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四大定位!2121!合肥经开区正式发布!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10-11 点击:

十三五”时期是合肥经开区开启“二次创业”,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加快推进“产业国际化、开放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创新转型升级取得历史性成就,为率先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推动“二次创业”转向“二次腾飞”发展新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 
 
合肥经开区内千百亿级产业集聚,不断奠定世界级先进制造中心的地位,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集聚蔚来汽车、大众汽车等一批产业龙头,成为全国最大的冰箱、叉车、挖掘机、液压机床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世界上每8台笔记本电脑,国内每4台冰箱,有1台产自合肥经开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考核中,合肥经开区稳居全国200多家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中西部第一位。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致力于在创新转型升级中率先突破,着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全面实施“产业+科创”战略,综合实力取得历史性跨越。

 

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合肥经开区GDP首次跨越千亿。与清华等8个大院大所大校开展合作,建成14个科技园区,科创载体面积达到245万㎡,国家级高企数翻两番,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倍增,研发机构覆盖82%的规上工业企业,R&D占比3.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3件
综合发展水平在国家级经开区中实现晋位,位列第11位、中西部第1位,荣获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首批国家“两业”融合试点等国家级荣誉。

 

发展质量实现历史性提升

 

规上工业增加值、三产增加值、财政收入实现年均增速10%、7.9%、6.2%,服务业占比首次过半,三次产业结构由0.2:86.7:13.1调整为0.2:48:51.8。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74.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过64%,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9大产业,占地工业企业亩均利润年平均增长15.8%;年均利用外资5.24亿美元,新引进大众等10家世界500强企业。

 

改革开放实现历史性突破

 

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平均时间减少至1.61工作日。

深化行政管理,推进大部制改革和扁平化管理;成立新桥建设指挥部,打破机构设置、干部级别界限,全面统筹新桥建设发展;实行国企赋权扩能改制,发挥国企区域发展主平台作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出台“领七条”、“干七条”,激发干事创业氛围。

航空港迈入千万级枢纽机场行列,航线拓展到56条,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肉类四大口岸建成,运营B保,出口加工区升级综保区并位居全国第13位。

跨境电商交易年超百万单。进出口总额达138亿美元,占全省18%。

建成区中有29.85km²成为安徽自贸试验区块,进入国家最高水平对外开放行列,开辟制度创新新天地。

 

城市能级实现历史性跃升

 

合肥经开区累计投资400亿元,掀起建区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大建设,精品城市建设覆盖65km²,改造提升30个老旧小区,完成全部棚户区征收。新桥科创示范区基础设施覆盖到22km²。

建立“一个管家、两级管理、三级考核、四级网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的精细化城市管理机制。

开展水环境治理,“四湖四河”水质均达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优良率86.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3%,建成绿色生态工业园区。

 

美好生活实现历史性变迁

 

合肥经开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6所、幼儿园20所,引进清华附中、上海建平等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校超过73%,教育水平跃至全市一流。

省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全区。党建引领“居委会+物业+”模式,促进基层群众自治,形成美好生活共同体。

 

 

“十三五”  经开区亮点频现

 

 

 
1
培育专精特新“排头兵” 打造新兴产业聚集

合肥经开区持续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通过健全政策引导体系和创新支撑体系,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突出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排头兵,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合肥经开区持续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通过健全政策引导体系和创新支撑体系,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突出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排头兵,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在经开区中科美菱低温科技公司,企业自主研发的超低温冰箱,科研人员经过13年反复试验,在原有的-164度冰箱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制冷系统,创新研发出了-180度全球最低存储温度的医用冰箱,它的成功研制并投放市场标志着我国的制冷行业技术达到了全球领先。

依托中科院理化所和长虹美菱公司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中科美菱科技公司20年来始终专注于超低温存储设备这个细分市场攻坚克难,他们研发生产的全球最冷-180度超低温冰箱、存储容量超过1000升的全球最大立式超低温冰箱、存储容量只有1.8升的全球最小卧式超低温冰箱等,不断地刷新着世界纪录。

“我们从零下164度到零下180度,就这零下十几度的空间里面,每降一度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创新的难度相对来说是非常非常大的。”中科美菱低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曲耀辉介绍说,企业在研发端的投入,平均水平已经超过了销售收入的8%以上,研发人员占整个公司将近30%以上。

结合中科美菱科技公司的发展特点,合肥经开区已累计为企业提供研发、知识产权等各类扶持资金600万元,推动中科美菱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超低温医用制冷设备生产基地,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
构建产业转型升级之“网”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发挥先进制造业优势,通过加快5G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进而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业态新模式,构筑工业互联网协调创新生态体系。

合肥经开区还依托智能科技园、启迪科技城等科创平台,集聚SAP、东华软件、中用科技等工业互联网服务商10余家,打造工业互联网“新平台”。同时加快建设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二期,打造全国工业安全云基地和消防云中心总部。为了提升研发实力,还成立合肥市经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重点开展工业互联网产业培育与促进、推动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合肥经开区加快“新基建”布局,目前已建成5G基站796个,实现南区5G信号连续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而联宝、海尔、合力等一大批重点企业也已完成5G网络搭建。与此同时,多个新基建产业、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纷至沓来。

在产业和新基建平台双重加持下,合肥经开区逐渐把工业互联的发展网贯穿至全产业链。中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发明的“超级管家主动式人机交互系统”,开创了人工智能主动式管理的理念,是中国第一个应用于工业互联网的虚拟机器人,被国家工信部评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优秀解决方案”,并在众多高端工业企业中获得广泛应用。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50余项,与国家交通运输部合作成立了“自动化作业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及研发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产业链上游,合肥经开区重点培育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复微感知、本源物联网等骨干企业,提升智能芯片与智能模块、5G芯片模组、智能传感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嵌入式系统等关键软硬件产品的本地供给能力。产业链中游,培育集聚清华合肥院、东华软件等以集成方案、咨询服务、数据服务等为主要业务的工业互联网系统集成商,从架构上可以分为边缘层、平台层和应用层。而在下游应用场景上,合肥经开区工业互联网则主要涵盖家电、装备、快速消费品、汽车、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的工业企业。“无论是典型应用场景企业,还是各类配套信息服务企业,都在工业互联网的推动下,得到更大的发展。”合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

 

 

 
3
全面建设新桥科创示范区
新桥科创示范区地处江淮分水岭,原为肥西县农业乡镇,2013年划入经开区,自此陆续投入180亿,以建设为主导,坚持“基础设施优先、生态环境优先、群众利益优先”,以建设合肥融入世界的开放型国际新城、合肥滨湖科学城国际科创门户为方向,打造城乡一体全域发展样板,到2025年,将实现GDP400亿、人口30万,示范区框架基本形成。

聚焦“国际化”,建设通达世界的航空港。新桥机场2018年跨入千万级区域枢纽机场行列,现开通航线101条,通航60个城市,2020年航空港国际货邮吞吐2.33万吨,逆势增长43.7%。今年底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将开工,省市投资超200亿新建35万㎡T2航站楼、17.5万㎡综合换乘中心(GTC),配套建设轨道S1线、合新六城际铁路,构建空、铁、公多式联运体系,形成辐射带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链接国内、联通世界的全省唯一综合交通枢纽。

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四大定位!2121!合肥经开区正式发布!

2021-10-11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十三五”时期是合肥经开区开启“二次创业”,加快高质量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加快推进“产业国际化、开放国际化、城市国际化”,创新转型升级取得历史性成就,为率先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推动“二次创业”转向“二次腾飞”发展新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 
 
合肥经开区内千百亿级产业集聚,不断奠定世界级先进制造中心的地位,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集聚蔚来汽车、大众汽车等一批产业龙头,成为全国最大的冰箱、叉车、挖掘机、液压机床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以及全国最具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世界上每8台笔记本电脑,国内每4台冰箱,有1台产自合肥经开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发展考核中,合肥经开区稳居全国200多家国家级经开区第一方阵、中西部第一位。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致力于在创新转型升级中率先突破,着力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全面实施“产业+科创”战略,综合实力取得历史性跨越。

 

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合肥经开区GDP首次跨越千亿。与清华等8个大院大所大校开展合作,建成14个科技园区,科创载体面积达到245万㎡,国家级高企数翻两番,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倍增,研发机构覆盖82%的规上工业企业,R&D占比3.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63件
综合发展水平在国家级经开区中实现晋位,位列第11位、中西部第1位,荣获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首批国家“两业”融合试点等国家级荣誉。

 

发展质量实现历史性提升

 

规上工业增加值、三产增加值、财政收入实现年均增速10%、7.9%、6.2%,服务业占比首次过半,三次产业结构由0.2:86.7:13.1调整为0.2:48:51.8。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74.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超过64%,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9大产业,占地工业企业亩均利润年平均增长15.8%;年均利用外资5.24亿美元,新引进大众等10家世界500强企业。

 

改革开放实现历史性突破

 

深化“放管服”改革,行政审批事项平均时间减少至1.61工作日。

深化行政管理,推进大部制改革和扁平化管理;成立新桥建设指挥部,打破机构设置、干部级别界限,全面统筹新桥建设发展;实行国企赋权扩能改制,发挥国企区域发展主平台作用;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出台“领七条”、“干七条”,激发干事创业氛围。

航空港迈入千万级枢纽机场行列,航线拓展到56条,水果、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肉类四大口岸建成,运营B保,出口加工区升级综保区并位居全国第13位。

跨境电商交易年超百万单。进出口总额达138亿美元,占全省18%。

建成区中有29.85km²成为安徽自贸试验区块,进入国家最高水平对外开放行列,开辟制度创新新天地。

 

城市能级实现历史性跃升

 

合肥经开区累计投资400亿元,掀起建区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大建设,精品城市建设覆盖65km²,改造提升30个老旧小区,完成全部棚户区征收。新桥科创示范区基础设施覆盖到22km²。

建立“一个管家、两级管理、三级考核、四级网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的精细化城市管理机制。

开展水环境治理,“四湖四河”水质均达标。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优良率86.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3%,建成绿色生态工业园区。

 

美好生活实现历史性变迁

 

合肥经开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

新建、改扩建中小学16所、幼儿园20所,引进清华附中、上海建平等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办校超过73%,教育水平跃至全市一流。

省级优质医疗资源覆盖全区。党建引领“居委会+物业+”模式,促进基层群众自治,形成美好生活共同体。

 

 

“十三五”  经开区亮点频现

 

 

 
1
培育专精特新“排头兵” 打造新兴产业聚集

合肥经开区持续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通过健全政策引导体系和创新支撑体系,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突出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排头兵,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合肥经开区持续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通过健全政策引导体系和创新支撑体系,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突出的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排头兵,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在经开区中科美菱低温科技公司,企业自主研发的超低温冰箱,科研人员经过13年反复试验,在原有的-164度冰箱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制冷系统,创新研发出了-180度全球最低存储温度的医用冰箱,它的成功研制并投放市场标志着我国的制冷行业技术达到了全球领先。

依托中科院理化所和长虹美菱公司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支持,中科美菱科技公司20年来始终专注于超低温存储设备这个细分市场攻坚克难,他们研发生产的全球最冷-180度超低温冰箱、存储容量超过1000升的全球最大立式超低温冰箱、存储容量只有1.8升的全球最小卧式超低温冰箱等,不断地刷新着世界纪录。

“我们从零下164度到零下180度,就这零下十几度的空间里面,每降一度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创新的难度相对来说是非常非常大的。”中科美菱低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曲耀辉介绍说,企业在研发端的投入,平均水平已经超过了销售收入的8%以上,研发人员占整个公司将近30%以上。

结合中科美菱科技公司的发展特点,合肥经开区已累计为企业提供研发、知识产权等各类扶持资金600万元,推动中科美菱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超低温医用制冷设备生产基地,并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
构建产业转型升级之“网”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发挥先进制造业优势,通过加快5G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进而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业态新模式,构筑工业互联网协调创新生态体系。

合肥经开区还依托智能科技园、启迪科技城等科创平台,集聚SAP、东华软件、中用科技等工业互联网服务商10余家,打造工业互联网“新平台”。同时加快建设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二期,打造全国工业安全云基地和消防云中心总部。为了提升研发实力,还成立合肥市经合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重点开展工业互联网产业培育与促进、推动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

合肥经开区加快“新基建”布局,目前已建成5G基站796个,实现南区5G信号连续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而联宝、海尔、合力等一大批重点企业也已完成5G网络搭建。与此同时,多个新基建产业、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纷至沓来。

在产业和新基建平台双重加持下,合肥经开区逐渐把工业互联的发展网贯穿至全产业链。中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研发与应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发明的“超级管家主动式人机交互系统”,开创了人工智能主动式管理的理念,是中国第一个应用于工业互联网的虚拟机器人,被国家工信部评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优秀解决方案”,并在众多高端工业企业中获得广泛应用。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50余项,与国家交通运输部合作成立了“自动化作业技术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及研发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产业链上游,合肥经开区重点培育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复微感知、本源物联网等骨干企业,提升智能芯片与智能模块、5G芯片模组、智能传感器、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嵌入式系统等关键软硬件产品的本地供给能力。产业链中游,培育集聚清华合肥院、东华软件等以集成方案、咨询服务、数据服务等为主要业务的工业互联网系统集成商,从架构上可以分为边缘层、平台层和应用层。而在下游应用场景上,合肥经开区工业互联网则主要涵盖家电、装备、快速消费品、汽车、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的工业企业。“无论是典型应用场景企业,还是各类配套信息服务企业,都在工业互联网的推动下,得到更大的发展。”合肥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

 

 

 
3
全面建设新桥科创示范区
新桥科创示范区地处江淮分水岭,原为肥西县农业乡镇,2013年划入经开区,自此陆续投入180亿,以建设为主导,坚持“基础设施优先、生态环境优先、群众利益优先”,以建设合肥融入世界的开放型国际新城、合肥滨湖科学城国际科创门户为方向,打造城乡一体全域发展样板,到2025年,将实现GDP400亿、人口30万,示范区框架基本形成。

聚焦“国际化”,建设通达世界的航空港。新桥机场2018年跨入千万级区域枢纽机场行列,现开通航线101条,通航60个城市,2020年航空港国际货邮吞吐2.33万吨,逆势增长43.7%。今年底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将开工,省市投资超200亿新建35万㎡T2航站楼、17.5万㎡综合换乘中心(GTC),配套建设轨道S1线、合新六城际铁路,构建空、铁、公多式联运体系,形成辐射带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链接国内、联通世界的全省唯一综合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