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温州经开区:以“智造”绘未来

来源:未知 日期:2017-06-22 点击: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把工业推进到了以智能化为主要标志的第4个阶段,对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高交期、高库存、高成本的生产模式亟需应对新技术的挑战。通过“互联网+制造”,促进两化融合,发展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向智能化转型的必经之路,也是温州产业转型发展的唯一途径。
  
  为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步伐,全面响应实现温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温州东部经济发展主平台、主阵地,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引领和推动区内制造业智能转型,这些年来,通过培育示范群体与载体,加快企业成长性培育,使一部分优秀企业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大大提升了全区产业科技整体水平。
  
  自2015年以来,该区福达合金获得国家级技术中心,恒丰泰减速机和福达合金认定为省级重点研究院,丰迪接插件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扶持企业应用新工艺、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优先支持示范带动性高、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实施。浙江嘉泰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的新设备被评为2017年度省级首台(套)。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如何在区内打造智能制造新标杆,推动行业向更高端发展的­记者日前走访了该区相关部门。
  
  以“机器换人”为切入点 扎实推进生产的智能化
  
  2015年以来,该区制定了装备产业“机器换人”三年(2015-1017)行动方案,扎实推进“机器换人5555”(“机器换人”项目50项以上,高端先进设备投资5亿元以上,年均减少用工5000人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以上)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机器换人310”(创建10家“机器换人”示范单位、10家两化融合示范单位、推进10个重点项目)创建活动,通过示范项目和企业的引领带动,点面结合,提高全区“机器换人”面上覆盖率。先后共实施“机器换人”重点项目64个,总投资达27.2亿元,获上级补助资金达2400万元,兑现区本级资金3600万元,惠企资金创历史新高。通过机器换人,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9%,减少劳动用工约6000多人。
  
  以提质增效为目标 实现管理和服务智能化
  
  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在全区企业中开展亿元以上企业试点示范全覆盖,引导这些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加速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率先推进企业“机联网”“智能工厂”建设。推进管理精细化,组织实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登高计划”,培育“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加强产品协同创新和系统集成,引导区内泵阀、机械装备向智能装备发展,引导民用电器、灯具、水暖卫浴等向智能家居发展,引导鞋革、服装等向智能化产品转型,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化新产品。2016年以来金帝集团等三家企业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温州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法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石化阀门有限公司认定为市“两化”深度融合示范试点企业。
  
  以招商和培育为手段 形成智能制造产业支撑
  
  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要求,在招商引资方面,该区紧紧盯住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关键零部件等产业,成功引入如浙江明泰标准件有限公司、温州丰迪接插件有限公司、温州建达电气有限公司、恒丰泰减速机等符合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
  
  积极培育区内有成长潜力的、带动性强的企业,如温州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温州人本轴承有限公司等企业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通过多年重视和强化对主导的招商和培育,使全区智能制造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实行重点项目“一对一”挂钩服务制度,切实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支持企业通过旧厂房改建、淘汰落后工艺及设备,实施信息化建设,开展以“机器换人”为核心内容的“零土地”技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制度供给为保障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为加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经开区成立了“智能制造”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完善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任务和考核激励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强力推进“智能制造”工作,进一步营造“智能制造”工作氛围。结合开发区实际,该区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机器换人”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印发进一步完善创新驱动政策措施促进全区经济加快转型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机器换人”的目标任务、推进机制工作举措及扶持政策,特别是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为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对接,该区加强与浙大等国内外高等院校及东方学院等地方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鼓励企业直接在院校委培设班,引进和培育一批“接地气”的专业技术人才,解决“机器换人”人力支撑不足的问题。联合浙江大学开发区技术转移中心,启动装备制造业“机器换人”技术联盟及“机器换人”服务中心筹建工作,通过专家组上门指导、集中讲解、政策咨询、现场观摩和技术合作等多种形式,解决“机器换人”共性问题,引导企业加快实施“机器换人”。

 

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温州经开区:以“智造”绘未来

2017-06-22 来源:未知 点击: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把工业推进到了以智能化为主要标志的第4个阶段,对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高交期、高库存、高成本的生产模式亟需应对新技术的挑战。通过“互联网+制造”,促进两化融合,发展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向智能化转型的必经之路,也是温州产业转型发展的唯一途径。
  
  为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步伐,全面响应实现温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温州东部经济发展主平台、主阵地,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引领和推动区内制造业智能转型,这些年来,通过培育示范群体与载体,加快企业成长性培育,使一部分优秀企业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自主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大大提升了全区产业科技整体水平。
  
  自2015年以来,该区福达合金获得国家级技术中心,恒丰泰减速机和福达合金认定为省级重点研究院,丰迪接插件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扶持企业应用新工艺、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优先支持示范带动性高、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实施。浙江嘉泰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的新设备被评为2017年度省级首台(套)。
  
  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如何在区内打造智能制造新标杆,推动行业向更高端发展的­记者日前走访了该区相关部门。
  
  以“机器换人”为切入点 扎实推进生产的智能化
  
  2015年以来,该区制定了装备产业“机器换人”三年(2015-1017)行动方案,扎实推进“机器换人5555”(“机器换人”项目50项以上,高端先进设备投资5亿元以上,年均减少用工5000人以上,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5%以上)工程建设,积极开展“机器换人310”(创建10家“机器换人”示范单位、10家两化融合示范单位、推进10个重点项目)创建活动,通过示范项目和企业的引领带动,点面结合,提高全区“机器换人”面上覆盖率。先后共实施“机器换人”重点项目64个,总投资达27.2亿元,获上级补助资金达2400万元,兑现区本级资金3600万元,惠企资金创历史新高。通过机器换人,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9%,减少劳动用工约6000多人。
  
  以提质增效为目标 实现管理和服务智能化
  
  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四大主导产业,在全区企业中开展亿元以上企业试点示范全覆盖,引导这些企业应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工艺和生产流程,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加速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率先推进企业“机联网”“智能工厂”建设。推进管理精细化,组织实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登高计划”,培育“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加强产品协同创新和系统集成,引导区内泵阀、机械装备向智能装备发展,引导民用电器、灯具、水暖卫浴等向智能家居发展,引导鞋革、服装等向智能化产品转型,形成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智能化新产品。2016年以来金帝集团等三家企业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温州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法派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石化阀门有限公司认定为市“两化”深度融合示范试点企业。
  
  以招商和培育为手段 形成智能制造产业支撑
  
  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的要求,在招商引资方面,该区紧紧盯住先进装备制造、汽车关键零部件等产业,成功引入如浙江明泰标准件有限公司、温州丰迪接插件有限公司、温州建达电气有限公司、恒丰泰减速机等符合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好的重大项目。
  
  积极培育区内有成长潜力的、带动性强的企业,如温州长江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温州人本轴承有限公司等企业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通过多年重视和强化对主导的招商和培育,使全区智能制造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实行重点项目“一对一”挂钩服务制度,切实帮助企业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支持企业通过旧厂房改建、淘汰落后工艺及设备,实施信息化建设,开展以“机器换人”为核心内容的“零土地”技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以制度供给为保障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为加速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经开区成立了“智能制造”工作领导小组,通过完善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任务和考核激励等一系列工作措施,强力推进“智能制造”工作,进一步营造“智能制造”工作氛围。结合开发区实际,该区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机器换人”行动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印发进一步完善创新驱动政策措施促进全区经济加快转型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机器换人”的目标任务、推进机制工作举措及扶持政策,特别是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为进一步强化人力资源对接,该区加强与浙大等国内外高等院校及东方学院等地方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鼓励企业直接在院校委培设班,引进和培育一批“接地气”的专业技术人才,解决“机器换人”人力支撑不足的问题。联合浙江大学开发区技术转移中心,启动装备制造业“机器换人”技术联盟及“机器换人”服务中心筹建工作,通过专家组上门指导、集中讲解、政策咨询、现场观摩和技术合作等多种形式,解决“机器换人”共性问题,引导企业加快实施“机器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