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2022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下)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4-02-02 点击: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科技部火炬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积极推动国家高新区克服新冠疫情、俄乌冲突、极端高温等风险挑战影响,全面动员部署推动国家高新区稳增长,不断提升在科技金融、未来产业布局、绿色发展、创新生态、宜居宜业等方面服务效能,努力为稳经济稳市场主体保就业贡献高新区力量。
 
  本报告根据全国177家国家高新区2022年度统计数据,对高新区的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内容供参考。本报告中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配平处理。
 
  四、国家高新区产业向高端迈进
 
  (一)势头迅猛,高技术产业驶上快车道
 
  国家高新区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使命,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实现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多样化和高端化,把高新区建设成产业高地。以高技术制造业①和高技术服务业②共同构成的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2022年,177家国家高新区中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达116556家,占国家高新区企业总数的56.6%;从业人员达1223.9万人,占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46.8%。2022年高技术产业创造的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费和出口总额分别为194909.3亿元、105196.1亿元、15543.0亿元、7331.7亿元和37474.6亿元,占国家高新区整体的比例均超过32%,其中出口总额占比达63.5%(参见表8)。
 
  2022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中属于高技术制造业的企业为25600家,占国家高新区企业总数的12.4%,占比与2021年持平;属于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共计90953家,占国家高新区企业总数的44.2%,占比较2021年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为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数量的三倍多。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高技术制造业依然在经济总量方面占据绝对力量,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出口总额要低于高技术制造业;从增长率来看,高技术服务业增长更快,其主要指标的增速大多高于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长率(参见图14),高技术服务业正在成长为支撑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特色鲜明,主导产业集聚集群化
 
  国家高新区以打造产业链条为目标,依托当地发展特色和基础,积极布局创新链,科学规划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提升,建设发展产业属性相关、产业形态互动、发展过程互补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以增量带动存量,持续在推动产业高端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上发力,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2022年,177家国家高新区均制定了明确的产业规划,且大多数高新区都建立了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产业促进机构(数据来源:调查问卷;样本量N=177)。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符合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范畴将国家高新区的企业进行产业划分,以营业收入进行计算,选取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中营业收入最大的产业作为该国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结果显示,2022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8大类别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高新区最多,共81家;高技术服务业中以信息服务为主导产业的国家高新区最多,共32家(参见图15)。
 
  国家高新区产业持续向集群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对各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的营业收入进行测算得出该高新区内高技术制造业或高技术服务业的聚集度,2022年聚集度超过50%的国家高新区为14家,较上年减少3家;超过30%的国家高新区为56家,超过20%的高新区达到83家;其中有21家高新区的高技术产业与园区整体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0%,有108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营业收入与园区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0%。同时也看到,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在部分地区有趋同的趋势,不考虑只有一家国家高新区的省份,2022年,江苏省、广东省、湖北省等地多家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相同(参见表9)。
 
  (三)效益提升,产业价值链迈向中高
 
  国家高新区通过科学的产业规划、高效的政策引导,加快发展研发投入强度较高的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022年,国家高新区内高技术产业的净利润率为8.0%,高于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其中属于高技术制造业的企业平均净利润率为7.3%,属于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平均净利润率8.8%。在六类高技术制造业和八类高技术服务业分类中,有7个类别的高技术产业利润率高于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其中医药制造、信息服务、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检验检测服务、信息化学品制造、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的利润率超过10%,医药制造的利润率达15.3%(参见图16)。
 
  2022年,177家国家高新区企业技术收入为73954.7亿元,较2021年同比上升6.8%;技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3.9%,较2021年基本持平;从结构上看,技术转让收入2098.5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2.8%,技术承包收入8922.2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12.1%,技术咨询与服务收入为48393.7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65.4%,接受委托研究开发收入为3936.9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5.3%(参见图17)。
 
  五、国家高新区发展显露特异性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布局,推进国家高新区按照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的方向转型升级
 
  国家高新区围绕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力度,促进科技、人才、政策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完善创新服务和产业培育体系。科技部注重加强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的统筹谋划,及时进行政策总结评估,加快成熟试点政策向全国推广。科技部火炬中心坚持对国家高新区开展考核评价和分类指导,全面推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等三类园区建设,发挥好三类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新升级高新区加快发展,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和产业发展战略,努力在“以升促建”过程中实现赶超跨越。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10家)包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深圳、成都、西安、杭州、苏州工业园区、合肥和广州加入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行列;
 
  创新型科技园区(18家)包括:天津滨海、长春、大庆、常州、无锡、苏州、宁波、厦门火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威海火炬、郑州、洛阳、长沙、中山火炬、宝鸡;
 
  创新型特色园区(29家)包括:石家庄、保定、包头稀土、大连、南京江宁、江阴、无锡宜兴环保园、武进、昆山、常熟、泰州、蚌埠、烟台、安阳、襄阳、宜昌、荆门、株洲、湘潭、佛山、惠州仲恺、江门、南宁、桂林、柳州、泸州、昆明、安康、乌鲁木齐。
 
  (一)引领示范,国家自创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是依托于国家高新区建设基础,更进一步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启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之路。“十三五”期间,国家自创区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力度,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目前,国务院共批复建设2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涉及全国61个城市,涵盖66个国家高新区。各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所在省市政府结合地方实际,大胆探索适应本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包容审慎监管等方面开展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一系列含金量高、突破力度大的创新政策陆续出台。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发挥改革创新“试验田”的作用,探索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双轮驱动”的先行先试政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所在省市已发布创新政策近5000条。一批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成果已经推广到全国,充分发挥了改革试验田作用,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为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覆盖范围逐步构建起由点到线再到面、从东到中再到西的全方位、立体化布局。各地区也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切入点和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组织保障、政策支持、重大项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向纵深拓展,多个区域出现自由贸易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叠加的局面,部分园区拥有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大“金字招牌”,迎来一系列发展机遇,这些园区以自创和自贸“双自联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实施先行先试政策,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等多要素资源联动,加强产学研、内外资、政社企的多主体协同,促进科技、金融、贸易、产业的多维度融合,着力打造国际化循环、全球化配置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制度创新、开放创新、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区域发展质量与效益。2022年,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高新区共实现营业收入408533.8亿元、工业总产值215560.9亿元、净利润28917.0亿元、上缴税费16468.6亿元、出口总额51269.3亿元,分别占177家国家高新区的76.6%、68.7%、76.4%、72.4%、86.9%,是国家高新区的中坚力量。(参见图18)。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支持创新投入、新兴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处于较高水平。2022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高新区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6.8%,较177家国家高新区财政科技拨款占比高2.4个百分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和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22年底,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共有24940家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累计享受高企所得税减免额达1043.9亿元;共有30330家企业享受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政策,累计享受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达805.2亿元;另有320家企业享受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政策,累计享受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额达13.0亿元。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汇聚大量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2年底,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66家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共计11.4万家,占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13.9万家)的82.0%,占上报数据的高新技术企业(39.5万家)的28.9%;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5455.1亿元,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营业收入比重57.6%。庞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分类指导,三类园区战略提升各具特色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基于国家高新区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水平,科技部火炬中心积极组织实施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对国家高新区的分类指导。加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建,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全球性创新极和新兴产业策源地;推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创新资源的集聚,构建创新网络,发展创新经济,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开展“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引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2022年,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企业为8.4万家,18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企业为3.4万家,28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企业为3.6万家。从主要经济指标总量来看,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三类园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占国家高新区整体的比重均在三分之二以上(参见图19)。
 
  从总体规模来看,2022年,企业营业收入超万亿元的国家高新区有7家,即中关村、上海张江、南京、武汉东湖、广州、深圳、西安;企业营业收入超千亿的104家国家高新区中,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18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全部跻身其中。同时,园区企业增加值“千亿俱乐部”共19名成员,包含全部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在规模上优势明显,以平均值计算,2022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平均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费、出口总额分别为23207.8亿元、8861.7亿元、1788.1亿元、934.4亿元和2678.4亿元(参见表10),分别是国家高新区整体平均水平的7.7倍、5.0倍、8.4倍、7.3倍、8.0倍。
 
  从人均产出看,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依然表现突出,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净利润、人均上缴税费分别为234.9万元、18.1万元、9.5万元(参见表11),在国家高新区整体人均创造价值中处于高位;而创新型科技园区的人均工业总产值和人均出口总额在三类园区中是最高的,分别达到135.3万元和28.7万元。
 
  从效益型指标看,三类园区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好,但又各有千秋。2022年,三类园区内企业合计的利润率、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分别为7.1%、21.1%、22.4%、9.9%,具体分项见图20。其中,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各项效率型指标数据表现整体较好,具有一定的引领带动作用。
 
  2022年,三类园区在R&D人员和R&D经费方面均有较高的投入强度。通过对各类型国家高新区的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和单位增加值R&D经费进行分析发现,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依然属于R&D人员和R&D经费双高的第一象限,由于创新型科技园区数量减少,创新型科技园区在R&D经费方面的优势已经不明显。其他国家高新区虽然属于R&D人员和R&D经费较低的第四象限,但高新区整体平均水平依然较强(参见图21)。不同类型国家高新区在科技活动投入方面梯度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
 
  在科技创新产出方面,三类园区的优势极为突出,是国家高新区获得知识产权的主要力量。尽管三类园区在园区数量上仅占全部177家国家高新区的三分之一,但是通过对2022年国家高新区各项主要知识产权的园区类型分布进行细分发现,三类园区的各项主要知识产权数量占国家高新区整体的比重均达到80%左右,其中发明专利当年申请量、当年授权发明专利量和期末拥有发明专利量三类园区占比分别为83.6%、84.5%和85.0%,三类园区高质量专利占比较为突出(参见图22);拥有软件著作权和集成电路布图则主要出自三类园区,占比分别为87.5%和90.4%。
 
  (三)以升促建,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发展基础夯实
 
  国家高新区数量历经多次增加,其中新升级国家高新区是指2007年及以后获国务院批复升级的国家高新区,包括2007年批复升级的宁波以及2009年的泰州和湘潭、2010年升级27家、2011年升级5家、2012年升级17家、2013年升级9家、2014年升级1家、2015年升级31家、2017年升级10家、2018年升级12家、2022年升级8家。
 
  稳定期国家高新区是指最早批准设立的北京中关村和1991年、199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的51家高新区,1997年国务院批复设立的杨凌示范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共计54家国家高新区。截至2022年年底,共有123家省级高新区(经开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在数量上远远超过进入发展稳定期的54家国家高新区。与已经走过“一次创业”规模扩张期和“二次创业”质量提升期的稳定期国家高新区相比,新升级国家高新区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国家高新区发展已经进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升级国家高新区需要利用后发优势,借鉴稳定期国家高新区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充分挖掘自身特点和发展潜力,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做到量增质更优。
 
  123家新升级国家高新区覆盖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以升促建”过程中实现了较快发展,已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主阵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创新创业的引领区和新型城镇化的带动区。新升级高新区5.0万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7027.7亿元、工业总产值113090.7亿元、净利润10098.7亿元、上缴税费6626.9亿元、出口总额12338.2亿元,占国家高新区整体的比重分别为25.7%、36.0%、26.7%、29.1%、20.9%(参见图23),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在经济体量上占比相对较小。新升级国家高新区要紧密围绕国家高新区内涵特征和价值使命,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以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结合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和区位优势等基础,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2022年,123家新升级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9%,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9%,净利润同比增长14.3%,上缴税费同比增长14.1%,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3%(参见表12)。新升级国家高新区虽然经济总量还难以匹敌稳定期国家高新区,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相对较快,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正是因为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产业规模较小、经济基础相对较弱,从而能够实现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这也为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实现赶超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
 
  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截至2022年底,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企业从业人员期末数为742.1万人,占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28.4%。按学历划分,大专学历158.5万人、本科学历168.3万人、研究生学历19.2万人,分别占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21.4%、22.7%、2.6%(参见表13、图24),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人员结构呈现出持续优化的状态。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为65.8万人,R&D人员占国家高新区整体的比重为20.9%。综合来看,新升级高新区高层次人员结构占比明显低于稳定期高新区新升级高新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国家高新区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国家高新区经过30多年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功探索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积累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就。
 
  国家高新区始终集聚创新创业资源,不断提升创新发展动能。国家高新区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与园区生产总值(GDP)(全口径)的比例为6.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国家高新区工商注册企业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集聚了全国35.2%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0家瞪羚企业。高质量发展表现为就业高质量。国家高新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614万,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到41.8%,国家高新区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劳动生产率达到43.0万元/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3万元/人),成为我国高质量就业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
 
  2020年7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正式出台,对今后一个时期国家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意见》强调,建设和发展国家高新区,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继续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一是要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做好空间布局,积极发展科技企业与科技产业,推进产城融合,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治理能力。二是要加强战略与政策研究,为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争取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国家高新区既要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前列,也要为全国的整体减排提供科技支撑和解决方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四是发展科技金融,建设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好风险防控。五是继续推动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国家高新区建设的主体责任,做好国家高新区安全生产工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高新区发展一系列指示和重要论述,坚持又“高”又“新”的发展方向,深入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争当新时代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2022年国家高新区综合发展与数据分析报告(下)

2024-02-02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科技部火炬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指示,积极推动国家高新区克服新冠疫情、俄乌冲突、极端高温等风险挑战影响,全面动员部署推动国家高新区稳增长,不断提升在科技金融、未来产业布局、绿色发展、创新生态、宜居宜业等方面服务效能,努力为稳经济稳市场主体保就业贡献高新区力量。
 
  本报告根据全国177家国家高新区2022年度统计数据,对高新区的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内容供参考。本报告中因小数取舍而产生的误差均未作配平处理。
 
  四、国家高新区产业向高端迈进
 
  (一)势头迅猛,高技术产业驶上快车道
 
  国家高新区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使命,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把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实现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多样化和高端化,把高新区建设成产业高地。以高技术制造业①和高技术服务业②共同构成的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高新区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2022年,177家国家高新区中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企业达116556家,占国家高新区企业总数的56.6%;从业人员达1223.9万人,占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46.8%。2022年高技术产业创造的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费和出口总额分别为194909.3亿元、105196.1亿元、15543.0亿元、7331.7亿元和37474.6亿元,占国家高新区整体的比例均超过32%,其中出口总额占比达63.5%(参见表8)。
 
  2022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产业中属于高技术制造业的企业为25600家,占国家高新区企业总数的12.4%,占比与2021年持平;属于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共计90953家,占国家高新区企业总数的44.2%,占比较2021年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为高技术制造业企业数量的三倍多。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高技术制造业依然在经济总量方面占据绝对力量,特别是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其出口总额要低于高技术制造业;从增长率来看,高技术服务业增长更快,其主要指标的增速大多高于高技术制造业的增长率(参见图14),高技术服务业正在成长为支撑国家高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特色鲜明,主导产业集聚集群化
 
  国家高新区以打造产业链条为目标,依托当地发展特色和基础,积极布局创新链,科学规划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提升,建设发展产业属性相关、产业形态互动、发展过程互补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以增量带动存量,持续在推动产业高端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上发力,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2022年,177家国家高新区均制定了明确的产业规划,且大多数高新区都建立了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产业促进机构(数据来源:调查问卷;样本量N=177)。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符合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范畴将国家高新区的企业进行产业划分,以营业收入进行计算,选取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中营业收入最大的产业作为该国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结果显示,2022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8大类别中,高技术制造业中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的国家高新区最多,共81家;高技术服务业中以信息服务为主导产业的国家高新区最多,共32家(参见图15)。
 
  国家高新区产业持续向集群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对各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的营业收入进行测算得出该高新区内高技术制造业或高技术服务业的聚集度,2022年聚集度超过50%的国家高新区为14家,较上年减少3家;超过30%的国家高新区为56家,超过20%的高新区达到83家;其中有21家高新区的高技术产业与园区整体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0%,有108家高新区的主导产业营业收入与园区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比例超过50%。同时也看到,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在部分地区有趋同的趋势,不考虑只有一家国家高新区的省份,2022年,江苏省、广东省、湖北省等地多家国家高新区主导产业相同(参见表9)。
 
  (三)效益提升,产业价值链迈向中高
 
  国家高新区通过科学的产业规划、高效的政策引导,加快发展研发投入强度较高的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022年,国家高新区内高技术产业的净利润率为8.0%,高于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其中属于高技术制造业的企业平均净利润率为7.3%,属于高技术服务业的企业平均净利润率8.8%。在六类高技术制造业和八类高技术服务业分类中,有7个类别的高技术产业利润率高于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其中医药制造、信息服务、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检验检测服务、信息化学品制造、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的利润率超过10%,医药制造的利润率达15.3%(参见图16)。
 
  2022年,177家国家高新区企业技术收入为73954.7亿元,较2021年同比上升6.8%;技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3.9%,较2021年基本持平;从结构上看,技术转让收入2098.5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2.8%,技术承包收入8922.2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12.1%,技术咨询与服务收入为48393.7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65.4%,接受委托研究开发收入为3936.9亿元,占技术收入比重为5.3%(参见图17)。
 
  五、国家高新区发展显露特异性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提出,优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布局,推进国家高新区按照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的方向转型升级
 
  国家高新区围绕做实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加大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力度,促进科技、人才、政策等要素的优化配置,完善创新服务和产业培育体系。科技部注重加强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的统筹谋划,及时进行政策总结评估,加快成熟试点政策向全国推广。科技部火炬中心坚持对国家高新区开展考核评价和分类指导,全面推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等三类园区建设,发挥好三类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引导新升级高新区加快发展,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和产业发展战略,努力在“以升促建”过程中实现赶超跨越。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10家)包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深圳、成都、西安、杭州、苏州工业园区、合肥和广州加入创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行列;
 
  创新型科技园区(18家)包括:天津滨海、长春、大庆、常州、无锡、苏州、宁波、厦门火炬、济南、青岛、淄博、潍坊、威海火炬、郑州、洛阳、长沙、中山火炬、宝鸡;
 
  创新型特色园区(29家)包括:石家庄、保定、包头稀土、大连、南京江宁、江阴、无锡宜兴环保园、武进、昆山、常熟、泰州、蚌埠、烟台、安阳、襄阳、宜昌、荆门、株洲、湘潭、佛山、惠州仲恺、江门、南宁、桂林、柳州、泸州、昆明、安康、乌鲁木齐。
 
  (一)引领示范,国家自创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是依托于国家高新区建设基础,更进一步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2009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依托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启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之路。“十三五”期间,国家自创区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先行先试力度,聚焦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新路径。目前,国务院共批复建设2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涉及全国61个城市,涵盖66个国家高新区。各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所在省市政府结合地方实际,大胆探索适应本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包容审慎监管等方面开展政策创新和先行先试,一系列含金量高、突破力度大的创新政策陆续出台。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发挥改革创新“试验田”的作用,探索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双轮驱动”的先行先试政策,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所在省市已发布创新政策近5000条。一批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成果已经推广到全国,充分发挥了改革试验田作用,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为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覆盖范围逐步构建起由点到线再到面、从东到中再到西的全方位、立体化布局。各地区也把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切入点和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在组织保障、政策支持、重大项目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随着自由贸易试验区向纵深拓展,多个区域出现自由贸易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叠加的局面,部分园区拥有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两大“金字招牌”,迎来一系列发展机遇,这些园区以自创和自贸“双自联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实施先行先试政策,推动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等多要素资源联动,加强产学研、内外资、政社企的多主体协同,促进科技、金融、贸易、产业的多维度融合,着力打造国际化循环、全球化配置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促进制度创新、开放创新、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区域发展质量与效益。2022年,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高新区共实现营业收入408533.8亿元、工业总产值215560.9亿元、净利润28917.0亿元、上缴税费16468.6亿元、出口总额51269.3亿元,分别占177家国家高新区的76.6%、68.7%、76.4%、72.4%、86.9%,是国家高新区的中坚力量。(参见图18)。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支持创新投入、新兴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处于较高水平。2022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高新区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16.8%,较177家国家高新区财政科技拨款占比高2.4个百分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和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等税收优惠力度持续加大,截至2022年底,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共有24940家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累计享受高企所得税减免额达1043.9亿元;共有30330家企业享受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政策,累计享受研发加计扣除所得税减免额达805.2亿元;另有320家企业享受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政策,累计享受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额达13.0亿元。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汇聚大量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2年底,参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66家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共计11.4万家,占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13.9万家)的82.0%,占上报数据的高新技术企业(39.5万家)的28.9%;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5455.1亿元,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营业收入比重57.6%。庞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分类指导,三类园区战略提升各具特色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发展,国家高新区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基于国家高新区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发展水平,科技部火炬中心积极组织实施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对国家高新区的分类指导。加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建,积极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全球性创新极和新兴产业策源地;推进“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加快创新资源的集聚,构建创新网络,发展创新经济,打造区域创新中心;开展“创新型特色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引领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2022年,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企业为8.4万家,18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企业为3.4万家,28家创新型特色园区企业为3.6万家。从主要经济指标总量来看,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特色园区三类园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占国家高新区整体的比重均在三分之二以上(参见图19)。
 
  从总体规模来看,2022年,企业营业收入超万亿元的国家高新区有7家,即中关村、上海张江、南京、武汉东湖、广州、深圳、西安;企业营业收入超千亿的104家国家高新区中,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18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全部跻身其中。同时,园区企业增加值“千亿俱乐部”共19名成员,包含全部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在规模上优势明显,以平均值计算,2022年,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平均营业收入、工业总产值、净利润、上缴税费、出口总额分别为23207.8亿元、8861.7亿元、1788.1亿元、934.4亿元和2678.4亿元(参见表10),分别是国家高新区整体平均水平的7.7倍、5.0倍、8.4倍、7.3倍、8.0倍。
 
  从人均产出看,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依然表现突出,人均营业收入、人均净利润、人均上缴税费分别为234.9万元、18.1万元、9.5万元(参见表11),在国家高新区整体人均创造价值中处于高位;而创新型科技园区的人均工业总产值和人均出口总额在三类园区中是最高的,分别达到135.3万元和28.7万元。
 
  从效益型指标看,三类园区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好,但又各有千秋。2022年,三类园区内企业合计的利润率、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率和净资产利润率分别为7.1%、21.1%、22.4%、9.9%,具体分项见图20。其中,10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各项效率型指标数据表现整体较好,具有一定的引领带动作用。
 
  2022年,三类园区在R&D人员和R&D经费方面均有较高的投入强度。通过对各类型国家高新区的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和单位增加值R&D经费进行分析发现,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依然属于R&D人员和R&D经费双高的第一象限,由于创新型科技园区数量减少,创新型科技园区在R&D经费方面的优势已经不明显。其他国家高新区虽然属于R&D人员和R&D经费较低的第四象限,但高新区整体平均水平依然较强(参见图21)。不同类型国家高新区在科技活动投入方面梯度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
 
  在科技创新产出方面,三类园区的优势极为突出,是国家高新区获得知识产权的主要力量。尽管三类园区在园区数量上仅占全部177家国家高新区的三分之一,但是通过对2022年国家高新区各项主要知识产权的园区类型分布进行细分发现,三类园区的各项主要知识产权数量占国家高新区整体的比重均达到80%左右,其中发明专利当年申请量、当年授权发明专利量和期末拥有发明专利量三类园区占比分别为83.6%、84.5%和85.0%,三类园区高质量专利占比较为突出(参见图22);拥有软件著作权和集成电路布图则主要出自三类园区,占比分别为87.5%和90.4%。
 
  (三)以升促建,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发展基础夯实
 
  国家高新区数量历经多次增加,其中新升级国家高新区是指2007年及以后获国务院批复升级的国家高新区,包括2007年批复升级的宁波以及2009年的泰州和湘潭、2010年升级27家、2011年升级5家、2012年升级17家、2013年升级9家、2014年升级1家、2015年升级31家、2017年升级10家、2018年升级12家、2022年升级8家。
 
  稳定期国家高新区是指最早批准设立的北京中关村和1991年、1992年国务院批复设立的51家高新区,1997年国务院批复设立的杨凌示范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共计54家国家高新区。截至2022年年底,共有123家省级高新区(经开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在数量上远远超过进入发展稳定期的54家国家高新区。与已经走过“一次创业”规模扩张期和“二次创业”质量提升期的稳定期国家高新区相比,新升级国家高新区还有一定差距。当前,国家高新区发展已经进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新升级国家高新区需要利用后发优势,借鉴稳定期国家高新区的成功经验和发展模式,充分挖掘自身特点和发展潜力,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做到量增质更优。
 
  123家新升级国家高新区覆盖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以升促建”过程中实现了较快发展,已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主阵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创新创业的引领区和新型城镇化的带动区。新升级高新区5.0万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37027.7亿元、工业总产值113090.7亿元、净利润10098.7亿元、上缴税费6626.9亿元、出口总额12338.2亿元,占国家高新区整体的比重分别为25.7%、36.0%、26.7%、29.1%、20.9%(参见图23),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在经济体量上占比相对较小。新升级国家高新区要紧密围绕国家高新区内涵特征和价值使命,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以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发展动力和活力,结合资源禀赋、产业特征和区位优势等基础,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2022年,123家新升级国家高新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9%,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9%,净利润同比增长14.3%,上缴税费同比增长14.1%,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3%(参见表12)。新升级国家高新区虽然经济总量还难以匹敌稳定期国家高新区,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相对较快,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正是因为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产业规模较小、经济基础相对较弱,从而能够实现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这也为新升级国家高新区实现赶超式发展提供了现实可能。
 
  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人力资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截至2022年底,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企业从业人员期末数为742.1万人,占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28.4%。按学历划分,大专学历158.5万人、本科学历168.3万人、研究生学历19.2万人,分别占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总数的21.4%、22.7%、2.6%(参见表13、图24),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人员结构呈现出持续优化的状态。新升级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为65.8万人,R&D人员占国家高新区整体的比重为20.9%。综合来看,新升级高新区高层次人员结构占比明显低于稳定期高新区新升级高新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六、国家高新区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国家高新区经过30多年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功探索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积累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宝贵经验,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就。
 
  国家高新区始终集聚创新创业资源,不断提升创新发展动能。国家高新区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与园区生产总值(GDP)(全口径)的比例为6.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5倍。国家高新区工商注册企业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集聚了全国35.2%的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0家瞪羚企业。高质量发展表现为就业高质量。国家高新区企业从业人员达到2614万,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到41.8%,国家高新区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加强研发投入,劳动生产率达到43.0万元/人,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3万元/人),成为我国高质量就业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
 
  2020年7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正式出台,对今后一个时期国家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战略部署。《意见》强调,建设和发展国家高新区,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继续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为抓手,以培育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为重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一是要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做好空间布局,积极发展科技企业与科技产业,推进产城融合,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治理能力。二是要加强战略与政策研究,为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争取良好的政策与制度环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国家高新区既要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方面走在前列,也要为全国的整体减排提供科技支撑和解决方案,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四是发展科技金融,建设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做好风险防控。五是继续推动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所在地市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承担国家高新区建设的主体责任,做好国家高新区安全生产工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高新区发展一系列指示和重要论述,坚持又“高”又“新”的发展方向,深入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争当新时代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