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衢州开发区“三创三补三破”打造工业园区“五水共治”衢州模式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7-14 点击:

  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针对当前工业园区普遍存在的企业众多减污难、规划建设滞后治污难、长效管理不足清污难等短板,以“五水共治、治污先行”为突破口,创新理念、补源头管控之短、破减污难题,创新方式、补污染治理之短、破治污难题,创新文化、补机制长效之短、破清污难题,“三创三补三破”倒逼企业、园区转型升级,走出了工业园区“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衢州模式。
  
  园区先后被评为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第一批“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示范试点园区”、浙江省“五水共治”先进集体等,下属东港街道获“‘治水美镇 浙江样本’管水护水样本美镇”称号。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15%、废水排放量下降18%,在全市率先宣布消灭垃圾河、黑臭河,2016年1-6月衢州市乡镇(街道)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结果显示开发区下属街道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率每月均达100%(交接断面水质指标是河流排渠水质是否改善的主要判断依据,也是五水共治重要考核指标),出现了水清河美的可喜景象。园区的优质水资源吸引了旺旺、康师傅、均瑶、马迭尔以及衢州迄今为止科技含量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艾森药业(衢州)生产基地项目等对水质要求高的大企业项目纷纷投巨资落户,其中旺旺集团13次投资从当初的1250万美元增至2亿多美元。
  
  一、    创新理念,补源头管控之短,破减污难题
  
  工业园区污水量大,成分复杂,是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治污先减污,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创新发展理念、治水理念,关口前移,突出抓好源头管控,将节水减排少污染作为污水治理的重要途径,紧紧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牛鼻子,在杜绝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落地把好入口关的同时,大力推进新兴高端产业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减排截污堵源。据统计,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15%、废水排放量下降18%。
  
  1.扶持新兴产业控源头。将科技创新作为水环境治理、推进产业转型的核心环节,以新科技、新业态推进绿色高端产业发展,建设形成了氟硅钴新材料、先进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绿色食品与生物健康等新兴产业集群。并以衢州慧谷科技产业园、浙江中关村e谷电商创业园、凤凰众创小镇创客村“两谷一村”为重点,战略布局创业创新平台,打造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科技研发、科技孵化、互联网+等新业态集聚板块,通过电商换市拓市场、研发设计促转型、科技孵化育名企,打造衢州工业转型升级新引擎,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建立高效低耗减排的绿色制造体系。成功引进阿里巴巴衢州国际站入驻浙江中关村e谷电商创业园,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与阿里巴巴签订合作协议的工业区,规上企业触网率高达80%;衢州慧谷科技产业园引进“国千”、“省千”级别专家9人,平台企业获得各类专利授权560个,重点服务氟硅钴新材料、节能环保与智能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有效带动了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工业设计成果累计实现产值近7亿元;创客村与筋斗云、赛伯乐等知名投资公司成功合作发起总盘子50亿元的产业振兴基金,利用“资本+科技”撬动创新支点。新业态集聚为企业创新发展淘汰落后产能落后技术、推进节能降耗减排起到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以“四换三名”、“两化融合”工作为切入点,发动企业积极开展工业节水、节能先进技术设备研发和推广应用,近三年累计实施项目近200个。全区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每年组织开展节水减排技改企业30家以上、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0家以上,在2015年初成功申报第一批“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示范试点园区”。
  
  2.推进循环产业控源头。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积极推进循环产业。在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的核心区块,打造中国首个具有自主循环型特色的循环经济小镇。实施村庄搬迁工程、基础设施改善工程、生态化美化工程、旅游配套工程、循环经济共性技术利用工程等“五大工程”百亿投资项目,83个项目总投资186.71亿元,已建成项目20个、完成投资19.46亿,形成了氟硅循环产业链、余热余压循环利用钢铁产业链、钴锌新材料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固体废物再生利用产业循环链、废水利用产业循环链,各个产业之间的副产品充分相互循环利用。巨化集团、元立集团、华友钴业等龙头企业形成了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循环链,如元立集团构建了余热余能利用循环链、水利用循环链、固体废物再生利用循环链,创新循环经济工艺,利用余热、余压、余汽年发电10亿多度,每年节水250多万吨,打造了钢铁企业循环经济的“元立模式”。小镇逐步实现企业内循环、产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建成全市唯一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功能覆盖全市的工业固体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园区工业固废处理和利用率达96%、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率大于1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
  
  3.整治落后产业控源头。深化行业污染整治,严格老污染源排污总量控制和消减,全面完成印染、造纸、制革、化工四大重污染行业38家企业整治提升任务,其中关停1家印染企业生产线。严格执行工业项目决策咨询制度,引入专家评审环节提前开展项目准入审查,对环保和安全问题不能解决的项目、能耗水平达不到准入标准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3年多来累计否决36个总投资80多亿元的不合格项目。全面实施生猪禁养,累计退养生猪30730头,拆除养殖用房面积79000平方米,率先在全市实现“零”养殖,消除农业面源污染。
  
  二、创新方式,补污染治理之短,破治污难题
  
  衢州工业园区已成立20多年,原有排水、治污等设施建设已日显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发展需求,出现了雨污合流、污水处理站处理工艺难以胜任当前工业污水治理任务等状况,当前绿色发展、持续发展理念成普遍共识的良好局面,更对园区产业规划布局、生态规划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衢州开发区坚持产城融合,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新城,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设施,强化监管,创新治水管理方式,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切实破解治污之难。
  
  1.规划创新,补布局之短。树立“园区一张图”理念,以多规合一要求编制规划,将环境保护等规划纳入其中,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高度衔接统一。先后编制了《园区概念性总体规划》、《衢州市工业新城概念性规划》、《浙西科技城规划》、《高新一二期规划》等4个总规在内的各类规划76个,细化完善各片区产业功能布局规划,并在总规的基础上,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科学编制园区治水规划体系,完成《全区排水专项规划》、《全区给水专项规划》、《高新片区水系调整规划》、《东港片区水系规划》等规划,形成了一整套治水规划体系,以科学规划推进合理布局,引领产城融合水城一体。
  
  2.建设创新,补历史之短。针对原有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园区工业发展需求的现状,努力推进项目建设,完善环保设施,以项目促治水。累计投入约2亿元、实施约100个环保项目,为治水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大力推进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建立了隐蔽工程管理关口前移机制,从源头上解决截污纳管不全面、雨污合流及偷排漏排等问题,出台《工业项目雨污水管线管理办法》,企业内部隐蔽工程设计完成后,规划、建设部门图审通过方可开工建设,并经验收通过方能覆盖施工,最大限度消除偷排、漏排隐患。累计新建污水管网24.344公里、雨水管网24.95公里、供水管网11.91公里,改造排水管网146公里、雨污分流管网11.45公里、供水管网8.057公里,全区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基本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工艺改造建设,推进东港污水处理厂适合工业废水处理的设备改造、工艺改进提升工程,完成乌引南泵站等项目建设,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大力推进河道工程建设,白沙溪河道治理工程(党校段)和上山溪旺村段防洪堤景观工程入选市“河道生态建设示范工程”。
  
  3. 标识创新,补监督之短。在全市率先启动阳光排污口建设,有清下水、污水外排的单位须在企业厂界外设置观察井,以观察企业外排水水质情况,“阳光排污口”统一设置透明盖板,在“阳光排污口”边设置统一规格的标识牌,标明排放单位名称、排放去向、排放方式、企业联系电话、环保举报电话等,区内45家以化工、造纸、制革等环保重点监管行业为主的重点排水企业完成设置,将企业排污状况纳入社会监管。开展智慧环保建设,50余家企业纳入智慧环保平台管理,企业安装41套清下水和39套废水在线监测设施,同时,在废水排口、污水站等区域加装了高清摄像头并更换了数采仪,通过有线传输的方式将所有在线监测数据接入环保局智慧环保监控平台,实现排污实时监控。
  
  三、创新文化,补机制长效之短,破清污难题
  
  职责意识不强、环保观念淡薄、长效管理欠缺,是长期以来众多工业园区普遍存在的治水短板,是保持一江清水的难点所在,清污,既需要管理部门的严格监管,强力追责,又需要社会各界的长期共同努力,水岸同治,维护治水成果。衢州开发区着重建立长效机制,致力营造、创新、弘扬治水文化,落实巡水之任、治水之职、清水之责,传承治水精神,引导社会各界合力强化家园意识,河道清淤、生态改造、科学保洁环环相扣,治河美村共保一江清水,将敬重水、保护水、用好水化为人的自觉行为。
  
  1.公示制构建“责”文化。区内32条全长79.3公里河道全部落实河长制,14条街道级以上河道全部树立“河长”公示牌,在易出现问题点位插上投诉举报告示牌,鼓励群众投诉举报,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河长全权负责协调推进区内河道治污,扎实开展治理黑河、臭河、垃圾河“清三河”。出台园区《“五水共治”专项考核办法》,由园区管委会与下属各部门、街道签定“责任书”,把治水工作作为各单位年终考核和领导干部述职的重点内容,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展良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推进迟缓、措施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究“为官不为”责任。河长公示制层层落实责任,问题解决到点到人,开发区在全市率先宣布消灭垃圾河、完成河道清淤。白沙溪后贻段河长、后贻村党支部书记郑水江获得2015年度省级优秀基层河长荣誉称号。
  
  2.巡查制构建“严”文化。提出并建立开发区治水“八巡查八发挥”机制:坚持保洁员日常巡查,充分发挥即查即清作用;坚持各级河长常规巡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电话告知+发送微信图片+下发限期整改交办单+上报落实整改反馈单+回看现场整改情况+反弹问题媒体曝光+约谈相关责任人和企业法人”“督导六+”模式作用;坚持环保执法巡查,确保夜间1次、周末1次,五加二、白加黑,晴天改雨天、上半夜改下半夜、明查改暗访,充分发挥“一保二加三改”环境监管作用;坚持新闻媒体巡查,每周曝光不少于1次,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曝光监督作用;坚持重点区域联合巡查,充分发挥协同组合拳作用;坚持相互交叉巡查,充分发挥互看互学互督互促作用;坚持专项集中巡查,对乱倒垃圾现象、生猪禁养防反弹、“清三河”反弹隐患排查拉网行动等集中开展巡查,充分发挥快查快整快改作用;坚持领导带队巡查,充分发挥表率示范引领作用。其中开发区提出的“督导六+”模式,形成了问题巡查发现、交办、整改、反馈、复核、问责的闭合回路和完整链条,为治水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3.引导制构建“合”文化。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引导干部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家园意识,凝聚合力,深入开展“清千塘美百河”春季治水大会战、“百企千人寻污大行动”、“志愿者在行动”、“清理河道、清洁家园”等一系列专项活动,清理各类污水淤泥。区内所有山塘、沟渠逐个建立档案,以村为单位绘制分布图,由街道汇总成册,存档备案。区内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巾帼服务队以及志愿者主动加入清塘美河活动,7200余人参与春季治水大会战,清理11座水塘、30条小沟渠,清理淤泥21400立方米,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街道直管、职业保洁、科学保洁、长效督考、资金规范“五创新”,构建了河道保洁“东港模式”长效机制,实现区内河道保洁全覆盖,并作为经验样本在全市推广。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五水共治项目建设,企业捐款2300余万元,形成了治水的多元投入机制。强化正反典型宣传警示教育力度,引导企业构建“生态化+造景”、“人工湿地”等治水新模式,着力抓好示范教育基地创建,努力把新新街道上妙村引活水入塘、通天星“一厂一湿地”模式、东港街道潘家垅村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双治”、阿尔诺维根斯工业污水循环利用、凤凰湖生态改造等打造成园区绿色发展的生态景观带。




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衢州开发区“三创三补三破”打造工业园区“五水共治”衢州模式

2016-07-14 来源:未知 点击:

  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针对当前工业园区普遍存在的企业众多减污难、规划建设滞后治污难、长效管理不足清污难等短板,以“五水共治、治污先行”为突破口,创新理念、补源头管控之短、破减污难题,创新方式、补污染治理之短、破治污难题,创新文化、补机制长效之短、破清污难题,“三创三补三破”倒逼企业、园区转型升级,走出了工业园区“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衢州模式。
  
  园区先后被评为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第一批“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示范试点园区”、浙江省“五水共治”先进集体等,下属东港街道获“‘治水美镇 浙江样本’管水护水样本美镇”称号。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15%、废水排放量下降18%,在全市率先宣布消灭垃圾河、黑臭河,2016年1-6月衢州市乡镇(街道)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结果显示开发区下属街道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优秀率每月均达100%(交接断面水质指标是河流排渠水质是否改善的主要判断依据,也是五水共治重要考核指标),出现了水清河美的可喜景象。园区的优质水资源吸引了旺旺、康师傅、均瑶、马迭尔以及衢州迄今为止科技含量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艾森药业(衢州)生产基地项目等对水质要求高的大企业项目纷纷投巨资落户,其中旺旺集团13次投资从当初的1250万美元增至2亿多美元。
  
  一、    创新理念,补源头管控之短,破减污难题
  
  工业园区污水量大,成分复杂,是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治污先减污,衢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创新发展理念、治水理念,关口前移,突出抓好源头管控,将节水减排少污染作为污水治理的重要途径,紧紧抓住产业转型升级牛鼻子,在杜绝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落地把好入口关的同时,大力推进新兴高端产业发展,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减排截污堵源。据统计,园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上年下降15%、废水排放量下降18%。
  
  1.扶持新兴产业控源头。将科技创新作为水环境治理、推进产业转型的核心环节,以新科技、新业态推进绿色高端产业发展,建设形成了氟硅钴新材料、先进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绿色食品与生物健康等新兴产业集群。并以衢州慧谷科技产业园、浙江中关村e谷电商创业园、凤凰众创小镇创客村“两谷一村”为重点,战略布局创业创新平台,打造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科技研发、科技孵化、互联网+等新业态集聚板块,通过电商换市拓市场、研发设计促转型、科技孵化育名企,打造衢州工业转型升级新引擎,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建立高效低耗减排的绿色制造体系。成功引进阿里巴巴衢州国际站入驻浙江中关村e谷电商创业园,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与阿里巴巴签订合作协议的工业区,规上企业触网率高达80%;衢州慧谷科技产业园引进“国千”、“省千”级别专家9人,平台企业获得各类专利授权560个,重点服务氟硅钴新材料、节能环保与智能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有效带动了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工业设计成果累计实现产值近7亿元;创客村与筋斗云、赛伯乐等知名投资公司成功合作发起总盘子50亿元的产业振兴基金,利用“资本+科技”撬动创新支点。新业态集聚为企业创新发展淘汰落后产能落后技术、推进节能降耗减排起到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以“四换三名”、“两化融合”工作为切入点,发动企业积极开展工业节水、节能先进技术设备研发和推广应用,近三年累计实施项目近200个。全区全面推广清洁生产,每年组织开展节水减排技改企业30家以上、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10家以上,在2015年初成功申报第一批“浙江省清洁生产审核示范试点园区”。
  
  2.推进循环产业控源头。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积极推进循环产业。在国家循环化改造试点园区的核心区块,打造中国首个具有自主循环型特色的循环经济小镇。实施村庄搬迁工程、基础设施改善工程、生态化美化工程、旅游配套工程、循环经济共性技术利用工程等“五大工程”百亿投资项目,83个项目总投资186.71亿元,已建成项目20个、完成投资19.46亿,形成了氟硅循环产业链、余热余压循环利用钢铁产业链、钴锌新材料资源循环经济产业链、固体废物再生利用产业循环链、废水利用产业循环链,各个产业之间的副产品充分相互循环利用。巨化集团、元立集团、华友钴业等龙头企业形成了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循环链,如元立集团构建了余热余能利用循环链、水利用循环链、固体废物再生利用循环链,创新循环经济工艺,利用余热、余压、余汽年发电10亿多度,每年节水250多万吨,打造了钢铁企业循环经济的“元立模式”。小镇逐步实现企业内循环、产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社会大循环,建成全市唯一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功能覆盖全市的工业固体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园区工业固废处理和利用率达96%、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率大于1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
  
  3.整治落后产业控源头。深化行业污染整治,严格老污染源排污总量控制和消减,全面完成印染、造纸、制革、化工四大重污染行业38家企业整治提升任务,其中关停1家印染企业生产线。严格执行工业项目决策咨询制度,引入专家评审环节提前开展项目准入审查,对环保和安全问题不能解决的项目、能耗水平达不到准入标准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3年多来累计否决36个总投资80多亿元的不合格项目。全面实施生猪禁养,累计退养生猪30730头,拆除养殖用房面积79000平方米,率先在全市实现“零”养殖,消除农业面源污染。
  
  二、创新方式,补污染治理之短,破治污难题
  
  衢州工业园区已成立20多年,原有排水、治污等设施建设已日显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工业发展需求,出现了雨污合流、污水处理站处理工艺难以胜任当前工业污水治理任务等状况,当前绿色发展、持续发展理念成普遍共识的良好局面,更对园区产业规划布局、生态规划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衢州开发区坚持产城融合,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新城,进一步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设施,强化监管,创新治水管理方式,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切实破解治污之难。
  
  1.规划创新,补布局之短。树立“园区一张图”理念,以多规合一要求编制规划,将环境保护等规划纳入其中,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高度衔接统一。先后编制了《园区概念性总体规划》、《衢州市工业新城概念性规划》、《浙西科技城规划》、《高新一二期规划》等4个总规在内的各类规划76个,细化完善各片区产业功能布局规划,并在总规的基础上,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专业机构科学编制园区治水规划体系,完成《全区排水专项规划》、《全区给水专项规划》、《高新片区水系调整规划》、《东港片区水系规划》等规划,形成了一整套治水规划体系,以科学规划推进合理布局,引领产城融合水城一体。
  
  2.建设创新,补历史之短。针对原有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园区工业发展需求的现状,努力推进项目建设,完善环保设施,以项目促治水。累计投入约2亿元、实施约100个环保项目,为治水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大力推进雨污分流工程建设,建立了隐蔽工程管理关口前移机制,从源头上解决截污纳管不全面、雨污合流及偷排漏排等问题,出台《工业项目雨污水管线管理办法》,企业内部隐蔽工程设计完成后,规划、建设部门图审通过方可开工建设,并经验收通过方能覆盖施工,最大限度消除偷排、漏排隐患。累计新建污水管网24.344公里、雨水管网24.95公里、供水管网11.91公里,改造排水管网146公里、雨污分流管网11.45公里、供水管网8.057公里,全区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截污纳管基本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工艺改造建设,推进东港污水处理厂适合工业废水处理的设备改造、工艺改进提升工程,完成乌引南泵站等项目建设,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大力推进河道工程建设,白沙溪河道治理工程(党校段)和上山溪旺村段防洪堤景观工程入选市“河道生态建设示范工程”。
  
  3. 标识创新,补监督之短。在全市率先启动阳光排污口建设,有清下水、污水外排的单位须在企业厂界外设置观察井,以观察企业外排水水质情况,“阳光排污口”统一设置透明盖板,在“阳光排污口”边设置统一规格的标识牌,标明排放单位名称、排放去向、排放方式、企业联系电话、环保举报电话等,区内45家以化工、造纸、制革等环保重点监管行业为主的重点排水企业完成设置,将企业排污状况纳入社会监管。开展智慧环保建设,50余家企业纳入智慧环保平台管理,企业安装41套清下水和39套废水在线监测设施,同时,在废水排口、污水站等区域加装了高清摄像头并更换了数采仪,通过有线传输的方式将所有在线监测数据接入环保局智慧环保监控平台,实现排污实时监控。
  
  三、创新文化,补机制长效之短,破清污难题
  
  职责意识不强、环保观念淡薄、长效管理欠缺,是长期以来众多工业园区普遍存在的治水短板,是保持一江清水的难点所在,清污,既需要管理部门的严格监管,强力追责,又需要社会各界的长期共同努力,水岸同治,维护治水成果。衢州开发区着重建立长效机制,致力营造、创新、弘扬治水文化,落实巡水之任、治水之职、清水之责,传承治水精神,引导社会各界合力强化家园意识,河道清淤、生态改造、科学保洁环环相扣,治河美村共保一江清水,将敬重水、保护水、用好水化为人的自觉行为。
  
  1.公示制构建“责”文化。区内32条全长79.3公里河道全部落实河长制,14条街道级以上河道全部树立“河长”公示牌,在易出现问题点位插上投诉举报告示牌,鼓励群众投诉举报,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河长全权负责协调推进区内河道治污,扎实开展治理黑河、臭河、垃圾河“清三河”。出台园区《“五水共治”专项考核办法》,由园区管委会与下属各部门、街道签定“责任书”,把治水工作作为各单位年终考核和领导干部述职的重点内容,对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和工作进展良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对推进迟缓、措施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严肃追究“为官不为”责任。河长公示制层层落实责任,问题解决到点到人,开发区在全市率先宣布消灭垃圾河、完成河道清淤。白沙溪后贻段河长、后贻村党支部书记郑水江获得2015年度省级优秀基层河长荣誉称号。
  
  2.巡查制构建“严”文化。提出并建立开发区治水“八巡查八发挥”机制:坚持保洁员日常巡查,充分发挥即查即清作用;坚持各级河长常规巡查,充分发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电话告知+发送微信图片+下发限期整改交办单+上报落实整改反馈单+回看现场整改情况+反弹问题媒体曝光+约谈相关责任人和企业法人”“督导六+”模式作用;坚持环保执法巡查,确保夜间1次、周末1次,五加二、白加黑,晴天改雨天、上半夜改下半夜、明查改暗访,充分发挥“一保二加三改”环境监管作用;坚持新闻媒体巡查,每周曝光不少于1次,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曝光监督作用;坚持重点区域联合巡查,充分发挥协同组合拳作用;坚持相互交叉巡查,充分发挥互看互学互督互促作用;坚持专项集中巡查,对乱倒垃圾现象、生猪禁养防反弹、“清三河”反弹隐患排查拉网行动等集中开展巡查,充分发挥快查快整快改作用;坚持领导带队巡查,充分发挥表率示范引领作用。其中开发区提出的“督导六+”模式,形成了问题巡查发现、交办、整改、反馈、复核、问责的闭合回路和完整链条,为治水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3.引导制构建“合”文化。积极开展宣传动员,引导干部群众树立主人翁意识、家园意识,凝聚合力,深入开展“清千塘美百河”春季治水大会战、“百企千人寻污大行动”、“志愿者在行动”、“清理河道、清洁家园”等一系列专项活动,清理各类污水淤泥。区内所有山塘、沟渠逐个建立档案,以村为单位绘制分布图,由街道汇总成册,存档备案。区内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队、巾帼服务队以及志愿者主动加入清塘美河活动,7200余人参与春季治水大会战,清理11座水塘、30条小沟渠,清理淤泥21400立方米,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街道直管、职业保洁、科学保洁、长效督考、资金规范“五创新”,构建了河道保洁“东港模式”长效机制,实现区内河道保洁全覆盖,并作为经验样本在全市推广。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五水共治项目建设,企业捐款2300余万元,形成了治水的多元投入机制。强化正反典型宣传警示教育力度,引导企业构建“生态化+造景”、“人工湿地”等治水新模式,着力抓好示范教育基地创建,努力把新新街道上妙村引活水入塘、通天星“一厂一湿地”模式、东港街道潘家垅村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双治”、阿尔诺维根斯工业污水循环利用、凤凰湖生态改造等打造成园区绿色发展的生态景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