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南宁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06-27 点击:

“十四五”时期,是南宁高新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南宁高新区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积极抢抓国家、广西和南宁市政策赋能高新区的发展契机,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突出做好“产业融入”和“创新引领”两篇文章,在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和新时代南宁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奋勇争先。

 

南宁高新区聚焦全区产业发展实况,通过推动基础设施、营商环境、法制环境等软硬件的提升,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引导区内各产业实现规模化与集群化,利用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与技术外溢效应,实现降本增效,稳步提升各产业的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和牢固支撑。

 

南宁高新区发展概况

 

南宁高新区于1988年成立,1992年成为国家高新区,2012年被批准为广西首个副厅级高新区,高新区先后获得“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称谓。南宁高新区根据不同片区发展规程、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积极优化构建“一核一带四区”的空间发展格局。近年来,南宁高新区把握发展机遇,形成了区位、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发展优势,成为吸引国内外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的投资热土。

 

在产业发展方面,南宁高新区通过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为主导,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产业为生力军的产业体系。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

 

南宁高新区近年来持续推动各产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产业业态创新、国际化发展等层面寻求突破,推进产业战略性、结构性、创新性调整,辐射带动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在保持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坚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围绕新兴产业需求,聚焦重点环节和领域,着力破除机制体制障碍和制约,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生态升级,实现园区规模与效益的双向提升。

 

南宁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南宁高新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施行产能培育、创新激励、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的支撑,为各产业和企业的蓬勃发展施加推力。借助南宁高新区2017年至2022年火炬统计数据,分析南宁高新区各产业集群当前发展阶段及总体情况。

 

(一)集群规模和效益增长显著

 

从2017年至2022年,南宁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双双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数量由2017年的224家增长到2022年的460家,年平均增长15.48%。截至2022年,南宁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661.44亿元、1055.92亿元、24.36亿元和27.23 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企业数量由2017年的134家增长到2022年的188家,年平均增长7.01%。截至2022年,南宁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171.13亿元、176.28亿元、4.59亿元和5.26亿元。

 

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的企业数量由2017年的188家增长到2022年的191家。截至2022年,南宁高新区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225.45亿元、274.78亿元、26.96亿元和28.86亿元。

 

以2017年成立的某企业为例,其主营业务为信息咨询服务,2022年营业成本0.57亿元较2018年的0.39亿元实现年均增长9.95%,同时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0.91亿元,较2018年的0.58亿元实现年均增长11.92%,已显著高于其营业成本增速,依托产业集群化所带来的降本增效作用得以体现。

 

(二)集群呈现根深枝茂新势态

 

2022年南宁高新区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有46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20家,较2017年的113家实现年均增长23.14%。企业正着力面向智能制造、自动驾驶、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场景验证平台的开发应用进军,并积极参与国家5G技术试验,开展5G+智慧医疗、5G+智能制造、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探究,企业研发费用支出逐年增加,由2017年的7.07亿元增长至21.72亿元,实现年均增长25.17%;同时资金来源为政府补贴的占比由3.5%下降至1.1%并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企业已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发展自生力日益雄厚。

 

2022年南宁高新区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企业有18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27家,较2017年的57家实现年均增长17.38%。企业人才储备日益丰厚,2022年研究开发人员合计人数达3304人,较2017年的2716人实现年均增长4.0%;专业技术人员达3401人,较2017年的3099人实现年均增长1.88%。企业研发费用支出逐年增加,研发费用支出合计13.63亿元,较2017年的5.58亿元实现年均增长19.56%。伴随着人才储备与研发投入的增加,产业发展进入由“制造”向“智造”的迈步,企业2022年期末拥有有效专利数达3292件,较2017年的1693件实现年均增长14.22%。

 

2022年南宁高新区内生命健康产业的企业有191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31家,较2017年的78家实现年均增长10.93%。企业研发费用支出逐年增加,研发费用支出合计8.23亿元,较2017年的7.14亿元实现年均增长2.88%。当前产业集群发展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显著,企业2022年期末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项数共95项,较2017年的32项实现年均增长24.31%。由此带来的好处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企业产品销售收入逐年提升的同时,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由2017年的120.3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32.83亿元,年均增长2.0%;2022年出口总额达19.38亿元,较2017年的15.79亿元实现年均增长4.18%,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也由2017年的2.01亿元增长至7.67亿元,出口总额增长显著。

 

(三)集群的支柱作用与生力军

 

三大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为南宁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保障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是近年来南宁高新区得以应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稳步增长的三大重要支柱。

 

2022年,南宁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49.59亿元、营业收入3175.68 亿元、利润总额146.88亿元,其中三大产业合计的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1058.02亿元、1506.97 亿元、61.36亿元,分别占比84.7%、47.5%、41.8%。产品销售收入方面,南宁高新区2022年产品销售收入2203.75亿元,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1237.65亿元,其中三大产业合计的产品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161.27亿元、573.27亿元,分别占高新区的52.7%、46.3%。出口方面,南宁高新区2022年出口总额515.24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194.04亿元,其中三大产业合计的出口总额、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分别为509.46亿元、191.29亿元,分别占高新区的98.9%、98.6%。社会贡献方面,南宁高新区2022年从业人员平均数为182130人,吸纳应届毕业生3496人,实际上缴税费74.33亿元,发放劳动者报酬229.97亿元,其中三大产业合计的从业人员平均数、吸纳应届毕业生、实际上缴税费、发放劳动者报酬分别为94164人、1689 人、22.58亿元、101.27亿元,分别占比51.7%、48.3%、30.4%、44.0%。

 

通过比对分析,新材料产业已渐成规模,发展成效显著,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9.56亿元、营业收入120.48亿元、利润总额5.2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94.04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68.33亿元;出口总额1.83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0.96亿元。结合其规模、经济效益发展态势来看,已初步具备成为第四大产业支柱的客观条件,这意味着南宁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即将进入更多支撑、更多自驱力的新格局、新阶段。

 

南宁高新区发展动因分析

 

(一)坚持党的领导,持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南宁高新区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党的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一是进一步优化高新区管委会管理体制,重点强化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职能设置和职能配置优化协同高效,合理配置内设机构职能。二是充分利用高新区被自治区政府确定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的机会,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

 

(二)实事求是的工作策略

 

1.围绕经济指标稳中有进抓产业升级

 

一是紧盯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帮助企业解决好用工、融资、物流等生产瓶颈问题,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持续稳定,切实抓好工业实体经济发展;培育工业品牌企业,扶持引导博世科、田园生化等企业,打造一批“高新制造”工业知名品牌。

 

二是重点抓好传统产业向新主导产业转型,帮助企业转型,向产业链上游提升档次,同时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和互动发展。

 

三是通过加大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围绕产业链条延伸、提升、渗透、创新来展开,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2.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抓创新支撑。

 

一是重点实施南宁·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加强与中关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对接,推动中以水肥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落地,深化南宁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南宁高新区双创云平台,探索建立共享资源、互惠合作的新机制。

 

 

 

二是强化南宁创客城等创新载体建设,培育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支撑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运用好高新区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发挥其在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加快产学研创新步伐,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3.围绕发展开放型经济抓开放合作。

 

一是在规划部署上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融入“一带一路”、中国—东盟合作等开放战略,提升跨国、跨区域集聚整合创新资源能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健全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是重点建设中国(南宁)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核心区。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南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进一步完善园区软硬件环境配套建设;加快推进跨境电商保税仓项目建设,鼓励引导企业通过综试区线上平台出口,扩大贸易规模。

 

三是进一步完善交通体系和服务配套设施,鼓励加贸龙头企业扩能增产,打造广西加工贸易产业集聚新高地;加快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项目建设,争取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中把握主动。

 

4.围绕提高固投完成率抓项目建设。

 

一是持续完善基础项目配套。重点实施南宁·中关村科技园一期建设,加快完善科技园内各项基础设施和重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持续推进南宁综保区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体系和服务配套设施。

 

二是致力解决项目建设瓶颈问题。切实把土地要素支撑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大攻坚力度,强化用地保障,切实提高项目供地率。继续加大力度完善园区“五通一平”等设施建设。

 

5.围绕建链补链强链打造集群抓产业招商。

 

一是实行领导班子服务招商项目制度,同时继续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门招商公司团队力量,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建设。

 

二是重点依托南宁·中关村科技园、南宁综保区两个载体,重点引进三大主导产业相关企业,强化产业链招商。

 

6.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抓精准服务。

 

一是着力优化投资项目流程,进一步加快压减各类审批服务事项办理时限、精简办理环节、减少材料数量,提高审批效率。

 

二是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特别是落实好各项降本减负政策,加大“六稳”政策落实力度,及时兑现各项承诺。切实减轻企业各项税费负担,着力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障碍。

 

三是集中整治营商环境突出问题,建立未受理事项跟踪服务制度,健全办结事项跟踪回访机制,努力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园区发展环境,着力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三)发扬优越的区位条件

 

1.良好的产业基础。

 

南宁高新区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了集研发、制造、物流为一体的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引进了浪潮集团、瑞声科技、歌尔股份、世纪联合、丰达电机等服务器、电声及移动电子终端产品制造企业纷纷入驻园区,百亿电子信息产业园初步形成。生命健康方面,引进了培力药业和巨星科技等生物医药制造企业、九州通和大参林等医药物流企业以及壮博生物和金域检测等研发检测企业。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引进了博世科、柯瑞机械、八菱科技、燎旺车灯、玉柴专汽等装备制造企业及相关科研检测单位。

 

2.充分的人才及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辖区内有广西大学等37所大中专院校,25家院士工作站,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专以上科技人才及科研人员超过12万人。拥有国家认可实验室、自治区级以上技术中心超百家。南宁高新区积极探索与本地高校联合建设创新创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助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造就一批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

 

3.特有的综保区对外开放平台。

 

南宁综保区已建成0.89平方公里海关特殊监管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部分区域纳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规划范围。规划面积4000多亩的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是广西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点项目。南宁综保区引进了一家拥有大湄公河次区域直通车牌照的跨境公路运输公司,现已开通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的国际道路直通运输线路,货物运输可实现不换车过境。实现了以南宁为窗口辐射东盟,链接珠三角、长三角电子工业集群,为南宁成为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奠定了基础。

 

4.良好的基础设施及生活配套。

 

南宁高新区坚持以人为本,以国际化水平为标准,以生态型园区为根本,以智慧型城市为追求,注重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园区承载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辖区新增中小学5所,新增公办幼儿园6所;新增义务教育小学学位17640个、中学学位3900个、幼儿园学位2186个,基础教育条件得以持续改善。心圩卫生院交由市第八人民医院实行整体托管,为辖区群众提供二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辖区内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可以为企业员工家庭提供住宿、休闲娱乐及优质医疗、教育资源。

 

5.完善的精准服务体系。

 

南宁高新区近年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高新区一站式审批大厅设立了70余个审批窗口,可高效受理和办结工商税务、工程建设及社会事务审批事项。同时南宁高新区持续强化各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创建“网格化+智能化”社会治理新模式。以政务数据“聚通用”为抓手,不断整合归集政务数据、视频监控数据,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深化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6.投资优惠政策叠加优势。

 

入驻南宁高新区的企业,可叠加享受西部大开发、北部湾经济区、自贸试验区等国家、自治区、南宁市以及南宁高新区出台的税收、人才以及针对制造业、服务业、数字经济等全方位的优惠政策。

 

南宁高新区未来发展建议

 

(一)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与支撑

 

1.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

 

要坚持强化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高新区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南宁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园及南宁综保区加贸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推动跨境电商、智慧物流、科创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2.建设新型创业载体,优化创业孵化链条。

 

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依托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南宁创客城、南宁市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中盟科技园、申能达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一批众创空间及孵化器,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创新孵化体系,全面提升创业载体的数量和质量,支持推广创业苗圃、大学生创业中心、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器业态入驻,建设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投资与孵化相结合的创业孵化体系。

 

3.创新对外招商模式,制定特色招商政策。

 

以RCEP签署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力度,继续优化产业布局,吸引东盟大数据、物流贸易等产业落地。依托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的土地、产业、人才、税收等政策,创新招商模式,降低制度性成本。以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际会议为桥梁,推动中国与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在多个领域的对接合作,主动招引东盟国家的企业入驻高新区。制定有高新区特色的产业招商政策,重点吸引能够对高新区骨干企业形成补链的企业。争取区湾办和区商务厅支持,实现与一线口岸城市贸易信息共享,重点联系钦州、防城港、凭祥市,通过口岸贸易招商加工制造型企业入区。

 

4.畅通国际陆海新通道,加快重点枢纽建设。

 

畅通国际大通道,支持高新区与中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完善合作机制。以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等物流园区为核心,提升综合配送能力,打造成为面向东盟和服务西南地区成本低、效率高、服务优的国际物流新高地,实现物流资源整合和高效匹配。

 

加快推进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开发建设。按照南宁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总体部署,将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打造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枢纽节点和示范性项目。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的资源优势,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西移和西部地区面向东盟市场的产业南迁,与广西自贸区、临空经济区等重要节点形成资源互补、协同发展格局,建设国际陆海新通道上中新合作的智慧物流供应链平台,面向东盟、“一带一路”和RCEP国家贸易流通交互信息平台及国际物流多式联运重要节点。

 

(二)加大服务各企业的广度与力度

 

1.增强土地要素支撑。

 

一是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工业用地占比;二是坚持园区土地应征应储、成片开发;三是实施弹性年限出让等多种配置工业用地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四是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及闲置低效用地,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五是创新标准厂房建设模式,推广建设多层标准厂房。

 

2.推动企业互助互补。

 

一是组织产业发展论坛,分享先进经验,解决共性难题,携手夯实发展的基础;二是推进产业内技术交流,帮助企业间牵线搭桥,尤其是鼓励大企业在技术、经验方面对小企业、老企业进行指导,加快产业集群内部的结构优化调整,共同打造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三是发起外贸组团,由核心企业、龙头企业作为招牌,打通国外贸易渠道,其余企业作为补充,组团抢占国际市场份额,让产业集群的发展更深入参与到东盟、“一带一路”及RCEP国家贸易中。

 

3.加大科技创新激励。

 

一是重点支持科技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促进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持续、大量涌现,着力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二是增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帮助企业更快收获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果实,例如建立科创积分制度,企业开展科创获取积分,可用积分兑换相应的科技公共服务,或增设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区域性比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的同时给予企业切实的激励;三是推行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渠道,高效促进知识产权运用与转化,充分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同时做好风险保障措施,为产业集群激活新引擎、开拓新市场。

(作者单位:南宁高新区科技创新局)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南宁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分析

2024-06-27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十四五”时期,是南宁高新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南宁高新区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坚持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积极抢抓国家、广西和南宁市政策赋能高新区的发展契机,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突出做好“产业融入”和“创新引领”两篇文章,在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和新时代南宁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奋勇争先。

 

南宁高新区聚焦全区产业发展实况,通过推动基础设施、营商环境、法制环境等软硬件的提升,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引导区内各产业实现规模化与集群化,利用产业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与技术外溢效应,实现降本增效,稳步提升各产业的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和牢固支撑。

 

南宁高新区发展概况

 

南宁高新区于1988年成立,1992年成为国家高新区,2012年被批准为广西首个副厅级高新区,高新区先后获得“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称谓。南宁高新区根据不同片区发展规程、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积极优化构建“一核一带四区”的空间发展格局。近年来,南宁高新区把握发展机遇,形成了区位、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发展优势,成为吸引国内外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的投资热土。

 

在产业发展方面,南宁高新区通过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为主导,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产业为生力军的产业体系。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

 

南宁高新区近年来持续推动各产业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产业业态创新、国际化发展等层面寻求突破,推进产业战略性、结构性、创新性调整,辐射带动全区创新驱动发展。在保持经济总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坚持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围绕新兴产业需求,聚焦重点环节和领域,着力破除机制体制障碍和制约,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生态升级,实现园区规模与效益的双向提升。

 

南宁高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南宁高新区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产业集群施行产能培育、创新激励、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的支撑,为各产业和企业的蓬勃发展施加推力。借助南宁高新区2017年至2022年火炬统计数据,分析南宁高新区各产业集群当前发展阶段及总体情况。

 

(一)集群规模和效益增长显著

 

从2017年至2022年,南宁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双双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数量由2017年的224家增长到2022年的460家,年平均增长15.48%。截至2022年,南宁高新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661.44亿元、1055.92亿元、24.36亿元和27.23 亿元。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的企业数量由2017年的134家增长到2022年的188家,年平均增长7.01%。截至2022年,南宁高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171.13亿元、176.28亿元、4.59亿元和5.26亿元。

 

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的企业数量由2017年的188家增长到2022年的191家。截至2022年,南宁高新区生命健康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达到225.45亿元、274.78亿元、26.96亿元和28.86亿元。

 

以2017年成立的某企业为例,其主营业务为信息咨询服务,2022年营业成本0.57亿元较2018年的0.39亿元实现年均增长9.95%,同时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0.91亿元,较2018年的0.58亿元实现年均增长11.92%,已显著高于其营业成本增速,依托产业集群化所带来的降本增效作用得以体现。

 

(二)集群呈现根深枝茂新势态

 

2022年南宁高新区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有46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20家,较2017年的113家实现年均增长23.14%。企业正着力面向智能制造、自动驾驶、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场景验证平台的开发应用进军,并积极参与国家5G技术试验,开展5G+智慧医疗、5G+智能制造、5G+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技术探究,企业研发费用支出逐年增加,由2017年的7.07亿元增长至21.72亿元,实现年均增长25.17%;同时资金来源为政府补贴的占比由3.5%下降至1.1%并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企业已具备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发展自生力日益雄厚。

 

2022年南宁高新区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企业有188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27家,较2017年的57家实现年均增长17.38%。企业人才储备日益丰厚,2022年研究开发人员合计人数达3304人,较2017年的2716人实现年均增长4.0%;专业技术人员达3401人,较2017年的3099人实现年均增长1.88%。企业研发费用支出逐年增加,研发费用支出合计13.63亿元,较2017年的5.58亿元实现年均增长19.56%。伴随着人才储备与研发投入的增加,产业发展进入由“制造”向“智造”的迈步,企业2022年期末拥有有效专利数达3292件,较2017年的1693件实现年均增长14.22%。

 

2022年南宁高新区内生命健康产业的企业有191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31家,较2017年的78家实现年均增长10.93%。企业研发费用支出逐年增加,研发费用支出合计8.23亿元,较2017年的7.14亿元实现年均增长2.88%。当前产业集群发展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显著,企业2022年期末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项数共95项,较2017年的32项实现年均增长24.31%。由此带来的好处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企业产品销售收入逐年提升的同时,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由2017年的120.3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132.83亿元,年均增长2.0%;2022年出口总额达19.38亿元,较2017年的15.79亿元实现年均增长4.18%,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也由2017年的2.01亿元增长至7.67亿元,出口总额增长显著。

 

(三)集群的支柱作用与生力军

 

三大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为南宁高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保障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持,是近年来南宁高新区得以应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保持稳步增长的三大重要支柱。

 

2022年,南宁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249.59亿元、营业收入3175.68 亿元、利润总额146.88亿元,其中三大产业合计的工业总产值、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1058.02亿元、1506.97 亿元、61.36亿元,分别占比84.7%、47.5%、41.8%。产品销售收入方面,南宁高新区2022年产品销售收入2203.75亿元,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1237.65亿元,其中三大产业合计的产品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161.27亿元、573.27亿元,分别占高新区的52.7%、46.3%。出口方面,南宁高新区2022年出口总额515.24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194.04亿元,其中三大产业合计的出口总额、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分别为509.46亿元、191.29亿元,分别占高新区的98.9%、98.6%。社会贡献方面,南宁高新区2022年从业人员平均数为182130人,吸纳应届毕业生3496人,实际上缴税费74.33亿元,发放劳动者报酬229.97亿元,其中三大产业合计的从业人员平均数、吸纳应届毕业生、实际上缴税费、发放劳动者报酬分别为94164人、1689 人、22.58亿元、101.27亿元,分别占比51.7%、48.3%、30.4%、44.0%。

 

通过比对分析,新材料产业已渐成规模,发展成效显著,202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99.56亿元、营业收入120.48亿元、利润总额5.27亿元,产品销售收入94.04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68.33亿元;出口总额1.83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0.96亿元。结合其规模、经济效益发展态势来看,已初步具备成为第四大产业支柱的客观条件,这意味着南宁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即将进入更多支撑、更多自驱力的新格局、新阶段。

 

南宁高新区发展动因分析

 

(一)坚持党的领导,持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南宁高新区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刻把握“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以党的建设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一是进一步优化高新区管委会管理体制,重点强化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职能设置和职能配置优化协同高效,合理配置内设机构职能。二是充分利用高新区被自治区政府确定为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的机会,深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工作,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

 

(二)实事求是的工作策略

 

1.围绕经济指标稳中有进抓产业升级

 

一是紧盯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帮助企业解决好用工、融资、物流等生产瓶颈问题,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持续稳定,切实抓好工业实体经济发展;培育工业品牌企业,扶持引导博世科、田园生化等企业,打造一批“高新制造”工业知名品牌。

 

二是重点抓好传统产业向新主导产业转型,帮助企业转型,向产业链上游提升档次,同时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创新和互动发展。

 

三是通过加大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支持,围绕产业链条延伸、提升、渗透、创新来展开,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2.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抓创新支撑。

 

一是重点实施南宁·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加强与中关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对接,推动中以水肥一体化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落地,深化南宁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南宁高新区双创云平台,探索建立共享资源、互惠合作的新机制。

 

 

 

二是强化南宁创客城等创新载体建设,培育扶持创新型企业发展,让科技创新更好地支撑高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充分运用好高新区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发挥其在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加快产学研创新步伐,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3.围绕发展开放型经济抓开放合作。

 

一是在规划部署上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全面融入“一带一路”、中国—东盟合作等开放战略,提升跨国、跨区域集聚整合创新资源能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健全合作交流机制,推动对外开放向更高层次迈进。

 

二是重点建设中国(南宁)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核心区。加快建设中国—东盟(南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进一步完善园区软硬件环境配套建设;加快推进跨境电商保税仓项目建设,鼓励引导企业通过综试区线上平台出口,扩大贸易规模。

 

三是进一步完善交通体系和服务配套设施,鼓励加贸龙头企业扩能增产,打造广西加工贸易产业集聚新高地;加快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项目建设,争取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中把握主动。

 

4.围绕提高固投完成率抓项目建设。

 

一是持续完善基础项目配套。重点实施南宁·中关村科技园一期建设,加快完善科技园内各项基础设施和重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持续推进南宁综保区开发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体系和服务配套设施。

 

二是致力解决项目建设瓶颈问题。切实把土地要素支撑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大攻坚力度,强化用地保障,切实提高项目供地率。继续加大力度完善园区“五通一平”等设施建设。

 

5.围绕建链补链强链打造集群抓产业招商。

 

一是实行领导班子服务招商项目制度,同时继续加强招商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门招商公司团队力量,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建设。

 

二是重点依托南宁·中关村科技园、南宁综保区两个载体,重点引进三大主导产业相关企业,强化产业链招商。

 

6.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抓精准服务。

 

一是着力优化投资项目流程,进一步加快压减各类审批服务事项办理时限、精简办理环节、减少材料数量,提高审批效率。

 

二是加大政策落实力度,特别是落实好各项降本减负政策,加大“六稳”政策落实力度,及时兑现各项承诺。切实减轻企业各项税费负担,着力帮助企业破解发展障碍。

 

三是集中整治营商环境突出问题,建立未受理事项跟踪服务制度,健全办结事项跟踪回访机制,努力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园区发展环境,着力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三)发扬优越的区位条件

 

1.良好的产业基础。

 

南宁高新区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了集研发、制造、物流为一体的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引进了浪潮集团、瑞声科技、歌尔股份、世纪联合、丰达电机等服务器、电声及移动电子终端产品制造企业纷纷入驻园区,百亿电子信息产业园初步形成。生命健康方面,引进了培力药业和巨星科技等生物医药制造企业、九州通和大参林等医药物流企业以及壮博生物和金域检测等研发检测企业。高端装备制造方面,引进了博世科、柯瑞机械、八菱科技、燎旺车灯、玉柴专汽等装备制造企业及相关科研检测单位。

 

2.充分的人才及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辖区内有广西大学等37所大中专院校,25家院士工作站,6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专以上科技人才及科研人员超过12万人。拥有国家认可实验室、自治区级以上技术中心超百家。南宁高新区积极探索与本地高校联合建设创新创业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助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造就一批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大军。

 

3.特有的综保区对外开放平台。

 

南宁综保区已建成0.89平方公里海关特殊监管区;获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部分区域纳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规划范围。规划面积4000多亩的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是广西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点项目。南宁综保区引进了一家拥有大湄公河次区域直通车牌照的跨境公路运输公司,现已开通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的国际道路直通运输线路,货物运输可实现不换车过境。实现了以南宁为窗口辐射东盟,链接珠三角、长三角电子工业集群,为南宁成为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奠定了基础。

 

4.良好的基础设施及生活配套。

 

南宁高新区坚持以人为本,以国际化水平为标准,以生态型园区为根本,以智慧型城市为追求,注重源头治理和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园区承载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近年来辖区新增中小学5所,新增公办幼儿园6所;新增义务教育小学学位17640个、中学学位3900个、幼儿园学位2186个,基础教育条件得以持续改善。心圩卫生院交由市第八人民医院实行整体托管,为辖区群众提供二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辖区内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可以为企业员工家庭提供住宿、休闲娱乐及优质医疗、教育资源。

 

5.完善的精准服务体系。

 

南宁高新区近年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高新区一站式审批大厅设立了70余个审批窗口,可高效受理和办结工商税务、工程建设及社会事务审批事项。同时南宁高新区持续强化各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创建“网格化+智能化”社会治理新模式。以政务数据“聚通用”为抓手,不断整合归集政务数据、视频监控数据,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深化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技术在政务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6.投资优惠政策叠加优势。

 

入驻南宁高新区的企业,可叠加享受西部大开发、北部湾经济区、自贸试验区等国家、自治区、南宁市以及南宁高新区出台的税收、人才以及针对制造业、服务业、数字经济等全方位的优惠政策。

 

南宁高新区未来发展建议

 

(一)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与支撑

 

1.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现代产业新体系。

 

要坚持强化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高新区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南宁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园及南宁综保区加贸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推动跨境电商、智慧物流、科创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2.建设新型创业载体,优化创业孵化链条。

 

以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契机,依托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南宁创客城、南宁市科技企业孵化基地、中盟科技园、申能达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一批众创空间及孵化器,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创新孵化体系,全面提升创业载体的数量和质量,支持推广创业苗圃、大学生创业中心、创客空间等新型孵化器业态入驻,建设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投资与孵化相结合的创业孵化体系。

 

3.创新对外招商模式,制定特色招商政策。

 

以RCEP签署为契机,加大招商引资宣传力度,继续优化产业布局,吸引东盟大数据、物流贸易等产业落地。依托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的土地、产业、人才、税收等政策,创新招商模式,降低制度性成本。以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国际会议为桥梁,推动中国与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在多个领域的对接合作,主动招引东盟国家的企业入驻高新区。制定有高新区特色的产业招商政策,重点吸引能够对高新区骨干企业形成补链的企业。争取区湾办和区商务厅支持,实现与一线口岸城市贸易信息共享,重点联系钦州、防城港、凭祥市,通过口岸贸易招商加工制造型企业入区。

 

4.畅通国际陆海新通道,加快重点枢纽建设。

 

畅通国际大通道,支持高新区与中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完善合作机制。以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等物流园区为核心,提升综合配送能力,打造成为面向东盟和服务西南地区成本低、效率高、服务优的国际物流新高地,实现物流资源整合和高效匹配。

 

加快推进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开发建设。按照南宁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总体部署,将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打造成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枢纽节点和示范性项目。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的资源优势,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西移和西部地区面向东盟市场的产业南迁,与广西自贸区、临空经济区等重要节点形成资源互补、协同发展格局,建设国际陆海新通道上中新合作的智慧物流供应链平台,面向东盟、“一带一路”和RCEP国家贸易流通交互信息平台及国际物流多式联运重要节点。

 

(二)加大服务各企业的广度与力度

 

1.增强土地要素支撑。

 

一是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工业用地占比;二是坚持园区土地应征应储、成片开发;三是实施弹性年限出让等多种配置工业用地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推进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四是盘活利用存量土地及闲置低效用地,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五是创新标准厂房建设模式,推广建设多层标准厂房。

 

2.推动企业互助互补。

 

一是组织产业发展论坛,分享先进经验,解决共性难题,携手夯实发展的基础;二是推进产业内技术交流,帮助企业间牵线搭桥,尤其是鼓励大企业在技术、经验方面对小企业、老企业进行指导,加快产业集群内部的结构优化调整,共同打造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三是发起外贸组团,由核心企业、龙头企业作为招牌,打通国外贸易渠道,其余企业作为补充,组团抢占国际市场份额,让产业集群的发展更深入参与到东盟、“一带一路”及RCEP国家贸易中。

 

3.加大科技创新激励。

 

一是重点支持科技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促进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持续、大量涌现,着力培育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二是增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帮助企业更快收获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果实,例如建立科创积分制度,企业开展科创获取积分,可用积分兑换相应的科技公共服务,或增设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区域性比赛,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的同时给予企业切实的激励;三是推行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渠道,高效促进知识产权运用与转化,充分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同时做好风险保障措施,为产业集群激活新引擎、开拓新市场。

(作者单位:南宁高新区科技创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