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我国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

来源:未知 日期:2016-11-10 点击: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回顾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过程,地方政府区域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的话语权逐步增大,发展战略内容日益多维,市场力量逐渐主导运行机制,具有明显的变化。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还存在制度创新让位于政策优惠、区域发展战略碎片化严重、发展战略对解决区域非协调发展因素不力、区域发展战略过于追求效率目标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经验,应从国家层面规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将公平协调作为未来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环境,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实施合力,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荷兰人丁伯根认为,经济一体化可以通过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统一与协作,消除阻碍因素。国内相关学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区域内相同或者相似的要素逐步统一的过程。从本质上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的力量,逐步消除区域内商品、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阻碍,实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获得最大化经济利益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从其内涵构成来看,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内涵。一是统一市场,即贸易与要素应是自由的,可以在区域内进行自由流动、组成,从而有助于提升区域内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可以发挥比较优势,产生规模效益。同时,还可以降低区域内产品的成本,提升区域内产业的竞争力。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统一市场让其有机会获得先进技术和雄厚的投资,而经济发达地区则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区域分工。现代经济的分工越来越细,一个地区、企业往往在一个产业链中承担一项职能即可,不是贪大求全而是不断做精做细。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区域内某个产业中,不同企业会有不同的定位,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参与外部市场竞争。在细致的分工基础上,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更可以形成高效的合作,并加快实现产业发展的专业化。三是适度的统一管理。由市场进行资源的调配可以取得更高的效率,但有时也会出现投资的盲目性,造成资源浪费。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引导作用,进行适度的统一管理,则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特别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上始终坚持正确的宏观方向,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合理补偿。区域内各个单元的资源禀赋是不一样的,在整个区域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要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必然会有做出牺牲的一方。进行合理补偿,可以在保证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内部公平,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分析
  
  (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发展过程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均衡发展阶段。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为了发展落后地区,也为了增强国家实力,这一阶段主要追求的是平衡式发展,类似于撒胡椒面的做法,基本上是东部有一个项目,西部就有一个项目。从最开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到三线大建设,奠定了十一副省级城市的工业格局,发展比较均衡。第二阶段,是非均衡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压力巨大,无法做到均衡发展,先后确定了优先发展五个经济特区,后来又确定了14个沿海城市的发展战略,再到开发开放浦东新区,一直执行的是非均衡发展,并最终建成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重要位置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但也由此造成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东中西部差距日益拉大。第三阶段,是协调发展阶段。为了应对越来越突出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广西北部湾、西南桥头堡等国家级发展战略,在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等方面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的力度,不断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结合国土规划、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战略,逐渐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经济发展后发优势。
  
  (二)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发展特点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每一次变化,都是时代需求的结果,呈现着不断突破与上升的趋势。一是区域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主体从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向各地共同参与规划转变。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各级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一直是单纯的执行者,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地方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没有地方政府的参与很难实现。
  
  在此情况下,让地方政府参与发展战略的制定顺理成章。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基本上都是各地方制定出区域发展战略后,由中央政府来衡量,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正式推出。比如,天津滨海新区、沈北新区、西咸新区、长株潭新区、海峡西岸新区,都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③ 二是发展战略内容日益多维。过去很长时间内,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都是出于国防安全或是发展经济的需要而制定,而在非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主要考虑的是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的需要,但到了协调发展时期,生态平衡、政治安全和经济发展成为了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三是市场力量逐渐主导运行机制。在计划经济时期,区域发展战略由中央政府制定,也通过计划经济体系实施,经济产业布局完全由中央政府决定。而在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发展到现在,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已经基本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四是发展战略越来越细。从最开始的沿海、内陆的简单区分,到后来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地带,再到后来的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个板块,直到三大五小六大核心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越来越具体。
  
  二、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一)制度创新让位于政策优惠

  
  自 2008 年以来,中央政府先后批准了20余个区域发展国家战略,在肯定各地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地建设的热潮。但应该看到,各地在争取国家战略的出发点上,往往更多的是集中在获得上级的政策优惠,即通过获得土地、生态、产业等优惠政策,为地方经济发展减负、注入活力。虽然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重点发展区域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极少是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的,大多是靠优惠政策催生出来的。毫无疑问,这种发展模式不能从创新中获得发展动力,当国家的优惠政策不再优惠,或是其他地区也获得优惠政策时,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存疑。事实上,除了几个自贸区在制度创新上有所作为外,其他区域经济发展都是“搭新台唱老戏” ,效果有限。
  
  (二)区域发展战略碎片化
  
  严重近年来,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审批明显加快,推出一系列的区域性发展战略规划,范围遍布全国,有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振兴东北的,有开发西部的,也有促进中部崛起的,在缩小经济发展区域差距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个战略都直接针对一个区域,各个战略之间的衔接过少,基本上没有协调性,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各自为政现象。 ④ 如此一来,无论是土地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还是城镇化进程,都没有形成合力,也使得各个区域逐步将国家的发展战略拉低为地方战略,缩小了发展眼界,甚至出现了非良性竞争,违背了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初衷。
  
  (三) 发展战略对解决区域非协调发展因素不力
  
  生产要素无法实现自由流动,制度障碍过多,是目前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但从中央近年来批复的区域发展战略来看,主要的着眼点还是在如何缩小不同区域的发展差距上,采取的措施是给优惠政策,甚至是直接给钱给人。但对于区域经济为什么发展不快,却没有涉及。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素流动不起来等突出问题难以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而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户籍制度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依然十分强大,二元体制依然十分突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此问题也只是修修补补,没有实质性进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力十分有限。
  
  (四) 区域发展战略过于追求效率目标
  
  虽然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下,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越来越多,但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央政府在具体的重点发展区域分布上,还是倾向于发展效率更高的东部沿海地区。比如,在我国164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有87个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个经济最发达的省份,数量占到51个。而西部广大省份大都平均只有1~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区,差距十分明显。这样的做法虽然兼顾了发展效率,但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可能适得其反。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一是商品自由贸易还未实现。不同地区、省、市、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商品的自由销售存在较严重问题。比如,各城市出租车基本不会采购外地品牌。二是要素难以实现一体化。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到资本和技术的流动,再到土地的流转,都有待于形成比较统一的政策。国家是土地的唯一主体,各地在土地使用上没有自主权,只能依据国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行事,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三是区域分工的问题。由于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之间都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在产业分工上往往容易出现不匹配的问题。
  
  三、 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经验借鉴
  
  (一)欧盟

  
  欧盟是全球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基本都遭受重创,全球经济也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国际分工和产业链趋势,各国经济的对外交流增多。在此基础上,急需发展经济的西欧各国通过建立关税同盟、一体化市场、经济联盟以及经济政治一体联盟等几个阶段,有力地解决了贸易中的壁垒问题,实现资本、技术、人才、流通的无障碍流通。其主要做法有以下方面。一是建立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基金,如团结基金、欧盟统一基金,很好地援助了欧盟经济发展落后国家,推进一体化协调发展。二是区域政策分级推进。其将整个欧盟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区域,区域政策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内容,大大提升了经济政策的针对性。三是区域政策实行统一。欧盟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以统一为目标,针对实际问题一一提出解决方案。比如,对问题区域的援助,地区基金对经济失衡现象的解决对策等,都有力促进了欧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日本
  
  日本的区域经济发展在经济起飞阶段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以东京、阪神地区为重点,再到以太平洋狭长地带为重点,带动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在进入平衡发展阶段后,其实行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先后出台5个全国综合发展规划,实现了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纵观日本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是战略明显地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变化,层次感比较强;二是高度重视问题的区域治理,如为了解决东京地区产业过于集中问题先后制定5个规划,开发北海道问题先后出台6次开发计划,并且每次计划都有侧重点; ⑥三是高度重视通讯、交通等基础条件的改善。
  
  (三)美国
  
  美国幅员辽阔,其经济一体化进程经历的时间非常长,从 18 世纪开始,直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一直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初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与优惠政策鼓励区域经济发展,后来则是通过地区再开发法等法规,有重点地开发地区经济。最近20年则是重点发展区域产业集群。即使这样,美国各州同样存在比较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美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特点,一是市场机制始终占据主体,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也主要是帮助恢复市场机制的效用;二是对区域发展问题高度重视,从输血式帮扶,转变为造血式帮扶,并突出打造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三是立法比较完善,其区域经济发展往往是法律先行,通过法律引导区域经济发展。
  
  四、 我国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建议
  
  (一) 从国家层面规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

  
  从近年来中央批复的众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可以看到,其外延与内涵都不够,应从国家层面规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外延上,应通过规划,实现不同区域战略之间的联系,以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为目标,促进各个战略既有各自的快速发展,也有相互之间的分工协作。特别是要通过界定各个区域自由贸易与分工合作,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双重目标。另一方面,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上,应着重突出制度创新推动,而不是优惠政策推动。从有利于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角度,将制度创新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内容,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释放经济活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 将公平协调作为未来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美国用了200年,日本用了三个阶段来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严重的情况下,必须将公平与协调发展作为未来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力量,但绝不能忽略政府作用。纯粹的市场配置资源,其逐利的特点只会进一步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必须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职能,通过高效的宏观调控,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有更具针对性的战略内容。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将区域政策的重点指向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短板处,加快实现区域经济一体的协调发展。
  
  (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环境
  
  一方面,在法律环境上,要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各类要素流动立法,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严重阻碍要素流动的壁垒,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与贸易的自由公平进行。如此一来,可以借助法律的效力,有效地避免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减少政府对具体经济活动干预的现象。比如,修改户籍法律,给予公民自由流动的权利;完善土地流转条例,进一步发挥土地要素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基础性作用,等等。另一方面,在制度环境上,要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为。在目前中央、地方财政分权的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极易出现逐利导向。要从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全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将政府的经济职能约束在更小范围,迫使政府通过规划、经济、财税等市场手段来引导调控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四) 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实施合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完成。比如,在区域经济政策特别是国家级区域经济政策的规划上,要注重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而不是靠数量的覆盖,急功近利地发展区域经济。尤其是要避免出现实际发展中的撒胡椒现象,通过发展质量加强区域经济的辐射与带动能力。要注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社会接受度,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分工角色,从而调动区域内所有力量共同发展经济。要做好市场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为政府管理、企业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比如,对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政策执行情况、投资数量等经济数据进行实时的收集与分析,既方便各个经济主体的选择,也有利于政府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效果和不同区域间的分工、协调情况。



主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经济研究 >

我国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研究

2016-11-10 来源:未知 点击: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回顾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过程,地方政府区域发展战略发展规划的话语权逐步增大,发展战略内容日益多维,市场力量逐渐主导运行机制,具有明显的变化。目前我国正在推进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还存在制度创新让位于政策优惠、区域发展战略碎片化严重、发展战略对解决区域非协调发展因素不力、区域发展战略过于追求效率目标等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经验,应从国家层面规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将公平协调作为未来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环境,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实施合力,加速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荷兰人丁伯根认为,经济一体化可以通过区域内经济活动的统一与协作,消除阻碍因素。国内相关学者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就是区域内相同或者相似的要素逐步统一的过程。从本质上来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的力量,逐步消除区域内商品、资源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阻碍,实现最有效的资源配置,获得最大化经济利益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从其内涵构成来看,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内涵。一是统一市场,即贸易与要素应是自由的,可以在区域内进行自由流动、组成,从而有助于提升区域内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要素的自由流动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也可以发挥比较优势,产生规模效益。同时,还可以降低区域内产品的成本,提升区域内产业的竞争力。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统一市场让其有机会获得先进技术和雄厚的投资,而经济发达地区则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二是区域分工。现代经济的分工越来越细,一个地区、企业往往在一个产业链中承担一项职能即可,不是贪大求全而是不断做精做细。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区域内某个产业中,不同企业会有不同的定位,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参与外部市场竞争。在细致的分工基础上,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更可以形成高效的合作,并加快实现产业发展的专业化。三是适度的统一管理。由市场进行资源的调配可以取得更高的效率,但有时也会出现投资的盲目性,造成资源浪费。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引导作用,进行适度的统一管理,则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特别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上始终坚持正确的宏观方向,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合理补偿。区域内各个单元的资源禀赋是不一样的,在整个区域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也不一样,要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区域经济,必然会有做出牺牲的一方。进行合理补偿,可以在保证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同时,实现内部公平,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分析
  
  (一)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发展过程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均衡发展阶段。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为了发展落后地区,也为了增强国家实力,这一阶段主要追求的是平衡式发展,类似于撒胡椒面的做法,基本上是东部有一个项目,西部就有一个项目。从最开始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到三线大建设,奠定了十一副省级城市的工业格局,发展比较均衡。第二阶段,是非均衡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压力巨大,无法做到均衡发展,先后确定了优先发展五个经济特区,后来又确定了14个沿海城市的发展战略,再到开发开放浦东新区,一直执行的是非均衡发展,并最终建成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重要位置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但也由此造成了全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东中西部差距日益拉大。第三阶段,是协调发展阶段。为了应对越来越突出的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广西北部湾、西南桥头堡等国家级发展战略,在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等方面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和税收优惠的力度,不断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助力。结合国土规划、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战略,逐渐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发挥经济发展后发优势。
  
  (二)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发展特点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每一次变化,都是时代需求的结果,呈现着不断突破与上升的趋势。一是区域发展战略发展规划主体从中央政府统一规划向各地共同参与规划转变。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各级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一直是单纯的执行者,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地方政府在经济领域的自主权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没有地方政府的参与很难实现。
  
  在此情况下,让地方政府参与发展战略的制定顺理成章。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基本上都是各地方制定出区域发展战略后,由中央政府来衡量,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正式推出。比如,天津滨海新区、沈北新区、西咸新区、长株潭新区、海峡西岸新区,都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 ③ 二是发展战略内容日益多维。过去很长时间内,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都是出于国防安全或是发展经济的需要而制定,而在非均衡发展战略时期,主要考虑的是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的需要,但到了协调发展时期,生态平衡、政治安全和经济发展成为了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三是市场力量逐渐主导运行机制。在计划经济时期,区域发展战略由中央政府制定,也通过计划经济体系实施,经济产业布局完全由中央政府决定。而在非均衡发展战略阶段,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发展到现在,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已经基本按照市场规则进行。四是发展战略越来越细。从最开始的沿海、内陆的简单区分,到后来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地带,再到后来的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个板块,直到三大五小六大核心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越来越具体。
  
  二、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一)制度创新让位于政策优惠

  
  自 2008 年以来,中央政府先后批准了20余个区域发展国家战略,在肯定各地积极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地建设的热潮。但应该看到,各地在争取国家战略的出发点上,往往更多的是集中在获得上级的政策优惠,即通过获得土地、生态、产业等优惠政策,为地方经济发展减负、注入活力。虽然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重点发展区域实现了较快增长,但极少是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的,大多是靠优惠政策催生出来的。毫无疑问,这种发展模式不能从创新中获得发展动力,当国家的优惠政策不再优惠,或是其他地区也获得优惠政策时,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存疑。事实上,除了几个自贸区在制度创新上有所作为外,其他区域经济发展都是“搭新台唱老戏” ,效果有限。
  
  (二)区域发展战略碎片化
  
  严重近年来,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的审批明显加快,推出一系列的区域性发展战略规划,范围遍布全国,有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振兴东北的,有开发西部的,也有促进中部崛起的,在缩小经济发展区域差距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各个战略都直接针对一个区域,各个战略之间的衔接过少,基本上没有协调性,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各自为政现象。 ④ 如此一来,无论是土地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还是城镇化进程,都没有形成合力,也使得各个区域逐步将国家的发展战略拉低为地方战略,缩小了发展眼界,甚至出现了非良性竞争,违背了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初衷。
  
  (三) 发展战略对解决区域非协调发展因素不力
  
  生产要素无法实现自由流动,制度障碍过多,是目前推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但从中央近年来批复的区域发展战略来看,主要的着眼点还是在如何缩小不同区域的发展差距上,采取的措施是给优惠政策,甚至是直接给钱给人。但对于区域经济为什么发展不快,却没有涉及。在这种情况下,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素流动不起来等突出问题难以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而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户籍制度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依然十分强大,二元体制依然十分突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此问题也只是修修补补,没有实质性进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助力十分有限。
  
  (四) 区域发展战略过于追求效率目标
  
  虽然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下,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越来越多,但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基础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央政府在具体的重点发展区域分布上,还是倾向于发展效率更高的东部沿海地区。比如,在我国164个国家级开发区中,有87个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个经济最发达的省份,数量占到51个。而西部广大省份大都平均只有1~2个国家级技术开发区,差距十分明显。这样的做法虽然兼顾了发展效率,但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可能适得其反。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一是商品自由贸易还未实现。不同地区、省、市、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地方保护主义,商品的自由销售存在较严重问题。比如,各城市出租车基本不会采购外地品牌。二是要素难以实现一体化。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到资本和技术的流动,再到土地的流转,都有待于形成比较统一的政策。国家是土地的唯一主体,各地在土地使用上没有自主权,只能依据国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行事,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三是区域分工的问题。由于区域与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之间都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在产业分工上往往容易出现不匹配的问题。
  
  三、 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经验借鉴
  
  (一)欧盟

  
  欧盟是全球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典范,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基本都遭受重创,全球经济也表现出越来越突出的国际分工和产业链趋势,各国经济的对外交流增多。在此基础上,急需发展经济的西欧各国通过建立关税同盟、一体化市场、经济联盟以及经济政治一体联盟等几个阶段,有力地解决了贸易中的壁垒问题,实现资本、技术、人才、流通的无障碍流通。其主要做法有以下方面。一是建立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基金,如团结基金、欧盟统一基金,很好地援助了欧盟经济发展落后国家,推进一体化协调发展。二是区域政策分级推进。其将整个欧盟划分为三个层次的区域,区域政策在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内容,大大提升了经济政策的针对性。三是区域政策实行统一。欧盟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以统一为目标,针对实际问题一一提出解决方案。比如,对问题区域的援助,地区基金对经济失衡现象的解决对策等,都有力促进了欧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日本
  
  日本的区域经济发展在经济起飞阶段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以东京、阪神地区为重点,再到以太平洋狭长地带为重点,带动了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在进入平衡发展阶段后,其实行的是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先后出台5个全国综合发展规划,实现了各地经济的均衡发展。纵观日本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是战略明显地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变化,层次感比较强;二是高度重视问题的区域治理,如为了解决东京地区产业过于集中问题先后制定5个规划,开发北海道问题先后出台6次开发计划,并且每次计划都有侧重点; ⑥三是高度重视通讯、交通等基础条件的改善。
  
  (三)美国
  
  美国幅员辽阔,其经济一体化进程经历的时间非常长,从 18 世纪开始,直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联邦政府一直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最初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与优惠政策鼓励区域经济发展,后来则是通过地区再开发法等法规,有重点地开发地区经济。最近20年则是重点发展区域产业集群。即使这样,美国各州同样存在比较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美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特点,一是市场机制始终占据主体,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也主要是帮助恢复市场机制的效用;二是对区域发展问题高度重视,从输血式帮扶,转变为造血式帮扶,并突出打造不同地区的特色产业;三是立法比较完善,其区域经济发展往往是法律先行,通过法律引导区域经济发展。
  
  四、 我国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建议
  
  (一) 从国家层面规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

  
  从近年来中央批复的众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可以看到,其外延与内涵都不够,应从国家层面规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外延上,应通过规划,实现不同区域战略之间的联系,以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为目标,促进各个战略既有各自的快速发展,也有相互之间的分工协作。特别是要通过界定各个区域自由贸易与分工合作,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双重目标。另一方面,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上,应着重突出制度创新推动,而不是优惠政策推动。从有利于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角度,将制度创新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内容,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释放经济活力,实现更高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 将公平协调作为未来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美国用了200年,日本用了三个阶段来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严重的情况下,必须将公平与协调发展作为未来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力量,但绝不能忽略政府作用。纯粹的市场配置资源,其逐利的特点只会进一步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必须进一步明确政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职能,通过高效的宏观调控,解决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有更具针对性的战略内容。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将区域政策的重点指向国家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短板处,加快实现区域经济一体的协调发展。
  
  (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环境
  
  一方面,在法律环境上,要针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各类要素流动立法,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严重阻碍要素流动的壁垒,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与贸易的自由公平进行。如此一来,可以借助法律的效力,有效地避免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减少政府对具体经济活动干预的现象。比如,修改户籍法律,给予公民自由流动的权利;完善土地流转条例,进一步发挥土地要素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基础性作用,等等。另一方面,在制度环境上,要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为。在目前中央、地方财政分权的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极易出现逐利导向。要从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全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将政府的经济职能约束在更小范围,迫使政府通过规划、经济、财税等市场手段来引导调控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四) 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实施合力
  
  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共同完成。比如,在区域经济政策特别是国家级区域经济政策的规划上,要注重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而不是靠数量的覆盖,急功近利地发展区域经济。尤其是要避免出现实际发展中的撒胡椒现象,通过发展质量加强区域经济的辐射与带动能力。要注重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社会接受度,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发展方向和分工角色,从而调动区域内所有力量共同发展经济。要做好市场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为政府管理、企业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比如,对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政策执行情况、投资数量等经济数据进行实时的收集与分析,既方便各个经济主体的选择,也有利于政府掌握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效果和不同区域间的分工、协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