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合肥开发区奋力打造四个千亿产业

来源:未知 日期:2018-05-11 点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怎样破题,如何展开?作为安徽省会合肥市的重要经济引擎,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围绕“建设全球知名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新定位,合肥经开区瞄准“十三五”规划确立的目标任务,以创新为动力,向质量要效益,全力推进创新转型升级,打造“亩均效益”高产区,奋力打造四个千亿产业,以新作为建设集聚区,迈向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就相关问题,国际商报记者专访了合肥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杨伟。
 
  记者:2018年1月,合肥市市长凌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合肥经开区要建设全球知名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园区为此明确了打造四个千亿产业的思路,这四大产业发展情况和前景如何?
 
  杨伟:建设全球知名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智能家电、电子信息及集成电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现代服务业这四个产业是核心支柱和强有力支撑。从整体来看,实现千亿产值目标有基础、有支撑。
 
  在智能家电产业,预计今年产值超600亿元,现有在建项目5个,达产产值217.5亿元。海尔智能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项目将建成投产,视源股份智能家电研发中心、美菱高端洗衣机等项目开工建设。
 
  在电子信息及集成电路产业,预计今年产值790亿元,现有在建项目9个,达产产值418.5亿元。长鑫12吋存储器晶圆项目下半年研发成功19纳米DRAM产品,达产后月产12.5万片。
 
  在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随着江淮大众落户,园区将形成超6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预计今年产值460亿元。现有在建项目17个,达产产值1195.4亿元。江淮大众今年将生产新能源汽车8000辆。蔚来汽车“ES8”一季度整车下线并量产1000辆,全年1万辆。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等项目也即将开工建设。
 
  在现代服务业,预计今年营收900亿元,现有在建项目30个,达产营收288亿元,另有筹建项目8个,达产营收465亿元。唯品会安徽物流园等项目将建成投产,安徽省投产融结合创新中心、中化三建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随着四个千亿产业的打造,我们将重点发展公共安全、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聚集发展。最终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基地、存储芯片基地、公共安全产业化基地、全球最大的笔电研发制造基地、全球首个口服胰岛素胶囊基地,聚集形成全球知名产业集群
 
  记者:在此过程中,合肥经开区将如何提升创新驱动水平,厚植集聚区发展潜力?
 
  杨伟:创新是建设集聚区的第一动力,我们的思路是依托七大创新平台,以“科技+产业”使集聚区发展更具创新含金量。其中,清华合肥院围绕公共安全产业,重点推进投资100亿元、产值500亿元社会化公共安全服务项目。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聚焦智能机器人产业,新组建人工智能所和工业机器人及系统所。清华启迪科技城锁定智能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累计入驻企业不少于170家。东湖高新瞄准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引入企业不少于100家。联想研发中心向机器人、智能家居等产业延伸。高校三创园年底交付使用,深度拓展区校合作,对接政产学研用……
 
  在创业方面,要用创新平台带动创业蓬勃发展,为此,园区已经新增了1家国家级双创平台、2个众创空间、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并利用5亿元的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发行“科技创新券”,使科技企业“生于科技,长于金融”。
 
  此外,打造“亩均效益”高产区,解决低效用地、低端产能等问题,也是激发集聚区发展潜力的有力抓手。我们在安徽省首推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绩效评价制度,以亩均税收、亩均利润等为标准,把全区企业分成ABC三类,并出台相应“奖优罚劣”机制,引导企业形成单位资源产出最大化的发展导向,进一步促进企业提质增效。目前,我区340多家占地工业企业中,A类企业已占51.7%,亩均税收超过30万元,是安徽省平均水平的6倍;盘活低效用地3000多亩,成功嫁接、布局优质项目,为优势企业腾挪出了发展空间。
 
  记者:对于大湖名城合肥市来说,经开区同时也是城市开放发展的重要阵地,合肥经开区如何增强集聚区的外向发展动力?
 
  杨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主要思路是加强开放平台建设,推动国际合作,大力发展航空货运、跨境电商、高端制造等产业。
 
  一是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要筑牢航空关联产业发展基础,推动航空港客运量破千万人次、货运量超十万吨;建成机场二期货站、一批E类货机坪和远机位;正式封关运营B型保税区,建成药品口岸,启动申建肉类口岸;引进一家基地航空公司,开通一条国际货运航线;建设“国际冷鲜港”,打造中国进口生鲜产品加工分拨中心。
 
  二是推动出口加工区升级综保区。聚焦电子信息、跨境电商产业,建设全国一流加工贸易、现代服务业园区;建设派河物流园,到年底建成投运8个2000吨泊位;以公铁水联运,发展集装箱物流产业。
 
  三是推动中德国际合作。启动建设中德智慧产业园核心区,全面建设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推动实施中德青年学生创业孵化中心项目;以江淮大众等龙头企业带动,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中德智能制造业集群。
 
  记者:产城融合发展和绿色发展是园区发展的必经之路。集聚区建设如何做好这两方面工作?
 
  杨伟:城市是建设集聚区的依托载体,我们将着力建设美丽南北双城,提升集聚区城市魅力。今年计划完成投资约90亿元,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在南区,我们突出“产城融合”,以营造高品质生活、承接高端产业为出发点,以“精致、精细、精美”为要求,改造更新欧风街、大学城、翡翠湖、南艳湖、繁华大道沿线等区域,实施三年城市综合整治行动,整体提升南区国际化水平。
 
  在北区,我们坚持“生态优先”,树立全域发展理念,城乡融合,城为乡聚集国际先进要素,乡为城铺垫田园生态背景,共同生成吸纳高级人才、高端产业等高级发展要素,驱动建设田园生态型空港新城。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推动水文化博物馆、农博园等项目。


 

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合肥开发区奋力打造四个千亿产业

2018-05-11 来源:未知 点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怎样破题,如何展开?作为安徽省会合肥市的重要经济引擎,国家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围绕“建设全球知名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新定位,合肥经开区瞄准“十三五”规划确立的目标任务,以创新为动力,向质量要效益,全力推进创新转型升级,打造“亩均效益”高产区,奋力打造四个千亿产业,以新作为建设集聚区,迈向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就相关问题,国际商报记者专访了合肥经开区管委会主任杨伟。
 
  记者:2018年1月,合肥市市长凌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合肥经开区要建设全球知名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园区为此明确了打造四个千亿产业的思路,这四大产业发展情况和前景如何?
 
  杨伟:建设全球知名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智能家电、电子信息及集成电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现代服务业这四个产业是核心支柱和强有力支撑。从整体来看,实现千亿产值目标有基础、有支撑。
 
  在智能家电产业,预计今年产值超600亿元,现有在建项目5个,达产产值217.5亿元。海尔智能冰箱、洗衣机、空调等项目将建成投产,视源股份智能家电研发中心、美菱高端洗衣机等项目开工建设。
 
  在电子信息及集成电路产业,预计今年产值790亿元,现有在建项目9个,达产产值418.5亿元。长鑫12吋存储器晶圆项目下半年研发成功19纳米DRAM产品,达产后月产12.5万片。
 
  在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随着江淮大众落户,园区将形成超6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能,预计今年产值460亿元。现有在建项目17个,达产产值1195.4亿元。江淮大众今年将生产新能源汽车8000辆。蔚来汽车“ES8”一季度整车下线并量产1000辆,全年1万辆。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等项目也即将开工建设。
 
  在现代服务业,预计今年营收900亿元,现有在建项目30个,达产营收288亿元,另有筹建项目8个,达产营收465亿元。唯品会安徽物流园等项目将建成投产,安徽省投产融结合创新中心、中化三建技术研发中心等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随着四个千亿产业的打造,我们将重点发展公共安全、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聚集发展。最终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基地、存储芯片基地、公共安全产业化基地、全球最大的笔电研发制造基地、全球首个口服胰岛素胶囊基地,聚集形成全球知名产业集群
 
  记者:在此过程中,合肥经开区将如何提升创新驱动水平,厚植集聚区发展潜力?
 
  杨伟:创新是建设集聚区的第一动力,我们的思路是依托七大创新平台,以“科技+产业”使集聚区发展更具创新含金量。其中,清华合肥院围绕公共安全产业,重点推进投资100亿元、产值500亿元社会化公共安全服务项目。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聚焦智能机器人产业,新组建人工智能所和工业机器人及系统所。清华启迪科技城锁定智能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产业,累计入驻企业不少于170家。东湖高新瞄准信息技术产业,整体引入企业不少于100家。联想研发中心向机器人、智能家居等产业延伸。高校三创园年底交付使用,深度拓展区校合作,对接政产学研用……
 
  在创业方面,要用创新平台带动创业蓬勃发展,为此,园区已经新增了1家国家级双创平台、2个众创空间、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并利用5亿元的科技创新发展基金,发行“科技创新券”,使科技企业“生于科技,长于金融”。
 
  此外,打造“亩均效益”高产区,解决低效用地、低端产能等问题,也是激发集聚区发展潜力的有力抓手。我们在安徽省首推以“亩均效益”为核心的企业绩效评价制度,以亩均税收、亩均利润等为标准,把全区企业分成ABC三类,并出台相应“奖优罚劣”机制,引导企业形成单位资源产出最大化的发展导向,进一步促进企业提质增效。目前,我区340多家占地工业企业中,A类企业已占51.7%,亩均税收超过30万元,是安徽省平均水平的6倍;盘活低效用地3000多亩,成功嫁接、布局优质项目,为优势企业腾挪出了发展空间。
 
  记者:对于大湖名城合肥市来说,经开区同时也是城市开放发展的重要阵地,合肥经开区如何增强集聚区的外向发展动力?
 
  杨伟: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主要思路是加强开放平台建设,推动国际合作,大力发展航空货运、跨境电商、高端制造等产业。
 
  一是创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要筑牢航空关联产业发展基础,推动航空港客运量破千万人次、货运量超十万吨;建成机场二期货站、一批E类货机坪和远机位;正式封关运营B型保税区,建成药品口岸,启动申建肉类口岸;引进一家基地航空公司,开通一条国际货运航线;建设“国际冷鲜港”,打造中国进口生鲜产品加工分拨中心。
 
  二是推动出口加工区升级综保区。聚焦电子信息、跨境电商产业,建设全国一流加工贸易、现代服务业园区;建设派河物流园,到年底建成投运8个2000吨泊位;以公铁水联运,发展集装箱物流产业。
 
  三是推动中德国际合作。启动建设中德智慧产业园核心区,全面建设中德教育合作示范基地,推动实施中德青年学生创业孵化中心项目;以江淮大众等龙头企业带动,在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中德智能制造业集群。
 
  记者:产城融合发展和绿色发展是园区发展的必经之路。集聚区建设如何做好这两方面工作?
 
  杨伟:城市是建设集聚区的依托载体,我们将着力建设美丽南北双城,提升集聚区城市魅力。今年计划完成投资约90亿元,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
 
  在南区,我们突出“产城融合”,以营造高品质生活、承接高端产业为出发点,以“精致、精细、精美”为要求,改造更新欧风街、大学城、翡翠湖、南艳湖、繁华大道沿线等区域,实施三年城市综合整治行动,整体提升南区国际化水平。
 
  在北区,我们坚持“生态优先”,树立全域发展理念,城乡融合,城为乡聚集国际先进要素,乡为城铺垫田园生态背景,共同生成吸纳高级人才、高端产业等高级发展要素,驱动建设田园生态型空港新城。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推动水文化博物馆、农博园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