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高新区奋力打造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升级版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3-11-07 点击:次
山东省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济宁高新区)是孵化培育科技创新、发展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的重要基地。济宁高新区成立31年来,始终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立区宗旨,聚焦“又高又新”主责主业,建成国家级创业中心,提出创业项目“三级孵化”理论,建设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创新型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集群管理和科技创业孵化链条试点高新区,也是山东省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省大数据产业聚集区、省科技金融试点区。在山东省169家开发区中排名第12位,在177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列65位。
我们清醒认识到,由于城市发展基础、地理区位等因素影响,济宁在高质量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制约。一是在科教资源方面,高水平的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较少,缺乏重点实验室、研究型高校院所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布局,原始创新和科技孵化能力较弱。二是在人才引进方面,对于优质人才和科研机构,到济宁高新区落户创业或者到企业参与技术研发的吸引力不强。三是在科技研发方面,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较低,创新能力不足。聚焦打造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升级版,济宁高新区将强化5个重点。
01
强化创新策源提升
科技创新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能。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有利于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含量,有利于拓展传统产业发展方向。近年来,济宁高新区致力于科技创新驱动,投资建设了工程研究院,成立了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建立起完善的零部件研发体系和先进的工艺装备及制造技术体系,研制开发了最新型推土机等系列产品,2022年营收突破百亿元,同比增长10%。下一步,一方面,加快推动创新平台建设。依托72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联合山东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共建省级开放式大学科技园,打造全产业链“研发共享工厂”。聚焦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重点对接上海交大、华东理工等高校,推动工程机械先进动力与智能控制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12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落地,打造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策源地。另一方面,高水平建设济宁科学城。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中科科创园、麒麟岛双创基地,发挥赛迪研究院大数据赋能优势,支持区内企业建设创新开放平台,深度融入全国、全球创新体系。完善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中心等为依托的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社会开放共享,促进各类企业拓展国内外市场。
02
强化科技产业提升
自立自强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必由之路。在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要不来、讨不来、买不来的。我们要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就必须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年来,济宁高新区把新材料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和引进高端新材料研发与生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和产业化企业,集聚了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下一步,一是塑造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打造国家级创新产业集群,全力推动工程机械、医药健康、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加快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如济宁高新区工程机械产业链条比较完整,本地化配套率达到70%,“四轮一带”占据国内主机配套市场的40%。着眼于传统制造业提档升级,我们谋划实施了万亩千亿级的济宁国际高端装备产业城建设,打造“基础产业—关键零部件—系统总成—整机装备”的产业链条。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探索企业创新积分制等政策工具,对研发投入大、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用地、融资等方面优先支持,评选一批“创新能力10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10强企业”,引导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灰名单”制度,倒逼无研发投入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同时,推行科技企业“白名单”制度,强化科技金融政策供给与机制创新,引导企业步入科技与生产良性互动快车道。三是推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围绕工程机械及智能装备、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健康等优势主导产业,找准产业链堵点卡点,制定创新图谱和全国技术成果分布图谱,建立企业与科研机构精准对接机制,重点实施“抑制肿瘤1类新药”“特种石墨烯润滑材料”等12项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全面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四是加大科技招商力度。瞄准科技研发领域,以招商的思维引企业、引项目。加快推进均和云谷·济宁创新谷科技园等优质载体建设,加大科技型、创新型项目招引力度,争取每年引进科研院所、创新企业20家以上。同时,设立5000万元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基金,加快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
03
强化协同创新提升
创新引领是高新区的重要使命。高新区作为一个地区的创新高地,不但自身要创新突破,还要辐射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实现整体跃升。比如,2018年济宁高新区建设了山东省首家地市级产业研究院,采取“产业+项目”的形式,对接各类科研院所71家,为6个县市区导入34个优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精准匹配,推动区域产业持续创新升级。下一步,通过设立10亿元产业发展基金,按照“政府+产业+资本+技术”模式,持续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力争形成国家级平台引领、科创园区支撑、县市区协同发展的全域创新体系。一是推动成果对接转移。济宁高新区作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对其他县市区科技创新工作具有示范引领和龙头带动作用。依托市产研院,实施“1+N+N”建设模式,以产学研基地为载体,全力打造“济宁科学城”,各县市区在其中建立N个“研发飞地”,服务N个产业基地,打造“高新研发+济宁制造”创新发展格局。二是推动成果就地转化。启动“十城百校”科技合作计划,与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发挥山东省碳材料研究院、山东省稀土研究院、青岛科技大学融合创新中心平台作用,对于符合济宁高新区七大主导产业发展方向的,优先转化落地,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及“卡脖子”技术破冰结果。三是畅通成果转化链条。提升“科技、人才、资本”三个大市场能级,建设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完善从成果转化到项目落地的滚动接续机制,推动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04
强化人才赋能提升
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上,济宁高新区推行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方式,用足用活智力资源。一是推行柔性引才。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观念,实施“揭榜挂帅”“科技副总”“人才配额”等措施,每年引育省“海外工程师”“泰山学者”等省级以上人才项目不少于5个,新增海外高端人才及专业人才40人以上,为企业创新创造提供更多智力支撑。二是提升科教水平。对现有大学科技园进行模式创新、体制变革、功能拓展,按照“产业+学科”模式,加快凝聚省内外高端科教资源,在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搭建优质平台。三是激发企业引才动力。围绕吸引海外人才、协同高校创新引才、扩大社会化力量引才等方面,激发企业引才主体意识,引导企业实现从“要我引”变为“我要引”的观念转变。
05
强化产城融合提升
产城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建设初期,济宁高新区也面临着“产业孤岛、钟摆城市”的产城分离困境。2010年以来,济宁高新区高度重视产城融合发展,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产”“城”“人”一体推进,相继推进产学研基地和蓼河新城建设,实施了河湖水系综合治理,引进培育了知名教育品牌,建设了三级甲等的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引进了一批顶流商业综合体,配套了一批高品质的专家公寓和人才社区,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创的城市功能环境。近3年,济宁高新区净流入人口11万,每年吸引5000多名本科以上青年人才创业就业,为济宁高新区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下一步,将聚力创优引才环境,高标准打造蓼河国际人才街区,在居住、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为人才提供全方位、全链条、个性化服务,真正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持续增强区域引才优势。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