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经济开发区如何创新提升

经济开发区如何创新提升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7-22 点击:

改革开放后,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为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变革,开发区的功能不断升级,各地的开发区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国际级开发区领跑,省级开发区赶超,地市级开发区弯道超车。本文从营商环境、产业和招商三个维度提出开发区在十四五时期如何实现创新提升的具体分析,今天分享如何优化营商环境。

 

一、正确理解营商环境的内涵

 

营商环境概念的提出源于2001年世界银行提出加快发展各国私营部门新战略,急需一套衡量和评估各国私营部门发展环境的指标体系,即企业营商环境指标体系。首份《营商环境报告》于2003年发布,截至2019年,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已连续发布16期。报告不仅对各个国家、地区的营商环境进行了评价,更重要的在于逐渐引起各国对营商环境这一概念的重视并有意识地进行优化。

 

营商环境包括影响企业活动的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诸多方面,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区域内企业的经营,最终对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财税收入、社会就业情况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1、世行关于营商环境的评价体系

 

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并根据每年考评的侧重点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以2019年为例,《营商环境报告》的评价体系共包含11个领域。

 

2、我国放管服改革

 

为优化发展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放管服改革。该项改革是我国目前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共包括三大方向和36项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有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3、关于营商环境评价的四个误区

 

改善营商环境,首先要有适用的评价体系。从目前我国的实践来看,各级开发区在改善营商环境时,使用的评价体系存在四个误区:

 

首先,简单套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目的在于衡量监管法规是否有助于推动或是限制商业活动,指标也多为法规方面的内容,其适用范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或地区,而各级开发区对法规并无修改的权限。同时,世界银行关注的电力获取、跨国界贸易等因素,在我国很多开发区都是次要条件。因此,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诸多指标并不适用于评价我国开发区的营商环境。

 

其次,用放管服改革代替营商环境优化。放管服改革,目的是简政放权、促进公平竞争、提供高效服务。这是我国当前改善营商环境的重点,但不是全部。根据各地情况的差异,放管服没有涵盖的内容,也许就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再次,营商环境不仅仅是软环境。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所需区域要素的总和,既包括软环境,也包括硬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大幅改善,但由于各地情况的不同,配套设施、服务体系需要完善的空间还很大,特别是产城融合、生产性服务设施及体系,还有很大的改善余地。

 

第四,营商环境不仅仅是针对民企的。世界银行提出营商环境概念时,重点针对的是各国私营部门的发展。但在我国,受营商环境影响的不仅仅是民企,国企同样受到影响。

 
 

二、打造适合开发区的营商环评体系

 

打造适合开发区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两点原则:一是从企业发展的原点考虑营商环境的内涵。凡是企业在经营中涉及到的区域要素,都是营商环境的范畴,既包括软环境,也包括硬环境。特别是要考虑开发区是产业集聚区,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对社会化服务、生产性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更应加以重视。二是考虑开发区管委会的职权范围和可控性。涉及到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要素,已经超出了开发区管委会的权限,只能在认真执行的同时积极建议和争取,无法通过自身工作彻底改善,不应列入评价体系。

 

1、适合开发区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按照上述原则,和君咨询建立了适合各类开发区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框架,含一级指标七项,二级指标26项。

 
 

2、营商环境的层次

 

根据开发区管委会在各指标上自主权的不同,可以将各项指标分为三个层次:

 

2.1 被动落实项

 

主要指的是由上级机关规定,开发区无建议权、修改权,仅有执行权的营商环境内容。如知识产权保护,其相关法规及保护条例均由上级制定,开发区的知识产权机关只需按规定执行即可。

 

被动落实项考验的是开发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时的执行力,也是营商环境优化的基础。落实度低、执行力差是我国基层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放管服改革的重点。为解决落实问题,需要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思想认识和执行力。

 

对于法规、条例中不完善、不合理的内容,开发区应积极提出意见建议,但最终如何修改仍由上级部门决定。

 

2.2 积极争取项

 

主要指开发区可向上级部门积极争取,经上级部门批准后可得到改善提升的内容,体现了开发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时的主动性。如区域外高速公路的修建,开发区管委会并无自主决定权,需向上级政府积极争取。

 

2.3 主动创新项

 

是指开发区能够在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营商环境中存在缺陷的内容、操作流程及操作方式进行调整、优化甚至创新。如开发区可以通过合理的设定,在现有政策框架下,设计出更加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主动创新项更多地受制于思想的开放程度以及对上级政策、法规边界的把握程度。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法无授权即禁止的边界范围内不断突破原有机制、形式、流程等各方面的束缚,找到更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式方法。作为我国多项政策的发源地,江浙地区始终保持着创新精神,在方方面面寻求突破,最终由敢为人先变为全国领先

 
 

三、明确开发区营商环境的着力点

 

开发区营商环境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

 

应狠抓落实、积极争取、力求创新。将主要精力置于主动创新项上,通过各方面的创新,打造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

 

1、配套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原有园区配套及服务体系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问题愈加突出,集中体现在产城融合不到位、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产业生态不完整、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2、市场准入

 

长期以来,我国在投资领域实行严格的正面清单制度,即由政府规定市场主体只能做什么,而且多以政府的审批为准入条件,除此之外皆不可行,限制了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阻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随着上海市率先发起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该模式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然而,部分地区虽然实施了负面清单制度,但由于内容过多,最终实施效果与正面清单并无实质性差别。

 

3、市场监管

 

在基层市场监管方面,主要存在着这样几类问题:人事不匹配,基层市场监管执法力不从心;信息不通畅,基层市场监管执法效率低;追责随意化,执法人员履职存隐忧;监管多头化,行政资源浪费严重等。

 

唯有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根本改革,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4、政府手续办理

 

手续办理始终是我国各地营商环境的痛点。目前,政府手续办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流程不清晰、流程繁琐、材料重复提交、所需手续数量过多、承诺办结时间太长、手续办理成本高、可实现网上办结的事项比例低等。

 

5、政府招标

 

采购招标流程相对繁杂,各类手续较多是我国目前政府招标存在的主要问题。譬如当前我国政府采购的招标流程就多达二十余项,除了前期的信息收集、询价、比价、议价之外,还有耗时更长、审批更为繁杂的评估、索样、请购、订购等步骤。这样的流程,无论对于政府还是企业而言,都将消耗巨大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6、优惠政策

 

优惠政策作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必备武器,目前已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各地政策换汤不换药,而当所有政策的条目都趋近一致时,自然而然就开始了优惠力度的比拼,部分政府甚至不惜涉险触碰红线。但多数时候,这些政策并不能切中企业的痛点,更无法对区域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7、融资环境

 

融资成本高、抵押物范围窄、担保难、财务状况不乐观导致无法获取贷款、审批效率低下等是我国中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普遍现象。如何帮助真正有成长性的企业扫除资金障碍,同时严控风险,是各开发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经济开发区如何创新提升

2019-07-22 来源:未知 点击:

改革开放后,各地经济技术开发区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为促进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时代的变迁,技术的变革,开发区的功能不断升级,各地的开发区发展水平也是参差不齐,国际级开发区领跑,省级开发区赶超,地市级开发区弯道超车。本文从营商环境、产业和招商三个维度提出开发区在十四五时期如何实现创新提升的具体分析,今天分享如何优化营商环境。

 

一、正确理解营商环境的内涵

 

营商环境概念的提出源于2001年世界银行提出加快发展各国私营部门新战略,急需一套衡量和评估各国私营部门发展环境的指标体系,即企业营商环境指标体系。首份《营商环境报告》于2003年发布,截至2019年,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已连续发布16期。报告不仅对各个国家、地区的营商环境进行了评价,更重要的在于逐渐引起各国对营商环境这一概念的重视并有意识地进行优化。

 

营商环境包括影响企业活动的社会要素、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诸多方面,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改革和对外开放众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一个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区域内企业的经营,最终对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财税收入、社会就业情况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1、世行关于营商环境的评价体系

 

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是一套完整的系统,并根据每年考评的侧重点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以2019年为例,《营商环境报告》的评价体系共包含11个领域。

 

2、我国放管服改革

 

为优化发展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放管服改革。该项改革是我国目前优化营商环境的重点,共包括三大方向和36项具体内容,可以看作是有中国特色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3、关于营商环境评价的四个误区

 

改善营商环境,首先要有适用的评价体系。从目前我国的实践来看,各级开发区在改善营商环境时,使用的评价体系存在四个误区:

 

首先,简单套用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世界银行的《营商环境报告》,目的在于衡量监管法规是否有助于推动或是限制商业活动,指标也多为法规方面的内容,其适用范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或地区,而各级开发区对法规并无修改的权限。同时,世界银行关注的电力获取、跨国界贸易等因素,在我国很多开发区都是次要条件。因此,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的诸多指标并不适用于评价我国开发区的营商环境。

 

其次,用放管服改革代替营商环境优化。放管服改革,目的是简政放权、促进公平竞争、提供高效服务。这是我国当前改善营商环境的重点,但不是全部。根据各地情况的差异,放管服没有涵盖的内容,也许就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再次,营商环境不仅仅是软环境。营商环境是企业发展所需区域要素的总和,既包括软环境,也包括硬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大幅改善,但由于各地情况的不同,配套设施、服务体系需要完善的空间还很大,特别是产城融合、生产性服务设施及体系,还有很大的改善余地。

 

第四,营商环境不仅仅是针对民企的。世界银行提出营商环境概念时,重点针对的是各国私营部门的发展。但在我国,受营商环境影响的不仅仅是民企,国企同样受到影响。

 
 

二、打造适合开发区的营商环评体系

 

打造适合开发区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首先要明确两点原则:一是从企业发展的原点考虑营商环境的内涵。凡是企业在经营中涉及到的区域要素,都是营商环境的范畴,既包括软环境,也包括硬环境。特别是要考虑开发区是产业集聚区,随着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对社会化服务、生产性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更应加以重视。二是考虑开发区管委会的职权范围和可控性。涉及到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要素,已经超出了开发区管委会的权限,只能在认真执行的同时积极建议和争取,无法通过自身工作彻底改善,不应列入评价体系。

 

1、适合开发区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按照上述原则,和君咨询建立了适合各类开发区的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框架,含一级指标七项,二级指标26项。

 
 

2、营商环境的层次

 

根据开发区管委会在各指标上自主权的不同,可以将各项指标分为三个层次:

 

2.1 被动落实项

 

主要指的是由上级机关规定,开发区无建议权、修改权,仅有执行权的营商环境内容。如知识产权保护,其相关法规及保护条例均由上级制定,开发区的知识产权机关只需按规定执行即可。

 

被动落实项考验的是开发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时的执行力,也是营商环境优化的基础。落实度低、执行力差是我国基层政府部门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放管服改革的重点。为解决落实问题,需要提升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提高思想认识和执行力。

 

对于法规、条例中不完善、不合理的内容,开发区应积极提出意见建议,但最终如何修改仍由上级部门决定。

 

2.2 积极争取项

 

主要指开发区可向上级部门积极争取,经上级部门批准后可得到改善提升的内容,体现了开发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时的主动性。如区域外高速公路的修建,开发区管委会并无自主决定权,需向上级政府积极争取。

 

2.3 主动创新项

 

是指开发区能够在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营商环境中存在缺陷的内容、操作流程及操作方式进行调整、优化甚至创新。如开发区可以通过合理的设定,在现有政策框架下,设计出更加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主动创新项更多地受制于思想的开放程度以及对上级政策、法规边界的把握程度。要有敢为人先的精神,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法无授权即禁止的边界范围内不断突破原有机制、形式、流程等各方面的束缚,找到更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式方法。作为我国多项政策的发源地,江浙地区始终保持着创新精神,在方方面面寻求突破,最终由敢为人先变为全国领先

 
 

三、明确开发区营商环境的着力点

 

开发区营商环境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

 

应狠抓落实、积极争取、力求创新。将主要精力置于主动创新项上,通过各方面的创新,打造出适合企业发展的良好营商环境。

 

1、配套服务体系

 

随着我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原有园区配套及服务体系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问题愈加突出,集中体现在产城融合不到位、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产业生态不完整、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2、市场准入

 

长期以来,我国在投资领域实行严格的正面清单制度,即由政府规定市场主体只能做什么,而且多以政府的审批为准入条件,除此之外皆不可行,限制了市场主体的投资行为,阻碍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随着上海市率先发起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该模式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然而,部分地区虽然实施了负面清单制度,但由于内容过多,最终实施效果与正面清单并无实质性差别。

 

3、市场监管

 

在基层市场监管方面,主要存在着这样几类问题:人事不匹配,基层市场监管执法力不从心;信息不通畅,基层市场监管执法效率低;追责随意化,执法人员履职存隐忧;监管多头化,行政资源浪费严重等。

 

唯有从体制机制上进行根本改革,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4、政府手续办理

 

手续办理始终是我国各地营商环境的痛点。目前,政府手续办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流程不清晰、流程繁琐、材料重复提交、所需手续数量过多、承诺办结时间太长、手续办理成本高、可实现网上办结的事项比例低等。

 

5、政府招标

 

采购招标流程相对繁杂,各类手续较多是我国目前政府招标存在的主要问题。譬如当前我国政府采购的招标流程就多达二十余项,除了前期的信息收集、询价、比价、议价之外,还有耗时更长、审批更为繁杂的评估、索样、请购、订购等步骤。这样的流程,无论对于政府还是企业而言,都将消耗巨大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

 

6、优惠政策

 

优惠政策作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必备武器,目前已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各地政策换汤不换药,而当所有政策的条目都趋近一致时,自然而然就开始了优惠力度的比拼,部分政府甚至不惜涉险触碰红线。但多数时候,这些政策并不能切中企业的痛点,更无法对区域产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7、融资环境

 

融资成本高、抵押物范围窄、担保难、财务状况不乐观导致无法获取贷款、审批效率低下等是我国中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遇到的普遍现象。如何帮助真正有成长性的企业扫除资金障碍,同时严控风险,是各开发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