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开区:优化产业版图 打造绿色之城
来源:未知 日期:2015-10-28 点击:次
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下,经济增长的速度取决于新旧动力的转换进度。作为安徽首个年度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的开发区,今年以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经济运行在快速增长的轨道上:1~8月份,该区新兴产业增速高达近30%,拉动该区规上工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提升产业素质,改造产业版图,从理念、生产、管理、开放方面全面转型,这是合肥经开区近年来矢志探索的道路。”合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杨伟说,该区之所以保持经济运行持续较快发展势头,正是得益于持续推进产业调整,积极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全区的产业格局和竞争力得到新的提升。

产业集聚增强转型动力
整治提升“低小散”块状行业,促进优势产业集聚能更好地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也成为合肥经开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必然选择。
2014年,合肥经开区家电电子产业产值达1045.3亿元,成为该区首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家电第一区”。特别是冰箱这块,2014年该区生产冰箱1457.2万台,产量占全国20%。作为中国家电品牌最为集中、发展速度最快的制造基地,该区集聚了海尔工业园、美菱工业园、长虹工业园、美的冰箱工业园、晶弘冰箱基地等诸多家电巨头,并成为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家电)。
在合肥经开区,很多家电配套厂家就是一个生产车间,每家只做一道工序或只做一个配件,形成越来越细的专业分工。在晶弘冰箱这种上规模的整机企业里,光为其做配套的协作厂就有数百家,有几家配件厂干脆就在晶弘厂区内一角设立车间,以减少物流。这些企业间呈现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市场化联动、社会化协作”的基本特征。目前,该区多种家电产品90%以上的部件都可以在合肥实现就近配套、就地取材,采购成本特别是其中的运输成本极低,低到任何一个企业自己生产都不如从外部采购。
目前,合肥经开区正以建设“中国家电之都”、“国家绿色智能家电研发生产基地”“全球家电制造中心”为目标,着力发展绿色环保型、高效节能型、信息智能型和个性化家电产品。
同样,该区以大项目带动为契机,促进发展要素加速聚集,营造“项目—产业——基地”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推动了电子信息产业在该区的集聚壮大。
7月份,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了最新一期世界500强排行榜,来自中国的联想相较去年排名上升了55位至231位,超过了可口可乐、联邦快递、高盛等久负盛名的大公司。联想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得益于3年前才投产的联宝电子合肥公司的“强势助阵”:这个联想旗下的最大笔记本制造基地在2014财年生产笔记本电脑超过2000万台套,工业产值达到486亿元,成为全球PC产量第一大制造基地。
受合肥联宝在短短3年内快速崛起的带动,电子信息产业不仅成为合肥市发展最迅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成为全省工业经济中增长最快的突出亮点:2014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461.9亿元,增长43.8%,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13.8%,居40个工业大类行业之首。
这样一个蔚为壮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的崛起,最初仅源于一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招商成果:2009年,合肥经开区将联想的笔记电脑电源供应商——航嘉电子吸引至该区落户。“当时,正值全球金融海啸过后,国家大力提倡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肥经开区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加大了相关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合肥经开区招商一局局长吴文利说,从上游供应链条突破后,合肥经开区于2011年正式与联想签约,2012年合肥联宝电子顺利投产,并于去年迅速突破年产2000万台大关,由此也进一步加速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的集聚,目前已经有20多家联宝配套企业入驻合肥,涉及到笔记本、信息安全等多个领域,总投资额超过50亿元。
“我们最突出的体会就是,促进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必须要瞄准产业方向,顺应发展规律,以培育和引进项目突破产业链关键环节,集聚更多产业项目,壮大产业规模,营造产业要素加速集聚的良好环境和生态,进而加快产业基地的整体崛起。”杨伟表示,“项目—产业—基地”的良性互动,让该区打造出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全国最大的冰箱生产基地、全球重要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叉车、挖掘机、轮胎和液压机床制造基地……
这条行之有效的产业集聚路径,助力合肥经开区在“十二五”期间有效改造了该区的产业版图: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住宅产业化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工业产值保持20%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而传统产业占比5年间下降10多个百分点。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一流的设备,二流的产品,三流的价格”,这是曾经的中国制造业之痛。这一现象正在合肥经开区扭转,很多制造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正在该区屡屡突破。9月底,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6号”一次性将20颗卫星送入太空。超大的燃料贮箱为新一代运载火箭提供了超强动力,而制造这样的燃料箱离不开总部位于合肥经开区的合锻机床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世界首创的“15000吨双动充液拉深液压机”。还有领先全国的江淮汽车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晶弘冰箱的“瞬冷冻”技术、合力叉车的“基于PDM的4C集成技术产品研发系统”……一系列达到国内外最新水准的技术和研发成果,正在引领合肥经开区不断加快建设“制造强区”的步伐。
技术创新是产业持续发展和实现质量型增长的源动力,面对经济发展新形势,为推动该区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近几年来,合肥经开区出台产业发展“4+5”系列政策,对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两化”融合、人才引进、上市融资、信息消费等进行引导,推动企业加快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优势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不断提升制造业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家电走向智能家电、传统装备走向智能装备、传统能源汽车走向新能源汽车。目前,该区现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4家,占安徽全省的1/3。
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平台培育。目前,该区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医药、住宅产业化四大新兴产业已初具规模,显现强劲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该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61.4%。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68亿元,同比增长19%,占合肥市的36.9%。“合肥经开区作为工业经济集聚区,更要坚持需求导向,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增长点。”杨伟表示,基于这一谋划,近年来,该区正在抓紧改造提升和新建一批研发平台,以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企业,加快把新技术、新应用、新成果培育转化为新产品、新企业、新产业。
今年3月22日,清华启迪科技城在南艳湖畔正式启动。这是一座以科研孵化与成果转化为主体功能的国家级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计划总投资110亿元。建成后,预计引进500家左右企业入驻。
如今,在合肥经开区,不再仅仅通过引进一个个创新型企业来提高创新比重,而是通过政策制定、环境营造、市场运作,引进专业创新平台、专业创新机构来捕捉创新,集聚创新,放大创新乘数效应,这是该区在推进创新型开发区建设上的大胆实践。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东湖高新(合肥)科创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创新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大学城产学研对接平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创新要素加速集聚:1~7月份,该区企业申请发明专利、授权发明专利分别增长115%、142%。创新能力的提升,让合肥经开区不断巩固和扩大着在中西部地区开发区中的领跑优势。
在装修一新的莲花电商园,运营商杨青表示,目前入驻的电商企业已有近十家,企业占地面积不大,但成长性很好。这样的创新创业平台,在该区还有四家。
对外开放融入“一带一路”
地处中西部腹地,合肥经开区无疑属开放“末端”。但用开放的眼光重新审视,又是另外一个“世界”:它是“一带一路”战略重要节点城市的产业集中区,按照国家建设长江经济带规划,安徽整体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合肥是与杭州、南京并列的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三大副中心之一,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国家要求合肥未来的角色是国际大都市。
有着地缘优势的外因,凭借着“充当体制改革试验基地”这个巨大的制度优势内因,目前该区共引进项目1680个,其中外资项目384个,实际利用外资47.3亿美元;内资项目1296个,累计投资总额1644亿元。28家世界五百强在经开区投资31家企业;拥有日立、尼普洛、花王等知名日资企业37家,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日资企业集聚地和台资企业首选地。它以仅占合肥市0.6%面积的土地,贡献了全市近25%的GDP和34%的工业产值。
8月19日,该区开通了特需班列,300多吨区内货物以一站直达的方式从该区铁路货场驶向上海北郊站,形成一条货物运输新通道。规划中,该线路还将延伸至该区南部的派河港,为货物的水铁联运提供了便利。今后,该区生产的笔记本电脑、家电、轮胎和日用品等产品将无需中转,直接在区内完成生产、运输环节,源源不断地进入全球市场。
合肥经开区要以开放来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的主阵地和长江经济带新兴产业的新地标。讲对外开放,就是三件事。一是大通道;二是大通关;三是大平台。有了这三样,发展开放型经济,才有前提。而目前,合肥经开区有合肥唯一的一类口岸(新桥国际机场),全国排名第六的出口加工区,正在建设B保物流、进境水果口岸的空港经济示范区,有水运港……今年4月份安徽省政府下发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实施意见的2015年工作要点中,与该区相关的交通、产业、开放平台等内容多达14条。这些联动的开放平台,让合肥经开,直面世界。
独特的开放平台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项目眼光。今年上半年,该区吸引合同外资量增长2.4倍,总量占全市的30.3%。完成进出口额32.8亿美元,占全市的33.8%。该区对外开放主平台——空港经济示范区签署的建设合同已达到15亿元。
低碳发展国家生态园区
日前,在国家工信部、发改委共同批复的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实施方案名单中,合肥经开区榜上有名。国内上榜的一共39家,安徽省内仅有2家。这是该区继获准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之后的又一生态殊荣。此次试点方案的获批,让合肥经开区在发展低碳工业道路上再一次走到全国前头。“创新发展理念、建设模式和管理方式,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合肥经开区降低能耗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创建低碳工业园区的重要抓手。”据该区经贸局副局长甄长玉介绍。2014年,合肥经开区万元GDP能耗为0.222吨标煤,远低于全国万元GDP能耗0.5吨标煤的水平。
合肥经开区东部的南艳湖波光粼粼,环境优美,湖的东北角上,一块800多亩的土地已经闲置了多年,其间,一拨又一拨房地产商前来洽谈开发,却一次又一次被经开区管委会婉拒。今年9月17日,以启迪科技园为代表的南艳湖高科技研发基地一期正式开工建设,将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基地、科技创新型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以及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安徽启迪总经理査飞介绍:“未来,这里将集清华科技园20年之大成,复制叠加清华科技园和中关村的成功运行模式,呈现出一个繁华如‘清明上河图’式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汇聚的热闹景象。”“园区低碳建设,我们要两手抓。一手抓招商,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在源头控制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一手抓改造,针对主导产业,大力开展低碳化改造,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三赢。”甄长玉介绍。
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中,很多企业都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直接排放,不仅对环境产生污染,更是一种水资源浪费,而在合肥太古可口可乐公司却是另一种做法。这个公司先后投入600余万元,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改造,将生产中产生的废水经过杀菌、净化、精滤等多重深度处理,形成了达到国家标准的城市杂用水(即中水)。目前,该企业不仅实现了中水自用,更是提供给周边企业免费使用。目前,经开区几十家大中型企业均已普及这一技术。
如今,众多区内企业提升低碳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世界知名企业联合利华公司,投资800余万元建设了以生物质(秸秆)为燃料的热风炉;佳通轮胎公司投资150万元,建设了中水回用项目,每年可节约13.2万吨的自来水用量;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全省最大面积光伏电站停车场,该停车场平均每年可提供约80万度的绿色电能;江淮纳威司达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工业厂房地源热泵系统……
一系列的举措,带来显著的变化,园区单位万元GDP能耗持续降低,2015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0.1887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9.68%。“一座产业低碳化、能源低碳化、管理低碳化、基础设施低碳化‘四位一体’的国家低碳示范工业园区将会矗立起来,探索出一条经济与生态‘并蒂开花’的新型工业化之路,树立起生态工业的‘样板’。”杨伟表示。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