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经开区打造新引擎走好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来源:未知 日期:2018-05-22 点击:次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8年,嘉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入实施“转型发展突破年”活动,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其中,“创新”成为关键词。
拓新:产业发展“老树新开”
位于正原路上的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是经开区的一家老牌企业,专业从事微波介质陶瓷元器件和卫星导航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作为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佳利电子在新材料与核心元器件、物联网等技术领域,不断研发、推出新产品,走出了一条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公司负责人介绍说,科技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核心,是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从1995年成立至今,佳利电子从未停下科技创新的脚步,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从5%提升到8%,院士工作站、企业研究院和创客空间的相继建立,为公司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强劲支撑。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如今,像佳利电子一样,把创新作为驱动企业发展新引擎的企业在嘉兴经开区越来越多,各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他们积极投身创新载体建设,通过搭建平台、拓展创新空间,进一步集聚优势资源,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记者来到浙江方圆检测有限公司检测室时,工程师正在对高压电气进行短路测试。“这是今年公司的重点项目——‘中高压电气检测’项目的内容之一。”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检测技术和设备的创新是公司的重要领域,除“中高压电气检测”项目外,新能源领域也是目前研发的重点。
据悉,作为电气检测领域的佼佼者,该公司拥有目前业内领先的电气检测技术和实验室,研发人员占员工比例近三成。
在众恒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戴正平给记者展示了公司最新研制的燃油泵,小小的燃油泵包含了十多项技术专利,技术更新后,它的使用寿命更长、适用范围更广、更节能环保……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底,经开区有高新技术企业52家、科技型企业171家。在企业研发中心方面,全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已达35家,市级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已达92家。今年一季度,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投入技术(研究)开发费16205万元,同比增长65.6%。
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今年一季度,全区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9.68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的31.07%,同比增长10.3%;完成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4.87亿元,同比增长12.6%。
厚积:政府扶持“春风化雨”
企业创新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大环境。若把企业比作种子,政策扶持就是“阳光”,政府服务则是“水”。
近年来,经开区始终保持精准发力,积极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技术、人才等方面为企业注入创新“活水”。同时,为引导企业转型发展,政策的帮扶力度也在升级,今年3月份,经开区出台了《2018年度全区工业经济、科技创新、开放型经济三大类若干政策》,与科技创新直接相关的内容有21条,将用更多资金鼓励企业创新发展。
在引进创新项目和人才上,经开区采取政府强力引导与企业主动结盟两种模式,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吸引科研创新团队开展科研创新研究和科研创新成果应用。2017年,佳利电子成立了由童建喜博士作为主要技术带头人的微波介质陶瓷材料及应用浙江省工程实验室;一周前,禾欣可乐丽与浙江工业大学上虞研究院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形成“1+1>2”的创新要素裂变效果,这种“科学家+企业家”的模式正在经开区不断上演。
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还必须注重对新动能的激发与培育。记者了解到,日前,在由市科技局组织开展的2017年度市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绩效考评中,经开区塘巢创客空间、顺丰·丰觅创客中心获评为优秀众创空间。
“这一点上,我们注重通过政府建设及市场化方式构建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的新型孵化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资源共享空间和发展舞台。”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截至目前,全区有市级以上众创空间11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家、市级7家,已有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家。
“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实现地方经济的良好发展,除了做好创新驱动‘乘法’和新兴产业投资‘加法’这两篇文章,还要做好淘汰落后产能的减除法。”该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经开区加大了“低小散”和落后产能的整治力度,一季度整治淘汰“低小散”企业(作坊)6家,腾退土地59.26亩,为实施“加减乘除,筑巢引凤”提供了空间。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继续落实‘最多跑一次’改革,最大限度实现流程最简化、服务最优化,优化‘店小二’式服务体系,着力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同时全力留住人才、聚集人才,为经开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该负责人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