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构建企业从创新型到“专精特新”再到“小巨人”的成长培育机制。按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思路,推动中小企业扩能升级,加大对中小企业规模能级提升的培育力度。培育壮大以创新型行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二是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依托头雁企业产业规模和品牌优势,带领产业链中小企业协同进步,形成“雁阵效应”,推动整产业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鼓励大企业聚焦主业、面向产业链上下游,利用闲置厂房建设各类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向中小科技型企业、创客开放共享资源,催生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依托大企业市场资源优势主体地位,运用“以大带小”“同船出海”合作模式,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形成结构稳定、互惠共赢的大中小企业共进发展模式。
 
  (七)为保障《制造业发展规划》实施,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一是强化组织协调。发挥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职能,统筹推进项目建设、政策制定、工程实施等重大任务。
 
  二是强化项目支撑,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坚持“三个一批”,建立重大项目库。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需各类要素供给配置效能。
 
  四是强化企业服务。常态化开展“万人助万企”“企业服务日”活动,当好“金牌服务员”。
 
  五是强化监测考核。组织实施提振工业经济运行专项行动,加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监测评估,探索实行第三方监督评估制度,定期发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


 

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商丘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解读

2022-11-21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近日,我市印发了《商丘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商政〔2022〕38号)(以下简称《制造业发展规划》),为帮助公众更好理解该《制造业发展规划》,现就有关政策解读如下:
 
  一、《制造业发展规划》编制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推进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致力打造“七个强市”的关键五年。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奋勇争先,推动“商丘制造”向“商丘智造”“商丘创造”转变,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编制了《商丘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
 
  二、《制造业发展规划》编制依据
 
  本规划主要依据《河南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河南省“十四五”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规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淮海经济区高质量协同发展规划》《商丘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商丘市创建新兴工业城市实施方案》《商丘市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工作方案》《商丘市产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等编制,是指导商丘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我市制造业领域编制其他规划的重要依据。实施期限为2021-2025年。
 
  三、《制造业发展规划》编制过程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成立编制专班,结合商丘产业实际,高质量编制《制造业发展规划》,先后两次书面征求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县(市、区)的意见,邀请省社科院、郑州大学、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相关专家进行了论证。在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开征求了社会各界意见,经修改完善后形成了《制造业发展规划》,并经市政府五届第201次常务会议研究审议通过。
 
  四、“十四五”时期我市制造业发展总体目标
 
  围绕“对外开放桥头堡、枢纽经济新高地”发展目标,以创新驱动转换发展动能,以协调融合增强发展质效,以要素共享提升发展能级,以开放合作重塑发展格局,以绿色低碳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构建“3+4+N”现代产业体系,完成“建好一个园区、实现两个倍增、建成四个基地、强化五个更加”的发展目标,即“建好豫商经济技术开发区;规上工业企业个数、工业增加值分别实现倍增;成功建成先进新材料产业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创新动能更加强劲、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融合发展更加广泛、低碳转型更加深入、开放合作更加有力。”力争到202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4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
 
  五、《制造业发展规划》主要内容
 
  《制造业发展规划》包括规划背景、总体思路、加快建设高水平现代制造业体系、优化升级空间载体支撑能级、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六个部分,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我市制造业取得的成效,分析了“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制造业体系、空间载体和重点任务。
 
  六、《制造业发展规划》内容问答
 
  (一)“3+4+N”现代产业体系主要是指哪些产业?
 
  答:“3”是指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鞋、食品三大传统产业;“4”是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四大新兴产业;“N”是指碳基新材料、生命健康、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元宇宙等若干未来产业。
 
  (二)如何建设高水平现代制造业体系?
 
  答:推进“工业发动机”计划,实施换道领跑战略,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巩固提升制造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一是全面转型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方向,引导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变革,加快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持续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专项行动,加快制造模式新变革和“材料+装备+品牌”提升,推动装备制造、纺织服装制鞋、食品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提质发展,向2000亿级迈进。
 
  二是重点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强动能。聚焦战略前沿性和爆发式增长潜力的领域,重点突破形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四大千亿级新兴产业,厚植新兴产业发展基础,打造一批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增长引擎,形成强劲发展新动能。
 
  三是前瞻布局开拓未来产业新空间。实施“未来产业引领”计划,以“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重点,谋划布局碳基新材料、生命健康、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元宇宙等重点产业,培育形成一批引领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加快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
 
  (三)如何优化升级空间载体支撑能级?
 
  答:突出“高”“新”发展定位,着力提升“2+7”先进制造业开发区能级,构建高端产业集聚、绿色发展、宜创宜业宜居的产业空间载体,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引领带动高质量发展。
 
  一是构建高水平先进制造业载体。高质量建设豫商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夏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虞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民权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睢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宁陵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柘城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不断提升全市开发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引领区和改革开放先导区。
 
  二是构筑市域优势互补空间格局。坚持把构建优势互补的制造业区域布局作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载体,推动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持续优化,推动由用地规划导向向空间规划导向转变。
 
  三是深化拓展产业合作空间。依托综合交通枢纽优势,拓展对外开放合作空间,积极发展枢纽偏好型的先进制造业,打造连接国内外、对接省内外,通江达海、快捷畅通的战略节点,加快形成辐射、带动、共享的发展格局。
 
  (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答:重点实施九大工程。
 
  一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构筑发展新优势。推动制造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突破,打造以创新为引领的先进制造业。
 
  二是实施铸链成群工程,提升产业聚集度与竞争力。立足各开发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坚持链式集群发展,着力延链补链强链,促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推动产业从聚集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跃升。
 
  三是实施数字赋能工程,打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各领域应用,全面提升制造业数字化能力。推动“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培育细分行业、特定领域和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四是实施绿色制造工程,争当低碳高效发展领跑者。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大力推进工业节能降碳,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改造,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与工业赋能绿色发展的现代化产业格局。
 
  五是实施两业融合工程,锚定制造业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强化服务业对制造业赋能作用,提升制造业服务化能级,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提升商丘制造业竞争力。
 
  六是实施企业培育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强引擎。建立覆盖企业成长周期各阶段的全寿命梯次培育体系,通过培育驱动企业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最强引擎。
 
  七是实施开放招商工程,打造对外开放“桥头堡”。发挥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区位优势,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补短锻长,打造省内循环、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八是实施人才引培工程,筑牢发展动力硬支撑。大力发展人才兴业、教育兴业建设,加大高端紧缺型人才招引力度,逐步完善本土育才体系,加强产业发展高质量人才供给。
 
  九是实施安全制造工程,统筹发展安全双底线。强化安全制造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有效规避产业链供应链风险、工业信息安全风险和产品生产质量风险,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底线与红线。
 
  (五)加快数字化转型,可促进企业规模由小变大、竞争力由弱变强,“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如何用数字化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一是推动企业智能化改造。坚持分行业推进与梯次培育相结合,以生产装备数字化升级和信息系统综合集成为重点,每年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200家以上,创建10家以上省级智能工厂(车间)、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新模式示范项目,鼓励企业规模化示范应用机器人(数控机床),实施100家“机器换人”示范项目,推广应用数字化、智能化先进制造系统和成套技术设备。
 
  二是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建立涵盖云化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云服务和云安全的多元支撑体系,在供给侧增强上云服务和供给能力,按照起步登云、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提升三个阶段,引导企业由个别事务上云到生产过程全部“云端化”,通过实施支撑服务提升,为企业上云上平台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是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围绕制冷装备、智能工量具、制鞋等垂直产业领域,支持龙头企业、优势企业打造行业级互联网平台。开展工业互联网新模式应用宣传与培训,加强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业态探索与推广,面向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组织新模式应用标杆遴选。
 
  四是布局开展数字新基建。持续推动全市5G独立组网(SA)网络规模化部署,提升典型场景网络服务质量。统筹推进市内云计算数据中心发展,建立嵌入式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各种工业数据应用软件、数据集成平台,提升对工业大数据基础的运算能力。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核心制造与关联配套产业,推动形成“新技术+新场景+新制造+新服务”产业生态。
 
  (六)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持续做强做优做大的迫切需要,“十四五”时期,我市将如何实施企业培育工程?
 
  一是推进优质企业梯次化培育。建立健全“头雁”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小升规”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完善支持政策措施,加快提升企业创新引领力、市场主导力、群链带动力、成长支撑力。引导头雁企业对标国内领先创新型企业,争创国家级创新示范企业,延伸拓展新兴产业领域,实现换道领跑。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构建企业从创新型到“专精特新”再到“小巨人”的成长培育机制。按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培育思路,推动中小企业扩能升级,加大对中小企业规模能级提升的培育力度。培育壮大以创新型行业领军企业、高新技术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二是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依托头雁企业产业规模和品牌优势,带领产业链中小企业协同进步,形成“雁阵效应”,推动整产业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鼓励大企业聚焦主业、面向产业链上下游,利用闲置厂房建设各类专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向中小科技型企业、创客开放共享资源,催生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中小企业。依托大企业市场资源优势主体地位,运用“以大带小”“同船出海”合作模式,帮助中小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形成结构稳定、互惠共赢的大中小企业共进发展模式。
 
  (七)为保障《制造业发展规划》实施,将采取哪些措施?
 
  答:一是强化组织协调。发挥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职能,统筹推进项目建设、政策制定、工程实施等重大任务。
 
  二是强化项目支撑,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鲜明导向,坚持“三个一批”,建立重大项目库。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要素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所需各类要素供给配置效能。
 
  四是强化企业服务。常态化开展“万人助万企”“企业服务日”活动,当好“金牌服务员”。
 
  五是强化监测考核。组织实施提振工业经济运行专项行动,加强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监测评估,探索实行第三方监督评估制度,定期发布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