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推动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推动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未知 日期:2019-07-22 点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基本特征。国家高新区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必须加速构建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高新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是新时代国家高新区的重大使命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涉及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重大变革。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体现的是发展规律,为高新区经济标明了发展航向;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体现的是发展追求,为高新区发展明确了价值导向;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体现的是发展水平,为高新区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国家高新区来说,不仅要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更要在这场变革中走在全国前列。

  (一)国家高新区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国家高新区从1988年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历史使命。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新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尤其在经济发展方面,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1.经济增长有数量更有质量,有力支撑我国经济稳中向好。

  近年来,国家高新区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据统计,2017年156家国家高新区GDP总和为9.45万亿元,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5%;全年税收收入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占全国税收8.2%;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为73597.0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33.3%。在经济发展持续稳中向好的同时,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2.高新技术企业健康成长,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

  2017年,156家国家高新区拥有4.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39.4%,同比增长18.6%。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的18.2%,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70件,是全国平均水平(9.8件)的27倍以上。互联网百强企中有96家、生物医药百强企业中有53家都在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培育了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百度、联想、小米等一批引领时代的科技企业,形成了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武汉东湖光电子、深圳通信、杭州互联网及智能安防等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2017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超过35%。

  3.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

  2017年,156家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一半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以及4971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3127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创新创业已成为国家高新区的价值导向和生产方式。2017年,国家高新区新注册企业38.6万家,同比增长36.9%,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1058家。2017年国家高新区拥有2576家“瞪羚企业”,同比增长23.5%,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涌现。

  (二)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国家高新区在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但创新不足仍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短板,尤其在前瞻性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明显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与全球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研发投入的比重仍然较低;二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不高;三是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较低。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既面临着严峻挑战又蕴含着难得机遇。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不足,过度依靠刺激政策积累了许多潜在风险;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蕴含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从国际大背景看,高质量发展应是国家高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使命,这是因为高质量发展要求与高新区 “高”和“新”的定位发展是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高”与“新”定位是实现路径,高质量发展是根本目的。为此,国家高新区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新眼界把准新方位,以新担当谋求新作为,突出高端引领,培强主导产业,着力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加速建设创新、人才、产业三大高地,强力推动国家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

  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高新区追求“走在前列”,这不是简单的速度领先、指标超前,而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好实践探索中的问题,用创新的理念、思路、方法推动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成果,形成国家高新区的新优势。在具体践行中,应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构建经济发展支撑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国家高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体系,为其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1.着力构建一体化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突出产业支撑作用,夯实经济发展基础,顺应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竭力打造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双创主导企业。引领示范带动形成一批新经济产业集群;突出园区载体,加快规划、建设,提升一批新经济产业园区、创新型产业园区,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国家高新区聚合裂变,推动引导一大批高端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切实把国家高新区建成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2.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产业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提高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要增强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资源,要优化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国家高新区的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才资源之间仍然存在许多不协调现象,尤其是实体经济发展壮大得不到有效的要素支撑。下一步,国家高新区将按照国家关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着力构建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推动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实体经济汇聚,形成振兴实体经济的强大动力,推动国家高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着力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努力提高实体经济供给体系质量。二是培育壮大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夯实现代产业体系根基。

  3.着力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出路。然而,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应切实把握四个重点:一是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的前题下,调整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品结构,提高生产领域的资源环境效率,实现产业生态化改造。二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实现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三是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倒逼和引导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并通过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最终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内部和之间的循环链接。四是要下大力气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体系,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由此表明,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是要让生态环境真正成为有价值的资源,与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一样,成为现代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二是要建立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体系,使其进入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中,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变为可计量、可考核、可获得的“金山银山”。三是要加快建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使广大干部坚定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

  (二)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积极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必须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发展新动力新活力。

  1.深刻认识创新与发展新动能的内涵。

  发展新动能是与传统动能相比较而言的。传统动能主要是指以传统技术、产业、模式为基础,以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为条件的一般发展动能;新动能主要是指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发展动能。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多领域、跨学科展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蕴含巨大发展潜力,呈现技术更迭快、产业融合化、业态多元化、组织网络化、发展个性化、成果分享化等新特征。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由此表明,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不仅是新时代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国家高新区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因素、途径有许多,但其根本因素和途径是创新。

  2.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依靠创新培育新动能,是提高发展质量的迫切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着力推进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更充分地挖掘国企和中小企业的创新潜力,更广泛地调动每个人的创造性,更多地培养大批青年创新人才,真正使创新成为推动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确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在创新活动中的功能定位,以市场为纽带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在推动“双创”中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促进科技人员参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拓展创新空间,提升创新成效。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破除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支持成果转化的配套政策,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创新产品利用和创新效益释放,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培养造就一批创新人才和团队。

  提升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的根本依托,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新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科技人才的数量快速增长,质量大幅提升,对科技创新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高新区仍然存在人才结构不平衡、顶尖人才不足等问题,必须继续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完善适应人才成长的制度安排,为培养科技战略型、领军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为青年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三)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不仅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更是推动国家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随着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以振兴制造业为核心的战略布局,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并带来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组织形态的重大变革,如今全球制造业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绿色化等新趋势。当前,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就国家高新区来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即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为主要目标,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推动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1.抓住创新第一动力这个关键,解决制造业发展短板。

  创新是先进制造业的主引擎,也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们要以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为导向,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形成高效立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当前,高新区要突出抓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解决行业反映突出的专用设备、材料、工艺等共性问题。

  2.实行两条途径,推进制造业高质高效发展。

  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要坚持做强增量和调优存量并举。一方面,要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新动能首先来自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而新兴产业的发展通常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当今,全球正在步入一个新兴产业孕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以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催生和培育新兴产业。即突出抓好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在夯实基础、掌握核心技术上下功夫,积极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和关联技术升级,着力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另一方面,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充分运用好、发挥好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引导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性能,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实现先进优质制造,极大地提升经济效益,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民众消费需求。

  3.加快推动三大变革,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是促进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以质量变革为核心,着力优化产业供给结构。提升要素投入质量,全面提高产品供给质量,稳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促进国家高新区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以效率变革为目标,着力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培育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数据、信息、知识等新要素支撑,降低制造业运营成本。以动力变革为重点,着力培育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建立健全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真正落实到先进制造业发展上。

  (四)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当今世界产业集群式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区,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意义重大。为此,我们应坚持把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1.支持大企业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切实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契机,坚持“产业引领、科技助推、要素聚集、互惠共赢”的原则,积极引导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和规模效益好、综合实力强、行业影响大的龙头骨干企业,以资本、技术、品牌为纽带,通过产业联盟、兼并重组、挂牌上市等多种途径推动规模扩张、集群发展。对产业园区的大企业大集团应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推动其向集约化、集团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2.构建大项目支撑产业基地化发展模式。

  项目是促进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未来,国家高新区要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坚持走“建设大项目—企业聚集—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的基地化发展路径,着力引进和建设一批大项目,以带动产业的研发、生产、应用、服务等相关要素向产业基地高度集聚,形成主导产业鲜明、产业关联度大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发展区。通过重点扶持若干发展根基牢固、集群效应明显、品牌优势突出的优势产业,培育创建一批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精心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3.建立和完善新兴产业集群发机制。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重点。为此,建立和完善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机制意义十分重大。一是要建立竞合互动机制。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不同等级的企业并存,构成了共生互补的生态企业网络。通过建立竞合互动机制,以实现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从分离走向融合,从对抗式的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式的联合竞争,从而进一步凝聚集群整体的对外竞争力。二是要建立生态产业链发展机制。促进产业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由产业链向生态链延伸,吸引能够将上游企业的“废料”转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项目,并给予其相应的政策支持,以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三是要建立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激励机制。政府通过加大财政补贴、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激励措施,促使新兴产业集群尽快成长为自主能力好、经济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集团组织。

  (五)高效率推进改革创新,高质量做强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我国市场的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更是国家高新区的命脉。30年来,国家高新区交出了经济发展的亮丽成绩单,从根本来说是得益于实体经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从产品、企业、市场、体制等层面入手,加速构建支撑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提升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益。

  1.加速新生产要素有效集聚流动,打牢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

  国家高新区要积极探索“校企互动,人才流动、资本接力”的创新模式,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有效聚集、循环流动和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其放大社会生产力乘数效应。壮大优势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力推进“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工程”,以增量带动存量,以企业强带动经济强,推动优势企业向生态企业升级。

  2.抓住消费升级机遇,着力提升产品质量。

  振兴实体经济,关键在于提高供给质效。为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我们必须强化技术创新和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品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一是要坚持技术立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缩短科技成果商业化和社会化周期,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二是要坚持品质立身。建立健全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标准强企、质量强企、品牌强企建设。建立完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健全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在国际市场树立中国产品的良好形象。三是要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计划,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一大批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工艺、改进产品质量的现代产业工人,助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3.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经过长期努力,国家高新区科技发展成就显著,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目前科技源头创新短缺、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问题依然突出。就国家高新区而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充分发挥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乘数效应”。一是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持续驱动力。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升市场竞争力。振兴实体经济,企业必须从提升发展质量入手,完善企业制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简化生产流程,提升供应链协调能力,在保障质量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提质增效。三是要优化市场建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本源,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世界一流企业发展,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推动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19-07-22 来源:未知 点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基本特征。国家高新区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军,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必须加速构建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与发展模式,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高新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是新时代国家高新区的重大使命

  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涉及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等诸多方面的系统性重大变革。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体现的是发展规律,为高新区经济标明了发展航向;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体现的是发展追求,为高新区发展明确了价值导向;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体现的是发展水平,为高新区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遵循。对于国家高新区来说,不仅要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更要在这场变革中走在全国前列。

  (一)国家高新区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国家高新区从1988年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历史使命。3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新区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力军。尤其在经济发展方面,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为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1.经济增长有数量更有质量,有力支撑我国经济稳中向好。

  近年来,国家高新区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据统计,2017年156家国家高新区GDP总和为9.45万亿元,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5%;全年税收收入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占全国税收8.2%;新产品实现销售收入为73597.0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33.3%。在经济发展持续稳中向好的同时,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2.高新技术企业健康成长,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势头强劲。

  2017年,156家国家高新区拥有4.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39.4%,同比增长18.6%。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的18.2%,每万名从业人员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70件,是全国平均水平(9.8件)的27倍以上。互联网百强企中有96家、生物医药百强企业中有53家都在国家高新区。国家高新区培育了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百度、联想、小米等一批引领时代的科技企业,形成了中关村新一代信息技术、武汉东湖光电子、深圳通信、杭州互联网及智能安防等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2017年,国家高新区高技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比重超过35%。

  3.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

  2017年,156家国家高新区聚集了全国一半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以及4971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3127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创新创业已成为国家高新区的价值导向和生产方式。2017年,国家高新区新注册企业38.6万家,同比增长36.9%,平均每天新注册企业1058家。2017年国家高新区拥有2576家“瞪羚企业”,同比增长23.5%,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涌现。

  (二)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国家高新区在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但创新不足仍是国家高新区发展的短板,尤其在前瞻性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明显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与全球创新型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研发投入的比重仍然较低;二是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不高;三是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较低。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既面临着严峻挑战又蕴含着难得机遇。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各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总需求不足,过度依靠刺激政策积累了许多潜在风险;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蕴含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从国际大背景看,高质量发展应是国家高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历史使命,这是因为高质量发展要求与高新区 “高”和“新”的定位发展是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高”与“新”定位是实现路径,高质量发展是根本目的。为此,国家高新区必须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新眼界把准新方位,以新担当谋求新作为,突出高端引领,培强主导产业,着力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加速建设创新、人才、产业三大高地,强力推动国家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推动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

  推动高质量发展,国家高新区追求“走在前列”,这不是简单的速度领先、指标超前,而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好实践探索中的问题,用创新的理念、思路、方法推动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成果,形成国家高新区的新优势。在具体践行中,应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构建经济发展支撑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国家高新区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体系,为其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1.着力构建一体化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

  突出产业支撑作用,夯实经济发展基础,顺应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竭力打造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双创主导企业。引领示范带动形成一批新经济产业集群;突出园区载体,加快规划、建设,提升一批新经济产业园区、创新型产业园区,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在国家高新区聚合裂变,推动引导一大批高端产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切实把国家高新区建成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2.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产业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提高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现代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要增强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第一资源,要优化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

  受诸多因素影响和制约,国家高新区的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才资源之间仍然存在许多不协调现象,尤其是实体经济发展壮大得不到有效的要素支撑。下一步,国家高新区将按照国家关于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着力构建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强力推动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实体经济汇聚,形成振兴实体经济的强大动力,推动国家高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着力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努力提高实体经济供给体系质量。二是培育壮大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培育若干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夯实现代产业体系根基。

  3.着力构建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通过全面推动绿色发展,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出路。然而,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应切实把握四个重点:一是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调整区域产业布局的前题下,调整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品结构,提高生产领域的资源环境效率,实现产业生态化改造。二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实现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三是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倒逼和引导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并通过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最终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内部和之间的循环链接。四是要下大力气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体系,真正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由此表明,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是要让生态环境真正成为有价值的资源,与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一样,成为现代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的生产要素。二是要建立生态环境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体系,使其进入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中,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变为可计量、可考核、可获得的“金山银山”。三是要加快建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使广大干部坚定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

  (二)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积极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必须不断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增强发展新动力新活力。

  1.深刻认识创新与发展新动能的内涵。

  发展新动能是与传统动能相比较而言的。传统动能主要是指以传统技术、产业、模式为基础,以资本、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投入为条件的一般发展动能;新动能主要是指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发展动能。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多领域、跨学科展开,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蕴含巨大发展潜力,呈现技术更迭快、产业融合化、业态多元化、组织网络化、发展个性化、成果分享化等新特征。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由此表明,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不仅是新时代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推动国家高新区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培育发展新动能的因素、途径有许多,但其根本因素和途径是创新。

  2.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

  加强创新驱动发展,依靠创新培育新动能,是提高发展质量的迫切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着力推进创新体系和机制建设,更充分地挖掘国企和中小企业的创新潜力,更广泛地调动每个人的创造性,更多地培养大批青年创新人才,真正使创新成为推动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明确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在创新活动中的功能定位,以市场为纽带形成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在推动“双创”中借助市场机制的力量,促进科技人员参与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拓展创新空间,提升创新成效。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破除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支持成果转化的配套政策,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通道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创新产品利用和创新效益释放,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3.培养造就一批创新人才和团队。

  提升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的根本依托,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新区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科技人才的数量快速增长,质量大幅提升,对科技创新事业发挥了重大作用。但高新区仍然存在人才结构不平衡、顶尖人才不足等问题,必须继续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完善适应人才成长的制度安排,为培养科技战略型、领军型人才创造有利条件,为青年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三)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不仅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更是推动国家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重点。随着全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不断深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以振兴制造业为核心的战略布局,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并带来制造业技术体系、生产模式、组织形态的重大变革,如今全球制造业呈现出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绿色化等新趋势。当前,我国制造业创新能力还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就国家高新区来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即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为主要目标,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品牌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手段,推动制造业加快向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转型,提升产业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1.抓住创新第一动力这个关键,解决制造业发展短板。

  创新是先进制造业的主引擎,也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们要以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为导向,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支撑,形成高效立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当前,高新区要突出抓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解决行业反映突出的专用设备、材料、工艺等共性问题。

  2.实行两条途径,推进制造业高质高效发展。

  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要坚持做强增量和调优存量并举。一方面,要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新动能首先来自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而新兴产业的发展通常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当今,全球正在步入一个新兴产业孕育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以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催生和培育新兴产业。即突出抓好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在夯实基础、掌握核心技术上下功夫,积极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和关联技术升级,着力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另一方面,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充分运用好、发挥好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引导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性能,持续改进生产工艺,实现先进优质制造,极大地提升经济效益,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民众消费需求。

  3.加快推动三大变革,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是促进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以质量变革为核心,着力优化产业供给结构。提升要素投入质量,全面提高产品供给质量,稳步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促进国家高新区制造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以效率变革为目标,着力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培育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土地、资金、能源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强化数据、信息、知识等新要素支撑,降低制造业运营成本。以动力变革为重点,着力培育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建立健全制造业创新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部署资金链,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真正落实到先进制造业发展上。

  (四)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战略,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当今世界产业集群式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区,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意义重大。为此,我们应坚持把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1.支持大企业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切实抓住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契机,坚持“产业引领、科技助推、要素聚集、互惠共赢”的原则,积极引导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导向和规模效益好、综合实力强、行业影响大的龙头骨干企业,以资本、技术、品牌为纽带,通过产业联盟、兼并重组、挂牌上市等多种途径推动规模扩张、集群发展。对产业园区的大企业大集团应采取“一企一策”的办法,推动其向集约化、集团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2.构建大项目支撑产业基地化发展模式。

  项目是促进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促进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未来,国家高新区要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必须坚持走“建设大项目—企业聚集—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的基地化发展路径,着力引进和建设一批大项目,以带动产业的研发、生产、应用、服务等相关要素向产业基地高度集聚,形成主导产业鲜明、产业关联度大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发展区。通过重点扶持若干发展根基牢固、集群效应明显、品牌优势突出的优势产业,培育创建一批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精心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3.建立和完善新兴产业集群发机制。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重点。为此,建立和完善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机制意义十分重大。一是要建立竞合互动机制。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内大、中、小不同等级的企业并存,构成了共生互补的生态企业网络。通过建立竞合互动机制,以实现产业集群内的各个企业从分离走向融合,从对抗式的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式的联合竞争,从而进一步凝聚集群整体的对外竞争力。二是要建立生态产业链发展机制。促进产业园区进行循环化改造,由产业链向生态链延伸,吸引能够将上游企业的“废料”转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项目,并给予其相应的政策支持,以达到园区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三是要建立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激励机制。政府通过加大财政补贴、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激励措施,促使新兴产业集群尽快成长为自主能力好、经济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集团组织。

  (五)高效率推进改革创新,高质量做强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是我国市场的主体,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更是国家高新区的命脉。30年来,国家高新区交出了经济发展的亮丽成绩单,从根本来说是得益于实体经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从产品、企业、市场、体制等层面入手,加速构建支撑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提升实体经济质量和效益。

  1.加速新生产要素有效集聚流动,打牢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根基。

  国家高新区要积极探索“校企互动,人才流动、资本接力”的创新模式,促进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有效聚集、循环流动和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其放大社会生产力乘数效应。壮大优势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力推进“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工程”,以增量带动存量,以企业强带动经济强,推动优势企业向生态企业升级。

  2.抓住消费升级机遇,着力提升产品质量。

  振兴实体经济,关键在于提高供给质效。为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我们必须强化技术创新和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品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一是要坚持技术立本。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缩短科技成果商业化和社会化周期,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二是要坚持品质立身。建立健全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标准强企、质量强企、品牌强企建设。建立完善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健全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在国际市场树立中国产品的良好形象。三是要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计划,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培育一大批精益求精、不断创新工艺、改进产品质量的现代产业工人,助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3.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经过长期努力,国家高新区科技发展成就显著,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目前科技源头创新短缺、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问题依然突出。就国家高新区而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充分发挥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乘数效应”。一是要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升级的持续驱动力。二是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升市场竞争力。振兴实体经济,企业必须从提升发展质量入手,完善企业制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简化生产流程,提升供应链协调能力,在保障质量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实现提质增效。三是要优化市场建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立业之本。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回归实体经济本源,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支持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世界一流企业发展,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