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秦皇岛开发区:引进科技高端资源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6-16 点击:

  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已引进82家企业入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戴河国际医院项目即将动工,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第三批项目已成功转化……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高端项目资源正源源不断地涌入秦皇岛开发区,像一粒粒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秦皇岛开发区:引进科技高端资源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  
 
  “中科院+” 成果转化滋生裂变效应
  
  数谷大厦,中国·数谷的标志性建筑。在这里,秦皇岛开发区于2012年7月携手中科院院士、专家共建了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实行“科学家+企业家”的引智新模式,围绕数据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应用性研究,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在9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中科遥感秦皇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批年轻人正在加紧处理高分卫星数据,利用“星天地”技术手段,为省环保厅做环保立体监测监管系统,年底即可完成。
  
  中科遥感是基地首批入驻的企业之一,三年来,其业务量和知名度同步迅速扩张。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600万元,是上一年的3倍。技术部经理兼总工程师郝震寰说,公司去年9月份利用“高分一号”影像技术拼接成了“美丽中国一张图”,依据卫星数据实时更新,为我国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源;2016年,将立足秦皇岛,投资几十亿元建设京津冀最大的航空航天产业园,目前,项目土地规划已完成。
  
  6月的数谷翔园,绿意盎然,蝶飞花香。
  
  6月8日上午,河北第一条汽车电子封装测试专用产线在数谷翔园一号楼正式运行,它填补了我国汽车电子领域的多项空白。该项目的投产运行,将极大完善秦皇岛市汽车配件产业链条,对当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技术成果成功转化离不开三个要素,一是政府的支持,二是一个好的承接企业,三是先进成熟的技术。这三点,我们在秦皇岛开发区都实现了!”中科院半导体所所长、中科院院士李树森兴奋地说。
  
  截至目前,该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已引进中科院遥感所、地理所、自动化所、过程所等12家科研院所的19个项目,成立了16个实体企业和3个所企共建平台,促成多家企业与中科院开展技术与项目合作。与此同时,聚集了指导基地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升级的中科院专家百余人,树立了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新典范。他们以“科技研发在北京,生产推广在河北”的方式,创造并拓展着国内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的崭新空间。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中科资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分别承担建立的两个院士工作站,使秦皇岛开发区院士工作站总量达到了8家。3年间,促成多家企业与中科院开展技术与项目合作,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同时聚集指导基地发展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的中科院专家已达百余人,中科院的项目成果转化率达到了90%以上。
  
  “你绝对想象不到,在我们这个建筑面积不到6000平方米的区域里,竟然有中科院的35位博士、11位研究员集中在这里办公,这样的高科技人才分布在全国各大科研院所也很少见!”开发区科技局副局长苗建光兴奋地向笔者介绍。
  
  秦皇岛版“中关村创业大街”落地生根
  
  在秦皇岛开发区科技大厦北侧的12号科技标准厂房,“U”字型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简洁的灰白色外墙、充满活力的淡绿色内饰、浓重色彩的墙面装饰画,这里就是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e谷创想空间”。
  
  “这么快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中关村一样的创业服务和氛围,实现我们80后、90后的创业梦,真想不到啊!”秦皇岛丹鹿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鹏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一年前,准备投身创业的李鹏来到了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无数的创业者、数不尽的创业资源、想象不到的创业服务……让李鹏这个土生土长的秦皇岛人心生向往:“要是秦皇岛也有这么个地方就好了!”
  
  回到秦皇岛,他在网上搜索办公区时偶然发现,e谷创想空间似乎与他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看到的孵化器异曲同工。如今,李鹏和他创办的丹鹿科技已经搬进了e谷创想空间。
  
  “在这里,早期创业者能够享受房租优惠、路演厅等公共服务空间、创业导师培训、投资人资源等一系列服务。”e谷创想空间负责人、秦皇岛漫游世纪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关耀渠介绍说。
  
  李鹏的理想能够在家门口实现,源于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的建立。
  
  一年前,一个是拥有着“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发祥地的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个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纽带把两家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2014年5月11日,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数谷大厦正式挂牌,成为河北对接京津的首个综合性高科技园区,也是中关村海淀园在京外落地的首个“分店”,千方科技、碧水源有限公司、闪联信息技术、清控科创、漫游世纪等6家企业成为入驻秦皇岛分园的首批企业。
  
  e谷创想空间是北京漫游世纪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今年8月创办的,通过引进中关村“人才+资本+服务”的孵化运营模式,在新兴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信息网络、高端软件、先进环保等产业方面为入孵创新创业者提供全程“中关村式”服务。力争3至5年内打造100家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小微科技型企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使这里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地。
  
  截至今年5月,e谷创想空间已和包括李鹏的丹鹿科技在内的52家企业签署入孵协议,并全部投入运营,带动近千名青年人投身创新创业大潮。
  
  来自北京中关村的北京千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将自主研发的智能终端系统应用在了秦皇岛3000多辆出租车上。“这得益于秦皇岛主动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将我们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纳入政府采购名录。”副总经理贺经鹏说,过去他们研发在北京、生产在深圳,未来,他们将把北方的生产放在秦皇岛,在这里打造智能交通系统北方数据中心,建设智能交通设备产业基地。
  
  在秦皇岛市一个小区的地下车库,北京京溪友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永强指着立柱上的一个绿色小盒子告诉笔者,去年7月,他带着几个人的创业小分队来到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现在产品已在秦皇岛多个小区使用,人均创收超过100万元。
  
  “这个项目进行得这么顺利,多亏了秦皇岛整合当地市场资源,促进分园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让我们走好开拓新市场的第一步。”周永强说。
  
  行走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处处可见北京中关村的影子——来自中关村的人,来自中关村的企业,来自中关村的模式。“很快,中关村的模式将在秦皇岛落地生根。”秦皇岛开发区管委主任苏景文表示,将从“根”上将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复制到秦皇岛,使之成为渤海湾科技增长极上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播种机”。
  
  目前,两地政府积极探讨政策方面的差异,希望借助分园这个平台,将中关村的产业扶持、分工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税收激励、金融等方面政策延伸到分园,让分园与海淀园的企业享受平等待遇,让高端人才“引进来、留得住”。
  
  以政策“洼地” 构筑人才“高地”
  
  对接京津,引进科技高端资源,招才引智是关键。秦皇岛开发区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增强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挥人才作用为根本,实现了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与开发区发展潜力的有效叠加。
  
  依托京津高校智力资源打造产学研高地。2014年,清华大学秦皇岛智能装备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天津大学秦皇岛环保研究院相继落户开发区。开发区重点组织区内相关产业的科技型企业与高校研究院对接,建立完善校企产学研合作渠道,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清华大学在新能源、智能健康等领域已经有了很多成熟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在这里创办公司、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这都是我们的产学结合的发展理念。”清华大学秦皇岛智能装备研究院副院长傅志斌说。经过沟通,研究院已和开发区内的中信戴卡、戴卡美铝等企业建立了技术合作联系。
  
  工业生物技术是北京化工大学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的重点发展方向,这项技术将生物资源转化为生产当中可利用的能源,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据负责人王斌介绍,餐厨垃圾就地处理,每天处理量在0.5吨左右,经处理后将原有垃圾转化为油脂、沼气、有机肥料等,这就在处理餐厨垃圾的同时得到了清洁能源。
  
  天津大学秦皇岛环保研究院副院长栗勇田是天津大学毕业的博士生。他对秦皇岛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
  
  “秦皇岛是一个沿海城市,改善水质和生态修复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沿海地区是比较缺水的区域,如何把雨水留住而不直接注入大海是我们能够‘开源’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很多工厂都有污水处理装置,遗憾的是处理后的水并没有加以利用而是直接排放了。如果在环卫、绿化用水中使用这部分水,就又省了一部分净水!”
  
  加大专项扶持力度,落实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其团队的资金扶持。研究出台《秦皇岛开发区关于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办法》《秦皇岛开发区鼓励人才来区创新创业的暂行办法》, 2013年,对长胜农业、康泰医学等15家优秀创新企业和10名技术创新先进个人给予了总额1700万元的资金扶持。2014年,区内2家高科技企业获得“巨人计划”创新创业人才及领军人物奖励,7家企业获得“省百名科技型民营企业家”奖励。其中,秦皇岛中科百捷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重点转化项目——建筑能耗感知和优化系统已获得秦皇岛开发区扶持专项资金400万元,并在开发区数谷大厦实际应用,使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大厦每年节电60万度,减少煤耗192吨,减少碳排放量500吨。
  
  为推动与中科院合作能够取得实效,秦皇岛开发区于2012年底出台了《中科院数据产业研发转化基地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并落实到位1500万元扶持资金。2013年底,修订出台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扶持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项目的暂行规定》,在“十二五”期间,设立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和600万元的人才奖励资金,专门用于对中科院相关项目的奖励和扶持。
  
  强化人才服务保障。2014年5月,清华大学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与秦皇岛开发区共建人才发展合作项目,主要围绕人才培训和人才储备,搭建跨区域人才供应与需求管理、跨业剩余资源再利用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目前,项目将与30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服务1000多家企业,人才存储量达到2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不断完善人才服务内容,为引进人才在职称评聘、户口档案落地、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医疗服务、住房等多类生活需求方面提供服务。并且对引进的特需、关键人才,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特殊支持政策,努力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保驾护航,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地。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京津冀三地已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产生更多流动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开发区在推进承接京津产业和人才转移工作中创新路径,寻求错位发展,探索地区竞相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助力环渤海地区向着更具科技创新活力,更为绿色高端持久的方向发展。




主页 > 新闻中心 > 经济开发区新闻 >

秦皇岛开发区:引进科技高端资源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

2016-06-16 来源:未知 点击:

  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已引进82家企业入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戴河国际医院项目即将动工,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第三批项目已成功转化……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一大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高端项目资源正源源不断地涌入秦皇岛开发区,像一粒粒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秦皇岛开发区:引进科技高端资源 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典范  
 
  “中科院+” 成果转化滋生裂变效应
  
  数谷大厦,中国·数谷的标志性建筑。在这里,秦皇岛开发区于2012年7月携手中科院院士、专家共建了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创新实行“科学家+企业家”的引智新模式,围绕数据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应用性研究,实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新兴产业集群
  
  在9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中科遥感秦皇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批年轻人正在加紧处理高分卫星数据,利用“星天地”技术手段,为省环保厅做环保立体监测监管系统,年底即可完成。
  
  中科遥感是基地首批入驻的企业之一,三年来,其业务量和知名度同步迅速扩张。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600万元,是上一年的3倍。技术部经理兼总工程师郝震寰说,公司去年9月份利用“高分一号”影像技术拼接成了“美丽中国一张图”,依据卫星数据实时更新,为我国环境监测和生态保护提供数据源;2016年,将立足秦皇岛,投资几十亿元建设京津冀最大的航空航天产业园,目前,项目土地规划已完成。
  
  6月的数谷翔园,绿意盎然,蝶飞花香。
  
  6月8日上午,河北第一条汽车电子封装测试专用产线在数谷翔园一号楼正式运行,它填补了我国汽车电子领域的多项空白。该项目的投产运行,将极大完善秦皇岛市汽车配件产业链条,对当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将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技术成果成功转化离不开三个要素,一是政府的支持,二是一个好的承接企业,三是先进成熟的技术。这三点,我们在秦皇岛开发区都实现了!”中科院半导体所所长、中科院院士李树森兴奋地说。
  
  截至目前,该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已引进中科院遥感所、地理所、自动化所、过程所等12家科研院所的19个项目,成立了16个实体企业和3个所企共建平台,促成多家企业与中科院开展技术与项目合作。与此同时,聚集了指导基地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升级的中科院专家百余人,树立了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合作的新典范。他们以“科技研发在北京,生产推广在河北”的方式,创造并拓展着国内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的崭新空间。中科遥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和中科资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分别承担建立的两个院士工作站,使秦皇岛开发区院士工作站总量达到了8家。3年间,促成多家企业与中科院开展技术与项目合作,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同时聚集指导基地发展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升级的中科院专家已达百余人,中科院的项目成果转化率达到了90%以上。
  
  “你绝对想象不到,在我们这个建筑面积不到6000平方米的区域里,竟然有中科院的35位博士、11位研究员集中在这里办公,这样的高科技人才分布在全国各大科研院所也很少见!”开发区科技局副局长苗建光兴奋地向笔者介绍。
  
  秦皇岛版“中关村创业大街”落地生根
  
  在秦皇岛开发区科技大厦北侧的12号科技标准厂房,“U”字型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简洁的灰白色外墙、充满活力的淡绿色内饰、浓重色彩的墙面装饰画,这里就是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e谷创想空间”。
  
  “这么快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和中关村一样的创业服务和氛围,实现我们80后、90后的创业梦,真想不到啊!”秦皇岛丹鹿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鹏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一年前,准备投身创业的李鹏来到了北京中关村创业大街,无数的创业者、数不尽的创业资源、想象不到的创业服务……让李鹏这个土生土长的秦皇岛人心生向往:“要是秦皇岛也有这么个地方就好了!”
  
  回到秦皇岛,他在网上搜索办公区时偶然发现,e谷创想空间似乎与他在中关村创业大街上看到的孵化器异曲同工。如今,李鹏和他创办的丹鹿科技已经搬进了e谷创想空间。
  
  “在这里,早期创业者能够享受房租优惠、路演厅等公共服务空间、创业导师培训、投资人资源等一系列服务。”e谷创想空间负责人、秦皇岛漫游世纪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关耀渠介绍说。
  
  李鹏的理想能够在家门口实现,源于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的建立。
  
  一年前,一个是拥有着“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发祥地的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个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纽带把两家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2014年5月11日,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数谷大厦正式挂牌,成为河北对接京津的首个综合性高科技园区,也是中关村海淀园在京外落地的首个“分店”,千方科技、碧水源有限公司、闪联信息技术、清控科创、漫游世纪等6家企业成为入驻秦皇岛分园的首批企业。
  
  e谷创想空间是北京漫游世纪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今年8月创办的,通过引进中关村“人才+资本+服务”的孵化运营模式,在新兴信息服务、文化创意、信息网络、高端软件、先进环保等产业方面为入孵创新创业者提供全程“中关村式”服务。力争3至5年内打造100家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小微科技型企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使这里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发源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地。
  
  截至今年5月,e谷创想空间已和包括李鹏的丹鹿科技在内的52家企业签署入孵协议,并全部投入运营,带动近千名青年人投身创新创业大潮。
  
  来自北京中关村的北京千方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将自主研发的智能终端系统应用在了秦皇岛3000多辆出租车上。“这得益于秦皇岛主动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将我们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纳入政府采购名录。”副总经理贺经鹏说,过去他们研发在北京、生产在深圳,未来,他们将把北方的生产放在秦皇岛,在这里打造智能交通系统北方数据中心,建设智能交通设备产业基地。
  
  在秦皇岛市一个小区的地下车库,北京京溪友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永强指着立柱上的一个绿色小盒子告诉笔者,去年7月,他带着几个人的创业小分队来到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现在产品已在秦皇岛多个小区使用,人均创收超过100万元。
  
  “这个项目进行得这么顺利,多亏了秦皇岛整合当地市场资源,促进分园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让我们走好开拓新市场的第一步。”周永强说。
  
  行走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处处可见北京中关村的影子——来自中关村的人,来自中关村的企业,来自中关村的模式。“很快,中关村的模式将在秦皇岛落地生根。”秦皇岛开发区管委主任苏景文表示,将从“根”上将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复制到秦皇岛,使之成为渤海湾科技增长极上自我创新、自我发展的“播种机”。
  
  目前,两地政府积极探讨政策方面的差异,希望借助分园这个平台,将中关村的产业扶持、分工激励、科技成果转化、税收激励、金融等方面政策延伸到分园,让分园与海淀园的企业享受平等待遇,让高端人才“引进来、留得住”。
  
  以政策“洼地” 构筑人才“高地”
  
  对接京津,引进科技高端资源,招才引智是关键。秦皇岛开发区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增强人才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发挥人才作用为根本,实现了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与开发区发展潜力的有效叠加。
  
  依托京津高校智力资源打造产学研高地。2014年,清华大学秦皇岛智能装备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天津大学秦皇岛环保研究院相继落户开发区。开发区重点组织区内相关产业的科技型企业与高校研究院对接,建立完善校企产学研合作渠道,加快高校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清华大学在新能源、智能健康等领域已经有了很多成熟技术,利用这些技术在这里创办公司、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这都是我们的产学结合的发展理念。”清华大学秦皇岛智能装备研究院副院长傅志斌说。经过沟通,研究院已和开发区内的中信戴卡、戴卡美铝等企业建立了技术合作联系。
  
  工业生物技术是北京化工大学环渤海生物产业研究院的重点发展方向,这项技术将生物资源转化为生产当中可利用的能源,以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据负责人王斌介绍,餐厨垃圾就地处理,每天处理量在0.5吨左右,经处理后将原有垃圾转化为油脂、沼气、有机肥料等,这就在处理餐厨垃圾的同时得到了清洁能源。
  
  天津大学秦皇岛环保研究院副院长栗勇田是天津大学毕业的博士生。他对秦皇岛的发展有着独到的见解。
  
  “秦皇岛是一个沿海城市,改善水质和生态修复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沿海地区是比较缺水的区域,如何把雨水留住而不直接注入大海是我们能够‘开源’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很多工厂都有污水处理装置,遗憾的是处理后的水并没有加以利用而是直接排放了。如果在环卫、绿化用水中使用这部分水,就又省了一部分净水!”
  
  加大专项扶持力度,落实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其团队的资金扶持。研究出台《秦皇岛开发区关于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办法》《秦皇岛开发区鼓励人才来区创新创业的暂行办法》, 2013年,对长胜农业、康泰医学等15家优秀创新企业和10名技术创新先进个人给予了总额1700万元的资金扶持。2014年,区内2家高科技企业获得“巨人计划”创新创业人才及领军人物奖励,7家企业获得“省百名科技型民营企业家”奖励。其中,秦皇岛中科百捷电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重点转化项目——建筑能耗感知和优化系统已获得秦皇岛开发区扶持专项资金400万元,并在开发区数谷大厦实际应用,使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大厦每年节电60万度,减少煤耗192吨,减少碳排放量500吨。
  
  为推动与中科院合作能够取得实效,秦皇岛开发区于2012年底出台了《中科院数据产业研发转化基地扶持资金管理办法》,并落实到位1500万元扶持资金。2013年底,修订出台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扶持秦皇岛(中科院)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项目的暂行规定》,在“十二五”期间,设立5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和600万元的人才奖励资金,专门用于对中科院相关项目的奖励和扶持。
  
  强化人才服务保障。2014年5月,清华大学国家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研究院与秦皇岛开发区共建人才发展合作项目,主要围绕人才培训和人才储备,搭建跨区域人才供应与需求管理、跨业剩余资源再利用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目前,项目将与30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服务1000多家企业,人才存储量达到2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不断完善人才服务内容,为引进人才在职称评聘、户口档案落地、社会保险、子女入学、家属就业、医疗服务、住房等多类生活需求方面提供服务。并且对引进的特需、关键人才,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特殊支持政策,努力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保驾护航,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地。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趋势日益凸显,京津冀三地已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等方面产生更多流动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开发区在推进承接京津产业和人才转移工作中创新路径,寻求错位发展,探索地区竞相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助力环渤海地区向着更具科技创新活力,更为绿色高端持久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