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经开区:跃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银川经开区:跃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来源:中国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1-03-02 点击:次
“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徐徐开启。5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十三五”期间,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银川经开区”)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打造千亿级园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推动数字经济、生态经济“双引擎”与自治区“九大产业”和银川市“十大产业”加速融合,形成新动能。站在“十四五”的起点,银川经开区将依然展现千帆竞发的蓬勃活力,跃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
初春时节,湛蓝的天空下,银川经开区开工项目建设加快,落地企业接连建成投产,生产服务和基础配套设施日益完善……目之所及,生机盎然,拼劲十足。
去年,银川经开区全年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70亿元,同比增长2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6亿元,同比增长6.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亿元,同比增长5.7%;招商引资到位资金80.38亿元,同比增长35.14%。这组数据,是谋变革求突破的必然结果,也是强优势补短板的生动诠释。
一步一个脚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发展历程,展示着银川经开区高起点规划打造千亿级园区的奋斗之路。
项目为王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努力打造千亿级园区,谋高质量发展,地处西北内陆的银川经开区,靠什么?
近年来,银川经开区将目光锁定在园区已形成规模、优势和影响力的重点产业上,培育战略性产业集群,形成“建链、延链、补链、强链”的新格局,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作为银川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银川经开区一直力争在发展中走在前、作表率。去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银川经开区坚持“两场硬仗”一起打,“两个责任”一起抗,“两大胜利”一起夺,劲头不松、力度不减。
从主导产业来看,2020年全年增速平稳向上,新材料产业产值增速60.4%,现代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速8.3%,大健康产业产值增速9.6%。“特别是新材料产业,作为高技术产业的战略支撑,成绩令人振奋。在产业链条和协同配套上,实现了从单晶硅到光伏产品、从蓝宝石到智能终端等全产业链布局,为银川经济社会发展按下快进键,注入新动能。”银川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
项目建设支撑产业发展,银川经开区始终抓住重大项目这个“牛鼻子”,目前已下达第一批、第二批基本建设项目72个,总投资42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5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复工项目72个,开工率100%。
其中,总投资45.8亿元的年产15GW单晶硅棒和15GW切片项目,已完成投资24.7亿元,项目已投产并逐步达产中;总投资16.5亿元的鑫晶盛工业蓝宝石晶体制造加工项目一期,目前厂房代建完成投资1.4亿元,厂房承台已全部建设完成;总投资13.3亿元的智能终端产业园一期工程及东地块项目厂房建设已完工,截至去年11月底完成投资17.7亿元,部分企业已投产……
横下一条心,认准一条路,铆足一股劲,拧成一股绳。如今,银川经开区正以一个个产业新项目、一个个发展硬支撑托起高质量发展脊梁,为园区蓄势聚能、助推前行。
科技创新释放发展第一动力
去年12月,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国家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银川经开区力成电气有限公司、共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等企业榜上有名,实现了宁夏“小巨人”企业零的突破。
引导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大力孵化双创平台,一批创新业绩显著的“潜力股”企业被国家和区市认可,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只是银川经开区培育创新创业主体的一个缩影。
现在,银川经开区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4家,占自治区总数的28.7%,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14家、国家及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38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由2016年的4.39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9.13亿元,年均增长率27%。通过认定的自治区级智能化车间、数字化工厂16个,园区30%以上的企业都体现了智能化水平,形成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银川经开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沿黄科技创新试验区建设为目标,着力构筑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业化为目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培育企业将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一点,银川经开区做得很扎实。
围绕战略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大健康等主导产业,银川经开区支持骨干企业与国内外大院大所加强“产学研”合作,实施共性关键技术攻关,以此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并向更高价值链攀升。现在共有国家级及自治区级研发创新平台98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1家、国家产业创新中心1家、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技术创新中心40家、产业协同创新中心1家、企业技术中心23家、工程研究中心6家。
双创主体不断快速成长,创新创业生态正在加速形成。银川经开区坚持走协同创新之路,已形成若干个具有独特优势的战略产业,并率先将园区打造成为具有强大创新动力、雄厚创新实力的创新型开发区。
展望【十四五】
“十四五”期间,银川经开区将以高端化发展为导向,围绕新材料产业集群、高端装备业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及数字化产业集群这三大产业集群和大健康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打造500亿元以上的新材料产业集群,300亿元以上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200亿元以上的电子信息及数字经济产业集群,100亿元以上的大健康产业集群,确保到2023年如期实现千亿级园区的建设目标,全面构筑经开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营商环境促进园区转型升级
聚焦企业融资难、落实优惠政策、简政放权、项目推进……在银川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事关发展全局,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也是企业安营扎寨、全力发展的定心丸。截至去年11月底,园区共争取各级各类项目扶持资金2.6亿元,减免各类税费近8亿元,审批服务大厅线上线下办件量达3.2万件……
疫情防控期间,银川经开区众多企业面临开复工之困,防疫物资不足、人手不够、道路不通、物流不畅等问题,园区一次次召开会议,安排多名驻企联络员“一对一”指导服务企业,通过一线协调服务、一线排忧解难、一线解决问题,全力帮助核心产业、重点企业迅速复苏。
在金融服务方面,银川经开区积极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破解企业融资难题,主动帮企业“找资金”。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土地专项债和重点项目融资贷等形式募集资金,缓解企业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截至目前融资近20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资近100亿元。
对于有实力的企业,按照“上市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的阶梯式推进路线,对接自治区金融局、自治区证监局、宁夏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等机构,大力推进银川经开区企业挂牌、上市,步入资本市场快车道。目前银川经开区有主板企业2家、新三板企业26家、四板企业30家,进入辅导期企业3家。
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银川经开区先后制定了“一站式”服务、“一站式”办结、“保姆式”服务、领导责任制、项目包保制等一系列服务机制;以打造“办事不出园”“最多跑一次”的软环境建设为契机,建立了并联审批工作制,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全面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套班子、一支队伍、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为企业办事做“减法”。
补短板、强平台、打基础、立长远。如果把企业比做市场经济大潮中的一艘艘船只,银川经开区打造的优质营商环境,不仅帮助企业顺利出航,还能让他们应对逆境,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