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高新区30年巡礼|青岛高新区: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

来源:未知 日期:2018-09-07 点击:

  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由此成立。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6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了弘扬艰苦奋斗、推进改革、创新引领的高新区精神,总结宣传30年来各地涌现的高新区建设发展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我国高新区事业更上一个台阶。@锐科技 特开设“高新区发展30年”专栏,将分期刊载各个国家高新区的工作经验,今天推出第十二期——《青岛高新区: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
 
  获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经济园区、六大主导产业全部升格“国字号”等……近年来,青岛高新区抢抓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山东半岛国家自创区建设的重大契机,全面实施“2311”总体工作思路,发挥在半岛自创区建设过程中的领头雁作用,推动各项工作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突出创新驱动,不断提升发展能级
 
  青岛高新区聚焦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任务,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要素。
 
  推进国家自创区创建和建设工作。在半岛自创区创建和建设过程中,青岛高新区创新发展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目前已完成《关于加快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青岛高新区)建设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山东半岛(青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下一步将继续提升青岛高新区发展能级,建设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高端人才加速集聚。依托中国青岛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国家级人才基地,累计引进千人计划专家127名,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员超过50000人。研究制定产权型人才公寓有关管理办法,实施“人才+项目”双驱动选拔模式,“人才特区”经验做法获全国基层人才工作最佳创新案例奖。面向全球集聚人才,创建海外高层次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先后承办欧美同学会海归创业学院(硅谷)创业中国青岛对接会、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北美人才创业大赛路演等活动。
 
  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加快科研院所系、高校系、企业系、海外系四大创新平台建设,引进中国超算领域领军者中科曙光、世界500强微软(中国)孵化基地、国药器械华东研发产业基地,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长光青岛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突出海洋特色,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为核心,重点建设国家海洋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等涉海研发与转化重大创新平台。
 
  创业体系日益完善。发布“创业十条”和“蓝贝创新创业指数”,实施“三个一百”行动计划,孵化器投入运营超过200万平米,国家级孵化载体20余家。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山东省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园”等称号。举办“蓝贝创客计划”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双创活动超过300场,服务创客超过11037人次,构建双创生态系统,打造了“蓝贝”创新创业服务品牌。
 
  突出产业培育,加快聚集高端项目
 
  青岛高新区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布局软件信息、医疗医药、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互联网、金融、高端服务的六大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成为高新区的发展主引擎。
 
  引进龙头企业项目。截至目前,主园区累计引进重点项目177个,总投资427亿元,含世界500强1家,国内行业50强6家,5亿元以上项目11个。举办全区2018年首届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总投资44.8亿元的同元文化旅游综合体、总投资30亿元的软控总部、总投资20亿元的阜丰生物医药产业总部、总投资20亿元的8英寸化合物半导体生产线,以及国药器械华东研发产业基地、微软(中国)孵化基地、海克斯康产业园、华强方特(青岛)熊出没动漫谷、船歌餐饮总部、人民视频等一批龙头项目签约落户,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培育本土优质企业。依托海洋国家实验室等优质创新资源,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仪器仪表与海洋装备制造产业、航空航天与军民融合等涉海涉蓝等高技术产业集群,涌现出以明月海藻、海山海洋装备、迪玛尔、汉源微电子等为代表的一批本土企业。
 
  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制订实施促进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实施重点企业服务经理制、首问责任制和重要事项直通车工作办法。制订《新旧动能转换2018年工作要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意见》,聚焦六大主导产业,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开展“千企招商”大走访、“企业开放日”等活动,现场为企业解决难题超过500条。
 
  金融助推产业发展。组建“双创”金融服务站和孵化器种子基金,中国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暨山东科技金融产业园项目签约,高新区与东方恒信集团签约共建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深创投设立10亿元青岛高新区新动能发展基金。引进工商银行青岛高新区支行等银行分支机构超过10家、基金创投机构150余家,管理基金规模超过175亿元;设立全省首家科技特色支行,引进全省规模最大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全市唯一基金园区投入使用,获批国家首批创新创业企业债试点。
 
  突出改革引领,全面优化体制机制
 
  青岛高新区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谋划全面深化改革路径,构建符合改革精神、有利于创新创业、适应市场需要、灵活务实高效的新机制,打造体制机制先行区。
 
  创新“事业部”体制。调整成立10个主导产业事业部,建立扁平化决策、开放式运行、专业化招商工作机制。将管委部门分为前后方两个战队序列,各事业部作为“一线部队”,统筹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促进局等部门组成“后方保障战队”,做好保障服务。
 
  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业务试点,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率先推行个体工商户“当场申报、当场发照”简易登记模式;深化“互联网+行政审批”,全区130余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91%实现“只跑一次腿”或“零跑腿”,行政效能大幅提升。
 
  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建立高新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形成《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选择103项先行开展改革试验,提出落实省政府《实施意见》改革审批方式的五项举措、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推进信息共享和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多证合一”改革四项主要任务,重点破解“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突出问题。
 
  推进科技试点政策。研究制订《青岛高新区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政策》;出台省内首个人才股权期权及分红激励政策,启动实施第二批人才股权期权激励改革试点。科技创新券试点顺利推进,首批资金152.9万元支持266家创业企业和创客团队购买高企认定、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
 
  正是得益于自身的发展,青岛高新区已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从高起点的先进规划、六大主导产业集群、市级公共服务项目到产业布局、科技创新、人才集聚……这片位于青岛北部的高新区,迎来了一连串闪耀的成绩单,通过城市空间整体战略的拔高,区域地位已跃升至北部核心城区,为青岛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持续注入了新的活力。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高新区30年巡礼|青岛高新区: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

2018-09-07 来源:未知 点击:

  1988年8月,中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计划——火炬计划开始实施,第一个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由此成立。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68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了弘扬艰苦奋斗、推进改革、创新引领的高新区精神,总结宣传30年来各地涌现的高新区建设发展先进经验和做法,推动我国高新区事业更上一个台阶。@锐科技 特开设“高新区发展30年”专栏,将分期刊载各个国家高新区的工作经验,今天推出第十二期——《青岛高新区: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
 
  获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入选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经济园区、六大主导产业全部升格“国字号”等……近年来,青岛高新区抢抓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和山东半岛国家自创区建设的重大契机,全面实施“2311”总体工作思路,发挥在半岛自创区建设过程中的领头雁作用,推动各项工作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突出创新驱动,不断提升发展能级
 
  青岛高新区聚焦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任务,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要素。
 
  推进国家自创区创建和建设工作。在半岛自创区创建和建设过程中,青岛高新区创新发展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目前已完成《关于加快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青岛高新区)建设发展的实施方案》和《山东半岛(青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规划》,下一步将继续提升青岛高新区发展能级,建设以蓝色经济引领转型升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高端人才加速集聚。依托中国青岛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国家级人才基地,累计引进千人计划专家127名,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员超过50000人。研究制定产权型人才公寓有关管理办法,实施“人才+项目”双驱动选拔模式,“人才特区”经验做法获全国基层人才工作最佳创新案例奖。面向全球集聚人才,创建海外高层次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先后承办欧美同学会海归创业学院(硅谷)创业中国青岛对接会、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北美人才创业大赛路演等活动。
 
  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加快科研院所系、高校系、企业系、海外系四大创新平台建设,引进中国超算领域领军者中科曙光、世界500强微软(中国)孵化基地、国药器械华东研发产业基地,中科院声学所青岛分所、长光青岛应急技术装备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突出海洋特色,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为核心,重点建设国家海洋领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等涉海研发与转化重大创新平台。
 
  创业体系日益完善。发布“创业十条”和“蓝贝创新创业指数”,实施“三个一百”行动计划,孵化器投入运营超过200万平米,国家级孵化载体20余家。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山东省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示范园”等称号。举办“蓝贝创客计划”国际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双创活动超过300场,服务创客超过11037人次,构建双创生态系统,打造了“蓝贝”创新创业服务品牌。
 
  突出产业培育,加快聚集高端项目
 
  青岛高新区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布局软件信息、医疗医药、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互联网、金融、高端服务的六大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成为高新区的发展主引擎。
 
  引进龙头企业项目。截至目前,主园区累计引进重点项目177个,总投资427亿元,含世界500强1家,国内行业50强6家,5亿元以上项目11个。举办全区2018年首届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总投资44.8亿元的同元文化旅游综合体、总投资30亿元的软控总部、总投资20亿元的阜丰生物医药产业总部、总投资20亿元的8英寸化合物半导体生产线,以及国药器械华东研发产业基地、微软(中国)孵化基地、海克斯康产业园、华强方特(青岛)熊出没动漫谷、船歌餐饮总部、人民视频等一批龙头项目签约落户,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
 
  培育本土优质企业。依托海洋国家实验室等优质创新资源,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仪器仪表与海洋装备制造产业、航空航天与军民融合等涉海涉蓝等高技术产业集群,涌现出以明月海藻、海山海洋装备、迪玛尔、汉源微电子等为代表的一批本土企业。
 
  营造创新发展环境。制订实施促进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实施重点企业服务经理制、首问责任制和重要事项直通车工作办法。制订《新旧动能转换2018年工作要点》、《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意见》,聚焦六大主导产业,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开展“千企招商”大走访、“企业开放日”等活动,现场为企业解决难题超过500条。
 
  金融助推产业发展。组建“双创”金融服务站和孵化器种子基金,中国科技(成果)交易中心暨山东科技金融产业园项目签约,高新区与东方恒信集团签约共建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深创投设立10亿元青岛高新区新动能发展基金。引进工商银行青岛高新区支行等银行分支机构超过10家、基金创投机构150余家,管理基金规模超过175亿元;设立全省首家科技特色支行,引进全省规模最大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全市唯一基金园区投入使用,获批国家首批创新创业企业债试点。
 
  突出改革引领,全面优化体制机制
 
  青岛高新区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谋划全面深化改革路径,构建符合改革精神、有利于创新创业、适应市场需要、灵活务实高效的新机制,打造体制机制先行区。
 
  创新“事业部”体制。调整成立10个主导产业事业部,建立扁平化决策、开放式运行、专业化招商工作机制。将管委部门分为前后方两个战队序列,各事业部作为“一线部队”,统筹园区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等,经济发展促进局等部门组成“后方保障战队”,做好保障服务。
 
  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业务试点,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率先推行个体工商户“当场申报、当场发照”简易登记模式;深化“互联网+行政审批”,全区130余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91%实现“只跑一次腿”或“零跑腿”,行政效能大幅提升。
 
  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建立高新区“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形成《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选择103项先行开展改革试验,提出落实省政府《实施意见》改革审批方式的五项举措、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推进信息共享和统筹推进“证照分离”和“多证合一”改革四项主要任务,重点破解“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突出问题。
 
  推进科技试点政策。研究制订《青岛高新区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政策》;出台省内首个人才股权期权及分红激励政策,启动实施第二批人才股权期权激励改革试点。科技创新券试点顺利推进,首批资金152.9万元支持266家创业企业和创客团队购买高企认定、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
 
  正是得益于自身的发展,青岛高新区已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从高起点的先进规划、六大主导产业集群、市级公共服务项目到产业布局、科技创新、人才集聚……这片位于青岛北部的高新区,迎来了一连串闪耀的成绩单,通过城市空间整体战略的拔高,区域地位已跃升至北部核心城区,为青岛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持续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