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新经济时代下武汉市未来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来源:未知 日期:2016-12-08 点击:

  未来20 ~30年是武汉市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新经济时 代的机遇,充分发挥武汉市全国“居中”和沿江沿线“黄金交叉十字”的独特区位优 势,按照“ 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建设长江经济支撑带、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中三 角”城缜群以及湖北建设战略支点的总体战略部署要求,在主要产业选择基础上, 搞好武汉市产业的空间布局,以促进武汉及武汉都市圈在中部的崛起,具有十分重 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全面分析了新经济时代未来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分工协作 新体系的宏观背景;深入探讨了武汉市产业空间市场一体化结构与分工协作现状 及调整要求;构建了未来武汉市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和区域分工协作体系的新设 想;并武汉市各区域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最后,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和 完善武汉市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对策和措施。
  
  区域经济的核心目的在于构建空间市场一 体化条件下的区域分工协作体系。众所周知,区 域经济在空间上表现为人口和产业聚集与分散 的“点线面”结构特征:“点”指城镇体系,为区域 经济的核心,决定了区域经济分工协作体系的基 本特点;“线”主要指交通通道,同时也包括通信和水热电气等线性基础设施,决定着空间市场一 体化的便利程k; “面”指各类功能区,如农业 区、工业区和生态区;行政区、产业园区、自然区; 以及城乡区域等。区域一体化体系有赖于城镇 体系和交通通道体系,以构建“以线串点、以点带 面”的一体化空间结构,区域范围大小和层次不同,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也有所不同,如全国 区域整体性一般可以概括为“几横几纵”的空间 模式;而城镇群地区则可依据城镇体系特点分为 单极、双极和多极等空间模式(不同城镇体系类 型决定了人口和产业布局的不同格局与特点)。 区域分工合作体系也是依托城镇体系,按照比较 优势(或其他分工原则)来划分,一般不宜打破 现有行政区划体系和层级(事实上,行政区划也 是区域分工的基础)。
  
  一、未来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分工协作新体系

  我国区域协调和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的“四三 三”战略是个大方向,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 以构建完整的空间市场一体化条件下的多层次 的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新体系。所谓空间市场 一体化是指依托人口、城乡和产业等经济活动主 体占用地表空间行为特点所决定的“点线面”结 构体系,建立纵横交错的经济轴带,以形成全国 统一的产品服务以及要素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 以确保产品、服务和要素在地表空间上顺畅的自 由流动和配置;区域分工与合作体系是指遵循经 济分工合作基本原理,按照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 原则,依托各种区划体系,将区域空间划分若干 次区域,以促进区域经济专业化规模化以及各类 区域合作体系,实现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区域 分工与合作可在多个层次展开,由此形成多层次 区域分工与合作体系,不同层次的区域分工与合 作解决不同的区域经济问题。根据“四三三”战 略思路,结合“十三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的具体要求,构建如下“四纵四横”的空间市场 一体化基本框架和“二实三虚”多层次区域经济 分工与合作新体系。
  
  (一)空间市场一体化基本框架——“四纵 四横”。
  
  依托城乡居民点体系,特别是城镇体系,并根据我国空间“点线面”结构特征,按照沿海、沿 江、沿线和沿边等“四沿”战略部署要求,构成以 交通网络线路为连接的大体沿经纬度延伸的“四 纵四横”经济轴带,以形成互联互通的空间市场 一体化基本框架(见图)。


  新经济时代下武汉市未来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1.  “四纵”包括沿海纵线、京哈一京九线、二 (连浩特)三(亚或沙)线和西部沿边线。
  
  (1) 沿海纵线走向:大连、威海、青岛、连云 港、上海、福州、汕头、广州、北海等。这是我国经 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这条纵向轴线将我国 沿海三大核心经济区连接了起来,未来将发挥更 大的区域带头和支撑带的作用。目前该轴线建 设的难点是大连到威海的跨渤海湾海底隧道或 超长跨海大桥的规划与建设。与沿海轴线有关 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哈(尔滨)一大(连)线、 沪昆线、青岛一济南一石家庄一太原一银川线以 及广州沿西江到梧州一南宁一昆明线等。
  
  (2) 京哈一京九线走向:京哈线、京九线(包 括京广线)。我国近海最重要的基本成熟的沿线 开发轴线,连接了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四大 综合经济区,是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仅次于长江流 域的沿线地区。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 进一步提升这条线上动车的运行速度,进一步提 升我国南北地区间经济沟通效率。与京哈一京 九线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绥(芬 河)一满(洲里)线、哈(尔滨)一同(江)线等。
  
  (3)  二(连浩特)三(亚或沙)线走向;二连浩 特一呼和浩特一包(头)西(安)线一西安重庆 线一重庆贵阳南宁线一南宁湛江海口线一海口 三(亚或沙)线。该纵向轴线将内蒙古西部、陕 甘宁地区、成渝地区、南贵昆地区和海南及南海 诸岛连接了起来,是我国内陆地区沟通南北的又 一条重要的联络通道,具有内地南北沟通、陆地 向北和海洋向东南开放,以及我国南海海洋领域 保护等功能。目前,主要面临的任务是进一步强化通道功能,做好湛江海峡工程前期规划工作和 三亚通往南海诸岛的交通工程的设计规划工作。 与二(连浩特)三(亚或沙)线轴线有关的重要支 线或连接线有二(连浩特)一满(洲里)草原铁路 线、渝怀(化)一怀化一广州线以及环海南岛交 通线等。
  
  (4) 西部沿边线走向:阿尔泰一伊犁一喀 什一阿里一拉萨线。该纵向轴线连接了我国西 部陆地沿边境线的主要口岸和城市,是一条尚处 于规划中的重要的具有国防和对外开放多种功 能的交通通道线路。目前主要任务是尽快将其 纳入有关规划,并积极筹备实施。与西部沿边线 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阿尔泰一乌鲁 木齐线、喀什一红其拉莆一瓜达尔港(中巴走 廊)线以及拉萨一亚东线等。
  
  除上述“四纵”外,未来还可以将巴彦淖 尔一银川一兰州一宝成线一成昆线一昆河(口) 线,以及阿尔泰一乌鲁木齐一吐鲁番一若羌一格 尔木一拉萨一亚东线上升为主纵线,形成“六 纵”的格局。
  
  2. “四横”包括大连一北方捷道、陇海一喀 什线、沿长江线和台湾省一大陆线。
  
  (1 ) 大连一北方捷道线走向:大连、京津线、 包头、巴彦淖尔、额济纳旗、哈密、乌鲁木齐、阿拉 山口口岸(霍尔果斯)等。这是一条重要的环渤海 地区向西北地区辐射的支撑带,该横向轴线直接 穿过内蒙古西部的戈壁沙漠,进人新疆,大大缩短 了进疆线路长度。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从内蒙 古临河到新疆哈密的铁路髙速公路交通线路的建 设,以及大连到唐山的跨海交通工程的规划与建 设。与大连一北方捷道线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 连接线有大连一丹东一通化一延吉一绥芬河一扶 远的东北地区的所谓“东边道”、北京一满洲里草 原交通线;乌鲁木齐一阿尔泰线、乌鲁木齐一喀什 线、乌鲁木齐一格尔木线等。
  
  (2 ) 陇海一喀什线走向;陇海线一兰(州)西 (宁)线一西(宁)格(尔木)一格(尔木)喀(什) 线。这条纵向轴线首次将兰州到西宁、西宁进一 步通往格尔木、格尔木通往南礓、直到喀什上升 为国家级主交通轴线,适应了新时期“ 一带一 路”建设的要求,满足了基本纬度的走向,突出了 喀什的地位。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提升兰州 到喀什线路的等级和多种交通通道的规划。与 陇海一咳什线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 兰新线、包头一银川_兰州线、(西宁_)格尔 木一拉萨线等。
  
  (3) 沿长江线走向:沪汉蓉一成都拉萨线。 这是我国最具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其在全国的 经济地位仅次于沿海地区,是我国东中西地带协 调和协同发展的重要横向轴线。目前主要面临 的任务是加强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工程的建设,积 极打造长江利于综合立体交通工程体系。与沿 长江线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成昆线、 武汉一襄阳一西安线、汉襄一襄渝线以及武汉一 南昌一福州线等。
  
  (4) 台湾省一大陆线走向:台北福州一福州 赣州郴州线一桂林河池昆明瑞丽线。这是一条 全新的沟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并大体沿同一纬 度延伸的通道线路,比较好地将海峡两岸交通体 系连接在一起。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将 这条线路用多种通道连接起来,特别是要做好连 接台湾海峡通道工程的前期规划工作。与台湾 省一大陆线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昆 明一老河口线、台北一台南线以及环台湾岛交通 线等。除上述“四纵”外,还可以将绥满线上升 为主纵线,形成“五横”的格局。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四纵四横”只是我 国空间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各类具体经济要素 都可以在这个基本框架下进一步增补或简化,构 成各自具体的、细化的总体框架。如高铁线路可为“四纵四横”、国道可以是“八纵八横”、城市群 网络可以是“三纵二横”等。另外,文中已经指 出“四纵四横”主框架之间还存在许多支线或连 接线等。
  
  (二)我国区域经济分工协作新体系—— “二实三虚”。
  
  在空间市场一体化基本框架的指导下,未来 我国区域多层分工合作系统,将依托各级行政区 划和经济区划体系,构成“二实三虚”的五个分 层分工合作系统,即具有政府管理机构的实体区 域(如省区和县域)和只设协调机构的虚拟区域 (包括宏观经济区、综合经济区和特色经济区 等),不同层次的区域分工(合作)解决不同的区 域问题。
  
  第一层次,是宏观经济区域,是虚设区域。 有三大地带、四大板块的划分。这里提出一个新 三大地带(和“7 +1”综合经济区)划分的方案: 新东部包括东北三省、京津冀鲁、长三角(沪苏浙)、东南沿海(粤闽琼)等4个综合经济区,含 13省区;大中部包括黄河中游(陕甘宁晋豫)、长 江中游(川渝湘鄂赣皖)、珠江中上游(云贵桂) 等3个综合经济区,含14省区;远西部包括内蒙 古、新疆、青藏等3大经济区,含4省区,这些省 区经济规模太小,可将其视为1个综合经济区 (见图2)。划分宏观经济区域的任务是,揭示宏 观区域经济格局(水平、速度与总量)的状态及 变化趋势,构建全国城乡一体化体系,确保区域 发展差距能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此 基础上,可构建全国城乡一体化体系。构建 “2000座城市+ 2万个建制镇+ 40万建制村+ 150万家庭农庄”的城镇乡村规模体系;形成21 个城市群组成的“两横三纵”的空间格局。
  
  第二层次,是综合经济区,这也是虚设区域。 方案也很多,这里提出一"N‘7 +1”方案,具体内 容见上节,并参见图2。主要目的是统一规划和 建设大型跨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如区际髙速公路、铁路以及航运等交通线路与枢纽工程、区际 通信工程、大型水利工程等等,以为区域经济一 体化创造必要的硬件条件。依托这些跨地区大 型基础设施构建若干城市群绵延带。


  新经济时代下武汉市未来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第三层次,是省区经济,为实体区域经济。 省区是我国区域经济的主要管理者和区域政策 的执行者,为了减少行政层级,更好地发挥组织 区域活动的作用,需要扩大省级行政区数目,并 与未来城镇群有机结合。
  
  第四层次,是特色经济区,未来应该是虚设 区域。由虚化后的地级行政区(地级实体城市与 其管辖的县级行政区)转化而来,相当于城市圈 地区(本质上是城市与其直接腹地组成的区域, 其中原地级市所在的县今后可称为“都市型县 域”)。其任务在于在较细的产业分类层次,甚 至产品层次上,建立合理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关 系,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和城市(或 都市)圈。
  
  第五层次,是基本经济区。即县域经济区, 是实体经济区,是区域政策作用的对象。任务在 于建立生产与生活一体化的基本区域经济空间, 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目的,并可县城为核心,构建由主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组成 的城乡内部空间结构体系。
  
  二、武汉市产业空间市场一体化结构 与分工协作现状及调整要求

  根据武汉市及武汉都市圈在全国区域经济 中的地位和功能定位,分析其区域和城镇体系现 状及特点,可以明确武汉市产业空间一体化结构 与分工协作调整的基本要求。单级城镇体系最 为常见,武汉市是典型的单极城镇体系(或城乡 居民点体系),主要由以下四个层次组成(2013 年武汉市常住人口 1022. 0万人,面积8494. 4平 方公里):一是中心城区,包括江汉、江岸、娇口、 武昌、青山和汉阳等6区,常住人口 486.4万人 占全市47. 6% (2013年),面积408. 2平方公里 占全市4. 8% ;二是县城区(即区政府所在地), 包括东西湖区的吴家山、长青和慈惠等街道,洪 山区珞南、洪山、关山和卓刀泉等街道,黄陂区的 前川街道,新洲区邾城街道,江夏区纸坊和石洞 街道,蔡甸区蔡甸街道,汉南区纱帽街道;三是一 般建制乡镇区(不包括中心城区,含街办、镇和 乡),共有76座,其中近郊区18座、远郊区58 座;四是行政村和自然村,全市共有1988个行政 村(村委会)和1.78万个自然村(村民小组)。
  
  目前,武汉市依托上述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了 中心城区三大服务业中心、郊区四大工业板块和 十大产业集群,以及远郊以特色农业为主的农业 产业的区域分工合作体系。中心城区三大服务 业中心为:武汉市王家墩商务中心、以武广和中 北为核心的商业中心网络,以及以汉正街为核心 的金融中心网络。郊区四大工业板块包括:大光 谷板块,依托东湖开发区、洪山区、江夏区打造大 光谷板块,重点向东、向南拓展,辐射鄂州、黄冈、 黄石一线;大车都板块,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 区、蔡甸区、汉阳区、汉南区、江夏金港新区,打造 中国车都板块,重点向西、向南拓展,辐射仙桃、 潜江一线;大临空板块,依托东西湖区(武汉临空 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黄陂区,打造大临空板块, 重点向西、向北拓展,辐射孝感一线;大临港板 块,依托武汉新港、新洲区、武汉化工区、青山区 打造大临港板块,重点向东、向南拓展,辐射鄂 州、黄冈、咸宁一线。十大产业集群包括:汽车及 零部件、电子信息、髙端装备制造、食品和农副产 品、生物和医药、家用电器、精品钢材及深加工、 石油化工、节能环保、时尚消费品等。远郊特色 农业产业主要有亚热带特色蔬菜、特色渔业和特 色养殖等。
  
  为进一步优化武汉市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 和分工合作体系,今后武汉市要紧紧依托武汉市 城镇体系的特点,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产城融 合的要求,主动跟上城市郊区化和城乡一体化的 步伐,遵循“繁荣在城区、发展在郊区”的空间布 局优化原则,在坚持三大服务中心、四大工业板 块和十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构建未来武汉市产 业布局点线面结构的新体系,为武汉乃至“1 + 8”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和分区分工协作奠定新的 空间结构体系;在新的空间结构体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健全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和集群建设,大 力提升新城产业布局建设力度,积极疏散和改造 老城产业体系和布局结构,使武汉市每寸国土都 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和整治保护。
  
  三、未来武汉市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 和区域分工合作体系的新设想

  (一)武汉市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一 中心三环六辐射”。

  
  根据前面提出的产业发展和布局优化的新 要求,依托武汉市单级多层次城镇体系(或城乡 居民点体系),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由内到外形成 5个圈层交通环线,以及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周 边各县城直接辐射的7条连接交通线路(或待建 的),将城镇体系中的主要节点连接起来,构成 “一中心三环六辐射”的空间一体化新体系。
  
  1.  一中心指武汉中心城区。武汉中心城区 包括中心城6区,大体上包括武汉三环以内的地 区,已经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具 有一定的全国影响的产品服务市场和生产要素 市场(包括金融、技术和法律咨询等)体系,武汉 市的行政、金融、商业、科技、教育以及文化旅游 中心。武汉市中心城区的脉络主要由长江汉水 流向以及龟蛇山一洪山珞珈山走向所控制。
  
  2.  三个圈层交通环线。分别是,中心城区 二环线、中心城区三环线,以及G4201国道绕城 高速环线。其中,二环以内为武汉中心城区,经 过“退二进三”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格局; 二环和三环线之间为武汉近郊区,基本形成了四 制造业环状分布的格局,可成为武汉市的环城制 造业带;G4201国道高速绕城环线周边地区则为 武汉市远郊区农业分布带,特别是远郊区的湖区 成为武汉市特色农业集中产区。
  
  3.  六条辐射状连接交通线路分别是:

  (1) 中心城区到东西湖区,走107/316国道、 G42经走马岭、新沟,向孝感辐射。沿线主要产 业和产业园区有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古 田工业园、汉正街都市工业园、江汉经济开发区、 东西湖休闲农业与农事体验旅游区等。
  
  (2) 中心城区到洪山区,走316国道、S7省 道髙速或长江航运经九峰、花山和左岭,向黄冈、 鄂州和黄石辐射。沿线主要产业和产业园区有 东湖高新区、流芳产业园区、未来科技城研发园 区、左岭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武汉森林 公园等。
  
  (3) 中心城区到黄陂区,走318国道、G42沪 蓉髙速,经滠口、横店到黄陂前川,再走108国道 经王家河、长轩岭、姚家集,向孝感的大悟和黄冈 的红安辐射。沿线主要产业和产业园区有武汉 北商贸物流中心、通用航空产业园区、黄陂工业 倍增发展园、滠口工业基地、三环线汽车商贸城、 四季美农贸城、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黄陂 城区、规模化耕作区、黄陂休闲农业与木兰生态 旅游区等。
  
  (4) 中心城区到新洲区,走青山、三环龚家 岭到阳逻连接线(待修)、G4021/109国道、111 国道经洪山白玉山、阳逻、汪集到新洲邾城,再走 106国道/G42沪蓉高速经凤凰,向黄冈的麻城辐 射。沿线主要产业和产业园区有青山武钢工业 园区、武汉石化工业园区、青山环保工业园、青山 装备制造工业园、北湖工业园青山滨江片、青山 两河片、杨春湖片阳逻新港、阳逻精品钢园区、阳 逻港物流园区、新洲珠城、规模化耕作区、新洲休 闲农业与东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等。
  
  (5) 中心城区到蔡甸区(汉南区),分三 支线。
  
  一是中心城区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走 S13省道高速/104省道到蔡甸区蔡甸,继续走 S13省道高速、G50沪渝高速/318国道,经金索 河、侏儒,向仙桃辐射;修建蔡甸与孝感汉川的直 接通道,经张湾、汉川马鞍,向汉川的仙女山辐 射。沿线主要产业和产业园区有汉阳国际展览 中心、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经开区商务城、 武汉经开区国家先进制造业示范区)、常福工业 园等。
  
  二是中心城区到蔡甸城区,走汉蔡髙速、转 105省道,从三环彭家岭出发,经快活岭到蔡甸 城区,经张湾修一条直道通往汉川城区,并向天 门市辐射。沿线主要产业和产业园区有黄金口 都市工业园、蔡甸城区、蔡甸休闲农业与知音文 化生态旅游区等。
  
  三是中心城区到汉南区,走318国道、S13 省道高速/1〇3省道,经沌口、军山到汉南纱帽, 继续走S13省道高速/103省道,经邓南、湘口, 向荆州的洪湖辐射。沿线主要产业和产业园区 有沿江港口群(汉阳专业港、军山港、金口港 等)、汉南城区纱帽、汉南经济开发区、汉南休闲 农业与水乡观光旅游区等。
  
  (6)  中心城区到江夏区,走1〇7国道/113省 道到江夏纸坊,继续走107国道/113省道经乌龙 泉、安山、山坡,向咸宁辐射。沿线主要产业和产 业园区有武昌经济开发区、武昌造船厂、武昌火 车站、藏龙岛经济开发区、庙山经济开发区、大桥 新区、青菱工业倍增发展区、江夏城区脂肪、林果 特色产业和山体森林湿地、江夏休闲农业与滨湖 生态旅游区等。
  
  人口和产业依附于“一中心三环六辐射”, 其中产业构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集群为 纽带,并依照产业园区in产业集群性质,以城镇 中心为起点由近及远的空间一体化结构。
  
  (二)未来武汉市区域分工协作新体系。
  
  区域分工与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区域空间市场一体化条件下,还需要依照比较 优势原则和一定的区划规则(如行政边界、经济 类型或自然分界等)对整个区域做分层分区的划 分,以为区域分工与合作提供依据和基础。根据 单级多层次城镇体系的特点,在尊重行政区划完整性的前提下,按照中心辐射的圈层空间分布结 构,可将武汉市区域空间划分为“2层3圈12 区”的多层分工合作新体系:1. 第一层是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等 3圈。
  
  2. 第二层是在第一层区域内的进一步划 分,共划分为12区。一是中心城区圈内划分为6 区,即江汉、江岸、娇口、武昌、青山和汉阳。二是 近郊区圈内划分为2区,即洪山区和东西湖区。 三是远郊区圈内划分为4区,即黄陂区、新洲区、 江夏区、蔡甸区和汉南区。
  新经济时代下武汉市未来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未来武汉市区域分工合作新体系将按此展 开(参见图3)。
  
  四、武汉市各区域产业发展建议


  (一)中心城6区产业布局及辐射。
  
  包括“武汉三镇”的江汉区、江岸区、娇口 区、武昌区、青山区和汉阳区等6区,基本为建成 区,面积不到全市的5%,常住人口则占全市近 一半,人口密度高达11 916人/平方公里,是武 汉市主城区,湖北省和武汉市行政中心,我国中 部地区最大都市,具有全国和一定国际影响的国 家级中心特大城市。未来武汉中心城区的发展 要稳定城市比边界,要避免“摊大饼式”的向四 周盲目扩展,要走内涵提质式发展之路;根据中 心城区现有产业情况,按照“繁荣在城区”、“退二进三”和构建服务业为核心的城区产业结构优 化新要求,未来武汉中心城区要搞好产业结构优 化调整,向郊区扩散转移传统制造业、部分城市 功能和过多的人口以促进城市郊区化发展,转变 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按照现代化“小区块、窄道 路、密路网”城市规划理念,大力改造城市总体布 局,把中心城区主要产业和功能转变到综合立体 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等现代城市主要 功能上来。为此,各分城区发展思路与重点 如下。
  
  1.汉口三城区,重点开展CBD、金融中 心、商业中心和航运指挥中心建设,辐射全市 和整个都市圈。

  该区包括江汉、江岸和轿口, 是武汉市的商贸和金融中心,也是航运和对外 交通枢纽;拥有武商、江汉路、六渡桥、汉正街 和二七武汉天地等跨区域级和市级商业中心, 建设大道金融核心区,汉口火车站和武汉港等 交通枢纽。
  
  今后,要在疏散和改造城市功能的基础上, 优化调整汉口三区都市产业空间布局,以“武汉 王家墩商务区”加快建设、汉正街金融核心区改 造建设、武商广场中心商业中心升级改造,以及 武汉港和粤汉码头客运功能升级为重点,进一步 强化全市及都市圈CBD、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和 武汉港营运中心等四大“中心”的功能,全面带 动汉口城区整个功能的优化和提升。武汉CBD, 东临青年路、常青路,南临建设大道,西临汉西 路,北临发展大道,面积7. 41平方公里,在原王 家墩机场搬迁原址上规划建设,其产业定位为金 融、保险、贸易、信息、咨询等,建设成为“立足华 中、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汉 正街金融核心区转型为未来武汉市金融主中心, 规划区位于两江交汇处,跨江汉和轿口两区,北 至中山大道、南抵汉江、东到天津路、西至武胜 路,面积328. 4公顷,其中金融保险用地51. 6公 顷。武汉港和粤汉码头客运功能升级,打造成为 国际邮轮母港、长江沿江旅游中心以及武汉江上 夜游港口,提升汉口沿江港口功能和品质。
  
  2.武昌二城区,重点建设科教文化中心、创 新中心和生态旅游中心,肩负整合都市圈科技创 新的重任。

  该区包括武昌和青山,是武汉市的文 化旅游中心、江南商贸业中心、重工业基地区、交 通枢纽区;拥有黄鹤楼、阅马场、东湖风景区(独 立管理)等景点,中南中北商贸区,武钢、武锅 (已搬迁至东湖高新区)、武船(武昌总部和新洲 双柳制造基地)和武重(已搬迁至东湖高新区) 等重工业企业,以及城区沿江港口和武昌火车 站等。
  
  今后,武昌二城区要进一步向郊区调整和转 移传统制造业,强化科教文化、技术创新、商贸和 金融功能,突出抓好服务都市圈中小企业的技术 创新平台、强化东湖风景区建设、实施武钢部分 污染严重企业车间的搬迁工程,以及开展中南 路、司门口、积玉桥、徐东和青山商业街的提升改 造工程。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开展都市圈中小企 业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有效促进都市圈地区县 域经济发展。东湖风景区(独立管理)建设要上 档次,立足武汉、依托湖北、面向全国,以湖水、岛 屿、山地、森林、楚文化五大资源为核心支撑,以 湿地生态环境和楚文化体验为核心特色品牌,建 成融“生态体验、环境教育、康体健身、休闲娱乐、 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独具楚风水韵特色的 城市湖泊湿地型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武钢 部分污染严重企业车间的搬迁是要求武钢在加 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钢铁产业 流程的生态环境友好化布局,将炼焦、电力等辅 助性高污染企业和车间向外转移搬迁,在外迁中 强化环保技术改造促进周边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也为武汉大气污染控制做出贡献。中南路、司门 口、积玉桥、徐东和青山商业街的提升改造,包括 中南中北地区金融城总部金融集聚区建设,楚河 汉街维护工程,中南中北商业中心的融合,司门 口老商业街进一步改造工程(户部巷上档次改 造),积玉桥、徐东和青山商业街要向综合商业城 发展,改善临街摆摊状况(可以借鉴德国标准商 业街模式进行全面改造)。
  
  3. 汉阳一城区,重点发展国际会展业,建设 成为都市圈的产品展示和推广中心。
  
  该区是武汉市的工业发祥地、文化旅游区、 商贸中心区和汉水航运枢纽;拥有“汉阳造”旧 址、归元寺、古琴台、晴川阁等景点,钟家村商业 中心,汉水沿岸码头,以及汉阳经济开发区和黄 金口都市工业区等。
  
  今后,汉阳区要进一步完善城区功能,大力 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恢复辉煌的历史地位, 重点提升“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改造钟家 村商业中心和王家湾商业中心、武汉国际博览中 心、汉阳经济开发区和黄金口都市工业区、汉水 航运枢纽。“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要继续构 筑以广告影视、艺术设计和新媒体三大产业集群 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一步强化设计研 发、原创艺术、展览展示、动漫影视、休闲旅游等 现代服务业发展,启动长江传媒国家广告城建 设,打造汉钢片近代工业文化功能区,创造“汉阳 创造”新品牌。汉阳经济开发区和黄金口都市工业区,前者重点引进汽车贸易、医药物流、都市工 业、交通服务及现代商贸等五大产业,制造业重 点发展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的食品加工、日用轻 工、新型材料、汽车制造及零部件加工等优势产 业,继续扶持百威、金牛、棒材、苏泊尔等企业加 快发展;后者重点发展食品加工、轻工电子、新型 建材、汽车零部件制造四大产业集群,大力支持 百威啤酒、苏泊尔、金牛管业、亚太食品、黄鹤楼 酒业、福达坊食用油等知名企业以及华艺柔印、 西高电器、四新铜业、宏昌炉料等一批髙新技术 企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发展。武汉国际博 览中心,是中西部最大、全国第三的展览场馆,展 览面积18万平方米,由12个117米x 72米矩形 场馆和10个梯形连接体围合而成,可提供6880 个国际标准展位,可承接国际国内大型展览、 BSV液晶拼接展屏、教育装备展、汽车展览、会议 和活动;从西向东依次分为会展、会议和酒店三 大区域,是以会展经济和旅游经济为龙头,建成 以展览、展示为主导功能,集会展、科技、文化、商 务、休闲、旅游、居住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的国 际博览城;建议每年定期举办武汉出口品牌商品 交易会,成为都市圈推广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窗 口。改造钟家村商业中心和王家湾商业中心,前 者需要按照现代步行街模式加以改造,形成集若 干综合商业大楼和众多特色专业商店一体的新 型商业中心;后者突出发展以“现代综合商城、大 型专业商城”为标志的生活性服务业,稳步提升 以“318国道名车展示长廊”、“中国医药物流 港”、“交通科技产业集群”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 业,努力打造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汉 阳新中心。汉水航运枢纽,在汉阳恢复和发展汉 水航运,包括发展汉水水上乘船旅游项目。
  
  (二)近郊区2新城区产业布局。
  
  包括洪山区和东西湖区,是武汉市的高校和 科研机构、髙新技术产业、石化产业、先进制造 业、物流业等产业功能区。根据“发展在郊区”, 重点在近郊的部署,今后半郊区2新城要不断加 大自主创新力度,围绕“四制为本”的战略定位,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自主 创新能力,成为武汉市高端制造业的新基地。近 郊二区各自发展的思路与重点如下。
  
  1.  洪山区,依托大光谷,重点向东向南拓 展,辐射鄂州、黄闻、黄石一线,构建长江沿线产 业带。该区是武汉市的大光谷工业区、高校科 研、石化产业基地、武汉光谷设计之都;拥有武大 华工、中科院武汉分院、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独立管理)、武汉石化产业基地(独立管理)等。
  
  今后,要进一步发挥人才科技资源髙度集中 的优势,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以高技术产业 和高端制造业为主导,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 造业中心。武大华工和中科院武汉分院,主动与 高科技企业结合,强化产学研科技攻关一体化体 制,通过孵化器、转化基地、科技中介服务、技术 转让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风险基金等体系 建设,为自主创新提供更多的人才、科技和合作 环境条件支持;以“三横”(长江大道、雄楚大街、 南湖大道)和“三纵”(白沙洲大道、珞狮路、民族 大道)区域内的大学为重点,依托现有资源,完善 区校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区校空间、产业、文化和 公共设施等方面融合,促进“大学之城”建设。 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独立管理),已经形成 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 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业竞相发展的“ 131” 产业格局和“4园3城1区”(光谷光电子信息产 业园、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 光谷中华科技产业园、光谷生物城、光谷未来科 技城、光谷中心城、光谷东湖综合保税区)的布局 格局,其中光谷是我国最大的光通信研发基地、 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 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打造“东湖资本谷”,形成以科技金融为主的全国性专业金融中 心和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据悉,近日《武 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已获批, 将进一步增强科技金融、民间金融和绿色金融的 发展)。武汉石化产业基地(独立管理),是中石 化沿长江布设5个炼化企业中最大的石化基地, 集炼化、乙烯和下游产业于一体,已形成石油化 工、新材料、新能源、橡塑深加工等产业集群体 系,将成为武汉市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继续搞好 长动(迁往江夏)等装备制造业搬迁搞活工作, 带动其他城区制造业继续外迁,辐射鄂州、黄冈、 黄石一线,形成中心城区与长江沿线县域经济协 作发展局面,构建长江沿线产业带。完善洪山 区、东湖高新区和石化产业区商圈商务体系建 设,形成以街道口、鲁巷商圈和光谷中心城、杨春 湖髙铁商务区为重点的商圈商务体系。
  
  2. 东西湖区,重点发展临空经济,向西、向 北拓展,辐射孝感一线。该区是武汉市的大临空 工业区、都市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区;拥有临空产 业、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蔬菜基地等,主要产业 是飞机维修、航空服务、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生 物医药、电子信息、保税物流、蔬菜花卉种植等。
  
  今后,要进一步利用临空优势,利用柏泉、径 河纳人全省临空经济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契机,发 展飞机维修及零部件产业,加大优质项目引进力 度,力争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 继续重点发展烟草、饮料、方便食品、粮油加工等 食品产业(培育以良品铺子、周黑鸭等为代表的 本土企业总部做大做强),以武烟为平台整个都 市圈内核省内的烟业企业;依托台商机电产业园 及其拓展区,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产业、电子产业 集群发展,延长汽车配件产业链条,争取引进整 车制造项目;做实临空、台商等五大工业园区;以 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与天河机场“港区联动”为 契机,将打造汉口西部商贸物流中心(推进九州 通医药园、顺丰电商产业园等平台项目建设);在 泛金银湖和吴家山地区布局总部经济、金融保险 和中介服务业,建设临空CBD;借世界园艺博览 会的机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地 方特色蔬菜、草莓、花卉等农业示范区标准化建 设,积极发展蔬菜、花卉等物流体系和交易中心, 促进冷藏保鲜中心和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建设,充 分利用孝感市农业资源优势,壮大特色农产品加 工产业(如孝感米酒、孝感麻糖等)。
  
  (三)远郊区4新城区产业布局。
  
  包括黄陂区、新洲区、江夏区、蔡甸区和汉南 区,是武汉市汽车装备制造业、航空运输、长江水 运物流业、郊区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郊区旅 游业之区;拥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天河 机场、武汉长江新港航运中心、郊区物流园区、各 县城开发区、特色农业园区和旅游园区等产业园 区。根据“发展在郊区”的部署,围绕“四制为 本”的战略定位,今后新城要依托县城和主要建 制镇,重点发展汽车工业、航空产业、航运物流、 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成为 武汉市高端制造业的新基地。未来各区产业发 展思路与重点如下。
  
  1.  黄睞区,重点发展空港物流、特色有机农 业和木兰文化旅游业,强化与孝感的合作。该区 是武汉市的航空运输门户、航空产业基地、北郊 产业商贸物流基地、文化旅游基地和特色郊区农 业基地(草莓之乡)等;拥有武汉天河机场(独立 管理)、空港物流园区、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园 区、历史革命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有机蔬菜、草 莓、花卉苗木、茶叶、林果、养蜂等农业产业。
  
  今后,要进一步突出临空和临江区位优势, 继续利用中心城区产业疏散的有利时机,依托汉 口北园区、前川等各街办产业园区,充分利用丰 富的旅游资源和农业条件,大力发展临港物流、 专业市场和优势制造业,抓好特色旅游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不断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汉口 北园区和前川等众多街办产业园区,要继续围绕 十大专业市场、六大产业基地和四大物流园区开 展产业发展工作,即纵横汽车大世界、国际商品 交易中心、四季美农贸城、中国家具CBD、五洲国 际建材城、长江金属交易中心、荣中石化物流基 地、农业装备物流交易中心、电子数码城等十大 专业市场;空港物流园、港口水运物流园、公路仓 储物流园和铁路货运物流园等四大物流园区;机械电子基地、家具产业基地、建材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和2. 5产业基地六大产业基地。革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抓住“黄陂 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获5A景区的契机,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特色农业发展,突出抓好蔬 菜、花卉和养蜂业的规模经营,搞好各类农业示 范区建设,加大科教兴农力度,推进农业物联网、 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以及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化。
  
  2.  新洲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和临港制造 业园区,向东、向南拓展,辐射郭州、黄冈、咸宁一 线。该区是武汉市的大临港产业园区、先进制造 业区、港口商贸物流区、郊区蔬果农业区(蘑菇之 乡);拥有武汉新洲阳逻新港(独立管理)、临港 阳逻开发区、邾城开发区和其他街办产业园区、 特色农业产业链。
  
  今后,新洲要充分利用临近武汉阳逻新港的 有利条件,更多地承接中心城区转移的产业,同 时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努力打造大武汉新一轮发 展第四极。武汉新洲阳逻新港(独立管理,包括 旧港),已是长江中游第一大港,国家一类对外开 放口岸,加快港口后续工程建设使武汉新港尽快 发挥更大功能。先进制造业,依托新港优良区位 条件,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依托阳逻开发区、古龙 产业园、邾城开发区和其他街办产业园区,大力 培育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电子、光电子、生 物)、先进装备制迨(船舶制造、能源装备、通用航空、港口装备)、金属制品(钢结构、冷弯钢)、 精细化工、食品加工、耐用消费品、智能电网、节 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强化对鄂州、黄冈、 咸宁地区制造业的带动和合作,建立武广沿线先 进制造业合作带。港口商贸物流区,重点发展港 口物流、航运服务、总部金融、临港商贸等产业。 特色农业产业链,打造水产品、蛋产品两条特色 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蘑菇、花丼、苗木、林果、有 机茶等生态农业。
  
  3.   蔡甸区和汉南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 件工业和电子工业,向西向南拓展,辐射仙桃、潜 江一线。该区是武汉市大车都工业区、农产品加 工区、专业物流园区、特色郊区农业区(莲藕之 乡、螃蟹之乡);拥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独立 管理)、蔡甸街办纱帽街办和其他街办开发区、蔡 甸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和汉南港区、蔡甸莲藕生产 基地和汉南“喜鹊湖”牌大闸蟹。
  
  今后,要进一步围绕沌口汽车工业园区,依 托蔡甸区和汉南区城镇体系,做足各类配套服务 工作(零部件制造、汽车物流、汽车销售等),利 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向 西辐射带动仙桃和潜江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打造 都市圈西部沿江配套产业带,向南积极联合江夏 和咸宁参与京广沿线产业带发展。武汉经济技 术开发区(独立管理),继续做大做强做优汽车、 电子电器两大支柱产业和印刷包装、食品饮料、 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努力形 成完整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 力和_内国际地位;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整车和 零部件企业,强化新能源汽车和信息化互联网化 汽车的研发;电子电器产业,重点打造国家级显 示器制造业基地和空调器制造业基地。蔡甸街 办纱帽街办和其他街办开发区,继续大力发展配 套汽车零部件产业,积极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 和食品工业,开拓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加快通航机场选址空域论证、争取航空相关展会与赛事主 办权)和卫星产业,推动发展游艇等民用船舶制 造业。蔡甸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和汉南港区,继续 推进服务于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产品、莲藕 蔬果及水产等专业化物流产业发展,继续扩大蔬 菜保鲜加工基地,推动汉南港区发展集装箱码头 和业务,大力发展内河汽车滚装物流,建成长江 中上游最大汽车滚装中心。蔡甸莲藕生产基地 和汉南“喜鹊湖”牌大闸蟹,按照集约化、规模化 和产业化的要求,继续扩大莲藕、螃蟹等优势特 色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髙这些农产品品牌 的知名度。
  
  4.  江夏区,重点发展服务于东湖高新区和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关产业,承担连接中心 城区向东向南辐射的桥梁作用。该区是武汉市 的东湖高新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区、 现代电商物流区、南部郊区蔬菜产区、水产基地 (水产之乡);拥有江夏北部东湖高新区、纸坊开 发区和各街办开发区、金港新区和大桥新区、郑 店物流园和金口物流中心、蔬菜生态示范区、湖 区水产区;主要产业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 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互联网及 现代物流、农产品加工业、蔬菜种植和特色水产 业等。
  
  今后,江夏区要继续利用“大光谷”和“大车 城”辐射优势、金港新区的建设和南部郊区平原 和湖区等特色资源条件,大力促进新型工业化和 城镇化发展,用工业的方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 步,继续保持在武汉市区县中的领先地位;同时 积极向东向南辐射,在长江干流产业带和沿京广 线产业带中起重要的枢纽作用。江夏北部东湖 高新区,继续重点发展髙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 业、先进制造业,打造江夏北部产业发展髙地。 纸坊开发区和各街办开发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产 品加工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鼓励各开发区发展各自的优势企业,打造各具特色的开发区体 系。金港新区,加快金口长江深水码头建设,依 托大桥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现代电商物流业。蔬 菜种植和特色水产业,促进生态蔬菜设施和蔬菜 生产规模化、工厂化,提髙蔬菜品质和质量,继续 做大湖区优质水产业,创造水产知名品牌,提高 水产效益。
  
  五、对策与政策(市场与政府)
  
  (一)对策——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市场 动力分析。

  
  1.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体制 机制。
  
  第一,要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和 结构升级中的决定性作用。从市场角度看,企业 竞争是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力。企业 竞争的核心是产品的价格竞争,同时也包括技 术、经营管理和人才等多方面的竞争。价格竞争 以及由此确定的价格水平决定着企业和产业发 展的方向,或兴旺、或衰退、或破产,这就是企业 和产业正常发展和结构升级的基本过程。西方 发达国家、一些新兴发展国家以及我国改革开放 的实践证明,这个市场机制比较好地解决了经济 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中的主要问题,保证产业结 构沿着一二三产业、劳动密集到技术密集、产品 由低端到高端等正确方向前进。近年来,在武汉 市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市场机制起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2014年武 汉市已经形成了与其发展阶段比较适应的“三二 一”产业结构,而且在工业结构中,机电制造业的 比重显著髙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产业发展和结 构进一步升级的势头良好。为使市场机制发挥 更大更好的作用,武汉市要率先落实国家有关审 批制度的改革,制定和落实负面清单和权力清 单,为企业和产业自主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二,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和结构升 级中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后发国家政府在产业 发展和结构升级中能够而且也应该发挥较大较 好的作用。纯粹的市场经济不仅存在所谓“失 灵”,而且也还存在市场滞后、探索成本高等问 题,后发国家在掌握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 和结构升级演变的一般规律基础上,当然应该利 用其职能发挥其有效引导和加速产业发展和结 构升级进程的作用。此外,我国产业结构依然面 临着计划经$时期留下来的问题,也需要政府主 动调整和改革。武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 基地,地方政府为计划经济转型、让产业发展和 升级走得更快更好、并且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好的 作用,出台了许多地方性指导性意见和政策,起 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武汉市政府要继续率先 探索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更符合市场机制的 产业规划和调整政策来,以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 和结构升级步伐,使武汉市经济实力在全国经济 中的地位进一步恢复和提高,以不辜负国家的要 求和自然条件赋予的难得优势。
  
  第三,进一步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为建立更加 完善有效的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体制机制创造 条件。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鼠市场体系已经 基本完成了产品和服务市场的放开(除了少数商 品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外), 要素市场的放开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距 离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实 质上就是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生 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包括劳动力(户籍)、土地市 场、金融、国企等要素领域。武汉市应该继续发 扬改革开放初敢想敢闯的精神,针对主要面临的 国企比重大、改革任务重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国 企改革力度,率先探索国资与国企分开的新体 制,寻找国资与民资广泛合作的新机制,优化选 择落实混合制和PPP模式的新途径;武汉建立金 融中心,更需要从体制改革上加以突破,进一步 开放民间金融机构、积极恢复和发展企业证券柜 台交易市场、鼓励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等;劳动力制度和土地制度要率ife落实国家有关改革 措施和政策,促进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 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和解决大城市病问题,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
  
  2.  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法治框架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产业发展和结 构升级需要经过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整机制的作 用来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都需要依照国 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来进行。市场机制的运 行需要遵守市场主体的有关法律法规,如企业 法、工商登记税务法等,市场体系建立和运行的 有关法律法规,如市场监管条例、产品质量技术 标准、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证券法、金融法规等,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政府调整机制需要遵守 国家宏观调控有关规定,如财政税收法、政策性 金融法、国家投资法规、进出口法规等;产业结构 干预有关规定,如农业法、水利法、交通法、银行 法等;产业布局干预有关规定,行政区划法、开发 区条例、产业集群促进法等。就产业发展和结构 升级而言,最主要的法律法规是与各产业经营活 动有关的行业性法律法规,武汉市需要根据自己 的重点产业来提出有利于这些产业进一步发展 的法律法规修改建议和诉求来,如企业证券的柜 台交易市场的地方法规、大型商业企业使用商业 票据的立法、企业可以“安乐死亡”的破产立法 等等。
  
  3.  进一步改进企业和产业的管理运营体系。

  包括改进经营管理、开拓市场、技术研发、人 才培养等。改进经营管理,企业和产业健康发展 需要练好内功,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国 家和社会要组织和提供企业经营管理培训机构 和课程,帮助新一代企业家们健康成长,并培育 一代职业经理人,确保企业永续经营。不断开拓新市场,市场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要多 渠道多手段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政府要充分 发挥收集和集中市场信息的功能和优势,为企业 提供及时可靠的有关信息,促进企业市场多元 化、多样化,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重视 技术研发与创新,要按照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 发一代的要求,做足技术创新这门功课,使企业 7欠立不败之地。人才培养,未来企业和产业的竞 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 和市场营销人才,企业和产业发展最后留下的就 是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营销的精英人才,他们 能够面对复杂的市场变化,通过及时的适应性变 化,带领企业和产业向前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 不断调整和升级;政府和社会对企业和产业扶持 的一个重要入口就是加强企业各类人才的培训 和其素质的提升,继续实施“青桐计划”,加大政 府吸引和留着人才的力度。
  
  (二)政策——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政府 引导途径分析。
  
  1. 宏观协调引导政策以及要素配置政策。 后发国家政府有机会、有条件、也有责任引导产 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以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我 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在市 场化总体发展趋势下,各级政充分发挥了正确 引导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五年 一度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或规划”及各项产业 和地区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而且其指导作用 还在逐步加强;一年一度的“经济社会发展计 划”也起一定的指导和落实的作用,但其作用正 在被宏观调控政策逐步淡化。各级政府促进产 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战略思路主要体现在五年 规划和专项规划中。“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产业 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地正在制订的“十 三五”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将进一步突出转变发 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是又一 次重大的政府主动引导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 活动,目的在于适应“新常态”,同时避免“中等 收人陷阱”的发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达到 中髙水平。武汉市也正处在产业发展和结构升 级的关键时刻,而且还处在进一步恢复以往在全 国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实力的挑战之中, 武汉市地方政府更需要发挥其对经济和产业发 展的关注和引领作用。政府落实产业发展和结 构升级引导战略的手段是各项要素配置政策,如 投资政策、税收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等。
  
  投资政策。进一步修订武汉市产业投资指 导目录,引导和鼓励民间和外资参与武汉重点产 业的建设和投资中来。建立和强化各类产业投 资基金,为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提供良好的保障 渠道。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 用,在投资项目安排和政府财政投资分配上,形 成政府投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拓新的投资 渠道,如PPP、互联网金融、企业正常的股本投资 渠道等。
  
  税收财政政策。武汉市要继续创造一个对 所有企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更加公平的税收 财政政策,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合理公平的 竞争环境;在不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基础上, 继续给予重点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在财政政策 上,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在支持重点产业和基础 产业发展的力度;对产能过剩企业实行淘汰产能 补贴政策。
  
  金融政策和政策性金融。武汉市要继续完 善金融体系,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民间的开放, 促进金融按产业和领域的专业化发展,提高金融 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率。进一步探索金融业更好 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途径,其中一个有效途径是建 立和发展大型商业企业的商业票据制度和业务。 大家知道,生产企业与商业企业之间的购销合同 是市场体系中最大宗的交换,要充分挖掘大型商 业企业良好信用资源,建立和发展供其使用的商 业票据制度和业务,务于实体经济;目前,使用 最多的银行票据则主要为信誉度还不髙的中小 微企业提供购销融资手段。政策性金融体系要 尽快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建立新的政策性金融 机构,专门从事基础产业发展、落后产能淘汰、下 岗人员安排以及社会扶贫等方面所需资金的融 通工作。
  
  2.  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包括产业发展政 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企业规 模政策)。武汉市要根据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战 略要求,制定重点产业、配套产业、基础产业等相 关的促进政策,如重点产业的投资政策和优先融 资政策,配套产业的扶持政策和优惠落地政策, 基础产业的政府优先投资政策和PPP项目优先 立项政策等。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对需要淘汰的 落后产业和产能,要探索包括正常“破产”在内 的多种渠道加以解决,如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和 对外输出等。在产业组织政策上,鼓励兼并重 组,探索出台地方性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间的相 互合作、资产合并以及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的整 合扩展。
  
  3.  强化和改进布局协调发展政策。首先, 是强化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的有关政策。 树立武汉全市经济产业发展“ 一盘棋”思想,在 产业布局上要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进 一步强化依托各级各类产业园区的要求,促进产 业布局的园区化、集聚化、集群化和集约化,实现 产业总体布局和园区布局优化发展;在区域布局 上则要按照点线面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依托 城镇体系的新思路,促进“产城融合”、产城互动 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协同发展;制 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武汉市区外在产业分 工合作、市场一体化、人口自由来往、产品和服务 自由流动,以及产品检测检疫和地方经济社会政策相互沟通互认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
  
  其次,是正确处理各类产业区和行政区之间 的关系,确保土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同时 克服各类城市病的困扰。武汉市可率先试点产 业园区和行政区的融合和协调关系的调整。要 尊重行政区划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将改革开放初 形成的各类开发区行政管理机构独立的临时做 法,逐步纳入到正常的经济区和行政区分设的轨 道上来,还开发区作为大宗整体土地开发本来的 企业性质(同我国许多国有大型综合企业一样, 他们也要受行政区化的属地管辖),将开发区管 委会(可更名为开发区经营公司)所承担的行政 职能归还所属政府,或归为政府有关部门的一个 特设“处室”(也是一个过渡性做法),以理顺行 政区与开发区的关系。至于正在争取的自贸区 与新区,可以直接考虑采取上述企业化管理办 法,以闯出一条“血路”来。
  
  最后,改进区域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各级 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保证各地区均衡发展, 最终实现全民全地区全面小康,这也是“十三 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核心目标。武汉市 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但也面临着周边远 郊区发展相对落后的问题。这些地区发展问题 的解决,一要靠武汉中心城区进一步加大对外辐 射力度,二要靠各县城经济和产业有相当的实力 (县城经济应当成为武汉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首 选任务),三要靠进一步改善远郊区的交通基础 设施和生态环境等。
  
  4.  需要向国家争取的有关政策。
  
  一是“多规合一”试点政策。随着政府职能 不断精简和治理能力的提高,政府的规划职能也 将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化,各级各类政府机构都各 自独立做规划的时代可能会结束。未来地方政 府规划将主要围绕地方土地资源开发和布局来 开展,其他事项,如人口和城镇布局、经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将依据和依托土地资源来 开展。武汉市和武汉都市圈一体化进入协同发 展新阶段,一个关键的突破口就是率先“多规合 一”规划的试点工作,为区域一体化更加健康的 发展闯出一条新路来。
  
  二是民间金融开放试点区政策。武汉市和 都市圈具备向民间和社会进一步深度开发金融 业的条件和历史背景。建议武汉和都市圈金融 试点区重点探索民间中小储蓄银行的设立和监 管制度、民营行业性中长期专业贷款银行及监管 体系(中小型专业投资银行)、民间股票和债券 柜台交易和监管制度等。
  
  三是争取自贸区和新区试点项目。国家自 贸区试点具有到目前为止最宽松的市场准人和 运行政策,武汉市(和都市圈)是中部地区最大 最活跃的经济体,具备成为国家新的自贸区试点 的条件,要在国家最近已经批准为3个全面创新 改革试点省会城市之一的基础上,继续争取获得 国家第5个自贸区试点资格。城镇建设和城镇 化发展包括旧城改造和城市新区建设两种基本 途径。改革开放初期,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 成为城市新区建设的最早模式。由于这些早期 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在开发建设中没有考虑相 应的配套城区建设,因此出现了所谓“空城”和 “鬼城”。为解决这一问题,一种产城融合的城 市新区建设新模式逐步形成,并很快获得的认 可和成功。从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开始,到目 前国家已经批准了 15个国家级城市新区建设 试点方案。武汉市和都市圈正处在城镇化工业 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大力推广和发展产城融合 的城市新区是新经济时期大都市发展的新趋势 和新要求。武汉新区可以以四大产业基地与其 周边地市为基础,联合申请形成“一区四块”的 布局模式,以创造出符合武汉和都市圈发展的新 区模式。
  
  四是促进武汉都市圈沿长江产业带和沿京 广线产业带重点发展政策。武汉市及都市圈未 来制造业分布的基本模式就是沿江和沿线模式, 这个“金十字”将成为武汉及都市圈发展的重中 之重,承担着接受东部产业转移、引进外资和安 置中心城区外迁产业的任务,同时又是大力发展 县域经济和有活力的郊区中小企业的主战场。 为使“金十字”得到更好的发展,建议向国家申 请专项促进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优惠政策,包 括“江铁交通枢纽”无缝联通政策、产业协同发 展相关财税政策、生态环保共治政策等。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使员工在工作之余得到放 松,缓解精神压力,增进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 中国核建通过开展节假日慰问、集体生日聚会、 重要节点工程完工后加餐等活动,建立了和谐的 人际关系,有助于克服艰苦工作环境带来的心理 压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文关怀 和心理疏导的新要求落到实处,真正把思想政治 工作做到职工群众的心坎上,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员工健康 快乐地成长,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李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勇)


 

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新经济时代下武汉市未来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2016-12-08 来源:未知 点击:

  未来20 ~30年是武汉市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抓住新经济时 代的机遇,充分发挥武汉市全国“居中”和沿江沿线“黄金交叉十字”的独特区位优 势,按照“ 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建设长江经济支撑带、中部崛起战略支点、“中三 角”城缜群以及湖北建设战略支点的总体战略部署要求,在主要产业选择基础上, 搞好武汉市产业的空间布局,以促进武汉及武汉都市圈在中部的崛起,具有十分重 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全面分析了新经济时代未来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分工协作 新体系的宏观背景;深入探讨了武汉市产业空间市场一体化结构与分工协作现状 及调整要求;构建了未来武汉市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和区域分工协作体系的新设 想;并武汉市各区域产业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最后,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和 完善武汉市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对策和措施。
  
  区域经济的核心目的在于构建空间市场一 体化条件下的区域分工协作体系。众所周知,区 域经济在空间上表现为人口和产业聚集与分散 的“点线面”结构特征:“点”指城镇体系,为区域 经济的核心,决定了区域经济分工协作体系的基 本特点;“线”主要指交通通道,同时也包括通信和水热电气等线性基础设施,决定着空间市场一 体化的便利程k; “面”指各类功能区,如农业 区、工业区和生态区;行政区、产业园区、自然区; 以及城乡区域等。区域一体化体系有赖于城镇 体系和交通通道体系,以构建“以线串点、以点带 面”的一体化空间结构,区域范围大小和层次不同,区域一体化的空间结构也有所不同,如全国 区域整体性一般可以概括为“几横几纵”的空间 模式;而城镇群地区则可依据城镇体系特点分为 单极、双极和多极等空间模式(不同城镇体系类 型决定了人口和产业布局的不同格局与特点)。 区域分工合作体系也是依托城镇体系,按照比较 优势(或其他分工原则)来划分,一般不宜打破 现有行政区划体系和层级(事实上,行政区划也 是区域分工的基础)。
  
  一、未来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分工协作新体系

  我国区域协调和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的“四三 三”战略是个大方向,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 以构建完整的空间市场一体化条件下的多层次 的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新体系。所谓空间市场 一体化是指依托人口、城乡和产业等经济活动主 体占用地表空间行为特点所决定的“点线面”结 构体系,建立纵横交错的经济轴带,以形成全国 统一的产品服务以及要素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 以确保产品、服务和要素在地表空间上顺畅的自 由流动和配置;区域分工与合作体系是指遵循经 济分工合作基本原理,按照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 原则,依托各种区划体系,将区域空间划分若干 次区域,以促进区域经济专业化规模化以及各类 区域合作体系,实现区域经济效益最大化;区域 分工与合作可在多个层次展开,由此形成多层次 区域分工与合作体系,不同层次的区域分工与合 作解决不同的区域经济问题。根据“四三三”战 略思路,结合“十三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 的具体要求,构建如下“四纵四横”的空间市场 一体化基本框架和“二实三虚”多层次区域经济 分工与合作新体系。
  
  (一)空间市场一体化基本框架——“四纵 四横”。
  
  依托城乡居民点体系,特别是城镇体系,并根据我国空间“点线面”结构特征,按照沿海、沿 江、沿线和沿边等“四沿”战略部署要求,构成以 交通网络线路为连接的大体沿经纬度延伸的“四 纵四横”经济轴带,以形成互联互通的空间市场 一体化基本框架(见图)。


  新经济时代下武汉市未来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1.  “四纵”包括沿海纵线、京哈一京九线、二 (连浩特)三(亚或沙)线和西部沿边线。
  
  (1) 沿海纵线走向:大连、威海、青岛、连云 港、上海、福州、汕头、广州、北海等。这是我国经 济最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这条纵向轴线将我国 沿海三大核心经济区连接了起来,未来将发挥更 大的区域带头和支撑带的作用。目前该轴线建 设的难点是大连到威海的跨渤海湾海底隧道或 超长跨海大桥的规划与建设。与沿海轴线有关 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哈(尔滨)一大(连)线、 沪昆线、青岛一济南一石家庄一太原一银川线以 及广州沿西江到梧州一南宁一昆明线等。
  
  (2) 京哈一京九线走向:京哈线、京九线(包 括京广线)。我国近海最重要的基本成熟的沿线 开发轴线,连接了东北、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四大 综合经济区,是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仅次于长江流 域的沿线地区。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 进一步提升这条线上动车的运行速度,进一步提 升我国南北地区间经济沟通效率。与京哈一京 九线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绥(芬 河)一满(洲里)线、哈(尔滨)一同(江)线等。
  
  (3)  二(连浩特)三(亚或沙)线走向;二连浩 特一呼和浩特一包(头)西(安)线一西安重庆 线一重庆贵阳南宁线一南宁湛江海口线一海口 三(亚或沙)线。该纵向轴线将内蒙古西部、陕 甘宁地区、成渝地区、南贵昆地区和海南及南海 诸岛连接了起来,是我国内陆地区沟通南北的又 一条重要的联络通道,具有内地南北沟通、陆地 向北和海洋向东南开放,以及我国南海海洋领域 保护等功能。目前,主要面临的任务是进一步强化通道功能,做好湛江海峡工程前期规划工作和 三亚通往南海诸岛的交通工程的设计规划工作。 与二(连浩特)三(亚或沙)线轴线有关的重要支 线或连接线有二(连浩特)一满(洲里)草原铁路 线、渝怀(化)一怀化一广州线以及环海南岛交 通线等。
  
  (4) 西部沿边线走向:阿尔泰一伊犁一喀 什一阿里一拉萨线。该纵向轴线连接了我国西 部陆地沿边境线的主要口岸和城市,是一条尚处 于规划中的重要的具有国防和对外开放多种功 能的交通通道线路。目前主要任务是尽快将其 纳入有关规划,并积极筹备实施。与西部沿边线 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阿尔泰一乌鲁 木齐线、喀什一红其拉莆一瓜达尔港(中巴走 廊)线以及拉萨一亚东线等。
  
  除上述“四纵”外,未来还可以将巴彦淖 尔一银川一兰州一宝成线一成昆线一昆河(口) 线,以及阿尔泰一乌鲁木齐一吐鲁番一若羌一格 尔木一拉萨一亚东线上升为主纵线,形成“六 纵”的格局。
  
  2. “四横”包括大连一北方捷道、陇海一喀 什线、沿长江线和台湾省一大陆线。
  
  (1 ) 大连一北方捷道线走向:大连、京津线、 包头、巴彦淖尔、额济纳旗、哈密、乌鲁木齐、阿拉 山口口岸(霍尔果斯)等。这是一条重要的环渤海 地区向西北地区辐射的支撑带,该横向轴线直接 穿过内蒙古西部的戈壁沙漠,进人新疆,大大缩短 了进疆线路长度。目前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从内蒙 古临河到新疆哈密的铁路髙速公路交通线路的建 设,以及大连到唐山的跨海交通工程的规划与建 设。与大连一北方捷道线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 连接线有大连一丹东一通化一延吉一绥芬河一扶 远的东北地区的所谓“东边道”、北京一满洲里草 原交通线;乌鲁木齐一阿尔泰线、乌鲁木齐一喀什 线、乌鲁木齐一格尔木线等。
  
  (2 ) 陇海一喀什线走向;陇海线一兰(州)西 (宁)线一西(宁)格(尔木)一格(尔木)喀(什) 线。这条纵向轴线首次将兰州到西宁、西宁进一 步通往格尔木、格尔木通往南礓、直到喀什上升 为国家级主交通轴线,适应了新时期“ 一带一 路”建设的要求,满足了基本纬度的走向,突出了 喀什的地位。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提升兰州 到喀什线路的等级和多种交通通道的规划。与 陇海一咳什线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 兰新线、包头一银川_兰州线、(西宁_)格尔 木一拉萨线等。
  
  (3) 沿长江线走向:沪汉蓉一成都拉萨线。 这是我国最具经济增长潜力的地区,其在全国的 经济地位仅次于沿海地区,是我国东中西地带协 调和协同发展的重要横向轴线。目前主要面临 的任务是加强长江黄金水道航运工程的建设,积 极打造长江利于综合立体交通工程体系。与沿 长江线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成昆线、 武汉一襄阳一西安线、汉襄一襄渝线以及武汉一 南昌一福州线等。
  
  (4) 台湾省一大陆线走向:台北福州一福州 赣州郴州线一桂林河池昆明瑞丽线。这是一条 全新的沟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并大体沿同一纬 度延伸的通道线路,比较好地将海峡两岸交通体 系连接在一起。目前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将 这条线路用多种通道连接起来,特别是要做好连 接台湾海峡通道工程的前期规划工作。与台湾 省一大陆线轴线有关的重要支线或连接线有昆 明一老河口线、台北一台南线以及环台湾岛交通 线等。除上述“四纵”外,还可以将绥满线上升 为主纵线,形成“五横”的格局。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这“四纵四横”只是我 国空间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各类具体经济要素 都可以在这个基本框架下进一步增补或简化,构 成各自具体的、细化的总体框架。如高铁线路可为“四纵四横”、国道可以是“八纵八横”、城市群 网络可以是“三纵二横”等。另外,文中已经指 出“四纵四横”主框架之间还存在许多支线或连 接线等。
  
  (二)我国区域经济分工协作新体系—— “二实三虚”。
  
  在空间市场一体化基本框架的指导下,未来 我国区域多层分工合作系统,将依托各级行政区 划和经济区划体系,构成“二实三虚”的五个分 层分工合作系统,即具有政府管理机构的实体区 域(如省区和县域)和只设协调机构的虚拟区域 (包括宏观经济区、综合经济区和特色经济区 等),不同层次的区域分工(合作)解决不同的区 域问题。
  
  第一层次,是宏观经济区域,是虚设区域。 有三大地带、四大板块的划分。这里提出一个新 三大地带(和“7 +1”综合经济区)划分的方案: 新东部包括东北三省、京津冀鲁、长三角(沪苏浙)、东南沿海(粤闽琼)等4个综合经济区,含 13省区;大中部包括黄河中游(陕甘宁晋豫)、长 江中游(川渝湘鄂赣皖)、珠江中上游(云贵桂) 等3个综合经济区,含14省区;远西部包括内蒙 古、新疆、青藏等3大经济区,含4省区,这些省 区经济规模太小,可将其视为1个综合经济区 (见图2)。划分宏观经济区域的任务是,揭示宏 观区域经济格局(水平、速度与总量)的状态及 变化趋势,构建全国城乡一体化体系,确保区域 发展差距能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在此 基础上,可构建全国城乡一体化体系。构建 “2000座城市+ 2万个建制镇+ 40万建制村+ 150万家庭农庄”的城镇乡村规模体系;形成21 个城市群组成的“两横三纵”的空间格局。
  
  第二层次,是综合经济区,这也是虚设区域。 方案也很多,这里提出一"N‘7 +1”方案,具体内 容见上节,并参见图2。主要目的是统一规划和 建设大型跨区域性基础设施项目,如区际髙速公路、铁路以及航运等交通线路与枢纽工程、区际 通信工程、大型水利工程等等,以为区域经济一 体化创造必要的硬件条件。依托这些跨地区大 型基础设施构建若干城市群绵延带。


  新经济时代下武汉市未来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第三层次,是省区经济,为实体区域经济。 省区是我国区域经济的主要管理者和区域政策 的执行者,为了减少行政层级,更好地发挥组织 区域活动的作用,需要扩大省级行政区数目,并 与未来城镇群有机结合。
  
  第四层次,是特色经济区,未来应该是虚设 区域。由虚化后的地级行政区(地级实体城市与 其管辖的县级行政区)转化而来,相当于城市圈 地区(本质上是城市与其直接腹地组成的区域, 其中原地级市所在的县今后可称为“都市型县 域”)。其任务在于在较细的产业分类层次,甚 至产品层次上,建立合理的区域分工与合作关 系,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和城市(或 都市)圈。
  
  第五层次,是基本经济区。即县域经济区, 是实体经济区,是区域政策作用的对象。任务在 于建立生产与生活一体化的基本区域经济空间, 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的目的,并可县城为核心,构建由主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组成 的城乡内部空间结构体系。
  
  二、武汉市产业空间市场一体化结构 与分工协作现状及调整要求

  根据武汉市及武汉都市圈在全国区域经济 中的地位和功能定位,分析其区域和城镇体系现 状及特点,可以明确武汉市产业空间一体化结构 与分工协作调整的基本要求。单级城镇体系最 为常见,武汉市是典型的单极城镇体系(或城乡 居民点体系),主要由以下四个层次组成(2013 年武汉市常住人口 1022. 0万人,面积8494. 4平 方公里):一是中心城区,包括江汉、江岸、娇口、 武昌、青山和汉阳等6区,常住人口 486.4万人 占全市47. 6% (2013年),面积408. 2平方公里 占全市4. 8% ;二是县城区(即区政府所在地), 包括东西湖区的吴家山、长青和慈惠等街道,洪 山区珞南、洪山、关山和卓刀泉等街道,黄陂区的 前川街道,新洲区邾城街道,江夏区纸坊和石洞 街道,蔡甸区蔡甸街道,汉南区纱帽街道;三是一 般建制乡镇区(不包括中心城区,含街办、镇和 乡),共有76座,其中近郊区18座、远郊区58 座;四是行政村和自然村,全市共有1988个行政 村(村委会)和1.78万个自然村(村民小组)。
  
  目前,武汉市依托上述城镇体系初步形成了 中心城区三大服务业中心、郊区四大工业板块和 十大产业集群,以及远郊以特色农业为主的农业 产业的区域分工合作体系。中心城区三大服务 业中心为:武汉市王家墩商务中心、以武广和中 北为核心的商业中心网络,以及以汉正街为核心 的金融中心网络。郊区四大工业板块包括:大光 谷板块,依托东湖开发区、洪山区、江夏区打造大 光谷板块,重点向东、向南拓展,辐射鄂州、黄冈、 黄石一线;大车都板块,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 区、蔡甸区、汉阳区、汉南区、江夏金港新区,打造 中国车都板块,重点向西、向南拓展,辐射仙桃、 潜江一线;大临空板块,依托东西湖区(武汉临空 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黄陂区,打造大临空板块, 重点向西、向北拓展,辐射孝感一线;大临港板 块,依托武汉新港、新洲区、武汉化工区、青山区 打造大临港板块,重点向东、向南拓展,辐射鄂 州、黄冈、咸宁一线。十大产业集群包括:汽车及 零部件、电子信息、髙端装备制造、食品和农副产 品、生物和医药、家用电器、精品钢材及深加工、 石油化工、节能环保、时尚消费品等。远郊特色 农业产业主要有亚热带特色蔬菜、特色渔业和特 色养殖等。
  
  为进一步优化武汉市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 和分工合作体系,今后武汉市要紧紧依托武汉市 城镇体系的特点,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和产城融 合的要求,主动跟上城市郊区化和城乡一体化的 步伐,遵循“繁荣在城区、发展在郊区”的空间布 局优化原则,在坚持三大服务中心、四大工业板 块和十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构建未来武汉市产 业布局点线面结构的新体系,为武汉乃至“1 + 8”都市圈区域一体化和分区分工协作奠定新的 空间结构体系;在新的空间结构体系的基础上, 进一步健全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和集群建设,大 力提升新城产业布局建设力度,积极疏散和改造 老城产业体系和布局结构,使武汉市每寸国土都 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和整治保护。
  
  三、未来武汉市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 和区域分工合作体系的新设想

  (一)武汉市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一 中心三环六辐射”。

  
  根据前面提出的产业发展和布局优化的新 要求,依托武汉市单级多层次城镇体系(或城乡 居民点体系),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由内到外形成 5个圈层交通环线,以及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周 边各县城直接辐射的7条连接交通线路(或待建 的),将城镇体系中的主要节点连接起来,构成 “一中心三环六辐射”的空间一体化新体系。
  
  1.  一中心指武汉中心城区。武汉中心城区 包括中心城6区,大体上包括武汉三环以内的地 区,已经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比较完整的具 有一定的全国影响的产品服务市场和生产要素 市场(包括金融、技术和法律咨询等)体系,武汉 市的行政、金融、商业、科技、教育以及文化旅游 中心。武汉市中心城区的脉络主要由长江汉水 流向以及龟蛇山一洪山珞珈山走向所控制。
  
  2.  三个圈层交通环线。分别是,中心城区 二环线、中心城区三环线,以及G4201国道绕城 高速环线。其中,二环以内为武汉中心城区,经 过“退二进三”基本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格局; 二环和三环线之间为武汉近郊区,基本形成了四 制造业环状分布的格局,可成为武汉市的环城制 造业带;G4201国道高速绕城环线周边地区则为 武汉市远郊区农业分布带,特别是远郊区的湖区 成为武汉市特色农业集中产区。
  
  3.  六条辐射状连接交通线路分别是:

  (1) 中心城区到东西湖区,走107/316国道、 G42经走马岭、新沟,向孝感辐射。沿线主要产 业和产业园区有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古 田工业园、汉正街都市工业园、江汉经济开发区、 东西湖休闲农业与农事体验旅游区等。
  
  (2) 中心城区到洪山区,走316国道、S7省 道髙速或长江航运经九峰、花山和左岭,向黄冈、 鄂州和黄石辐射。沿线主要产业和产业园区有 东湖高新区、流芳产业园区、未来科技城研发园 区、左岭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武汉森林 公园等。
  
  (3) 中心城区到黄陂区,走318国道、G42沪 蓉髙速,经滠口、横店到黄陂前川,再走108国道 经王家河、长轩岭、姚家集,向孝感的大悟和黄冈 的红安辐射。沿线主要产业和产业园区有武汉 北商贸物流中心、通用航空产业园区、黄陂工业 倍增发展园、滠口工业基地、三环线汽车商贸城、 四季美农贸城、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黄陂 城区、规模化耕作区、黄陂休闲农业与木兰生态 旅游区等。
  
  (4) 中心城区到新洲区,走青山、三环龚家 岭到阳逻连接线(待修)、G4021/109国道、111 国道经洪山白玉山、阳逻、汪集到新洲邾城,再走 106国道/G42沪蓉高速经凤凰,向黄冈的麻城辐 射。沿线主要产业和产业园区有青山武钢工业 园区、武汉石化工业园区、青山环保工业园、青山 装备制造工业园、北湖工业园青山滨江片、青山 两河片、杨春湖片阳逻新港、阳逻精品钢园区、阳 逻港物流园区、新洲珠城、规模化耕作区、新洲休 闲农业与东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区等。
  
  (5) 中心城区到蔡甸区(汉南区),分三 支线。
  
  一是中心城区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走 S13省道高速/104省道到蔡甸区蔡甸,继续走 S13省道高速、G50沪渝高速/318国道,经金索 河、侏儒,向仙桃辐射;修建蔡甸与孝感汉川的直 接通道,经张湾、汉川马鞍,向汉川的仙女山辐 射。沿线主要产业和产业园区有汉阳国际展览 中心、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经开区商务城、 武汉经开区国家先进制造业示范区)、常福工业 园等。
  
  二是中心城区到蔡甸城区,走汉蔡髙速、转 105省道,从三环彭家岭出发,经快活岭到蔡甸 城区,经张湾修一条直道通往汉川城区,并向天 门市辐射。沿线主要产业和产业园区有黄金口 都市工业园、蔡甸城区、蔡甸休闲农业与知音文 化生态旅游区等。
  
  三是中心城区到汉南区,走318国道、S13 省道高速/1〇3省道,经沌口、军山到汉南纱帽, 继续走S13省道高速/103省道,经邓南、湘口, 向荆州的洪湖辐射。沿线主要产业和产业园区 有沿江港口群(汉阳专业港、军山港、金口港 等)、汉南城区纱帽、汉南经济开发区、汉南休闲 农业与水乡观光旅游区等。
  
  (6)  中心城区到江夏区,走1〇7国道/113省 道到江夏纸坊,继续走107国道/113省道经乌龙 泉、安山、山坡,向咸宁辐射。沿线主要产业和产 业园区有武昌经济开发区、武昌造船厂、武昌火 车站、藏龙岛经济开发区、庙山经济开发区、大桥 新区、青菱工业倍增发展区、江夏城区脂肪、林果 特色产业和山体森林湿地、江夏休闲农业与滨湖 生态旅游区等。
  
  人口和产业依附于“一中心三环六辐射”, 其中产业构建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集群为 纽带,并依照产业园区in产业集群性质,以城镇 中心为起点由近及远的空间一体化结构。
  
  (二)未来武汉市区域分工协作新体系。
  
  区域分工与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 在区域空间市场一体化条件下,还需要依照比较 优势原则和一定的区划规则(如行政边界、经济 类型或自然分界等)对整个区域做分层分区的划 分,以为区域分工与合作提供依据和基础。根据 单级多层次城镇体系的特点,在尊重行政区划完整性的前提下,按照中心辐射的圈层空间分布结 构,可将武汉市区域空间划分为“2层3圈12 区”的多层分工合作新体系:1. 第一层是中心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等 3圈。
  
  2. 第二层是在第一层区域内的进一步划 分,共划分为12区。一是中心城区圈内划分为6 区,即江汉、江岸、娇口、武昌、青山和汉阳。二是 近郊区圈内划分为2区,即洪山区和东西湖区。 三是远郊区圈内划分为4区,即黄陂区、新洲区、 江夏区、蔡甸区和汉南区。
  新经济时代下武汉市未来产业布局优化的基本思路
  未来武汉市区域分工合作新体系将按此展 开(参见图3)。
  
  四、武汉市各区域产业发展建议


  (一)中心城6区产业布局及辐射。
  
  包括“武汉三镇”的江汉区、江岸区、娇口 区、武昌区、青山区和汉阳区等6区,基本为建成 区,面积不到全市的5%,常住人口则占全市近 一半,人口密度高达11 916人/平方公里,是武 汉市主城区,湖北省和武汉市行政中心,我国中 部地区最大都市,具有全国和一定国际影响的国 家级中心特大城市。未来武汉中心城区的发展 要稳定城市比边界,要避免“摊大饼式”的向四 周盲目扩展,要走内涵提质式发展之路;根据中 心城区现有产业情况,按照“繁荣在城区”、“退二进三”和构建服务业为核心的城区产业结构优 化新要求,未来武汉中心城区要搞好产业结构优 化调整,向郊区扩散转移传统制造业、部分城市 功能和过多的人口以促进城市郊区化发展,转变 城市建设和发展模式,按照现代化“小区块、窄道 路、密路网”城市规划理念,大力改造城市总体布 局,把中心城区主要产业和功能转变到综合立体 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等现代城市主要 功能上来。为此,各分城区发展思路与重点 如下。
  
  1.汉口三城区,重点开展CBD、金融中 心、商业中心和航运指挥中心建设,辐射全市 和整个都市圈。

  该区包括江汉、江岸和轿口, 是武汉市的商贸和金融中心,也是航运和对外 交通枢纽;拥有武商、江汉路、六渡桥、汉正街 和二七武汉天地等跨区域级和市级商业中心, 建设大道金融核心区,汉口火车站和武汉港等 交通枢纽。
  
  今后,要在疏散和改造城市功能的基础上, 优化调整汉口三区都市产业空间布局,以“武汉 王家墩商务区”加快建设、汉正街金融核心区改 造建设、武商广场中心商业中心升级改造,以及 武汉港和粤汉码头客运功能升级为重点,进一步 强化全市及都市圈CBD、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和 武汉港营运中心等四大“中心”的功能,全面带 动汉口城区整个功能的优化和提升。武汉CBD, 东临青年路、常青路,南临建设大道,西临汉西 路,北临发展大道,面积7. 41平方公里,在原王 家墩机场搬迁原址上规划建设,其产业定位为金 融、保险、贸易、信息、咨询等,建设成为“立足华 中、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现代服务业中心。汉 正街金融核心区转型为未来武汉市金融主中心, 规划区位于两江交汇处,跨江汉和轿口两区,北 至中山大道、南抵汉江、东到天津路、西至武胜 路,面积328. 4公顷,其中金融保险用地51. 6公 顷。武汉港和粤汉码头客运功能升级,打造成为 国际邮轮母港、长江沿江旅游中心以及武汉江上 夜游港口,提升汉口沿江港口功能和品质。
  
  2.武昌二城区,重点建设科教文化中心、创 新中心和生态旅游中心,肩负整合都市圈科技创 新的重任。

  该区包括武昌和青山,是武汉市的文 化旅游中心、江南商贸业中心、重工业基地区、交 通枢纽区;拥有黄鹤楼、阅马场、东湖风景区(独 立管理)等景点,中南中北商贸区,武钢、武锅 (已搬迁至东湖高新区)、武船(武昌总部和新洲 双柳制造基地)和武重(已搬迁至东湖高新区) 等重工业企业,以及城区沿江港口和武昌火车 站等。
  
  今后,武昌二城区要进一步向郊区调整和转 移传统制造业,强化科教文化、技术创新、商贸和 金融功能,突出抓好服务都市圈中小企业的技术 创新平台、强化东湖风景区建设、实施武钢部分 污染严重企业车间的搬迁工程,以及开展中南 路、司门口、积玉桥、徐东和青山商业街的提升改 造工程。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开展都市圈中小企 业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有效促进都市圈地区县 域经济发展。东湖风景区(独立管理)建设要上 档次,立足武汉、依托湖北、面向全国,以湖水、岛 屿、山地、森林、楚文化五大资源为核心支撑,以 湿地生态环境和楚文化体验为核心特色品牌,建 成融“生态体验、环境教育、康体健身、休闲娱乐、 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独具楚风水韵特色的 城市湖泊湿地型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武钢 部分污染严重企业车间的搬迁是要求武钢在加 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钢铁产业 流程的生态环境友好化布局,将炼焦、电力等辅 助性高污染企业和车间向外转移搬迁,在外迁中 强化环保技术改造促进周边地区县域经济发展, 也为武汉大气污染控制做出贡献。中南路、司门 口、积玉桥、徐东和青山商业街的提升改造,包括 中南中北地区金融城总部金融集聚区建设,楚河 汉街维护工程,中南中北商业中心的融合,司门 口老商业街进一步改造工程(户部巷上档次改 造),积玉桥、徐东和青山商业街要向综合商业城 发展,改善临街摆摊状况(可以借鉴德国标准商 业街模式进行全面改造)。
  
  3. 汉阳一城区,重点发展国际会展业,建设 成为都市圈的产品展示和推广中心。
  
  该区是武汉市的工业发祥地、文化旅游区、 商贸中心区和汉水航运枢纽;拥有“汉阳造”旧 址、归元寺、古琴台、晴川阁等景点,钟家村商业 中心,汉水沿岸码头,以及汉阳经济开发区和黄 金口都市工业区等。
  
  今后,汉阳区要进一步完善城区功能,大力 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恢复辉煌的历史地位, 重点提升“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改造钟家 村商业中心和王家湾商业中心、武汉国际博览中 心、汉阳经济开发区和黄金口都市工业区、汉水 航运枢纽。“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园要继续构 筑以广告影视、艺术设计和新媒体三大产业集群 为主导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进一步强化设计研 发、原创艺术、展览展示、动漫影视、休闲旅游等 现代服务业发展,启动长江传媒国家广告城建 设,打造汉钢片近代工业文化功能区,创造“汉阳 创造”新品牌。汉阳经济开发区和黄金口都市工业区,前者重点引进汽车贸易、医药物流、都市工 业、交通服务及现代商贸等五大产业,制造业重 点发展以技术进步为动力的食品加工、日用轻 工、新型材料、汽车制造及零部件加工等优势产 业,继续扶持百威、金牛、棒材、苏泊尔等企业加 快发展;后者重点发展食品加工、轻工电子、新型 建材、汽车零部件制造四大产业集群,大力支持 百威啤酒、苏泊尔、金牛管业、亚太食品、黄鹤楼 酒业、福达坊食用油等知名企业以及华艺柔印、 西高电器、四新铜业、宏昌炉料等一批髙新技术 企业和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发展。武汉国际博 览中心,是中西部最大、全国第三的展览场馆,展 览面积18万平方米,由12个117米x 72米矩形 场馆和10个梯形连接体围合而成,可提供6880 个国际标准展位,可承接国际国内大型展览、 BSV液晶拼接展屏、教育装备展、汽车展览、会议 和活动;从西向东依次分为会展、会议和酒店三 大区域,是以会展经济和旅游经济为龙头,建成 以展览、展示为主导功能,集会展、科技、文化、商 务、休闲、旅游、居住于一体的多功能复合型的国 际博览城;建议每年定期举办武汉出口品牌商品 交易会,成为都市圈推广外向型中小企业的窗 口。改造钟家村商业中心和王家湾商业中心,前 者需要按照现代步行街模式加以改造,形成集若 干综合商业大楼和众多特色专业商店一体的新 型商业中心;后者突出发展以“现代综合商城、大 型专业商城”为标志的生活性服务业,稳步提升 以“318国道名车展示长廊”、“中国医药物流 港”、“交通科技产业集群”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 业,努力打造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汉 阳新中心。汉水航运枢纽,在汉阳恢复和发展汉 水航运,包括发展汉水水上乘船旅游项目。
  
  (二)近郊区2新城区产业布局。
  
  包括洪山区和东西湖区,是武汉市的高校和 科研机构、髙新技术产业、石化产业、先进制造 业、物流业等产业功能区。根据“发展在郊区”, 重点在近郊的部署,今后半郊区2新城要不断加 大自主创新力度,围绕“四制为本”的战略定位,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自主 创新能力,成为武汉市高端制造业的新基地。近 郊二区各自发展的思路与重点如下。
  
  1.  洪山区,依托大光谷,重点向东向南拓 展,辐射鄂州、黄闻、黄石一线,构建长江沿线产 业带。该区是武汉市的大光谷工业区、高校科 研、石化产业基地、武汉光谷设计之都;拥有武大 华工、中科院武汉分院、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独立管理)、武汉石化产业基地(独立管理)等。
  
  今后,要进一步发挥人才科技资源髙度集中 的优势,不断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以高技术产业 和高端制造业为主导,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制 造业中心。武大华工和中科院武汉分院,主动与 高科技企业结合,强化产学研科技攻关一体化体 制,通过孵化器、转化基地、科技中介服务、技术 转让市场、知识产权保护、创新风险基金等体系 建设,为自主创新提供更多的人才、科技和合作 环境条件支持;以“三横”(长江大道、雄楚大街、 南湖大道)和“三纵”(白沙洲大道、珞狮路、民族 大道)区域内的大学为重点,依托现有资源,完善 区校联席会议制度,促进区校空间、产业、文化和 公共设施等方面融合,促进“大学之城”建设。 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独立管理),已经形成 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 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业竞相发展的“ 131” 产业格局和“4园3城1区”(光谷光电子信息产 业园、光谷现代服务业园、光谷智能制造产业园、 光谷中华科技产业园、光谷生物城、光谷未来科 技城、光谷中心城、光谷东湖综合保税区)的布局 格局,其中光谷是我国最大的光通信研发基地、 最大的光纤光缆生产基地、最大的光电器件生产 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打造“东湖资本谷”,形成以科技金融为主的全国性专业金融中 心和全国性金融后台服务基地(据悉,近日《武 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已获批, 将进一步增强科技金融、民间金融和绿色金融的 发展)。武汉石化产业基地(独立管理),是中石 化沿长江布设5个炼化企业中最大的石化基地, 集炼化、乙烯和下游产业于一体,已形成石油化 工、新材料、新能源、橡塑深加工等产业集群体 系,将成为武汉市产业发展的新亮点。继续搞好 长动(迁往江夏)等装备制造业搬迁搞活工作, 带动其他城区制造业继续外迁,辐射鄂州、黄冈、 黄石一线,形成中心城区与长江沿线县域经济协 作发展局面,构建长江沿线产业带。完善洪山 区、东湖高新区和石化产业区商圈商务体系建 设,形成以街道口、鲁巷商圈和光谷中心城、杨春 湖髙铁商务区为重点的商圈商务体系。
  
  2. 东西湖区,重点发展临空经济,向西、向 北拓展,辐射孝感一线。该区是武汉市的大临空 工业区、都市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区;拥有临空产 业、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蔬菜基地等,主要产业 是飞机维修、航空服务、机械制造、绿色食品、生 物医药、电子信息、保税物流、蔬菜花卉种植等。
  
  今后,要进一步利用临空优势,利用柏泉、径 河纳人全省临空经济核心区建设规划的契机,发 展飞机维修及零部件产业,加大优质项目引进力 度,力争在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等方面取得突破; 继续重点发展烟草、饮料、方便食品、粮油加工等 食品产业(培育以良品铺子、周黑鸭等为代表的 本土企业总部做大做强),以武烟为平台整个都 市圈内核省内的烟业企业;依托台商机电产业园 及其拓展区,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产业、电子产业 集群发展,延长汽车配件产业链条,争取引进整 车制造项目;做实临空、台商等五大工业园区;以 东西湖保税物流中心与天河机场“港区联动”为 契机,将打造汉口西部商贸物流中心(推进九州 通医药园、顺丰电商产业园等平台项目建设);在 泛金银湖和吴家山地区布局总部经济、金融保险 和中介服务业,建设临空CBD;借世界园艺博览 会的机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推进地 方特色蔬菜、草莓、花卉等农业示范区标准化建 设,积极发展蔬菜、花卉等物流体系和交易中心, 促进冷藏保鲜中心和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建设,充 分利用孝感市农业资源优势,壮大特色农产品加 工产业(如孝感米酒、孝感麻糖等)。
  
  (三)远郊区4新城区产业布局。
  
  包括黄陂区、新洲区、江夏区、蔡甸区和汉南 区,是武汉市汽车装备制造业、航空运输、长江水 运物流业、郊区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郊区旅 游业之区;拥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武汉天河 机场、武汉长江新港航运中心、郊区物流园区、各 县城开发区、特色农业园区和旅游园区等产业园 区。根据“发展在郊区”的部署,围绕“四制为 本”的战略定位,今后新城要依托县城和主要建 制镇,重点发展汽车工业、航空产业、航运物流、 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成为 武汉市高端制造业的新基地。未来各区产业发 展思路与重点如下。
  
  1.  黄睞区,重点发展空港物流、特色有机农 业和木兰文化旅游业,强化与孝感的合作。该区 是武汉市的航空运输门户、航空产业基地、北郊 产业商贸物流基地、文化旅游基地和特色郊区农 业基地(草莓之乡)等;拥有武汉天河机场(独立 管理)、空港物流园区、汉口北商贸物流枢纽园 区、历史革命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有机蔬菜、草 莓、花卉苗木、茶叶、林果、养蜂等农业产业。
  
  今后,要进一步突出临空和临江区位优势, 继续利用中心城区产业疏散的有利时机,依托汉 口北园区、前川等各街办产业园区,充分利用丰 富的旅游资源和农业条件,大力发展临港物流、 专业市场和优势制造业,抓好特色旅游业和特色农业发展,不断提升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汉口 北园区和前川等众多街办产业园区,要继续围绕 十大专业市场、六大产业基地和四大物流园区开 展产业发展工作,即纵横汽车大世界、国际商品 交易中心、四季美农贸城、中国家具CBD、五洲国 际建材城、长江金属交易中心、荣中石化物流基 地、农业装备物流交易中心、电子数码城等十大 专业市场;空港物流园、港口水运物流园、公路仓 储物流园和铁路货运物流园等四大物流园区;机械电子基地、家具产业基地、建材工业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纺织服装基地和2. 5产业基地六大产业基地。革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抓住“黄陂 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获5A景区的契机,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特色农业发展,突出抓好蔬 菜、花卉和养蜂业的规模经营,搞好各类农业示 范区建设,加大科教兴农力度,推进农业物联网、 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以及农业科技推广信息化。
  
  2.  新洲区,重点发展港口物流和临港制造 业园区,向东、向南拓展,辐射郭州、黄冈、咸宁一 线。该区是武汉市的大临港产业园区、先进制造 业区、港口商贸物流区、郊区蔬果农业区(蘑菇之 乡);拥有武汉新洲阳逻新港(独立管理)、临港 阳逻开发区、邾城开发区和其他街办产业园区、 特色农业产业链。
  
  今后,新洲要充分利用临近武汉阳逻新港的 有利条件,更多地承接中心城区转移的产业,同 时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努力打造大武汉新一轮发 展第四极。武汉新洲阳逻新港(独立管理,包括 旧港),已是长江中游第一大港,国家一类对外开 放口岸,加快港口后续工程建设使武汉新港尽快 发挥更大功能。先进制造业,依托新港优良区位 条件,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依托阳逻开发区、古龙 产业园、邾城开发区和其他街办产业园区,大力 培育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电子、光电子、生 物)、先进装备制迨(船舶制造、能源装备、通用航空、港口装备)、金属制品(钢结构、冷弯钢)、 精细化工、食品加工、耐用消费品、智能电网、节 能环保产业、新能源新材料;强化对鄂州、黄冈、 咸宁地区制造业的带动和合作,建立武广沿线先 进制造业合作带。港口商贸物流区,重点发展港 口物流、航运服务、总部金融、临港商贸等产业。 特色农业产业链,打造水产品、蛋产品两条特色 产业链;因地制宜发展蘑菇、花丼、苗木、林果、有 机茶等生态农业。
  
  3.   蔡甸区和汉南区,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 件工业和电子工业,向西向南拓展,辐射仙桃、潜 江一线。该区是武汉市大车都工业区、农产品加 工区、专业物流园区、特色郊区农业区(莲藕之 乡、螃蟹之乡);拥有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独立 管理)、蔡甸街办纱帽街办和其他街办开发区、蔡 甸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和汉南港区、蔡甸莲藕生产 基地和汉南“喜鹊湖”牌大闸蟹。
  
  今后,要进一步围绕沌口汽车工业园区,依 托蔡甸区和汉南区城镇体系,做足各类配套服务 工作(零部件制造、汽车物流、汽车销售等),利 用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向 西辐射带动仙桃和潜江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打造 都市圈西部沿江配套产业带,向南积极联合江夏 和咸宁参与京广沿线产业带发展。武汉经济技 术开发区(独立管理),继续做大做强做优汽车、 电子电器两大支柱产业和印刷包装、食品饮料、 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优势产业,努力形 成完整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 力和_内国际地位;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整车和 零部件企业,强化新能源汽车和信息化互联网化 汽车的研发;电子电器产业,重点打造国家级显 示器制造业基地和空调器制造业基地。蔡甸街 办纱帽街办和其他街办开发区,继续大力发展配 套汽车零部件产业,积极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工业 和食品工业,开拓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加快通航机场选址空域论证、争取航空相关展会与赛事主 办权)和卫星产业,推动发展游艇等民用船舶制 造业。蔡甸现代物流产业园区和汉南港区,继续 推进服务于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产品、莲藕 蔬果及水产等专业化物流产业发展,继续扩大蔬 菜保鲜加工基地,推动汉南港区发展集装箱码头 和业务,大力发展内河汽车滚装物流,建成长江 中上游最大汽车滚装中心。蔡甸莲藕生产基地 和汉南“喜鹊湖”牌大闸蟹,按照集约化、规模化 和产业化的要求,继续扩大莲藕、螃蟹等优势特 色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提髙这些农产品品牌 的知名度。
  
  4.  江夏区,重点发展服务于东湖高新区和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关产业,承担连接中心 城区向东向南辐射的桥梁作用。该区是武汉市 的东湖高新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区、 现代电商物流区、南部郊区蔬菜产区、水产基地 (水产之乡);拥有江夏北部东湖高新区、纸坊开 发区和各街办开发区、金港新区和大桥新区、郑 店物流园和金口物流中心、蔬菜生态示范区、湖 区水产区;主要产业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 现代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互联网及 现代物流、农产品加工业、蔬菜种植和特色水产 业等。
  
  今后,江夏区要继续利用“大光谷”和“大车 城”辐射优势、金港新区的建设和南部郊区平原 和湖区等特色资源条件,大力促进新型工业化和 城镇化发展,用工业的方法推进农业现代化进 步,继续保持在武汉市区县中的领先地位;同时 积极向东向南辐射,在长江干流产业带和沿京广 线产业带中起重要的枢纽作用。江夏北部东湖 高新区,继续重点发展髙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 业、先进制造业,打造江夏北部产业发展髙地。 纸坊开发区和各街办开发区,大力发展特色农产 品加工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鼓励各开发区发展各自的优势企业,打造各具特色的开发区体 系。金港新区,加快金口长江深水码头建设,依 托大桥物流园区,大力发展现代电商物流业。蔬 菜种植和特色水产业,促进生态蔬菜设施和蔬菜 生产规模化、工厂化,提髙蔬菜品质和质量,继续 做大湖区优质水产业,创造水产知名品牌,提高 水产效益。
  
  五、对策与政策(市场与政府)
  
  (一)对策——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市场 动力分析。

  
  1.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体制 机制。
  
  第一,要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在产业发展和 结构升级中的决定性作用。从市场角度看,企业 竞争是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直接动力。企业 竞争的核心是产品的价格竞争,同时也包括技 术、经营管理和人才等多方面的竞争。价格竞争 以及由此确定的价格水平决定着企业和产业发 展的方向,或兴旺、或衰退、或破产,这就是企业 和产业正常发展和结构升级的基本过程。西方 发达国家、一些新兴发展国家以及我国改革开放 的实践证明,这个市场机制比较好地解决了经济 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中的主要问题,保证产业结 构沿着一二三产业、劳动密集到技术密集、产品 由低端到高端等正确方向前进。近年来,在武汉 市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市场机制起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2014年武 汉市已经形成了与其发展阶段比较适应的“三二 一”产业结构,而且在工业结构中,机电制造业的 比重显著髙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产业发展和结 构进一步升级的势头良好。为使市场机制发挥 更大更好的作用,武汉市要率先落实国家有关审 批制度的改革,制定和落实负面清单和权力清 单,为企业和产业自主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二,更好地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和结构升 级中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后发国家政府在产业 发展和结构升级中能够而且也应该发挥较大较 好的作用。纯粹的市场经济不仅存在所谓“失 灵”,而且也还存在市场滞后、探索成本高等问 题,后发国家在掌握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 和结构升级演变的一般规律基础上,当然应该利 用其职能发挥其有效引导和加速产业发展和结 构升级进程的作用。此外,我国产业结构依然面 临着计划经$时期留下来的问题,也需要政府主 动调整和改革。武汉市作为我国重要的老工业 基地,地方政府为计划经济转型、让产业发展和 升级走得更快更好、并且让市场机制发挥更好的 作用,出台了许多地方性指导性意见和政策,起 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后,武汉市政府要继续率先 探索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更符合市场机制的 产业规划和调整政策来,以进一步加快产业发展 和结构升级步伐,使武汉市经济实力在全国经济 中的地位进一步恢复和提高,以不辜负国家的要 求和自然条件赋予的难得优势。
  
  第三,进一步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为建立更加 完善有效的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体制机制创造 条件。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鼠市场体系已经 基本完成了产品和服务市场的放开(除了少数商 品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外), 要素市场的放开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距 离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实 质上就是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生 产要素市场化改革包括劳动力(户籍)、土地市 场、金融、国企等要素领域。武汉市应该继续发 扬改革开放初敢想敢闯的精神,针对主要面临的 国企比重大、改革任务重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国 企改革力度,率先探索国资与国企分开的新体 制,寻找国资与民资广泛合作的新机制,优化选 择落实混合制和PPP模式的新途径;武汉建立金 融中心,更需要从体制改革上加以突破,进一步 开放民间金融机构、积极恢复和发展企业证券柜 台交易市场、鼓励和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等;劳动力制度和土地制度要率ife落实国家有关改革 措施和政策,促进武汉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促进 城市土地合理利用和解决大城市病问题,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
  
  2.  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法治框架体系。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产业发展和结 构升级需要经过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整机制的作 用来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都需要依照国 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来进行。市场机制的运 行需要遵守市场主体的有关法律法规,如企业 法、工商登记税务法等,市场体系建立和运行的 有关法律法规,如市场监管条例、产品质量技术 标准、劳动和社会保障法、证券法、金融法规等,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政府调整机制需要遵守 国家宏观调控有关规定,如财政税收法、政策性 金融法、国家投资法规、进出口法规等;产业结构 干预有关规定,如农业法、水利法、交通法、银行 法等;产业布局干预有关规定,行政区划法、开发 区条例、产业集群促进法等。就产业发展和结构 升级而言,最主要的法律法规是与各产业经营活 动有关的行业性法律法规,武汉市需要根据自己 的重点产业来提出有利于这些产业进一步发展 的法律法规修改建议和诉求来,如企业证券的柜 台交易市场的地方法规、大型商业企业使用商业 票据的立法、企业可以“安乐死亡”的破产立法 等等。
  
  3.  进一步改进企业和产业的管理运营体系。

  包括改进经营管理、开拓市场、技术研发、人 才培养等。改进经营管理,企业和产业健康发展 需要练好内功,不断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国 家和社会要组织和提供企业经营管理培训机构 和课程,帮助新一代企业家们健康成长,并培育 一代职业经理人,确保企业永续经营。不断开拓新市场,市场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生命线,要多 渠道多手段不断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政府要充分 发挥收集和集中市场信息的功能和优势,为企业 提供及时可靠的有关信息,促进企业市场多元 化、多样化,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进一步重视 技术研发与创新,要按照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 发一代的要求,做足技术创新这门功课,使企业 7欠立不败之地。人才培养,未来企业和产业的竞 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包括技术人才、管理人才 和市场营销人才,企业和产业发展最后留下的就 是一批懂技术、会管理、能营销的精英人才,他们 能够面对复杂的市场变化,通过及时的适应性变 化,带领企业和产业向前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 不断调整和升级;政府和社会对企业和产业扶持 的一个重要入口就是加强企业各类人才的培训 和其素质的提升,继续实施“青桐计划”,加大政 府吸引和留着人才的力度。
  
  (二)政策——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政府 引导途径分析。
  
  1. 宏观协调引导政策以及要素配置政策。 后发国家政府有机会、有条件、也有责任引导产 业发展和结构升级,以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我 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在市 场化总体发展趋势下,各级政充分发挥了正确 引导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五年 一度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或规划”及各项产业 和地区专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而且其指导作用 还在逐步加强;一年一度的“经济社会发展计 划”也起一定的指导和落实的作用,但其作用正 在被宏观调控政策逐步淡化。各级政府促进产 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战略思路主要体现在五年 规划和专项规划中。“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产业 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各地正在制订的“十 三五”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将进一步突出转变发 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是又一 次重大的政府主动引导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 活动,目的在于适应“新常态”,同时避免“中等 收人陷阱”的发生,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达到 中髙水平。武汉市也正处在产业发展和结构升 级的关键时刻,而且还处在进一步恢复以往在全 国经济和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实力的挑战之中, 武汉市地方政府更需要发挥其对经济和产业发 展的关注和引领作用。政府落实产业发展和结 构升级引导战略的手段是各项要素配置政策,如 投资政策、税收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等。
  
  投资政策。进一步修订武汉市产业投资指 导目录,引导和鼓励民间和外资参与武汉重点产 业的建设和投资中来。建立和强化各类产业投 资基金,为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提供良好的保障 渠道。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作 用,在投资项目安排和政府财政投资分配上,形 成政府投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开拓新的投资 渠道,如PPP、互联网金融、企业正常的股本投资 渠道等。
  
  税收财政政策。武汉市要继续创造一个对 所有企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更加公平的税收 财政政策,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更加合理公平的 竞争环境;在不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基础上, 继续给予重点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在财政政策 上,进一步加大政府购买在支持重点产业和基础 产业发展的力度;对产能过剩企业实行淘汰产能 补贴政策。
  
  金融政策和政策性金融。武汉市要继续完 善金融体系,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民间的开放, 促进金融按产业和领域的专业化发展,提高金融 服务的针对性和效率。进一步探索金融业更好 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途径,其中一个有效途径是建 立和发展大型商业企业的商业票据制度和业务。 大家知道,生产企业与商业企业之间的购销合同 是市场体系中最大宗的交换,要充分挖掘大型商 业企业良好信用资源,建立和发展供其使用的商 业票据制度和业务,务于实体经济;目前,使用 最多的银行票据则主要为信誉度还不髙的中小 微企业提供购销融资手段。政策性金融体系要 尽快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建立新的政策性金融 机构,专门从事基础产业发展、落后产能淘汰、下 岗人员安排以及社会扶贫等方面所需资金的融 通工作。
  
  2.  调整和完善产业政策。包括产业发展政 策、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企业规 模政策)。武汉市要根据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战 略要求,制定重点产业、配套产业、基础产业等相 关的促进政策,如重点产业的投资政策和优先融 资政策,配套产业的扶持政策和优惠落地政策, 基础产业的政府优先投资政策和PPP项目优先 立项政策等。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对需要淘汰的 落后产业和产能,要探索包括正常“破产”在内 的多种渠道加以解决,如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和 对外输出等。在产业组织政策上,鼓励兼并重 组,探索出台地方性优惠政策,鼓励企业间的相 互合作、资产合并以及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的整 合扩展。
  
  3.  强化和改进布局协调发展政策。首先, 是强化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的有关政策。 树立武汉全市经济产业发展“ 一盘棋”思想,在 产业布局上要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进 一步强化依托各级各类产业园区的要求,促进产 业布局的园区化、集聚化、集群化和集约化,实现 产业总体布局和园区布局优化发展;在区域布局 上则要按照点线面结构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依托 城镇体系的新思路,促进“产城融合”、产城互动 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协同发展;制 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武汉市区外在产业分 工合作、市场一体化、人口自由来往、产品和服务 自由流动,以及产品检测检疫和地方经济社会政策相互沟通互认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
  
  其次,是正确处理各类产业区和行政区之间 的关系,确保土地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同时 克服各类城市病的困扰。武汉市可率先试点产 业园区和行政区的融合和协调关系的调整。要 尊重行政区划的严肃性和规范性,将改革开放初 形成的各类开发区行政管理机构独立的临时做 法,逐步纳入到正常的经济区和行政区分设的轨 道上来,还开发区作为大宗整体土地开发本来的 企业性质(同我国许多国有大型综合企业一样, 他们也要受行政区化的属地管辖),将开发区管 委会(可更名为开发区经营公司)所承担的行政 职能归还所属政府,或归为政府有关部门的一个 特设“处室”(也是一个过渡性做法),以理顺行 政区与开发区的关系。至于正在争取的自贸区 与新区,可以直接考虑采取上述企业化管理办 法,以闯出一条“血路”来。
  
  最后,改进区域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各级 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保证各地区均衡发展, 最终实现全民全地区全面小康,这也是“十三 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核心目标。武汉市 基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但也面临着周边远 郊区发展相对落后的问题。这些地区发展问题 的解决,一要靠武汉中心城区进一步加大对外辐 射力度,二要靠各县城经济和产业有相当的实力 (县城经济应当成为武汉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首 选任务),三要靠进一步改善远郊区的交通基础 设施和生态环境等。
  
  4.  需要向国家争取的有关政策。
  
  一是“多规合一”试点政策。随着政府职能 不断精简和治理能力的提高,政府的规划职能也 将进一步统一和规范化,各级各类政府机构都各 自独立做规划的时代可能会结束。未来地方政 府规划将主要围绕地方土地资源开发和布局来 开展,其他事项,如人口和城镇布局、经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都将依据和依托土地资源来 开展。武汉市和武汉都市圈一体化进入协同发 展新阶段,一个关键的突破口就是率先“多规合 一”规划的试点工作,为区域一体化更加健康的 发展闯出一条新路来。
  
  二是民间金融开放试点区政策。武汉市和 都市圈具备向民间和社会进一步深度开发金融 业的条件和历史背景。建议武汉和都市圈金融 试点区重点探索民间中小储蓄银行的设立和监 管制度、民营行业性中长期专业贷款银行及监管 体系(中小型专业投资银行)、民间股票和债券 柜台交易和监管制度等。
  
  三是争取自贸区和新区试点项目。国家自 贸区试点具有到目前为止最宽松的市场准人和 运行政策,武汉市(和都市圈)是中部地区最大 最活跃的经济体,具备成为国家新的自贸区试点 的条件,要在国家最近已经批准为3个全面创新 改革试点省会城市之一的基础上,继续争取获得 国家第5个自贸区试点资格。城镇建设和城镇 化发展包括旧城改造和城市新区建设两种基本 途径。改革开放初期,各类开发区和产业园区 成为城市新区建设的最早模式。由于这些早期 的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在开发建设中没有考虑相 应的配套城区建设,因此出现了所谓“空城”和 “鬼城”。为解决这一问题,一种产城融合的城 市新区建设新模式逐步形成,并很快获得的认 可和成功。从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开始,到目 前国家已经批准了 15个国家级城市新区建设 试点方案。武汉市和都市圈正处在城镇化工业 化发展最快的时期,大力推广和发展产城融合 的城市新区是新经济时期大都市发展的新趋势 和新要求。武汉新区可以以四大产业基地与其 周边地市为基础,联合申请形成“一区四块”的 布局模式,以创造出符合武汉和都市圈发展的新 区模式。
  
  四是促进武汉都市圈沿长江产业带和沿京 广线产业带重点发展政策。武汉市及都市圈未 来制造业分布的基本模式就是沿江和沿线模式, 这个“金十字”将成为武汉及都市圈发展的重中 之重,承担着接受东部产业转移、引进外资和安 置中心城区外迁产业的任务,同时又是大力发展 县域经济和有活力的郊区中小企业的主战场。 为使“金十字”得到更好的发展,建议向国家申 请专项促进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优惠政策,包 括“江铁交通枢纽”无缝联通政策、产业协同发 展相关财税政策、生态环保共治政策等。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使员工在工作之余得到放 松,缓解精神压力,增进员工之间的情感交流。 中国核建通过开展节假日慰问、集体生日聚会、 重要节点工程完工后加餐等活动,建立了和谐的 人际关系,有助于克服艰苦工作环境带来的心理 压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文关怀 和心理疏导的新要求落到实处,真正把思想政治 工作做到职工群众的心坎上,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企业员工健康 快乐地成长,从而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李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