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开区 抓改革 释动能 增活力
来源:未知 日期:2017-08-04 点击:次
“入驻合肥22年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如何进一步提高效益,增强竞争力,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位于合肥经开区的日立建机 (中国)有限公司,是日立建机集团海外最大的挖掘机生产制造基地,在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应变能力不断增强,连续两年跻身“合肥企业50强”和“合肥制造业30强”。公司负责人介绍说,政府的各项改革为企业发展注入了一股清流。
经济体制改革是具有“牛鼻子”效应的领域。合肥经开区着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内强体制机制,外增市场活力,推动了大批企业转型升级,加快了园区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增长方式进一步优化。
内优体制用好“指挥棒”
“体制强则经济优。我们用好经济发展这个 ‘指挥棒’,调节人员配置,优化部门设置。 ”经开区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峰表示,经济发展向体制改革要抓手,体制改革以经济发展为导向,激发了内在动力。
为保持行政体制活力,经开区建立高效的用编用人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3年一聘,合格者续聘。该区人事局局长刘干表示,“这些年因为考核不合格,解聘和低聘的干部都有,唯有让想干事,敢干事的人上,才能更好服务经济。 ”经开区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择优引进第三方服务。 “让专人、专职、专业公司干专门的事。 ”刘干说。
“以前一个项目大半年审核不下来,现在一个部门就解决了! ”经开区华霆动力的负责人满意地说。
经开区的使命是服务经济,部门设置也因经济发展而“活起来”。采取“大统筹”的部门设置,积极构建“大经贸”“大招商”“大建口”等大部制“集群”,提高横向办事效率。奉行“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理念,实行三级扁平化管理,提高纵向办事效率。实行招商部门扁平化管理,区招商局成立14个中心,直接和现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挂钩,拓展对外招商,效果突出。
外增活力找准“无形手”
“深化改革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让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充分施展,是经济新常态阶段下爬坡过坎的外在动力。 ”王峰介绍说,经开区构建协同创新平台,让新动能培育和传统动能改造协同发力、“双龙取水”。
去年起,开展低效闲置用地、闲置厂房清理处置,改造“四大园中园”。“我们实行一片片改造提升,一家家制定方案,盘活土地和厂房资源,实现腾笼换鸟。 ”该区经贸局副局长张国楼介绍说,去年全区共盘活2112亩土地,今年正在推进5000多亩存量用地和50万平方米闲置厂房的升级改造,为产业升级拓展了新空间,引进了哈工大机器人、清华启迪科技城、海尔300万台滚筒洗衣机和150万台商用空调等多个技术领先、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
敢为人先才能抢得先机。实行“绩效评价+差异监管”,建立以亩均税收、亩均主营业务收入、亩均利润、研发创新等11项评价指标为主的综合评价体系,委托第三方对全区155家规上工业企业和185家规下工业企业进行绩效综合评价,支持A类企业引领发展、鼓励B类企业改造提升、倒逼C类企业提质转型,实施差别化的供地、政策资金支持、融资和技术改造政策。
刚刚过去的上半年,该区25项经济指标有22个实现“双过半”,主要经济指标稳开高走,基本“破10”运行,其中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0.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6%,战新产业产值增长14.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5%,进出口增长18.4%。
合肥经开区向体制改革要动力、要活力、要能力,为在创新转型升级中率先突破,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主引擎释放出更多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