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沭阳开发区:推动产业集聚 加快特色发展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6-20 点击:

  为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定位,推进产业集聚、促进转型升级,实现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沭阳开发区聘请专业机构、知名专家为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2+1”产业发展编制了科学规划,其中纺织产业发展规划由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浙江省中纺经编科技研究院、东华大学联合编制;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由中国轻工西安设计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由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编制。

沭阳开发区:推动产业集聚 加快特色发展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沭阳开发区围绕加快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积极推动产业扩能升级,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全区“2+1”主导产业规划也是立足于这样的基础和优势确定的,其中:
  
  纺织产业:共有纺织类企业226家,规模以上企业118家,产品从上游的锦纶、包覆纱,到织布、丝袜、印染等,一直延伸到下游的成衣织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包覆纱生产设备最多、产量最大的优质包覆纱产业基地,并且正在从化纤、加弹、织布、印染、成衣等向全产业链延伸,同时启动建设了全国首家智能针织产业园。目前,全区共有纱锭80万锭、线锭9.5万锭,年织布达3亿米,其中,包覆纱产业拥有生产机械4300台套,占全国生产机械保有量的21%。2015年,全区纺织业开票销售收入63.11亿元,同比增长16.5%,相继获批“国家墙布及窗帘产品开发基地”、“中国包覆纱产业基地”、“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等。
  
  装备制造业:全区涉及车辆装备、机电泵阀、环保设备、纺织机械等制造企业共有72家,其中骨干企业已达到22家,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000多人。2015年,全区装备制造产业开票销售收入15.95亿元,同比增长3.1%。
  
  电子信息产业:全区共有电子信息类企业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瑞声科技公司建成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江苏省电声元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请专利近1200项,全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开票销售收入39.87亿元,同比增长116.57%,其中电声器件、高端线路板、电子磁性材料、电子线材等产品加工制造占据园区电子信息产业销售额90%以上。
  
  全区主导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就其共性问题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规模普遍小、协作配套能力差,基本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大企业主导和支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特色领域没有形成明显优势;二是大多数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缺少自有品牌,主要以代工为主,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自有产业核心技术不多,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健全、合作效果亟待提高,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较慢;四是现行环境规划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例如纺织业现行规划中,印染等功能区位于义乌路东侧、沭七路西侧5.4平方公里内,过去由于规划执行随意,缺乏产业规划引导,目前该区域已无空间,急需利用这次产业规划和正在进行的开发区环境跟踪评价的机会进行调整。
  
  二、产业发展目标
  
  结合全区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到2017年,全区“2+1”主导产业开票销售收入年均增幅力争超过30%;到2020年年均增幅力争超过25%。
  
  三、产业发展领域与方向
  
  纺织产业:结合全区纺织产业基础以及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确定产业发展四个细分方向:1、做大做强包覆纱产业链,重点引进锦纶、氨纶制造类企业以及高性能纤维、功能性纤维生产企业,不断丰富、提高包覆纱的功能,扩大包覆纱的产业适应性。2、打造以遮光面料窗帘布、墙布为重点的家纺面料、装饰面料生产基地。3、高标准建设智能针织产业园,重点发展无缝内衣、布艺制造、袜子等智能针织面料和高端针织产品。4、完善产业配套,重点引进无盐染色、数码喷印、冷转移印花等印染清洁环保型生产企业,为包覆纱、家纺、针织产业提供相关配套服务。
  
  装备制造产业:结合现有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区位优势,确定产业发展三个细分方向:1、机电泵阀生产制造。依托圣彼得机电、新腾宇泵阀、格尔威机电等企业,大力发展大功率立式磁力驱动管道泵、多功能电磁阀等泵阀类设备,形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机电泵阀优势产品群。2、汽车通讯零部件及配件生产制造。依托兄弟活塞、万阳轮毂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以及睿阳精密制造的材料和装备技术,发展汽车通讯领域配套产品的生产和加工。3、新能源轨道交通。围绕以新能源轨道交通为主体的成套装备制造,重点发展车辆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设备、道路工程机械等配套零部件制造;依托明辉机械、宋和宋纺织机械,发展物探成套装备和纺织机械成套装备。
  
  电子信息业:结合现有企业基础、产业转移发展趋势,确定产业发展三个细分方向:1、新型电子元器件。以移动终端为核心,大力发展声讯、移动射频、振动马达等电子元器件产品,重点发展基于表面贴装技术的新型片式元件,产品种类涵盖移动通信、计算机、家用电器、汽车和医疗仪器等行业。2、电子电路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磁性材料、覆铜板材料及电子铜箔、压电与系统信息处理材料、高热导率陶瓷材料和金属复合材料、片式超薄介质高容电子陶瓷材料、电容器材料及高性能电容器薄膜、低温共烧陶瓷(LTCC)多层基板等;重点发展多层挠性板(FPC)、刚挠印刷电路板(R-FPC)等高端印刷电路板产品。3、半导体(LED)照明。依托沭阳现有LED照明产业基础,打造半导体(LED)照明特色应用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材料与产品、LED照明器件等。抢抓大功率LED应用市场正在快速形成的机遇,瞄准中高端市场需求,重点发展为LED照明配套的电源驱动和控制芯片、电源驱动模块、引线框架、键合金丝等具有较好前景的产业配套产品。
  
  四、产业布局
  

  1、纺织产业布局规划:内部规划建设“一园三区一中心”。
  
  “一园”:即智能针织产业园(全国首家),以无痕针织引进的“HYQ系列四位一体全电脑数控无缝成型机”为引领,积极引进集精密机械制造技术、精控智能化控制技术、现场可编程技术、物联网络管理技术、计算机花型 CAD设计技术为一体的生产企业入驻,提高针织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三区”:即纺织织造区、家纺区、辅料加工区。“三区”汇集各类纱线生产、各种面料织造以及相关纺织辅料的生产,形成纺织成品前道配套。
  
  “一中心”:即公共印染中心。由政府主导统一搭建公共印染中心,服务园区企业,引入节能环保技术,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装备制造产业布局规划:依照园区总体规划和现有产业基础,装备制造产业园规划分两个区块:一是位于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北部。二是位于迎宾大道北侧,内部规划“四个产业细分板块”,即:机电泵阀产业板块、汽车通讯零部件产业板块、纺织机械等其他装备产业板块、新能源轨道交通产业板块。
  
  3、电子信息产业布局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园共四个产业细分板块即: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板块、电子电路新材料板块、半导体(LED)照明产业板块、预留应用电子产业板块。
  
  五、产业发展推进措施
  
  1、聚力打造产业发展高地。纺织产业主要围绕各类功能性包覆纱、智能针织内衣以及绿色环保生态家用纺织品,打造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包覆纱产业链和传统针织产业的升级版。装备制造产业主要围绕曹海平博士半固态成型技术,打造全球领先的半固态成型产业园,围绕新能源轨道交通,抢占新能源有轨公交新技术世界制高点。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围绕瑞声科技等龙头企业,打造声学、移动射频、振动马达等片式元件及金属结构件产业基地。
  
  2、强力推动招大引强选优。全面推进园区招商、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开发区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分管1个专业招商局,安排开发区精干招商人员担任专业招商局局长,具体负责一个产业的招商、帮办及产业研究。结合“2+1”产业规划摸清行业、企业状况,明确主攻方向,围绕龙头型、创新型、配套型企业,开展以商引商、专策招商。利用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平台开展有效招商,与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合作共建园区、成立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包覆纱分会、策划全国袜业高端论坛等开展信息招商,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成立行业协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会诊产业发展,努力构建“招商、帮办、产业研究”三位一体新型招商模式。
  
  3、全面对接昆山产业转移。根据产业转移规律,充分利用昆沭两地发展不同阶段的互补作用,主动对接昆山,承接昆山产业转移。我们科学制定和细化推进方案,两地联合建立推动产业转移专项基金,在昆山设立昆沭产业转移服务中心,开展“专场、专题、专策、专门机制”招商活动,积极招引昆山具有技术优势、产业链优势的企业落户沭阳。
  
  4、推动存量企业转型升级。按照市“511”工程部署全力抓好现有企业培育工作,不断提升全区产业能级。推动瑞声科技、邦源新材料、大红鹰药业、友富薄板等龙头企业裂变升级;加快福能科技、傲丝生态、华安橡胶、中辆科技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尽快投产达效;围绕年初技改目标任务,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抓落实;每年确定15户以上企业股改上市、兼并重组,推动现有企业靠大靠强、借力发展。
  
  5、着力构建政策支撑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国发[2014]62号文件精神,针对全区主导产业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对属于“2+1”产业范围的企业,从设备奖励、贷款贴息、股权投资、厂房配套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引导现有骨干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对全区现有企业在企业内设立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或技术转移中心以及形成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按照实际投入给予一定财政补贴。
  
  6、严格执行考核标准。根据“2+1”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科学严格的考核标准,特别注重差别化考核,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抓好“2+1”产业发展,按月度、季度进行考核督促,对引进符合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重点方向的项目,对单位和个人按实际固定资产投入的1.2倍计算招商实绩,其中乡镇场(新城)街道引进项目符合主导产业重点方向且落户开发区的,按实际固定资产投入的1.5倍计算招商实绩。
  
  (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公室)



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沭阳开发区:推动产业集聚 加快特色发展

2016-06-20 来源:未知 点击:

  为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明确产业定位,推进产业集聚、促进转型升级,实现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沭阳开发区聘请专业机构、知名专家为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2+1”产业发展编制了科学规划,其中纺织产业发展规划由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浙江省中纺经编科技研究院、东华大学联合编制;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规划由中国轻工西安设计院、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由江苏省工程咨询中心编制。

沭阳开发区:推动产业集聚 加快特色发展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沭阳开发区围绕加快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积极推动产业扩能升级,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全区“2+1”主导产业规划也是立足于这样的基础和优势确定的,其中:
  
  纺织产业:共有纺织类企业226家,规模以上企业118家,产品从上游的锦纶、包覆纱,到织布、丝袜、印染等,一直延伸到下游的成衣织造,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包覆纱生产设备最多、产量最大的优质包覆纱产业基地,并且正在从化纤、加弹、织布、印染、成衣等向全产业链延伸,同时启动建设了全国首家智能针织产业园。目前,全区共有纱锭80万锭、线锭9.5万锭,年织布达3亿米,其中,包覆纱产业拥有生产机械4300台套,占全国生产机械保有量的21%。2015年,全区纺织业开票销售收入63.11亿元,同比增长16.5%,相继获批“国家墙布及窗帘产品开发基地”、“中国包覆纱产业基地”、“全国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等。
  
  装备制造业:全区涉及车辆装备、机电泵阀、环保设备、纺织机械等制造企业共有72家,其中骨干企业已达到22家,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1000多人。2015年,全区装备制造产业开票销售收入15.95亿元,同比增长3.1%。
  
  电子信息产业:全区共有电子信息类企业3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瑞声科技公司建成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江苏省电声元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请专利近1200项,全区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开票销售收入39.87亿元,同比增长116.57%,其中电声器件、高端线路板、电子磁性材料、电子线材等产品加工制造占据园区电子信息产业销售额90%以上。
  
  全区主导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就其共性问题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业规模普遍小、协作配套能力差,基本未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大企业主导和支撑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特色领域没有形成明显优势;二是大多数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缺少自有品牌,主要以代工为主,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自有产业核心技术不多,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足,缺乏有效的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健全、合作效果亟待提高,产业结构升级速度较慢;四是现行环境规划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例如纺织业现行规划中,印染等功能区位于义乌路东侧、沭七路西侧5.4平方公里内,过去由于规划执行随意,缺乏产业规划引导,目前该区域已无空间,急需利用这次产业规划和正在进行的开发区环境跟踪评价的机会进行调整。
  
  二、产业发展目标
  
  结合全区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到2017年,全区“2+1”主导产业开票销售收入年均增幅力争超过30%;到2020年年均增幅力争超过25%。
  
  三、产业发展领域与方向
  
  纺织产业:结合全区纺织产业基础以及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确定产业发展四个细分方向:1、做大做强包覆纱产业链,重点引进锦纶、氨纶制造类企业以及高性能纤维、功能性纤维生产企业,不断丰富、提高包覆纱的功能,扩大包覆纱的产业适应性。2、打造以遮光面料窗帘布、墙布为重点的家纺面料、装饰面料生产基地。3、高标准建设智能针织产业园,重点发展无缝内衣、布艺制造、袜子等智能针织面料和高端针织产品。4、完善产业配套,重点引进无盐染色、数码喷印、冷转移印花等印染清洁环保型生产企业,为包覆纱、家纺、针织产业提供相关配套服务。
  
  装备制造产业:结合现有产业基础、产业发展现状以及区位优势,确定产业发展三个细分方向:1、机电泵阀生产制造。依托圣彼得机电、新腾宇泵阀、格尔威机电等企业,大力发展大功率立式磁力驱动管道泵、多功能电磁阀等泵阀类设备,形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机电泵阀优势产品群。2、汽车通讯零部件及配件生产制造。依托兄弟活塞、万阳轮毂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以及睿阳精密制造的材料和装备技术,发展汽车通讯领域配套产品的生产和加工。3、新能源轨道交通。围绕以新能源轨道交通为主体的成套装备制造,重点发展车辆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设备、道路工程机械等配套零部件制造;依托明辉机械、宋和宋纺织机械,发展物探成套装备和纺织机械成套装备。
  
  电子信息业:结合现有企业基础、产业转移发展趋势,确定产业发展三个细分方向:1、新型电子元器件。以移动终端为核心,大力发展声讯、移动射频、振动马达等电子元器件产品,重点发展基于表面贴装技术的新型片式元件,产品种类涵盖移动通信、计算机、家用电器、汽车和医疗仪器等行业。2、电子电路新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磁性材料、覆铜板材料及电子铜箔、压电与系统信息处理材料、高热导率陶瓷材料和金属复合材料、片式超薄介质高容电子陶瓷材料、电容器材料及高性能电容器薄膜、低温共烧陶瓷(LTCC)多层基板等;重点发展多层挠性板(FPC)、刚挠印刷电路板(R-FPC)等高端印刷电路板产品。3、半导体(LED)照明。依托沭阳现有LED照明产业基础,打造半导体(LED)照明特色应用产业基地,重点发展高效节能、长寿命的半导体照明材料与产品、LED照明器件等。抢抓大功率LED应用市场正在快速形成的机遇,瞄准中高端市场需求,重点发展为LED照明配套的电源驱动和控制芯片、电源驱动模块、引线框架、键合金丝等具有较好前景的产业配套产品。
  
  四、产业布局
  

  1、纺织产业布局规划:内部规划建设“一园三区一中心”。
  
  “一园”:即智能针织产业园(全国首家),以无痕针织引进的“HYQ系列四位一体全电脑数控无缝成型机”为引领,积极引进集精密机械制造技术、精控智能化控制技术、现场可编程技术、物联网络管理技术、计算机花型 CAD设计技术为一体的生产企业入驻,提高针织产业园的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三区”:即纺织织造区、家纺区、辅料加工区。“三区”汇集各类纱线生产、各种面料织造以及相关纺织辅料的生产,形成纺织成品前道配套。
  
  “一中心”:即公共印染中心。由政府主导统一搭建公共印染中心,服务园区企业,引入节能环保技术,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装备制造产业布局规划:依照园区总体规划和现有产业基础,装备制造产业园规划分两个区块:一是位于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北部。二是位于迎宾大道北侧,内部规划“四个产业细分板块”,即:机电泵阀产业板块、汽车通讯零部件产业板块、纺织机械等其他装备产业板块、新能源轨道交通产业板块。
  
  3、电子信息产业布局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园共四个产业细分板块即: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板块、电子电路新材料板块、半导体(LED)照明产业板块、预留应用电子产业板块。
  
  五、产业发展推进措施
  
  1、聚力打造产业发展高地。纺织产业主要围绕各类功能性包覆纱、智能针织内衣以及绿色环保生态家用纺织品,打造全国最具竞争力的包覆纱产业链和传统针织产业的升级版。装备制造产业主要围绕曹海平博士半固态成型技术,打造全球领先的半固态成型产业园,围绕新能源轨道交通,抢占新能源有轨公交新技术世界制高点。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围绕瑞声科技等龙头企业,打造声学、移动射频、振动马达等片式元件及金属结构件产业基地。
  
  2、强力推动招大引强选优。全面推进园区招商、专业招商、产业招商,开发区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分管1个专业招商局,安排开发区精干招商人员担任专业招商局局长,具体负责一个产业的招商、帮办及产业研究。结合“2+1”产业规划摸清行业、企业状况,明确主攻方向,围绕龙头型、创新型、配套型企业,开展以商引商、专策招商。利用行业协会、专业机构等平台开展有效招商,与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合作共建园区、成立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包覆纱分会、策划全国袜业高端论坛等开展信息招商,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成立行业协会,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会诊产业发展,努力构建“招商、帮办、产业研究”三位一体新型招商模式。
  
  3、全面对接昆山产业转移。根据产业转移规律,充分利用昆沭两地发展不同阶段的互补作用,主动对接昆山,承接昆山产业转移。我们科学制定和细化推进方案,两地联合建立推动产业转移专项基金,在昆山设立昆沭产业转移服务中心,开展“专场、专题、专策、专门机制”招商活动,积极招引昆山具有技术优势、产业链优势的企业落户沭阳。
  
  4、推动存量企业转型升级。按照市“511”工程部署全力抓好现有企业培育工作,不断提升全区产业能级。推动瑞声科技、邦源新材料、大红鹰药业、友富薄板等龙头企业裂变升级;加快福能科技、傲丝生态、华安橡胶、中辆科技等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尽快投产达效;围绕年初技改目标任务,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抓落实;每年确定15户以上企业股改上市、兼并重组,推动现有企业靠大靠强、借力发展。
  
  5、着力构建政策支撑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国发[2014]62号文件精神,针对全区主导产业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对属于“2+1”产业范围的企业,从设备奖励、贷款贴息、股权投资、厂房配套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鼓励科技创新,深化产学研合作,引导现有骨干企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对全区现有企业在企业内设立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或技术转移中心以及形成产学研合作项目的,按照实际投入给予一定财政补贴。
  
  6、严格执行考核标准。根据“2+1”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科学严格的考核标准,特别注重差别化考核,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抓好“2+1”产业发展,按月度、季度进行考核督促,对引进符合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重点方向的项目,对单位和个人按实际固定资产投入的1.2倍计算招商实绩,其中乡镇场(新城)街道引进项目符合主导产业重点方向且落户开发区的,按实际固定资产投入的1.5倍计算招商实绩。
  
  (沭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