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徐州高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来源:未知 日期:2018-10-16 点击:

 
徐州高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由此成立。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6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了弘扬艰苦奋斗、推进改革、创新引领的高新区精神,总结宣传30年来各地涌现的高新区建设发展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我国高新区事业更上一个台阶。开设“高新区发展30年”专栏,将分期刊载各个国家高新区的工作经验,今天推出第三十五期——《徐州高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徐州高新区始建于1992年,原为铜山经济开发区,201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徐州高新区,同年开启国家高新区的创建工作,2012年8月成功晋级国家高新区,是苏北地区首家国家高新区。多年来,徐州高新区在创新驱动大旗的引领下,实现了由省级经开区向国家高新区的蝶变升级,2017年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49位,真正肩负起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时代责任。

 

徐州高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作为徐州市科技创新主阵地、实体经济主战场,徐州高新区坚持区域性产业创新中心、苏北现代产业基地发展定位,全力推进“创新发展引领区、高新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充分利用徐州市接联京沪、辐射中原、通达亚欧的区位优势,深度对接京沪线、陇海线高校院所,广泛接纳京津冀、长三角两大经济圈产业转移和创新溢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全方位参与国际产能分工和创新合作,形成了以安全科技产业为特色,以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为主导,ICT、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为重点培育方向的“134N”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了“一院一谷五园五区”的专业园区框架,入驻企业20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387家,建设各类企业研发中心282个。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工程机械、电子电器、车辆制造是徐州高新区更名前的三大主导产业,晋级国家高新区后,徐州高新区积极引领企业创新,推动主导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延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企业研发投入等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均实现了年均30%的增幅。目前,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正式担纲现阶段主导产业,安全产业在徐州高新区培育成功,初步形成“134N”现代产业体系,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240亿,电子信息产业120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300亿,安全科技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600亿元。

 

突出载体平台支撑作用  创新动能日渐强劲

 

徐州高新区集聚、建设各类创新平台达300个,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9个,省级研发平台46个,风投创投及上市服务机构12个,创新创业孵化机构22个,其中国家孵化器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众创空间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科技创新孵化载体面积107万平方米。全力打造徐州科技创新谷、徐州产业研究院和徐州安全科技产业园三大高端创新平台载体,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先后建设,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非晶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区块链产业研究院、奎图海创、软通乐业空间等产业研究机构和创新创业载体进驻,引进高端人才团队20多个,人才总量达4万人。充分利用50亿元规模的安全科技产业基金、30亿元规模的电子信息基金、2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基金和10亿元的产业扶植资金作用。

 

徐州高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发挥协同创新迭加效应  安全产业风生水起

 

徐州高新区的安全产业起步于教授创业的星星之火,成长于协同创新的燎原之势,现有从事安全科技研究的教授、博导等高级人才50多人。建设国家火炬安全科技与装备特色产业基地,获批国家安全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试点,明确了打造“中国安全谷”的建设目标。构建了矿山安全、消防安全、危化品安全、公共安全、居家安全为主导的安全产业集成链条;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安全科技研发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相互补充的技术支撑体系;搭建了集创新孵化、加速成长、园区承载为一体的产业发展集聚体系。连续七年举办安全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会,推动安全产业省部共建,工信部、安监总局和江苏省政府共同签署《推进安全产业加快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安全谷共建合作议定书》。

 

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服务效能不断提高

 

徐州高新区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员聘用制改革成效明显,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激励机制,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努力构建“大招商、大审批、大执法、大监管、大创新”管理服务体系,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出台政策,对招商引资和专业岗位急需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特殊人才实行特岗特薪、特职特聘。全面推进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设立行政审批局,落实“2330”项目审批服务新机制,实现了2个工作日完成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取得不动产登记,30个工作日取得施工许可证。重点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办证时间从20天减至1天。积极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区第一批改革试点经验,在投资管理、金融、服务业开放、综合监管、制度创新5大领域筛选出20大项45条改革试点经验在徐州高新区复制推广。

 

徐州高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坚持双向开放发展战略  国际合作持续深化

 

徐州高新区先后建立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徐州分中心、俄罗斯沃罗涅日国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徐州分中心、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徐州分中心和中芬技术转移中心等5个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在俄国设立中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沃罗涅日分中心,这是徐州首家海外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分别在美、英、德、法四国建立跨境孵化器,对接联海外创新成果,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先进智力成果。鼓励企业产品走出去,徐工重卡作为中国工程机械的排头兵,在实现首款电动物流车继续国内实现首销后,实现海外直销。徐工漢风牵引车、自卸车批量发往东南亚。格利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与孟加拉国签署中孟智慧城市照明项目合作协议,这是全国首个在“一带一路”上签署的智慧城市照明项目。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江苏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格利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在海外设立了研发机构。

 

显著成效的背后,是徐州高新区晋级国家高新区以来突出转型升级目标导向、依托创新驱动强大动能,积极打造平台支撑、不断集聚发展要素、致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服务体系、深化国际合作的必然结果。为推动高新区发展,结合原省级经开区背景和科技创新需要,徐州高新区还先后了实施企业研发引领创新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促进工程、协同创新推进工程和科技金融合作创新工程。

 

企业研发引领创新工程。此项工程是根据科技部对高新区综合评价四项能力建设要求,对自身企业研发机构不足、研发能力较弱的问题,设立扶持资金,支持和促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其中仅2018年上半年就指导企业申报高新区扶持资金249项,金额计5235万元。目前高新区已拥有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中心78家、市级研发机构217家,基本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更名省级高新区时,徐州高新区仅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为切实补短,徐州高新区加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培育力度,出台专利支持政策,开通申报绿色通道,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0余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7家,瞪羚企业7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工程。徐州是江苏省高校集聚数第二的城市,也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大学生创业氛围浓厚。为此,徐州高新区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全面承接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设大学生创业园产业化基地,成立徐州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获批国家级孵化器,建设省级众创空间,打造省级众创社区、省科技企业加速器、省“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教授创新创业成为徐州高新区创新发展有主要特质之一。

 

协同创新推进工程。协同创新是整合各类创新要素,实现科技成果集约转化的重要途径。为培育提升徐州高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结联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5家高校联合建设了“5+1”协同创新联盟,连续七年主办中国安全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会。深化与国际大学创新联盟合作,充分挖掘国际创新资源,建设了中法孵化器功能展示区、中日动漫大师工作室、中美工程技术产业研究院等合作平台。

 

科技金融合作创新工程。自国家高新区创建以来,徐州高新区积极推动高新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创新发展,设立金融服务中心、与证券机构实施深度合作,先后培育创业板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场外股权挂牌企业13家,获批江苏省首家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目前正积极推动华洋通信、精创电气、华辰变压器、中煤百甲、蓝天众成、格利尔、华源节水7家企业上市。

 

徐州高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习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下一步,徐州高新区将紧抓“高新”关键词,不断解放思想,加快对标赶超,以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引,在产业集群方面加速追赶、在创新驱动方面集优突破、在开发扩张方面放大优势、在融合发展方面超前布局,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徐州高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2018-10-16 来源:未知 点击:

 
徐州高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由此成立。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6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了弘扬艰苦奋斗、推进改革、创新引领的高新区精神,总结宣传30年来各地涌现的高新区建设发展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我国高新区事业更上一个台阶。开设“高新区发展30年”专栏,将分期刊载各个国家高新区的工作经验,今天推出第三十五期——《徐州高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徐州高新区始建于1992年,原为铜山经济开发区,2010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徐州高新区,同年开启国家高新区的创建工作,2012年8月成功晋级国家高新区,是苏北地区首家国家高新区。多年来,徐州高新区在创新驱动大旗的引领下,实现了由省级经开区向国家高新区的蝶变升级,2017年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49位,真正肩负起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时代责任。

 

徐州高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作为徐州市科技创新主阵地、实体经济主战场,徐州高新区坚持区域性产业创新中心、苏北现代产业基地发展定位,全力推进“创新发展引领区、高新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充分利用徐州市接联京沪、辐射中原、通达亚欧的区位优势,深度对接京沪线、陇海线高校院所,广泛接纳京津冀、长三角两大经济圈产业转移和创新溢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全方位参与国际产能分工和创新合作,形成了以安全科技产业为特色,以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为主导,ICT、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为重点培育方向的“134N”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了“一院一谷五园五区”的专业园区框架,入驻企业2000多家,其中规模企业387家,建设各类企业研发中心282个。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工程机械、电子电器、车辆制造是徐州高新区更名前的三大主导产业,晋级国家高新区后,徐州高新区积极引领企业创新,推动主导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端延展,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企业研发投入等主要科技创新指标均实现了年均30%的增幅。目前,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正式担纲现阶段主导产业,安全产业在徐州高新区培育成功,初步形成“134N”现代产业体系,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240亿,电子信息产业120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300亿,安全科技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600亿元。

 

突出载体平台支撑作用  创新动能日渐强劲

 

徐州高新区集聚、建设各类创新平台达300个,其中国家级研发平台9个,省级研发平台46个,风投创投及上市服务机构12个,创新创业孵化机构22个,其中国家孵化器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众创空间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科技创新孵化载体面积107万平方米。全力打造徐州科技创新谷、徐州产业研究院和徐州安全科技产业园三大高端创新平台载体,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先后建设,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非晶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区块链产业研究院、奎图海创、软通乐业空间等产业研究机构和创新创业载体进驻,引进高端人才团队20多个,人才总量达4万人。充分利用50亿元规模的安全科技产业基金、30亿元规模的电子信息基金、2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基金和10亿元的产业扶植资金作用。

 

徐州高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发挥协同创新迭加效应  安全产业风生水起

 

徐州高新区的安全产业起步于教授创业的星星之火,成长于协同创新的燎原之势,现有从事安全科技研究的教授、博导等高级人才50多人。建设国家火炬安全科技与装备特色产业基地,获批国家安全产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区、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试点,明确了打造“中国安全谷”的建设目标。构建了矿山安全、消防安全、危化品安全、公共安全、居家安全为主导的安全产业集成链条;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安全科技研发中心、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相互补充的技术支撑体系;搭建了集创新孵化、加速成长、园区承载为一体的产业发展集聚体系。连续七年举办安全科技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会,推动安全产业省部共建,工信部、安监总局和江苏省政府共同签署《推进安全产业加快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安全谷共建合作议定书》。

 

突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服务效能不断提高

 

徐州高新区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员聘用制改革成效明显,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管理激励机制,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努力构建“大招商、大审批、大执法、大监管、大创新”管理服务体系,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出台政策,对招商引资和专业岗位急需的高层次管理人才、特殊人才实行特岗特薪、特职特聘。全面推进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设立行政审批局,落实“2330”项目审批服务新机制,实现了2个工作日完成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取得不动产登记,30个工作日取得施工许可证。重点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办证时间从20天减至1天。积极复制推广上海等自贸区第一批改革试点经验,在投资管理、金融、服务业开放、综合监管、制度创新5大领域筛选出20大项45条改革试点经验在徐州高新区复制推广。

 

徐州高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坚持双向开放发展战略  国际合作持续深化

 

徐州高新区先后建立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徐州分中心、俄罗斯沃罗涅日国立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徐州分中心、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徐州分中心和中芬技术转移中心等5个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在俄国设立中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沃罗涅日分中心,这是徐州首家海外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分别在美、英、德、法四国建立跨境孵化器,对接联海外创新成果,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先进智力成果。鼓励企业产品走出去,徐工重卡作为中国工程机械的排头兵,在实现首款电动物流车继续国内实现首销后,实现海外直销。徐工漢风牵引车、自卸车批量发往东南亚。格利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与孟加拉国签署中孟智慧城市照明项目合作协议,这是全国首个在“一带一路”上签署的智慧城市照明项目。支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江苏云意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精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格利尔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在海外设立了研发机构。

 

显著成效的背后,是徐州高新区晋级国家高新区以来突出转型升级目标导向、依托创新驱动强大动能,积极打造平台支撑、不断集聚发展要素、致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服务体系、深化国际合作的必然结果。为推动高新区发展,结合原省级经开区背景和科技创新需要,徐州高新区还先后了实施企业研发引领创新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促进工程、协同创新推进工程和科技金融合作创新工程。

 

企业研发引领创新工程。此项工程是根据科技部对高新区综合评价四项能力建设要求,对自身企业研发机构不足、研发能力较弱的问题,设立扶持资金,支持和促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其中仅2018年上半年就指导企业申报高新区扶持资金249项,金额计5235万元。目前高新区已拥有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中心78家、市级研发机构217家,基本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更名省级高新区时,徐州高新区仅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为切实补短,徐州高新区加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培育力度,出台专利支持政策,开通申报绿色通道,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目前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0余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7家,瞪羚企业7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工程。徐州是江苏省高校集聚数第二的城市,也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大学生创业氛围浓厚。为此,徐州高新区积极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全面承接大学生创新创业。建设大学生创业园产业化基地,成立徐州高新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获批国家级孵化器,建设省级众创空间,打造省级众创社区、省科技企业加速器、省“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教授创新创业成为徐州高新区创新发展有主要特质之一。

 

协同创新推进工程。协同创新是整合各类创新要素,实现科技成果集约转化的重要途径。为培育提升徐州高新区的整体创新能力,结联中国矿业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5家高校联合建设了“5+1”协同创新联盟,连续七年主办中国安全产业协同创新推进会。深化与国际大学创新联盟合作,充分挖掘国际创新资源,建设了中法孵化器功能展示区、中日动漫大师工作室、中美工程技术产业研究院等合作平台。

 

科技金融合作创新工程。自国家高新区创建以来,徐州高新区积极推动高新区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创新发展,设立金融服务中心、与证券机构实施深度合作,先后培育创业板上市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家,场外股权挂牌企业13家,获批江苏省首家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目前正积极推动华洋通信、精创电气、华辰变压器、中煤百甲、蓝天众成、格利尔、华源节水7家企业上市。

 

徐州高新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引领区域创新发展

 

习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高新区是科技的集聚地,也是创新的孵化器。看一个高新区是不是有竞争力、发展潜力大不大,关键是看能不能把‘高’和‘新’两篇文章做实做好”。下一步,徐州高新区将紧抓“高新”关键词,不断解放思想,加快对标赶超,以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引,在产业集群方面加速追赶、在创新驱动方面集优突破、在开发扩张方面放大优势、在融合发展方面超前布局,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