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站高新区:以产促城 以城兴产 产城融合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2-10-26 点击:次
在岁月的画卷里,这片热土处处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迸发出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拥有全球首条液晶面板最高世代线的京东方,提供12英寸面板驱动芯片的晶合集成,全省首条全柔AMOLED生产线的维信诺,开放程度更高的合肥综保区,充满年轻朝气的高教基地,与城市夜景交相辉映的黉街,夜幕下川流不息的新蚌埠路,蓝绿交融的少荃湖畔……一个宜居宜业的产业新城,正在合肥东北角“拔节生长”,一个个融合互动的光影里,映照的不仅是几代人的创新接力与创业前行的奋斗足迹,更是新站高新区的路径指引和开拓方向。
每一天都在变化,每一天都有发展。十年来,新站高新区保持战略定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新征程中,不断书写“新一站更精彩”辉煌篇章!
坚持稳中求进,以更大力度推动创新创业、产城融合,经济跨越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民获得感不断增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积蓄了强大动能。十年间,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年均11.8%的快速增长势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20.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0.1%,在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新征程中,不断书写“新一站更精彩”辉煌篇章!
【“产”的深度:构筑优质产业集群】
产业是引领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一。
更多的产业发展与招商引资成功案例证明:“独木不成林”,没有配套的单个企业长不大,也行不远。围绕“链长+配套”做优文章,这是新站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不断壮大的路径和经验。
一组统计数据显示:在新站,汇聚新型显示产业上下游企业95家,约占全市123家的77%,集聚从业人员3.6万人,2021年新型显示产业总产值同比增长超20%。产业链本地化配套能力快速提升,这里成为国内面板产能最大、产业链最完善、技术水平最先进的产业集群之一,并以产业分类排名第一获评国家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新站区在中国新型显示十大园区中排名第二。
产业发展的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与进击。新站高新区聚焦“芯屏汽合”产业发展方向,抢抓全球新型显示产业发展机遇,在“培育龙头企业-服务重大项目-打造产业链条-构建产业集群”的总体思路引领下,用十年时间实现新型显示产业从“跟跑”“并跑”到“领跑”。
如今,新站高新区已汇聚了京东方、维信诺、康宁等龙头企业,形成了液晶显示、OLED柔性显示、硅基微显示等门类齐全的“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布局。
不只是新型显示产业“一枝独秀”,沿着新蚌埠路一路向北,现代化厂房矗立,集成电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展现勃勃生机,不断培育战新产业新生态。
不一样的产业,不一样的引力。该区通过项目引领、产业带动,不断构建紧盯前沿、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生态圈,协同发展特色显著,奋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先后荣获“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安徽省创新型园区”等称号。
【“产”的精度:助力企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新站高新区招商引资项目数、项目开工率始终位居全市前列。
今年8月,合肥清溢光电有限公司8.5代及以下高精度掩膜版项目启动量产,将为新型显示面板企业提供强有力的本地化支持和配套服务。
9月,合肥鼎材科技有限公司新型显示配套高端电子材料生产基地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将大幅度提高OLED有机发光材料及彩色光刻胶本地生产配套能力,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
9月下旬,总投资110亿元的维信诺第6代柔性有源矩阵有机发光显示器件(AMOLED)模组生产线项目进入开工倒计时,新建柔性AMOLED显示模组生产线。
……
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相继落户,重点产业项目先后投产、量产、扩产,是产能释放和发展能级之变。频频出现的“本地化能力”字眼,也意味着打基础、利长远的深层次产业布局。
新站高新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线,开展精准招商、专项招商、产业链招商,引进、集聚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产业关联度强的好项目,推动“已签约的项目尽快落地、已落地的项目加快建设、已投产的项目快速成长”,保障产业项目更快投产达效。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落户企业以更宽广的视域,牵手更强劲的合作伙伴,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全区已有规上工业企业13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8家,辖区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战新产业能级持续提升。
【“产”的强度:培育创新创业沃土】
外部赋能,内生成长。科技创新动力澎湃,创业创造活力奔涌。
新站高新区坚持开放、创新和产业“三位一体”,从体制机制到生态营造,不断引智招才、科创育材、产业成财,创新赋能提速显效,市场主体量质齐升,内生出开发区的创新基因,“产”的强度不断提升。
通过引导传统企业转型发展、区属国资平台自建等方式加大创新载体建设,已建成国家级孵化平台3家,省级3家,市级6家,孵化载体面积超1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700家,就业人数超2000人。深入推进创新培育,依托主导产业优势,实行梯度培育,该区已拥有“专精特新”企业69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助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帮助企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4个,省级创新平台60个。积极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在两化融合和智能制造上下功夫,鼓励企业建成了18个智能工厂、76个数字化车间。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67.8%,规上工业研发经费占比达到5.8%。
项目引进来,更要留得住、发展好。区属国有公司设立新站产业投资基金,通过股权直投、投贷联动、产业基金、厂房代建等方式支持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推动了视涯、上海超硅、新相微、商巨科技、鼎材、福纳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落地新站。目前,新站高新区累计参与设立创投类、产业类、市场化基金11支,基金总规模141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16亿元。基金对外累计投放项目63个,投放资金69.63亿元。通过前期投资的预判布局、分类施策,为一批优质科创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一系列措施推动下,全区企业效益显著提升,202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0.6%。这种“微笑曲线”延伸,是创新与创业的互融共进,是活力与动力的竞相迸发,也赋予了更多发展空间和底气。
【“城”的力度:加速城市建设焕新】
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的聚集,城镇化进程加速了人口流动,也吸引了更多人留下来。一定程度上,产业基础与城市发展是双向奔赴,也是协同融合的过程。
建区不过30载,新站高新区也遭遇“成长的烦恼”:先后经历四次重大区划调整,空间拓展至原先的19倍、约204.73平方公里。在产业发展高歌猛进下,新站高新区加快补齐城市配套功能,加大市政道路、安置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扩建多所中小学,改造一批老旧小区,加快完善水、电、气等配套,不断美化辖区生态环境,破解回迁安置等难题,增进民生福祉,为辖区居民提供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活。
从深冬到初夏,从规划到开工,在泥泞中跋涉,在荒地中起步,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强势起步、迅速开局,奋力跑出了“新站速度”。
一路通,百业兴。今年国庆前夕,东方大道、护城路等10条市政路网顺利贯通并放行。
十年来,新站高新区建设主次干道、支路网216公里,形成“三横三纵”快速路网和“七横七纵”主干路网。轨道交通3号线、4号线及在建的1号线延长线穿区而过,铜陵路高架、畅通二环快速路、文忠路高架、包公大道高架路桥相通。一幅“大动脉”布局在外、“毛细血管”穿插其内的交通格局呼之欲出。
建好房,圆安居梦。在全市率先探索安置房“开发代建”模式,推动安置房又好又快建设。2012年以来,全区新建安置房、棚改项目总建筑面积680.6万平方米,已累计交付12个、总建筑面积490.09万平方米、32977套。
漫步少荃湖畔,感受城湖共生、宜居宜业魅力。
十年前,这里还是郊野水库,景观元素单一,社会配套匮乏。如今,环湖路网格局取代了昔日阡陌小道,文忠路下穿少荃湖底隧道连接两岸,繁花盛开、绿草如茵,秀水泱泱,环湖开发如火如荼,已成为一个揽自然之美、得区位之优、有产业之利、蓄后发之势的魅力希望之地。
10月7日,市规委会专题研究了少荃湖片区规划设计方案,指出“少荃湖片区建设要运用最新理念和手法,并科学确定起步区,合理安排序时进度,努力打造国际化田园式产业新城,力争早日建成城市副中心”。
一张白纸好作画,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考虑眼前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坚持“多功能一体化”融合理念,竭力参与少荃湖片区开发建设,是新站高新区促进产城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一条条道路笔直宽阔,一栋栋高楼住宅林立,一座座公园、游园、体育公园建成开放,片区开发从拉开框架、雏形已现至优质成熟,是稳步建设、接力完善和持续提升的发展逻辑,在大建设、大发展中不断出新出彩。
【“城”的热度:赋能创优营商环境】
优质的营商环境是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也是企业转型发展的驱动力。
8月18日,合肥新汇成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翰博高新材料(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同时登陆资本市场。“并蒂花开”“一炮双响”,开创了安徽省同一开发区两家企业同天上市的先河,为资本市场的“新站板块”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6月以来,新站高新区企业上市捷报频传,新增井松智能、劲旅环境、汇成股份、翰博高新4家自主培育的上市企业,资本市场中的“新站企业”不断壮大。
上市前的专项辅导,协调解决用工缺口问题,及时落实企业扩产增容的水电气要素保障……新站高新区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持续扩大资本市场的“新站板块”规模,为发展蓄势添能。
有人说,围墙内的事是企业的事,围墙外的事是政府的事。
在新站,围墙内的麻烦事、操心事,一样帮,主动帮!
翰博高新材料(合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蔡姬妹忆起一桩往事。新站高新区领导班子带队走访企业时,看到翰博高新车间堆码待运的原材料时,转身向企业推荐区内的井松智能公司的一款物流机器人产品,能高效解决企业搬运难题。在政府牵线搭桥之下,翰博高新与井松智能达成业务合作意向。
企业最近生产经营状况如何、区内有哪些匹配的产业资源、企业招引的人才住哪……将区内重点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请到“新站大食堂”,明确一个产业主题,共进一顿工作餐,氛围轻松、发言紧凑,一条条建议在“听企业家说”中产生,并在企业家群体中形成口碑效应。
服务好现有企业也是招商引资,一系列为企优服务的举措,不只是简单的为推动区域内上市公司数量提升而行动,更重要的是帮助企业解决发展痛点、提升发展质量。
——在服务上做加法,在审批环节上做减法,推进实施“标准地”“拿地即开工”审批模式,组建专班,驻企服务,解决区内企业在落户、生产、经营中的问题,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区政务服务中心实现政务、税务、警务“三务合一”,进驻部门(单位)18个,设置综合服务窗口78个,提供各类审批服务事项829项,区、社区、社居委三级3232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
——成立新型显示、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四个产业链党委,推动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互促共进,转化为创新发展的“硬动力”。目前已覆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0余家。
从一处处节点协同配合,到一桩桩事务“跑步”推进,新站切实把最优质服务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想企业之所需,干企业之所盼,凝聚起无处不在的城市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