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连云港丨市科技局发布“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02-18 点击:

  连云港市“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新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也是催生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质先导,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需要新材料的支撑引领。加快推进新时代新材料高质量发展,是连云港市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工作部署和产业强链总体要求,加快推进连云港市新材料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背景
 
  (一)面临形势
 
  1.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智能化、集成化成为新方向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新材料产业呈现横向、纵向扩展,上下游联动的发展格局,新材料技术整体向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方向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向轻质、高强高韧、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低成本、环境友好、复合化、多功能方向发展。关键战略材料向超高集成电路、超低线宽、器件微型化、更多功能化、模块集成化方向发展。前沿材料朝着轻量化、节能化、绿色化、循环化方向发展。连云港应深刻把握新材料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顺应新材料发展的方向,贯彻新发展理念,夯实基础材料发展根基,提升战略材料高端化发展水平,把提升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四五”时期的战略导向,在新一轮新材料产业变革中彰显连云港力量。
 
  2.国内国际双循环赋予技术攻关新使命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未来将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材料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底盘”,新材料领域关键材料及其核心技术供给不足、“卡脖子”技术问题凸显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循环的重要掣肘。信息显示、运载工具、能源动力、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领域的347种关键材料中,被国外禁运和实施出口管制的材料达到61种,依赖进口的有156种。双循环发展战略对新材料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保障国内供给,构建自主可控产业体系提出了新使命。连云港应打通影响新材料产业国内大循环的堵点,针对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以技术创新支撑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同时努力参与国际竞争,争取互利共赢。
 
  3.科技革命和研发模式变革带来新机遇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正与新材料产业进行着深度交叉融合,信息、能源、生物等技术在新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新材料研发模式出现了新变革。以材料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模式将推动新材料产业在研发、设计、制造和应用等环节的创新,缩短新材料的研发周期、大幅度缩减研发成本,加快探索发现前沿材料、实现材料的新功能,推动新材料的落地应用。新材料产业已从传统的“连续化、大规模和大规格制造”逐步向“高精尖、差异化、柔性化制造”方式转变,“材料设计-材料制造-工程化应用”全链条设计开发新模式越来越显现,更加注重生产过程的安全、高效、低能耗和绿色环保。产业的交叉融合和研发模式的变革将给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连云港应深刻把握新材料研发模式变革的新机遇,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四五”时期的战略导向,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体系,推动研发智能化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4.绿色可持续发展对新材料转型升级提出新要求
 
  我国已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表明了我国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国家提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快构建环境管控的长效机制、全面深化绿色发展的制度,行业管理日趋严格,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环境治理、安全生产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刻不容缓。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战略对新材料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绿色化及绿色环保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提出了新要求,生态环境材料将受到关注,材料制备与应用向短流程、低污染、低能耗、绿色化生产制造发展。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为全国沿海七大石化基地之一,成为承载长三角地区、江苏沿海地区和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区域产业发展所需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基地,促进新材料绿色化发展是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必由之路。
 
  5.新材料对连云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新材料对抢占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机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更加凸显。连云港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基础,新材料产业是连云港市“三新一高”(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主导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产业链安全、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环节和产业基础高级化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期间,连云港要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率先建成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离不开新材料的支撑,必须将新材料产业放在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二)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形成三大重点领域
 
  近三年,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规模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其中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3.3%。从产业结构看,2020年新材料工业总产值为274亿元,先进基础材料占新材料工业总产值的89.1%,关键战略材料占10.9%。先进石化材料占新材料工业总产值的64.6%,在所有细分材料领域中占比最多,先进石化材料依然是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的重要增长极。连云港市形成了以先进石化材料为支柱,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配套发展的三大重点领域。
 
  2.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关键技术打破垄断
 
  连云港市拥有新材料规上企业98家,高企69家,涌现出一批产品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在先进纤维材料领域,中复神鹰突破干喷湿纺原丝的产业化连续制备技术,实现千吨级T800碳化线投产并连续稳定运行,打破了国外垄断,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奥神新材料全球首次提出适用于聚酰亚胺纤维干法纺丝成形的“反应纺丝”新方法,建成国际上首条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千吨级生产线,打破国外垄断,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硅材料领域,江苏太平洋石英是国内唯一自主研发并实现规模化生产高纯石英砂的企业,也是国内唯一具备从原矿提纯到生产高纯石英产品的完整产业链的企业,高纯石英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国际前三。在电子信息材料领域,江苏联瑞新材料研发的火焰法制备电子级球形硅微粉的工艺技术及成套装备与应用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与封锁,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硅微粉生产企业。
 
  3.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区域产业特色鲜明
 
  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了集群化、特色化、错位化发展格局。从区域分布看,形成了以东海国家硅材料基地为主体发展硅材料、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主体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基地为主体发展石化新材料的总体布局。东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石英玻璃管生产基地,也是唯一提供石英玻璃管生产原料的基地;开发区是国内最大的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生产基地;徐圩新区是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石化新材料基地加快形成。
 
  4.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平台逐渐完善
 
  连云港市围绕新材料重点领域大力推动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布局了各类产业基地10个,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7个,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8家。建有国家级平台“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具备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试制、检测、评价一体化技术服务的能力,对突破碳纤维材料短板,加强行业应用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拥有国家级硅材料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硅材料深加工产品的检测提供了重要平台。引进南京工业大学与徐圩新区共建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石化产业研究院、与东海共建南京工业大学东海先进硅基材料研究院,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九三学社省委签订全省首个“九地合作协议”。
 
  (三)存在问题
 
  1.“单打冠军”突出,“联动发展”不足
 
  连云港在硅材料、碳纤维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石化材料等细分领域涌现出部分创新型领军企业和“单打冠军”企业,但整体来看,新材料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效应较弱,新材料龙头企业对行业的牵引带动作用尚未有效发挥,有“高峰”无“高原”现象依然突出。
 
  2.“卡脖子”技术问题突出,关键原材料受制于人
 
  连云港市新材料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性作用不强,重点领域的关键工艺、高端成套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依然依赖进口,“卡脖子”技术问题最为凸显。石化材料的关键配套单体、反渗透膜的原材料、高端环氧树脂材料等严重依赖进口。
 
  3.“低端化制造”突出,高端化产品不足
 
  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基础材料比重过高,战略材料比重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化产品不足。石化材料以初加工产品为主的供给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精深加工不足,终端产品比例不高。硅材料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以低端石英拉管为主,高纯石英棒、高纯石英管等产品占比不足。
 
  4.创新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材料推广应用困难
 
  新材料产业发展中“无材可用、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现象突出。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特色领域的创新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尚未形成规模化、成熟的应用市场,聚酰亚胺纤维在各领域的应用仍然在培育期,导致整体产业规模不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根据连云港“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港兴市”的战略部署,围绕“建立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构建“1”高、“2”先、“3”新+X(“1”高即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2”先即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3”新即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海洋新材料,X即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其他新材料)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卓越产业链锻造、区域产业优势厚植3大工程,以企业、人才、平台、产品、成果、知识产权、金融等7大行动为支撑,促进新材料产业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延伸,建立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形成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新格局,为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新港城、实现新时代的“后发先至”提供战略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引领与协同发展相结合
 
  坚持“四个面向”,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围绕产业链优化创新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打造产业链为基础、创新链为引领的产业升级版。构建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各区域各板块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同发展、联动发展格局,统筹创新资源建立大平台、大载体,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2.坚持自主发展与开放融通相结合
 
  围绕产业链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技术,优化材料的设计开发和生产制造工艺,加快实现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通过举办大型行业活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统筹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能力。
 
  3.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以下游应用为出发点,强化产用结合,促进上下游协作配套,打通新材料供需瓶颈,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供应链供给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创新行业管理方式,加快产业化应用示范和初期市场培育,聚焦重点领域制定政策激励,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开展重点材料的示范应用。
 
  4.坚持产业集聚与绿色发展相结合
 
  引导各区域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引导新材料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合理布局新材料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提升产业集聚度、创新资源集聚度,形成集聚效应。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降低新材料生产的能耗与排放,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重视新材料研发、生产和使用全过程的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定位
 
  ——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实现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和新材料“卡脖子”技术为主攻方向,聚焦“1”高、“2”先、“3”新+X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提升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培育发展海洋新材料,拓展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其他新材料,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打造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大、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重要支点。实现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自主化、先进石化材料规模化、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端化,在优势材料领域的关键环节实现赶超和领跑,在全省形成先发优势。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强链延链补链”,加快向产业上下游的延伸发展,努力形成有影响力的市场品牌,建成省内有影响力的产业高地。将海洋新材料打造成为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的“金字招牌”和特色亮点,形成全省海洋新材料的新增长极。全面推进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辐射带动全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省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支点。
 
  ——连云港市现代产业体系重要支撑。以应用为导向,按照“聚焦重点、形成规模、突破瓶颈、抢占高端”的总体思路,重点发展市场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新材料,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新材料产业在连云港市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新材料产业构筑连云港市现代产业体系之核、现代创新体系之核,成为连云港市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再上新台阶,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到2025年,形成以开发区为主体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徐圩新区为主体发展先进石化材料,东海为主体发展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连云区为主体发展稀土、碳纤维及高端生物基等材料的总体布局,优势领域快速发展,集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形成4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力争突破800亿元,成为连云港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重要支点。
 
  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培育百亿元以上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00家,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带动性好的骨干企业。
 
  产业创新体系趋于完善。到2025年,建成3家左右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载体,布局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形成布局合理、体系完备的产业创新体系。
 
  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到2025年,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内竞争优势的新材料品种,优势领域和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2025年,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培育一批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支规模、结构、素质与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人才队伍。
 
  三、打造现代化新材料产业发展动能
 
  深度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围绕连云港市新材料优势基础,打造连云港市现代化新材料产业发展动能,围绕“1”高、“2”先、“3”新+X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卓越产业链锻造工程、区域产业优势厚植工程。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锻造新材料产业链长板,补齐产业链短板,充分延伸产业链条,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立足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培育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优势,全面推进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做大做强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3大支柱材料;重点提升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2大潜力材料;培育发展海洋新材料1大特色材料;拓展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打造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图片
 
  (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
 
  加强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发,突破优势领域自主可控及转型升级的瓶颈,做大做强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三大领域,重点提升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培育发展海洋新材料,拓展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以“强链延链补链”加快向产业上下游的延伸发展,构建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建设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1.做大做强三大支柱材料
 
  (1)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围绕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领域,加强与东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的校企合作,联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减轻或摆脱对国际供应链的依赖,鼓励龙头企业加快与应用单位联合开发各种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及成品,加快培育和扩大应用市场,形成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碳纤维产业基地。
 
  碳纤维:重点优化PAN原丝提纯、连续聚合、纺丝等关键工艺,面向航空航天和高速列车,开展高强高模T1100级及以上、M50J级及以上碳纤维制备及量产技术研究,突破48K及以上大丝束碳纤维低成本制备技术,加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回收再利用。依托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对接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开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试样试制与性能检测服务,重点推动三维编织、多轴向编织、六坐标缠绕等成型工艺的高端制品开发,推进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及轨道交通等领域应用。
 
  聚酰亚胺纤维:以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为目标,开展面向航空航天、军工的高强高模S30级及以上聚酰亚胺纤维的千吨级量产技术研究,突破高耐热型纤维、差异化短切纤维的制备工艺,加强原液着色及纤维染色工艺研发,探索开发热塑型和热固型聚酰亚胺树脂、电子级聚酰亚胺薄膜等衍生产品。推进聚酰亚胺纤维在特种防护领域的应用。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面向国防军工需求,重点提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产能,优化冻胶纺丝工艺,突破超高强型、耐热型、抗蠕变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制备及量产技术,开展差异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研究,加强民用细旦纤维的研发,逐步推广应用至凉爽布等高端家纺及服装面料等领域。
 
  (2)先进石化材料。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为目标,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在高端聚烯烃、热塑性特种聚酯、特种合成橡胶、聚酰胺等领域开展关键工艺、关键产品的研发,加快推进CO2捕集、回收、利用,加快可降解塑料等项目建设,打造一体化的石化新材料体系。
 
  高端聚烯烃:以提高聚烯烃产品的附加值为目标,加强与南京工业大学、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发展乙烯聚合物、丙烯聚合物、乙烯和丙烯聚合物配套原料、C4聚合物等高端聚烯烃产品,开展聚烯烃主催化剂国产替代研究,加快聚乙烯热水管材及单丝料等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生产试验和性能评价,推进高性能聚烯烃的产业化发展。
 
  热塑性特种聚酯:充分发挥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研发优势,重点深化PET的研究与产业化技术,积极承接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热塑性特种聚酯产品,重点研究PETG、PBT、PTT、PEN等产品,突破PETG关键原材料CHDM等技术瓶颈,扩大连云港市热塑性特种聚酯的产品体系。
 
  特种合成橡胶:开展特种合成橡胶上游原料异戊二烯、环氧氯丙烷、丙烯酸及酯的规模化生产,加快下游异戊橡胶、氯醇橡胶、丙烯酸酯橡胶的工艺研发及生产,提升特种橡胶的耐低温性、耐臭氧性、电性能和弹性,促进特种合成橡胶在汽车配件、油田机械、电缆护套等领域的应用。
 
  聚酰胺:重点突破聚酰胺关键中间体己二腈的技术瓶颈,实现低成本的规模化量产,发展尼龙6、尼龙66、尼龙1010等产品。联合国内在石化材料领域具有优势的高校院所开展尼龙46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制,争取实现国产替代。
 
  (3)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围绕高纯石英材料、硅微粉、新型玻璃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转型升级开展技术攻关,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赶超和领跑,有效支撑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
 
  高纯石英材料:围绕新型光源、太阳能光伏、光纤通信、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发展需求,联合国内相关高校院所,重点研发半导体用高纯石英材料,开拓半导体石英国际市场,推动石英材料国际半导体认证,实现高档石英材料的国产替代。开展合成石英的技术研发,抢占合成石英领域的制高点,着力突破掺杂石英管、石英棒等产品高端化的技术瓶颈。
 
  硅微粉:面向高频高速覆铜板、高端芯片封装材料、3D打印材料、齿科材料等硅微粉的下游应用,加快自蔓延低温燃烧法、高温熔融喷射法、微乳液法等球形硅微粉制造工艺的研发与优化,重点研究硅微粉的防粘壁、防积碳、粒度调控等关键工艺,提升产品的球形度、球化率、磁性异物等关键指标。
 
  新型玻璃及陶瓷材料:新型玻璃材料重点突破节能玻璃、光电玻璃等浮法玻璃的产业化技术,开展高端STN级电子工业用超薄浮法玻璃工艺的预研,推动新型玻璃产品附加值提升。陶瓷材料重点发展高致密度精密陶瓷材料和器件,发展石英陶瓷型芯、SiC蜂窝陶瓷、电子封装陶瓷基板等先进硅基陶瓷材料,拓展向冶金、化工、军工、环保、电子领域应用端延伸。
 
  2.重点提升两大潜力材料
 
  (1)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围绕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以推进连云港市电子信息材料的自主可控为目标,围绕先进封装材料、5G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推进重点产品的应用示范,强化电子信息材料的供给能力,破解“无材可用、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的局面。
 
  先进封装材料:突破QFN、BGA、MUF等中高端封装材料的量产工艺技术。面向2.5D/3D封装、扇出型封装、AIP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开展以高端环氧模塑料为主体的先进封装材料配比的研究与试制,重点推进国产高端环氧塑封料在集成电路封测环节的应用示范,完善环氧模塑料应力的控制能力,提升与其他电子材料的应力匹配度。支持有条件企业开展金属封装材料、陶瓷封装材料的技术研究,完善先进封装材料体系。
 
  5G材料:围绕连云港市在建高驰覆铜板项目,重点开展PCB高频高速覆铜板(PI膜材)材料的技术攻关,针对5G通信基站建设材料的供应短板问题,通过系列化项目招引,开展5G天线(LCP、MPI材料)、微波介质陶瓷材料、高稳定压电陶瓷、高导热及EMC材料、终端壳体材料等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新型显示材料:优化液晶显示器件与基础工艺集成技术,突破OLED材料性能及使用寿命提升的技术难点,开展OLED水氧阻隔膜等光学材料的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可卷绕印刷AMOLED,加强国产PI取向液、OCA胶黏剂等显示材料的质量优化与应用推广。
 
  (2)新型能源材料。结合连云港市新型能源产业的发展需求,围绕光伏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前瞻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优化完善连云港市新型能源材料产业体系。
 
  光伏材料:以突破高转换率低成本晶体硅的研发生产瓶颈为目标,优化冶金硅提纯、多晶硅提纯、单晶/多晶硅片加工与切割等关键环节的生产工艺,重点发展低成本多晶硅料、单晶硅片、多晶硅片等产品,加快光伏背板膜、EVA等光伏产业配套材料的研制。
 
  锂离子电池材料:针对传统电池能量密度低、安全性差、使用寿命短等共性关键问题,强化锂离子电池材料全产业链的布局,重点研究高镍三元材料、锰酸锂、磷酸铁锂等新型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开展人造石墨、硬/软碳、钛酸锂及新一代硅基负极材料的技术攻关,研究开发新型高温隔膜、高电压电解液、固体电解质、电解液溶剂,提升电解液添加剂的安全性、性能一致性与循环寿命。
 
  3.培育发展一个特色材料
 
  海洋新材料。海洋新材料是连云港市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特色战略必争的领域,以培育发展海洋新材料特色亮点为导向,重点发展海洋风电材料、海工装备材料、高性能分离膜等海洋新材料,创建海洋领域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海底通讯材料、轻质高强深海探测材料等前瞻性方向的培育与引进,构筑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海洋风电材料:以适应我国海域和气候条件为目标,重点开展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在海洋风电叶片领域低成本应用的技术研究,破解韧性差、形变量不足、耐磨性及止滑性不佳等问题,开展碳玻混合技术在超大风电叶片制造上的应用,优化碳纤/玻纤一体化混织工艺,完善海洋风电叶片的气动特性和轻量化结构。聚焦水下基础、塔架、机舱、叶片等风电关键部件,加快海洋风电材料防护技术的研究与试制,开发水下防腐混凝土、塔架有机/无机防腐涂层、叶片防腐胶衣及涂料等防护产品,促进海洋风电材料的产业链延伸。
 
  海工装备材料:以耐海水海洋气候腐蚀、提升海底耐高压能力为目标,重点加强大壁厚半弦管、大规格无缝支撑管、钛合金油井管、X80级深海隔水管、大口径深海输送软管的开发及批量试制,完善SPU/GSPU保温、多层PP保温技术,突破深海管道重防腐涂料的应用瓶颈。面向高端船舶、海上钻井平台等重大海洋工程装备,加强海洋船舶防护涂料、海港工程防水材料的研究制造,着力突破腐蚀防护有机涂层及重防腐涂料的国产化技术瓶颈,开展高止裂厚钢板、高强度双相不锈钢宽厚板、船用殷瓦钢等海洋用钢的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展海洋用钛合金工程化技术的预研,培育连云港市海洋新材料重要增长极。
 
  高性能分离膜材料:着力提升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纳滤膜等分离膜的原材料国产化进程与规模化生产能力,优化铸膜与涂膜工艺,调控聚酰胺的交联度和形貌结构,提高分离膜的渗透性与选择透过性,加快高性能分离膜在海洋环境污染处理中的规模化推广与应用。
 
  4.拓展发展其他新材料
 
  (1)生物医用材料。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要、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各种疾病治疗和创伤修复的需求,发展医用诊断材料、医用包装材料、医用植入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发展医学成像与诊断用纳米材料、生物基可降解无纺布、组织诱导性生物医用材料、高分子材料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齿科材料、骨科材料、生物传感材料、高端介植入医用材料及器械,医用增材制造材料及其配套装备。
 
  (2)稀土功能材料。面向电动汽车、轨道交通、风力发电、国防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支持建立稀土高效回收的智能化生产与管理模式,突破稀土回收利用的技术瓶颈,重点发展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纯稀土化合物等,开发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工业脱硝、汽车尾气净化、石油化工用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等。
 
  专栏1攻坚关键核心技术
 
  围绕产业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关键设备、核心器件等“卡脖子”技术问题,引导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1.探索项目攻关新形式。鼓励龙头企业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组建新材料产业联合创新体,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研究探索揭榜挂帅、定向择优、赛马争先、联合招标等新型项目组织形式,形成需求导向明确的协同攻关体系。深化与东华大学、江南大学、中科院宁波所、中国化纤协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联合攻关新机制。
 
  2.搭建技术攻关大平台。通过举办重大活动、论坛搭建技术攻关平台,提升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品牌影响力,做好展示交流、项目推介、招商引资和举办报告会、发布会、展览会等系列活动,搭建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交流平台,促进政、企、智、协多层面信息沟通,推动关键行业技术合作。积极举办中国(连云港)国际新材料技术大会等大型行业活动,努力打造成为长效性的品牌活动,提升产业知名度,助推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
 
  (二)卓越产业链锻造工程
 
  以提升连云港市新材料全产业链水平为主攻方向,推动新材料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协同化、高端化发展,着力锻造产业链长板,补齐产业链短板,充分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托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石化材料等优势领域产业链,加强招商引资,引进重大项目,打造“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带动上下游相关环节配套企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整合、延长和优化,使之成为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大、特色鲜明、在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新材料产业集群。针对海洋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细分领域,重点引进代表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对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开展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推进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

 

主页 > 新闻中心 > 园区规划 >

连云港丨市科技局发布“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2022-02-18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连云港市“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
 
 
  新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也是催生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物质先导,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需要新材料的支撑引领。加快推进新时代新材料高质量发展,是连云港市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工作部署和产业强链总体要求,加快推进连云港市新材料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背景
 
  (一)面临形势
 
  1.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智能化、集成化成为新方向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新材料产业呈现横向、纵向扩展,上下游联动的发展格局,新材料技术整体向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方向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向轻质、高强高韧、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低成本、环境友好、复合化、多功能方向发展。关键战略材料向超高集成电路、超低线宽、器件微型化、更多功能化、模块集成化方向发展。前沿材料朝着轻量化、节能化、绿色化、循环化方向发展。连云港应深刻把握新材料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顺应新材料发展的方向,贯彻新发展理念,夯实基础材料发展根基,提升战略材料高端化发展水平,把提升新材料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四五”时期的战略导向,在新一轮新材料产业变革中彰显连云港力量。
 
  2.国内国际双循环赋予技术攻关新使命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未来将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材料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我国制造业的“底盘”,新材料领域关键材料及其核心技术供给不足、“卡脖子”技术问题凸显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循环的重要掣肘。信息显示、运载工具、能源动力、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领域的347种关键材料中,被国外禁运和实施出口管制的材料达到61种,依赖进口的有156种。双循环发展战略对新材料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保障国内供给,构建自主可控产业体系提出了新使命。连云港应打通影响新材料产业国内大循环的堵点,针对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攻关,突破“卡脖子”技术,以技术创新支撑产业体系的自主可控,同时努力参与国际竞争,争取互利共赢。
 
  3.科技革命和研发模式变革带来新机遇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深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正与新材料产业进行着深度交叉融合,信息、能源、生物等技术在新材料领域得到了广泛使用,新材料研发模式出现了新变革。以材料基因工程为代表的新模式将推动新材料产业在研发、设计、制造和应用等环节的创新,缩短新材料的研发周期、大幅度缩减研发成本,加快探索发现前沿材料、实现材料的新功能,推动新材料的落地应用。新材料产业已从传统的“连续化、大规模和大规格制造”逐步向“高精尖、差异化、柔性化制造”方式转变,“材料设计-材料制造-工程化应用”全链条设计开发新模式越来越显现,更加注重生产过程的安全、高效、低能耗和绿色环保。产业的交叉融合和研发模式的变革将给新材料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连云港应深刻把握新材料研发模式变革的新机遇,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十四五”时期的战略导向,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体系,推动研发智能化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4.绿色可持续发展对新材料转型升级提出新要求
 
  我国已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表明了我国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决心。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国家提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快构建环境管控的长效机制、全面深化绿色发展的制度,行业管理日趋严格,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环境治理、安全生产等方面面临巨大压力,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刻不容缓。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战略对新材料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绿色化及绿色环保新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提出了新要求,生态环境材料将受到关注,材料制备与应用向短流程、低污染、低能耗、绿色化生产制造发展。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为全国沿海七大石化基地之一,成为承载长三角地区、江苏沿海地区和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区域产业发展所需能源和原材料的重要基地,促进新材料绿色化发展是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必由之路。
 
  5.新材料对连云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新材料对抢占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机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更加凸显。连云港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基础,新材料产业是连云港市“三新一高”(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主导产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造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产业链安全、实现自主可控的关键环节和产业基础高级化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期间,连云港要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率先建成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加离不开新材料的支撑,必须将新材料产业放在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二)发展现状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形成三大重点领域
 
  近三年,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规模呈现逐年增长态势,其中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3.3%。从产业结构看,2020年新材料工业总产值为274亿元,先进基础材料占新材料工业总产值的89.1%,关键战略材料占10.9%。先进石化材料占新材料工业总产值的64.6%,在所有细分材料领域中占比最多,先进石化材料依然是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的重要增长极。连云港市形成了以先进石化材料为支柱,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配套发展的三大重点领域。
 
  2.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关键技术打破垄断
 
  连云港市拥有新材料规上企业98家,高企69家,涌现出一批产品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对产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在先进纤维材料领域,中复神鹰突破干喷湿纺原丝的产业化连续制备技术,实现千吨级T800碳化线投产并连续稳定运行,打破了国外垄断,荣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奥神新材料全球首次提出适用于聚酰亚胺纤维干法纺丝成形的“反应纺丝”新方法,建成国际上首条干法纺聚酰亚胺纤维千吨级生产线,打破国外垄断,荣获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硅材料领域,江苏太平洋石英是国内唯一自主研发并实现规模化生产高纯石英砂的企业,也是国内唯一具备从原矿提纯到生产高纯石英产品的完整产业链的企业,高纯石英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国际前三。在电子信息材料领域,江苏联瑞新材料研发的火焰法制备电子级球形硅微粉的工艺技术及成套装备与应用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与封锁,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硅微粉生产企业。
 
  3.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区域产业特色鲜明
 
  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初步形成了集群化、特色化、错位化发展格局。从区域分布看,形成了以东海国家硅材料基地为主体发展硅材料、开发区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为主体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基地为主体发展石化新材料的总体布局。东海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石英玻璃管生产基地,也是唯一提供石英玻璃管生产原料的基地;开发区是国内最大的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生产基地;徐圩新区是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石化新材料基地加快形成。
 
  4.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平台逐渐完善
 
  连云港市围绕新材料重点领域大力推动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十三五”期间布局了各类产业基地10个,省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7个,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58家。建有国家级平台“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具备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试制、检测、评价一体化技术服务的能力,对突破碳纤维材料短板,加强行业应用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拥有国家级硅材料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硅材料深加工产品的检测提供了重要平台。引进南京工业大学与徐圩新区共建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石化产业研究院、与东海共建南京工业大学东海先进硅基材料研究院,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与九三学社省委签订全省首个“九地合作协议”。
 
  (三)存在问题
 
  1.“单打冠军”突出,“联动发展”不足
 
  连云港在硅材料、碳纤维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石化材料等细分领域涌现出部分创新型领军企业和“单打冠军”企业,但整体来看,新材料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效应较弱,新材料龙头企业对行业的牵引带动作用尚未有效发挥,有“高峰”无“高原”现象依然突出。
 
  2.“卡脖子”技术问题突出,关键原材料受制于人
 
  连云港市新材料对其他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性作用不强,重点领域的关键工艺、高端成套装备和关键核心零部件依然依赖进口,“卡脖子”技术问题最为凸显。石化材料的关键配套单体、反渗透膜的原材料、高端环氧树脂材料等严重依赖进口。
 
  3.“低端化制造”突出,高端化产品不足
 
  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基础材料比重过高,战略材料比重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化产品不足。石化材料以初加工产品为主的供给结构尚未得到根本改善,精深加工不足,终端产品比例不高。硅材料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以低端石英拉管为主,高纯石英棒、高纯石英管等产品占比不足。
 
  4.创新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材料推广应用困难
 
  新材料产业发展中“无材可用、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现象突出。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特色领域的创新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企业产品结构单一,尚未形成规模化、成熟的应用市场,聚酰亚胺纤维在各领域的应用仍然在培育期,导致整体产业规模不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根据连云港“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港兴市”的战略部署,围绕“建立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目标,构建“1”高、“2”先、“3”新+X(“1”高即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2”先即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3”新即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海洋新材料,X即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其他新材料)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卓越产业链锻造、区域产业优势厚植3大工程,以企业、人才、平台、产品、成果、知识产权、金融等7大行动为支撑,促进新材料产业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延伸,建立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形成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新格局,为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新港城、实现新时代的“后发先至”提供战略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引领与协同发展相结合
 
  坚持“四个面向”,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围绕产业链优化创新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打造产业链为基础、创新链为引领的产业升级版。构建协同联动机制,推动各区域各板块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协同发展、联动发展格局,统筹创新资源建立大平台、大载体,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2.坚持自主发展与开放融通相结合
 
  围绕产业链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方式,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短板技术,优化材料的设计开发和生产制造工艺,加快实现关键材料的国产化,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通过举办大型行业活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统筹利用国际国内科技资源,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新材料领域科技创新能力。
 
  3.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以下游应用为出发点,强化产用结合,促进上下游协作配套,打通新材料供需瓶颈,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供应链供给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推动作用,创新行业管理方式,加快产业化应用示范和初期市场培育,聚焦重点领域制定政策激励,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开展重点材料的示范应用。
 
  4.坚持产业集聚与绿色发展相结合
 
  引导各区域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引导新材料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合理布局新材料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提升产业集聚度、创新资源集聚度,形成集聚效应。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降低新材料生产的能耗与排放,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升级,重视新材料研发、生产和使用全过程的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定位
 
  ——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以实现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和新材料“卡脖子”技术为主攻方向,聚焦“1”高、“2”先、“3”新+X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提升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培育发展海洋新材料,拓展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其他新材料,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技术攻关,打造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大、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重要支点。实现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自主化、先进石化材料规模化、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端化,在优势材料领域的关键环节实现赶超和领跑,在全省形成先发优势。聚焦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强链延链补链”,加快向产业上下游的延伸发展,努力形成有影响力的市场品牌,建成省内有影响力的产业高地。将海洋新材料打造成为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的“金字招牌”和特色亮点,形成全省海洋新材料的新增长极。全面推进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辐射带动全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省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支点。
 
  ——连云港市现代产业体系重要支撑。以应用为导向,按照“聚焦重点、形成规模、突破瓶颈、抢占高端”的总体思路,重点发展市场需求量大、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新材料,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的实现,充分发挥新材料产业在连云港市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以新材料产业构筑连云港市现代产业体系之核、现代创新体系之核,成为连云港市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再上新台阶,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产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建成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到2025年,形成以开发区为主体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徐圩新区为主体发展先进石化材料,东海为主体发展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连云区为主体发展稀土、碳纤维及高端生物基等材料的总体布局,优势领域快速发展,集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形成4个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力争突破800亿元,成为连云港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江苏省新材料产业重要支点。
 
  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到2025年,培育百亿元以上企业2家,高新技术企业超200家,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带动性好的骨干企业。
 
  产业创新体系趋于完善。到2025年,建成3家左右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省级以上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载体,布局一批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形成布局合理、体系完备的产业创新体系。
 
  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到2025年,重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国内竞争优势的新材料品种,优势领域和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到2025年,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培育一批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建设一支规模、结构、素质与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人才队伍。
 
  三、打造现代化新材料产业发展动能
 
  深度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紧密围绕连云港市新材料优势基础,打造连云港市现代化新材料产业发展动能,围绕“1”高、“2”先、“3”新+X的新材料产业体系,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卓越产业链锻造工程、区域产业优势厚植工程。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锻造新材料产业链长板,补齐产业链短板,充分延伸产业链条,强化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立足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培育区域新材料产业发展优势,全面推进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核心技术自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做大做强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3大支柱材料;重点提升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2大潜力材料;培育发展海洋新材料1大特色材料;拓展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打造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图片
 
  (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
 
  加强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发,突破优势领域自主可控及转型升级的瓶颈,做大做强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石化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三大领域,重点提升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型能源材料,培育发展海洋新材料,拓展发展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以“强链延链补链”加快向产业上下游的延伸发展,构建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建设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1.做大做强三大支柱材料
 
  (1)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围绕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领域,加强与东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的校企合作,联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减轻或摆脱对国际供应链的依赖,鼓励龙头企业加快与应用单位联合开发各种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零部件及成品,加快培育和扩大应用市场,形成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重点打造碳纤维产业基地。
 
  碳纤维:重点优化PAN原丝提纯、连续聚合、纺丝等关键工艺,面向航空航天和高速列车,开展高强高模T1100级及以上、M50J级及以上碳纤维制备及量产技术研究,突破48K及以上大丝束碳纤维低成本制备技术,加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回收再利用。依托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对接产业链上下游全面开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试样试制与性能检测服务,重点推动三维编织、多轴向编织、六坐标缠绕等成型工艺的高端制品开发,推进在航空航天、国防军工及轨道交通等领域应用。
 
  聚酰亚胺纤维:以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为目标,开展面向航空航天、军工的高强高模S30级及以上聚酰亚胺纤维的千吨级量产技术研究,突破高耐热型纤维、差异化短切纤维的制备工艺,加强原液着色及纤维染色工艺研发,探索开发热塑型和热固型聚酰亚胺树脂、电子级聚酰亚胺薄膜等衍生产品。推进聚酰亚胺纤维在特种防护领域的应用。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面向国防军工需求,重点提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产能,优化冻胶纺丝工艺,突破超高强型、耐热型、抗蠕变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制备及量产技术,开展差异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研究,加强民用细旦纤维的研发,逐步推广应用至凉爽布等高端家纺及服装面料等领域。
 
  (2)先进石化材料。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为目标,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在高端聚烯烃、热塑性特种聚酯、特种合成橡胶、聚酰胺等领域开展关键工艺、关键产品的研发,加快推进CO2捕集、回收、利用,加快可降解塑料等项目建设,打造一体化的石化新材料体系。
 
  高端聚烯烃:以提高聚烯烃产品的附加值为目标,加强与南京工业大学、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发展乙烯聚合物、丙烯聚合物、乙烯和丙烯聚合物配套原料、C4聚合物等高端聚烯烃产品,开展聚烯烃主催化剂国产替代研究,加快聚乙烯热水管材及单丝料等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生产试验和性能评价,推进高性能聚烯烃的产业化发展。
 
  热塑性特种聚酯:充分发挥南京工业大学连云港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研发优势,重点深化PET的研究与产业化技术,积极承接国家政策鼓励发展的热塑性特种聚酯产品,重点研究PETG、PBT、PTT、PEN等产品,突破PETG关键原材料CHDM等技术瓶颈,扩大连云港市热塑性特种聚酯的产品体系。
 
  特种合成橡胶:开展特种合成橡胶上游原料异戊二烯、环氧氯丙烷、丙烯酸及酯的规模化生产,加快下游异戊橡胶、氯醇橡胶、丙烯酸酯橡胶的工艺研发及生产,提升特种橡胶的耐低温性、耐臭氧性、电性能和弹性,促进特种合成橡胶在汽车配件、油田机械、电缆护套等领域的应用。
 
  聚酰胺:重点突破聚酰胺关键中间体己二腈的技术瓶颈,实现低成本的规模化量产,发展尼龙6、尼龙66、尼龙1010等产品。联合国内在石化材料领域具有优势的高校院所开展尼龙46的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试制,争取实现国产替代。
 
  (3)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重点围绕高纯石英材料、硅微粉、新型玻璃等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转型升级开展技术攻关,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实现赶超和领跑,有效支撑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
 
  高纯石英材料:围绕新型光源、太阳能光伏、光纤通信、集成电路等领域的发展需求,联合国内相关高校院所,重点研发半导体用高纯石英材料,开拓半导体石英国际市场,推动石英材料国际半导体认证,实现高档石英材料的国产替代。开展合成石英的技术研发,抢占合成石英领域的制高点,着力突破掺杂石英管、石英棒等产品高端化的技术瓶颈。
 
  硅微粉:面向高频高速覆铜板、高端芯片封装材料、3D打印材料、齿科材料等硅微粉的下游应用,加快自蔓延低温燃烧法、高温熔融喷射法、微乳液法等球形硅微粉制造工艺的研发与优化,重点研究硅微粉的防粘壁、防积碳、粒度调控等关键工艺,提升产品的球形度、球化率、磁性异物等关键指标。
 
  新型玻璃及陶瓷材料:新型玻璃材料重点突破节能玻璃、光电玻璃等浮法玻璃的产业化技术,开展高端STN级电子工业用超薄浮法玻璃工艺的预研,推动新型玻璃产品附加值提升。陶瓷材料重点发展高致密度精密陶瓷材料和器件,发展石英陶瓷型芯、SiC蜂窝陶瓷、电子封装陶瓷基板等先进硅基陶瓷材料,拓展向冶金、化工、军工、环保、电子领域应用端延伸。
 
  2.重点提升两大潜力材料
 
  (1)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围绕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以推进连云港市电子信息材料的自主可控为目标,围绕先进封装材料、5G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推进重点产品的应用示范,强化电子信息材料的供给能力,破解“无材可用、有材不好用、好材不敢用”的局面。
 
  先进封装材料:突破QFN、BGA、MUF等中高端封装材料的量产工艺技术。面向2.5D/3D封装、扇出型封装、AIP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开展以高端环氧模塑料为主体的先进封装材料配比的研究与试制,重点推进国产高端环氧塑封料在集成电路封测环节的应用示范,完善环氧模塑料应力的控制能力,提升与其他电子材料的应力匹配度。支持有条件企业开展金属封装材料、陶瓷封装材料的技术研究,完善先进封装材料体系。
 
  5G材料:围绕连云港市在建高驰覆铜板项目,重点开展PCB高频高速覆铜板(PI膜材)材料的技术攻关,针对5G通信基站建设材料的供应短板问题,通过系列化项目招引,开展5G天线(LCP、MPI材料)、微波介质陶瓷材料、高稳定压电陶瓷、高导热及EMC材料、终端壳体材料等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新型显示材料:优化液晶显示器件与基础工艺集成技术,突破OLED材料性能及使用寿命提升的技术难点,开展OLED水氧阻隔膜等光学材料的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发可卷绕印刷AMOLED,加强国产PI取向液、OCA胶黏剂等显示材料的质量优化与应用推广。
 
  (2)新型能源材料。结合连云港市新型能源产业的发展需求,围绕光伏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前瞻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优化完善连云港市新型能源材料产业体系。
 
  光伏材料:以突破高转换率低成本晶体硅的研发生产瓶颈为目标,优化冶金硅提纯、多晶硅提纯、单晶/多晶硅片加工与切割等关键环节的生产工艺,重点发展低成本多晶硅料、单晶硅片、多晶硅片等产品,加快光伏背板膜、EVA等光伏产业配套材料的研制。
 
  锂离子电池材料:针对传统电池能量密度低、安全性差、使用寿命短等共性关键问题,强化锂离子电池材料全产业链的布局,重点研究高镍三元材料、锰酸锂、磷酸铁锂等新型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开展人造石墨、硬/软碳、钛酸锂及新一代硅基负极材料的技术攻关,研究开发新型高温隔膜、高电压电解液、固体电解质、电解液溶剂,提升电解液添加剂的安全性、性能一致性与循环寿命。
 
  3.培育发展一个特色材料
 
  海洋新材料。海洋新材料是连云港市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特色战略必争的领域,以培育发展海洋新材料特色亮点为导向,重点发展海洋风电材料、海工装备材料、高性能分离膜等海洋新材料,创建海洋领域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开展海底通讯材料、轻质高强深海探测材料等前瞻性方向的培育与引进,构筑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海洋风电材料:以适应我国海域和气候条件为目标,重点开展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在海洋风电叶片领域低成本应用的技术研究,破解韧性差、形变量不足、耐磨性及止滑性不佳等问题,开展碳玻混合技术在超大风电叶片制造上的应用,优化碳纤/玻纤一体化混织工艺,完善海洋风电叶片的气动特性和轻量化结构。聚焦水下基础、塔架、机舱、叶片等风电关键部件,加快海洋风电材料防护技术的研究与试制,开发水下防腐混凝土、塔架有机/无机防腐涂层、叶片防腐胶衣及涂料等防护产品,促进海洋风电材料的产业链延伸。
 
  海工装备材料:以耐海水海洋气候腐蚀、提升海底耐高压能力为目标,重点加强大壁厚半弦管、大规格无缝支撑管、钛合金油井管、X80级深海隔水管、大口径深海输送软管的开发及批量试制,完善SPU/GSPU保温、多层PP保温技术,突破深海管道重防腐涂料的应用瓶颈。面向高端船舶、海上钻井平台等重大海洋工程装备,加强海洋船舶防护涂料、海港工程防水材料的研究制造,着力突破腐蚀防护有机涂层及重防腐涂料的国产化技术瓶颈,开展高止裂厚钢板、高强度双相不锈钢宽厚板、船用殷瓦钢等海洋用钢的产业化技术研究,开展海洋用钛合金工程化技术的预研,培育连云港市海洋新材料重要增长极。
 
  高性能分离膜材料:着力提升高性能海水淡化反渗透膜、纳滤膜等分离膜的原材料国产化进程与规模化生产能力,优化铸膜与涂膜工艺,调控聚酰胺的交联度和形貌结构,提高分离膜的渗透性与选择透过性,加快高性能分离膜在海洋环境污染处理中的规模化推广与应用。
 
  4.拓展发展其他新材料
 
  (1)生物医用材料。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需要、人口老龄化趋势以及各种疾病治疗和创伤修复的需求,发展医用诊断材料、医用包装材料、医用植入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发展医学成像与诊断用纳米材料、生物基可降解无纺布、组织诱导性生物医用材料、高分子材料药物控制释放系统,齿科材料、骨科材料、生物传感材料、高端介植入医用材料及器械,医用增材制造材料及其配套装备。
 
  (2)稀土功能材料。面向电动汽车、轨道交通、风力发电、国防航天等领域的应用,支持建立稀土高效回收的智能化生产与管理模式,突破稀土回收利用的技术瓶颈,重点发展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纯稀土化合物等,开发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工业脱硝、汽车尾气净化、石油化工用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稀土储氢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等。
 
  专栏1攻坚关键核心技术
 
  围绕产业自主可控的战略目标,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材料、关键设备、核心器件等“卡脖子”技术问题,引导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
 
  1.探索项目攻关新形式。鼓励龙头企业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支持龙头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组建新材料产业联合创新体,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研究探索揭榜挂帅、定向择优、赛马争先、联合招标等新型项目组织形式,形成需求导向明确的协同攻关体系。深化与东华大学、江南大学、中科院宁波所、中国化纤协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联合攻关新机制。
 
  2.搭建技术攻关大平台。通过举办重大活动、论坛搭建技术攻关平台,提升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品牌影响力,做好展示交流、项目推介、招商引资和举办报告会、发布会、展览会等系列活动,搭建新产品、新技术发布交流平台,促进政、企、智、协多层面信息沟通,推动关键行业技术合作。积极举办中国(连云港)国际新材料技术大会等大型行业活动,努力打造成为长效性的品牌活动,提升产业知名度,助推连云港市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
 
  (二)卓越产业链锻造工程
 
  以提升连云港市新材料全产业链水平为主攻方向,推动新材料产业集聚化、集群化、协同化、高端化发展,着力锻造产业链长板,补齐产业链短板,充分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依托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石化材料等优势领域产业链,加强招商引资,引进重大项目,打造“链主”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带动上下游相关环节配套企业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整合、延长和优化,使之成为创新能力强、产业规模大、特色鲜明、在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新材料产业集群。针对海洋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等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细分领域,重点引进代表国际先进技术水平、对产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开展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推进创新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