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赤峰高新区:一个有梦想的科技新城挺起赤峰工业的脊梁

来源:未知 日期:2017-11-30 点击:

  这是一片气概豪迈的兴盛沃土,红日喷薄处,升腾起“江山如此多娇”的千古画卷;
  
  这是一个绘就蓝图的磅礴手笔,产业崛起处,挥写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篇章;
  
  这是一个科技兴业的梦想摇篮,鼓角争鸣处,唱响着“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时代壮歌。
  
  伴着时代发展的脉搏,赤峰高新区,正在继往开来中实现着赶超跨越,正在攻坚突破中实现着脱胎换骨……
  
  创新为念,产业引领,协同合作,辐射周边。
  
  作为赤峰市持续崛起的科技新城,赤峰高新区一直在劈波斩浪中扬帆前行,在化蛹成蝶中实现着华丽转身。几年来,赤峰高新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创新为发展驱动力,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市场,坚持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并重的原则,以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强化科研平台、孵化器等创新生态的构建,坚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引领,巩固赤峰东部工业走廊的核心地位,着力将高新区打造成为蒙东区域科技创新示范区,从而走出了一条创新变革、跨越发展的康庄之路。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勇者先。从最初的蹒跚起步开始,赤峰高新区始终着眼于长远规划,着眼于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历经15年的建设和发展,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培育了赤峰云铜、天奇中蒙制药、瑞阳化工和伊品生物等一批骨干企业。2016年末,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64.16亿元,同比增长12.1%;销售收入854.9亿元,同比增长13.5%;工业增加值216.84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税收9.66亿元,同比增长9.5 %;完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67.64 亿元,安排就业3.1 万人。共入驻企业19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3家,占高新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7.5%。规模化集群发展效益越发显现,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优势产业加速集聚
  
  强内在动力,助优势产业。在培育骨干企业的同时,赤峰市着力集中发展具有突出优势的产业项目。一是在新材料产业方面,铜基、锌基、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逐步壮大,集聚了赤峰云铜、金剑铜业、盛森硅业等一批龙头企业。赤峰云铜、金剑铜业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超400亿元。赤峰盛森硅业自主研发的纳米级二氧化硅于2013年被评为“内蒙古名牌产品”,远销俄罗斯、韩国、土耳其等国家。当前高新区围绕新型显示、太阳能电池等相关领域已引进和开工建设多项重大项目,与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产业的融合进一步加深。二是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集聚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其中浩克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基地、电动大巴车生产基地已建成投产;赤峰拓佳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部达产后可实现产值100亿元;中森智能终端、子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汽车智能化装置与总线控制系统生产项目已开工建设。三是医药化工产业方面,形成了涵盖化学制药、生物制药、蒙中药及煤—磷化工、生物化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其中,赤峰制药年产300吨灰黄霉素,居世界第一位;艾克制药是国际上唯一一家集麻黄草化学提取法和化学合成法生产麻黄素的企业;总投资15亿元的泰领医疗控股项目在基因诊断、癌症治疗的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瑞阳化工季戊四醇系列产品产能规模在国际上排名第三位;投资100亿元的伊品生物进入中国发酵行业前三强。优势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赤峰高新区作为赤峰科技创新的主阵地,现拥有蒙东云计算、蒙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元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众创基地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54家,建有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107家,其中:院士专家工作站6家;建有赤峰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药研究开发中心、赤峰蒙欣药业科研开发技术中心等自治区级研发中心20家。赤峰高新区依托专家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11人,专家团队成员184人,在医药、农畜产品加工、数控等多领域与两院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建立了深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天津大学共同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与北京中医药、内蒙古医科大学等学校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药物研究所、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开展知识产权共享、委托研发。高新区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试点基地12家,科技孵化场地面积12万余平方米,入孵企业270家。其中赤峰安快创业谷是全国首创的“中国赤峰双创服务模式”,即飞地孵化模式。
  
  截止目前,赤峰高新区共取得专利286项、获奖科技成果18项、承担自治区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9项。赤峰中色锌业的锌冶炼、湿法炼锌高浸渣资源化综合回收银金锌技术、赤峰云铜的双炉粗铜连续吹炼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东黎羊绒自主研发的风吸式自动化羊绒联合分梳机,获行业首台首套重点技术装备认定;瑞阳化工核心技术单、双、三季戊四醇联产技术的先进性属国内首创;伊品生物在发酵的大种量高糖工艺、连续离交收率提升等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基础配套不断完善
  
  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现如今,高新区基础设施实现了“七通一平”,4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建设的中水回用系统,日综合处理污水21.5万吨,有效解决了园区污水及中水回用问题;规划建设的2×350MW自备热电联产及增量配电网项目,将在高新区内打造电价洼地;规划建设(设计)库容120万立方的危废渣场和库容120万立方的固废渣场,实现废渣集中处理;规划建设中的仓储物流中心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建设有铁路专用线和大型货场,将打造成为赤峰市工业仓储物流枢纽;规划建设集科技研发、企业孵化、商业配套、金融服务及职工集宿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为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从而打造了“宜居宜业宜商”的科技新城。
  
  扶持政策相继出台
  
  多年来,赤峰市在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出台了《赤峰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意见》、《赤峰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管理办法》、《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赤峰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赤峰市加快发展众创空间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时,市委、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在赤峰高新区发展“飞地经济”的意见》,使高新区的发展打破地域界限,有利于推动了高新区的集中、集聚、集群发展。
  
  着眼四大功能定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循序推进赤峰高新区现有发展项目的同时,赤峰市还将着力推动高新区四大定位。强化发展实力,着眼未来大局,从而确立了高新区强力发展的新坐标。
  
  一是建设蒙东区域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面向京津等区域中心城市,吸引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进一步集聚,建设高效创新平台和孵化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打造蒙东区域创新中心,辐射带动通辽、锡林郭勒等周边区域的创新发展。
  
  二是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引领区。强化与外蒙古、俄罗斯、欧洲等海外地区先进技术、高端人才、物产资源的交流。充分利用赤峰保税物流中心对外开放功能,扩大对俄蒙、中亚、欧洲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将高新区打造成“中蒙俄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引领区。
  
  三是建设京津科研成果转化先导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瞄准行业趋势,与京津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推动科研成果本地规模化生产,打造京津高科技成果转化先导区。
  
  四是建设东北振兴重要引擎。强化对高新区有色金属行业技术改造,推动产品升级,重振赤峰作为我国重要工业基地的地位,突出创新发展模式,示范引领东北振兴,打造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引擎。
  
  逐步实现发展目标
  
  雄心壮志当空舞,豪迈跨步向未来。在积极打造四大定位的同时,赤峰高新区也在积极探索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力争到2025年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新区。
  
  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100亿元,工业增加值约66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
  
  二是创新发展目标。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0%;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10家,自治区级研发机构达到50家,孵化器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20家、科技型企业600家以上,其中,产值超10亿的高新技术企业60家;市级以上科技服务平台达到40个。
  
  三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1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0平方米;每万元产值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降到0.18吨标准煤。
  
  一项项新举措、一个个新目标,正为长远发展竖起新灯塔,指明新航向……
  
  逐渐完善产业体系
  
  为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加快优势产业的健康发展,赤峰市未来将在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医药化工产业、农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不断发力,倾力推进产业项目的体系化发展。
  
  一是巩固发展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专业化铜深加工产业集群,构建铜基新材料全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新型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同时培育以生产和加工晶体硅和二氧化硅为主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硅基新材料与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融合,完善产业链条,打造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
  
  二是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浩克新能源汽车、深圳朝气集团、赤峰拓佳电子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培育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及电子信息产品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柔性制造技术,着力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产品,完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打造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三是提升发展医药化工产业。按照“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做强产业、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瞄准基因技术、癌症诊断与治疗等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及具有赤峰特色的蒙中药和兽药,扩大生物医药产业生产规模,建设集原料生物药生产、制剂加工、原辅材料制造相互衔接、协作配套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依托赤峰丰富的化工原材料资源,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着重发展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实现精细化工产业技术突破、氟化工领域产业链延伸、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整合高新区化工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打造中国北部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
  
  四是适度发展农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发挥赤峰及周边旗县、盟市的农牧业资源和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以众益糖业、大唐对夹生产等为主导企业的绿色食品深加工产业;以东荣集团和华源毛业为代表,涉及毛纺、羊绒针织与服装制造等多方面的纺织产业。重点培育深加工、冷链和配送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级农畜产品绿色深加工示范基地。
  
  五是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云计算及服务外包产业、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居住配套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推动高新区服务业向智能化、信息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同步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春江浩荡逐浪高,又踏层峰望眼开。”集聚的产业、辉煌的曙光,正鞭策着赤峰高新区筑梦者们持续攻坚克难、一路鏖战;以前沿的科技、伟大的使命,引领赤峰科技乘势崛起、一路攀升,为实现未来的跨越式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赤峰高新区:一个有梦想的科技新城挺起赤峰工业的脊梁

2017-11-30 来源:未知 点击:

  这是一片气概豪迈的兴盛沃土,红日喷薄处,升腾起“江山如此多娇”的千古画卷;
  
  这是一个绘就蓝图的磅礴手笔,产业崛起处,挥写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篇章;
  
  这是一个科技兴业的梦想摇篮,鼓角争鸣处,唱响着“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时代壮歌。
  
  伴着时代发展的脉搏,赤峰高新区,正在继往开来中实现着赶超跨越,正在攻坚突破中实现着脱胎换骨……
  
  创新为念,产业引领,协同合作,辐射周边。
  
  作为赤峰市持续崛起的科技新城,赤峰高新区一直在劈波斩浪中扬帆前行,在化蛹成蝶中实现着华丽转身。几年来,赤峰高新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创新为发展驱动力,注重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市场,坚持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并重的原则,以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为重点,强化科研平台、孵化器等创新生态的构建,坚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化工等主导产业发展引领,巩固赤峰东部工业走廊的核心地位,着力将高新区打造成为蒙东区域科技创新示范区,从而走出了一条创新变革、跨越发展的康庄之路。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勇者先。从最初的蹒跚起步开始,赤峰高新区始终着眼于长远规划,着眼于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历经15年的建设和发展,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培育了赤峰云铜、天奇中蒙制药、瑞阳化工和伊品生物等一批骨干企业。2016年末,高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64.16亿元,同比增长12.1%;销售收入854.9亿元,同比增长13.5%;工业增加值216.84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税收9.66亿元,同比增长9.5 %;完成企业固定资产投资67.64 亿元,安排就业3.1 万人。共入驻企业19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3家,占高新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7.5%。规模化集群发展效益越发显现,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优势产业加速集聚
  
  强内在动力,助优势产业。在培育骨干企业的同时,赤峰市着力集中发展具有突出优势的产业项目。一是在新材料产业方面,铜基、锌基、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逐步壮大,集聚了赤峰云铜、金剑铜业、盛森硅业等一批龙头企业。赤峰云铜、金剑铜业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超400亿元。赤峰盛森硅业自主研发的纳米级二氧化硅于2013年被评为“内蒙古名牌产品”,远销俄罗斯、韩国、土耳其等国家。当前高新区围绕新型显示、太阳能电池等相关领域已引进和开工建设多项重大项目,与电子信息和新能源产业的融合进一步加深。二是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集聚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其中浩克新能源汽车产学研基地、电动大巴车生产基地已建成投产;赤峰拓佳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部达产后可实现产值100亿元;中森智能终端、子午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汽车智能化装置与总线控制系统生产项目已开工建设。三是医药化工产业方面,形成了涵盖化学制药、生物制药、蒙中药及煤—磷化工、生物化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其中,赤峰制药年产300吨灰黄霉素,居世界第一位;艾克制药是国际上唯一一家集麻黄草化学提取法和化学合成法生产麻黄素的企业;总投资15亿元的泰领医疗控股项目在基因诊断、癌症治疗的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瑞阳化工季戊四醇系列产品产能规模在国际上排名第三位;投资100亿元的伊品生物进入中国发酵行业前三强。优势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赤峰高新区作为赤峰科技创新的主阵地,现拥有蒙东云计算、蒙中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元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众创基地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54家,建有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107家,其中:院士专家工作站6家;建有赤峰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药研究开发中心、赤峰蒙欣药业科研开发技术中心等自治区级研发中心20家。赤峰高新区依托专家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11人,专家团队成员184人,在医药、农畜产品加工、数控等多领域与两院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建立了深层次、多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天津大学共同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与北京中医药、内蒙古医科大学等学校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药物研究所、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开展知识产权共享、委托研发。高新区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试点基地12家,科技孵化场地面积12万余平方米,入孵企业270家。其中赤峰安快创业谷是全国首创的“中国赤峰双创服务模式”,即飞地孵化模式。
  
  截止目前,赤峰高新区共取得专利286项、获奖科技成果18项、承担自治区级重大科技计划项目9项。赤峰中色锌业的锌冶炼、湿法炼锌高浸渣资源化综合回收银金锌技术、赤峰云铜的双炉粗铜连续吹炼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东黎羊绒自主研发的风吸式自动化羊绒联合分梳机,获行业首台首套重点技术装备认定;瑞阳化工核心技术单、双、三季戊四醇联产技术的先进性属国内首创;伊品生物在发酵的大种量高糖工艺、连续离交收率提升等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基础配套不断完善
  
  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基础配套设施的完善。现如今,高新区基础设施实现了“七通一平”,4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建设的中水回用系统,日综合处理污水21.5万吨,有效解决了园区污水及中水回用问题;规划建设的2×350MW自备热电联产及增量配电网项目,将在高新区内打造电价洼地;规划建设(设计)库容120万立方的危废渣场和库容120万立方的固废渣场,实现废渣集中处理;规划建设中的仓储物流中心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建设有铁路专用线和大型货场,将打造成为赤峰市工业仓储物流枢纽;规划建设集科技研发、企业孵化、商业配套、金融服务及职工集宿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区,为企业提供便利化服务,从而打造了“宜居宜业宜商”的科技新城。
  
  扶持政策相继出台
  
  多年来,赤峰市在落实国家和自治区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出台了《赤峰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意见》、《赤峰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管理办法》、《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赤峰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和《赤峰市加快发展众创空间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时,市委、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在赤峰高新区发展“飞地经济”的意见》,使高新区的发展打破地域界限,有利于推动了高新区的集中、集聚、集群发展。
  
  着眼四大功能定位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在循序推进赤峰高新区现有发展项目的同时,赤峰市还将着力推动高新区四大定位。强化发展实力,着眼未来大局,从而确立了高新区强力发展的新坐标。
  
  一是建设蒙东区域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面向京津等区域中心城市,吸引高端人才和高端产业进一步集聚,建设高效创新平台和孵化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打造蒙东区域创新中心,辐射带动通辽、锡林郭勒等周边区域的创新发展。
  
  二是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引领区。强化与外蒙古、俄罗斯、欧洲等海外地区先进技术、高端人才、物产资源的交流。充分利用赤峰保税物流中心对外开放功能,扩大对俄蒙、中亚、欧洲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规模,将高新区打造成“中蒙俄经济走廊”对外开放引领区。
  
  三是建设京津科研成果转化先导区。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瞄准行业趋势,与京津科研机构紧密合作,推动科研成果本地规模化生产,打造京津高科技成果转化先导区。
  
  四是建设东北振兴重要引擎。强化对高新区有色金属行业技术改造,推动产品升级,重振赤峰作为我国重要工业基地的地位,突出创新发展模式,示范引领东北振兴,打造成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引擎。
  
  逐步实现发展目标
  
  雄心壮志当空舞,豪迈跨步向未来。在积极打造四大定位的同时,赤峰高新区也在积极探索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力争到2025年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新区。
  
  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100亿元,工业增加值约66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
  
  二是创新发展目标。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0%;国家级研发机构达到10家,自治区级研发机构达到50家,孵化器面积达到40万平方米;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20家、科技型企业600家以上,其中,产值超10亿的高新技术企业60家;市级以上科技服务平台达到40个。
  
  三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到100%,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95%;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0平方米;每万元产值资源和能源的消耗量降到0.18吨标准煤。
  
  一项项新举措、一个个新目标,正为长远发展竖起新灯塔,指明新航向……
  
  逐渐完善产业体系
  
  为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加快优势产业的健康发展,赤峰市未来将在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医药化工产业、农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方面不断发力,倾力推进产业项目的体系化发展。
  
  一是巩固发展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专业化铜深加工产业集群,构建铜基新材料全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新型铜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同时培育以生产和加工晶体硅和二氧化硅为主的硅基新材料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硅基新材料与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的融合,完善产业链条,打造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
  
  二是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浩克新能源汽车、深圳朝气集团、赤峰拓佳电子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培育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及电子信息产品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柔性制造技术,着力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智能产品,完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打造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三是提升发展医药化工产业。按照“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做强产业、打造品牌”的发展思路,瞄准基因技术、癌症诊断与治疗等关键技术和重点领域,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及具有赤峰特色的蒙中药和兽药,扩大生物医药产业生产规模,建设集原料生物药生产、制剂加工、原辅材料制造相互衔接、协作配套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依托赤峰丰富的化工原材料资源,重点发展精细化工,着重发展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实现精细化工产业技术突破、氟化工领域产业链延伸、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整合高新区化工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集约发展,打造中国北部重要的新型化工基地。
  
  四是适度发展农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发挥赤峰及周边旗县、盟市的农牧业资源和技术优势,重点发展以众益糖业、大唐对夹生产等为主导企业的绿色食品深加工产业;以东荣集团和华源毛业为代表,涉及毛纺、羊绒针织与服装制造等多方面的纺织产业。重点培育深加工、冷链和配送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国家级农畜产品绿色深加工示范基地。
  
  五是优化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云计算及服务外包产业、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商贸、居住配套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推动高新区服务业向智能化、信息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同步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春江浩荡逐浪高,又踏层峰望眼开。”集聚的产业、辉煌的曙光,正鞭策着赤峰高新区筑梦者们持续攻坚克难、一路鏖战;以前沿的科技、伟大的使命,引领赤峰科技乘势崛起、一路攀升,为实现未来的跨越式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