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蹄疾步稳 创新活力迸发
来源:未知 日期:2016-11-11 点击:次
1993年3月,贵州省政府下发贵阳市政府《关于同意建立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批复》,同意在贵阳市小河镇辖区内划定9.55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内建立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省级开发区。
2000年2月,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建立市辖行政区——贵阳市小河区。
2012年底,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贵州省调整贵阳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撤消花溪区、小河区、以原花溪区、小河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新的花溪区,将原小河区相关社会事务交由新花溪区管理,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花溪区范围内独立运行,实际管辖范围101.79平方公里(含托管的花溪区六个行政村)。
今年,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贵州“1 7”国家级重点开放平台之一。
多年的发展,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贵州省、贵阳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参与泛珠三角分工合作的前沿阵地。
目前,开发区内有工业企业600余家,其中20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家,已初步形成了以大数据、高端装备制造、新医药大健康为主的三大产业体系。
互联网 产业扬帆新蓝海
找货——运货——卸货——再找货,这曾是所有货车司机的工作模式。
“最怕的就是货车满载而去,空载而回。”货车司机罗在勇的焦虑代表了所有货车司机的心声。这样的焦虑已经终结在货车帮APP软件问世之后。
“在2012年前,吃苦耐劳、多拉快跑的老货车司机挣钱比较多。移动互联网崛起后,善于利用APP提前规划路线、预判路况的年轻司机收入大幅度增长。”贵阳货车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戴文建的语气里底气十足。
“通过移动互联网撮合空车与货源,减少货车空驶率。简单来说,就是帮助车找货,帮助货找车。”总经理助理张莹简单明了介绍的货车帮软件,实力非凡。
“打开货车帮,不愁找不到货。”在贵阳卸完货,罗在勇爬上货车驾驶室,点开货车帮,准备找到遵义的货源。
货车帮软件匹配了货主和司机的信息,打破了中国原生态的物流业态。互联网货车,传统物流产业站在了“风口”上,迎风展翅,一跃而起。
数据显示,目前,“货车帮”已经聚集了认证物流企业30余万家,占全国货运企业45%,联通了全国80%以上孤岛状的物流园,认证货车超过100万辆,每天平台提供全国的货源信息量超过200万条,通过平台促成的运费交易额超过50亿元。2014年,货车帮帮助中国货车司机节省空驶油费约100亿元。今年,这一数据有望突破400亿元。
在戴文建看来,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
“我们在种一棵树,‘树根’就是全国统一的货车货源信息网,‘树干’就是货车司机,‘果实’就是围绕这些司机所产生的所有增值服务项目。车货匹配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要打造一个物流行业的生态系统,未来将涵盖金融、保险、二手车、汽配汽修、生活服务、团购代购等领域。”
今年8月,贵阳货车帮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大厅在小孟工业园开工建设。短短两月时间,信息大厅已然雏形初现。未来,这里将成为中国公路物流信息汇聚处理分析应用中心。中国货车线上服务中心和中国公路物流园区3.0展示中心正在筹备中。
“三个中心主要是围绕货和车这两个最高频的核心维度,逐渐渗透到产业链上下游,完善产业链生态。”张莹说,“贵阳货车帮打造的这三个中心日后将会被复制到全国各地。”
货车帮还在筹划一件更大的事,就是让一些司机通过“商物流一体化”尝试“轻创业”。
“我国物流最大的需求之一就是农产品,基于我们的平台数据,司机可以提前做好路线规划,在回程时采购一些丰产甚至滞销农产品,回到所在地批发给批发商,不仅赚路费,还能赚差价。”张莹介绍说。
货车帮,这艘中国公路物流信息化的行业航母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3月至7月,货车帮完成A轮、A 轮融资,由腾讯共赢基金、高瓴资本、钟鼎创投、DCM资本联合投资数亿元,为货车帮的腾飞插上了金融的翅膀。
——3月16日,货车帮软件在德国汉诺威IT电子消费品展中精彩亮相,货车帮软件迈出国门。
高端装备制造业强势崛起
焊装、喷漆、总装,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线异常忙碌。
公司党委副书记曹筱荣来回地查看着H6型纯电动商务车生产线,曹筱荣有一个“幸福的烦恼”——“H6型纯电动商务车销量很好,手里的订单排着队,可是供不应求啊。”
曹筱荣口中的H6型电动车是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今年7月推出的杀手锏。短短三个月销量达1000余辆,已经成为市场“新宠”。
“纯电动、性能好、用途广。”问起H6型电动车赢得市场的原因,曹筱荣如此概括。
“H6是纯电动商务车,续航里程可达175公里,采用快速和直接两种充电模式,即在使用充电桩的情况下,可实现45分钟快速充满;直接充电模式下,用户只需要使用家庭220伏电压,就能在5至6个小时内充满。”奇瑞万达公司总经理王雨臣解释说。
王雨臣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款纯电动车,一次性充满电,只需要35元钱的电费,却可以行驶175公里。而且这是新能源汽车,国家补贴30万元,贵州省和贵阳市再补贴15万元,买下来很划算。”
“今年,公司可以实现销售收入20亿,实现产品销量4000台以上。”曹筱荣对奇瑞万达的未来信心十足,“2017年,公司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产品销量突破1万台以上。到2020年可实现销售100亿以上,更有望成为国内客车行业商务车板块的领导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贵阳曾经是国内知名的汽车制造地区。几十年的盛衰沉浮,奇瑞万达龙头引领,贵州汽车正在演绎涅槃重生。
奇瑞万达为缩影,折射出贵州高端装备制造业强势崛起的气象。
以军工技术为基石,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的产品登上了国内外知名民用飞机。
“脱胎于军用航空技术,我们公司生产的飞行控制系统滑阀系列产品的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燃机与民品产业部副部长刘波很是自豪,“毫不夸张地说,国内每一架飞机上都有我们公司生产的零件。”
不仅如此,红林机械的客户遍布了北美、英、法、意、美等地区的知名企业。
凭着过硬的品质,红林机械的销售收入迅猛增长。
“2004年销售收入是14.5万美元,今年可突破1500万美元。”刘波告诉记者,“公司非航空民品的发展已经成为公司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部分。”
为了加速军民品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适应现代化企业生产组织模式,贵州红林机械有限公司建设了一个集研究、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国内一流的科研生产基地。园区建成后每年可完成20亿元的产值。一期工程已经投入使用。
“公司主攻机电液控制产业、燃气轮机控制系统产业和民用航空转包产业,以这三个产业为中心开发集前瞻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军转民,红林机械有限公司已经成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技术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经开区投资服务局常务副局长熊昆告诉记者。
金融活水灌溉经开区成长
采访中,记者问起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的亮点,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工作人员异口同声地回答:“创新融资模式。”
“没有强有力的金融体系做保障,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寸步难行。”经开区产业发展局副局长张宇说,“经开区始终高度重视金融工作。”
从意识形态的高度重视开始,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探索融资创新的模式和方法,为开发区的腾飞插上了金融的翅膀。
“贵阳经开区的融资工作实现了多项突破。”张宇向记者亮出了经开区的融资成绩单——
2012年经开区成功发行了总额为9亿元的企业债,成为全省第一家以县级平台公司成功发行企业债的行政区;
2014年,企业债发行成本仅为6.47%,低于银行同期利率;
创新性的成立全国第一家为“三农”和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村镇银行——贵阳小河科技村镇银行,并在成立的第一年就实现了盈利;
2014年,经开区成功将融资综合成本控制在8.5%左右。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实施‘资本云集’计划,致力引进金融机构是经开区融资工作的一大抓手。”张宇副局长说。
“小孟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产业、政策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落户小孟工业园区的某银行负责人告诉记者。
小孟工业园区的强磁效应,吸引各类金融机构纷纷落户。截至今年9月底,经开区辖区内已有13家银行分支机构,证券业金融机构3家,保险业金融机构2家。区内各银行存款余额共计227亿元,贷款余额200亿元。
在众多金融机构中,小河科技村镇银行这个土生土长的金融机构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经开区创新融资模式的一大成绩,一方面完善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同时也拓宽了科技型、成长型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张宇副局长说。
截至今年9月,小河科技村镇银行存款余额2.06亿元,贷款余额2.67亿元,其中涉农贷款1.05亿元,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2.05亿元。
拓宽融资方式,积极推进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保函、理财产品、信托贷款等表外融资业务,争取银行直接贷款是经开区建设主要资金来源。
2014年,经开区与国开行、贵州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式签订贷款协议77.51亿元。
贵阳经开区还与工行贵州省分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这一协议签订,经开区今后5年内在工行获得50亿元的授信额度保证。”张宇说,“与贵州银行的《战略合作协议》签订后,经开区还将获得50亿元的授信额度。”
针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经开区探索出了一个颇具成效的解决之法——
建立完善借款平台、担保平台、组织管理平台、社会公示平台和信用促进会为一体的‘四台一会’机制,通过科工公司、鑫融担保公司、国开行等为辖区内资金困难的企业进行融资。
2014年,这一机制为经开区企业争取融资到位资金6.05亿元。
为进一步帮助辖区企业解决资金问题,正在开展“贵园信贷通”工作,经开区将拿出1000万元与贵州银行和贵阳银行合作设立企业贷款风险代偿补偿金,合作银行按照8倍的比例放大,为辖区内中小企业提供一年期以内、500万元以下贷款,以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
多种融资方式打出“组合拳”,强有力的融资保障成为经开区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力量。
翁岩村:土地建厂房村民变股东
深秋,天微微亮,小孟工业园区翁岩村村民陈华步履匆匆地赶到贵阳展源众益服务有限公司,做保洁工作。董事长王兴荣正忙着查看翁岩村标准厂房建设进度。
陈华还有另一个身份,贵阳展源众益服务有限公司股东。几年前,他们的身份是村民和支书。随着小孟工业园区不断成长,征去翁岩村土地后,陈华成了贵阳展源众益服务有限公司员工兼股东,王兴荣则由村支书变成了董事长。
贵阳展源众益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4月,其中另有一番故事。
“2011年的时候,因为工业园区建设需要,翁岩村的土地全部纳入征收范围。可是农民要是没了地,该怎么生存呢?”
农民没了土地,如何生存。这个问题把时任村支书的王兴荣困扰了许久。
“后来翁岩村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集体外出考察,回来后,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发展集体经济。”冥思苦想已久的问题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再次谈起时,王兴荣语气里依旧是掩不住的高兴。
贵阳展源众益服务有限公司就此而生。
发展什么样的集体经济呢?
依托小孟工业园区,把土地建成厂房,出租给企业使用。
经过一次次的考察、村民大会之后,翁岩村的集体经济发展思路渐渐清晰——由村集体控股51%,村民以土地、现金等方式入股,或用房屋抵押方式向银行贷款方式入股,启动翁岩村标准厂房建设工程。
如今,翁岩村标准厂房1、2、4、6号厂房已经建成,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祥和印刷厂等27家企业已经入驻其中。
“现在每年可以收到租金600万元。”王兴荣告诉记者,“这一数据还将大幅度增长。”
“我投了70多万,虽然现在每年只有3万多的分红,但以后那就可观了。”王礼清看着眼前红红火火建设的厂房,语气坚定。
和王礼清一样,陈华也有分红。除了分红,陈华每月还有工资收入。
“我现在在公司做保洁员,每个月可以拿到将近两千块的工资,能满足家里的基本开销。”陈华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贵阳展源众益服务有限公司保洁、保安等工作岗位都提供给了翁岩村村民,“村中还有50多人和我一样在这儿工作。”
土地变成厂房,村民变成股东,如今翁岩村村民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据统计,2014年,翁岩村人均月收入达4500元。
小孟再出发
小孟工业园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不容置疑的发展领头羊。多年的发展,小孟工业园区积累了丰厚的家底——
园区现有工业企业600余家,500万口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7家,产值突破500亿元。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效应凸显,小孟名声在外,好评如潮:“引进项目好、建设速度快、投资强度高。”先后获得“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军民结合(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全国工程特种车辆及零配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2014年,小孟工业园区在省经信委牵头开展的“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样板示范产业园区评选工作中荣获第一名。
纵观全省,小孟工业园区亦堪称全省现代制造业“领军者”和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孟工业园区办公室副主任李辉认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在2017年建成全省首个千亿级产业园区,小孟是主力军。”
两年时间,时不我待。小孟再出发,为新一轮的胜利冲刺。
小孟南部,1700亩的土地正在孕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
“小孟工业园区按照南拓北展和‘北城南园’战略,以建设工业园区和加快城镇化建设为着力点,加快对已经规划的2400亩北地块和1700亩南地块进行连片开发。”李辉说。
打造千亿级园区,扩大增量是小孟工业园区亮出的杀手锏。
盘活存量,原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是小孟打造千亿级工业园区的另一个抓手。
目前,小孟工业园区正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产业规划路径,完善高端装备制造业、大数据产业、医药大健康产业布局,通过“成片推进、腾笼换鸟”的方式,助推转型发展。
朝着新的目标迈步,小孟思路清晰:高水平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起点发展、高水准服务。
小孟再出发,怀着马到功成的决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