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来源:未知 日期:2017-11-30 点击:次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对于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的成都高新区而言,以更广泛的开放实践推动更深入的改革创新,是当仁不让的使命。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从体制机制改革到产业体系塑造,从企业平台建设到人才政策创新,成都高新区国际化进程持续加速,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外向度最高、国际化参与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以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为目标,成都高新区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投入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国-欧洲中心”全面建成投用,成为“一带一路”开放新旗舰;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持续释放开放红利,打造西部开放的新高地;格罗方德、英特尔、美敦力等产业龙头项目相继落地,产业布局汇聚全球高端资源,构建国际化产业生态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在这片6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空间的维度因思想和技术的开放而得到增加。
集聚全球高端资源
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国际合作和投资服务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成都高新区国际合作和投资服务局的成立,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一宣言不谋而合。“国际合作和投资服务局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加强投资促进,提升国际合作开放能级,推动成都高新区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开放格局,为成都高新区打造国际创新创业中心、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贡献更多力量。”成都高新区国际合作和投资服务局局长李明说。
着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 构建国际化产业生态圈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国际合作和投资服务局第一时间召开全局大会,对大会精神进行了全面传达、集中学习。在李明看来,党的十九大强调的“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为深化国际合作、加强投资促进指明了方向。
多年在成都高新区投资促进一线工作,李明深深感受到成都高新区投资促进取得的累累硕果。近5年来,累计引进到位省外、境外资金近3000亿元,招商引资主要指标稳居成都市第一。今年前10个月签约落户项目93个,总投资达3636.74亿元。
“项目始终是产业发展和国际合作工作的主要抓手。”李明表示,国际合作和投资服务局将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在“一带一路”大格局下,聚焦电子信息、生物、新经济及临空型产业,着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瞄准6类500强企业开展投资促进,面向全球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高端资源。“我们将以一体化联动、专业化推进思路统筹打造专业招商体系,引进更多的优质项目,打造国际化的产业生态圈。同时,高新区也将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支持企业扩大境外投资,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李明说。
搭建崭新国际合作平台 打造一批对外开放标志性项目
今年下半年实施的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成都高新区成立了国际合作和投资服务局,将对外开放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李明认为,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不仅要求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还需要搭建多样化的国际合作平台。
“中国-欧洲中心的落成,就是成都高新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平台的最好说明。”李明说,高新区将围绕中欧、中韩、中新、中德等国际合作园区以及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高水平打造国际合作平台,高标准完善国际化配套功能,营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投资营商环境,打造一批增强成都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功能的标志性项目。
国际合作和投资服务局还将持续开展境外合作项目。李明告诉记者,除了继续推进海外招商中心、离岸创新创业及人才基地建设、深入实施全球顶级科技园合伙人计划等项目外,还将规划实施“友好园区优选工程”“民间组织交流合作引导工程”“国内外资源双向互动工程”“会展会议国际化品质提升工程”“国际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程”等一批项目,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领域,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助推成都高新区打造成为西部对外交往中心核心区、国际化大都市集中展示区和全球投资创业首选地。
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
打造具全球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局>
今年前三季度,成都高新区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产值1738.2亿元,规上电子信息服务业362.3亿元,呈现出具有持续增长潜力的上扬趋势。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成都高新区行业类别最齐备、规模最大、创新能力最强的产业,是成都高新区的核心产业、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我局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举措,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全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力争到202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局副局长李岗说。
重大项目稳步推进 全面加快产业生态圈建设
党的十九大闭幕第二天,京东方宣布国内首条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在成都高新区正式量产,打破了国外柔性屏技术垄断。紧接着,全球第二大晶圆代工厂商格芯在成都高新区召开全球供应商座谈会,并透露与成都市共建的FDX产业生态圈已有新成员加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新时代全面开启了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由链式发展向圈式发展转变、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千亿级向万亿级跨越的新起点。”李岗告诉记者,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局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开放为动力,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为重点,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生态圈。
李岗表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局将通过落实高新区产业行动计划,“加长”“拉粗”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产业链,进一步强化集成电路西部极核地位,提升新型显示产业层位,突出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软件与智能终端领域的特色优势,以产业链为主线构建产业生态,以人才优先为重点构建创新生态,以价值链重构深化开放合作,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产业能级大幅提升,进一步推动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
监管模式改革创新 为全区外贸增长保驾护航
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以下简称综保区)作为高新区对外贸易的主阵地,今年1-10月实现进出口总额1927亿元(不含双流园区),同比增长60%,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1%。
据介绍,今年以来,综保区不断推进监管模式改革创新,利用综保区政策优势,制定“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相关规定和操作流程,明确分类监管货物品种、进出区流程,确保分类监管货物通关便捷、监管安全。依托保税物流公司在保税仓储方面的资源优势,积极升级改造一期仓库800平方米,并制定了详细的操作预案,实行标准化作业流程及操作预案作业,严把质量关,提供高质量的“货物状态分类监管”仓储及配套物流服务,既缩短了通关时间,又减少了企业运营成本。
李岗说,下一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局将积极推进综保区监管部门加强监管模式改革创新力度,实行诚信监管,为综保区诚信企业开设“绿色通道”,在巩固提升加工贸易核心优势的同时,支持区内企业在维修服务领域的扩面和增量,推动综保区健康发展。
“引进来”“走出去”并重
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
生物产业发展局>
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推动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局坚持全面开放合作,以‘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创造价值’为取向,以生态圈构建为路径,着力推动构建医药研发生产一站式、全周期、全链条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全球生物医药产业供应链重要节点城市,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局副局长杨刚说。
深入开展国际合作 提高成都高新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
“今年以来,生物产业发展局坚持全面开放合作理念,持续推进企业培育,进一步优化生物产业相关配套政策。”杨刚介绍,今年1至10月以来,成都高新区累计新注册生物类企业200余家,生物医药类企业共获批10个临床批件、21个生产批件和2个药品制造证书(GMP证书)以及125个医疗器械(二、三类)批件, 银河生物CAR-T药物有望成为国内首个取得CAR-T药物临床批件的企业,中科博恩思有望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微创手术机器人。“美敦力血透项目竣工投产,百裕金格莱、华昊中天药业2家公司也正在进行GMP认证,即将投产。”
在新经济领域,成都高新区聚集健康医疗大数据、互联网医疗类新经济企业超过100家,其中新基因格、生命基线、赛荣生物、二十三魔方生物、华西公用等企业已在行业中崭露头角。
在国际合作方面,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局加大项目招引力度,国际合作取得了新进展。“截至目前,我们促成了加拿大全球药物商业化中心(GDCC)中国中心落地及100亿元的产业基金设立,并依托其海外资源初步筛选出3个项目进行成果转化;促成辉瑞新药合作研发平台落地;目前正积极推进意大利内维亚诺医学科学院集团(NMS集团)在华研究分支机构落户成都高新区;积极推进与美国的中美企业(波士顿)创新中心建立合作,设立了生物城首个海外招商合作机构……”通过广泛深入国际合作,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业态,提高了成都高新生物产业国际竞争力。
“引进来”“走出去”并重 打造“一圈、一城、一基地”
“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加快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是我们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杨刚说,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将紧密围绕打造“一圈、一城、一基地”战略,以“招影响力企业、引带动性项目、立标志性旗帜”为目标,从产业生态圈建设、产业振兴专项行动、新药创制试点基地改革、专业政务服务平台打造4个方面展开具体工作。
“我们要以人才聚集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引领要素,推进生物产业生态圈建设计划,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杨刚称,成都高新区生物产业发展局还将以创新为引领,以“10+10+10”产业振兴专项行动为重点,引进10个龙头企业、培育10个独角兽企业、打造10个重磅产品,加快全球资源聚集,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生态圈。
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总裁 代伊伶
搭“一带一路”合作桥梁
将“中国-欧洲中心”建成对欧开放“桥头堡”
欧盟项目创新中心>
党的十九大刚刚闭幕后,成都高新区紧接着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对外开放盛会——第十二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合作洽谈会。这在担任了12年欧洽会执行方负责人的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总裁代伊伶看来,有一种不言而喻的承接之意。“随着第十二届欧洽会的圆满落幕和‘中国-欧洲中心’的落成,欧盟项目创新中心将围绕党的十九大精神,将‘中国-欧洲中心’打造成为对欧开放的‘桥头堡’和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平台,不断提高成都高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代伊伶说。
搭建“一带一路”合作桥梁 开启国际交往新时代
今年欧洽会上,欧盟研究与创新中心“ENRICH中国西部中心”正式宣布入驻“中国-欧洲中心”,成为欧盟卓越创新中心(中国)项目落地中国的第一个区域分中心。在代伊伶看来,这是欧洽会从商贸洽谈渠道变为全面对外合作平台后的一项成果,也是成都高新区在全面深化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缩影。
“除了促成中欧双方企业的商贸合作外,欧洽会在12年间不断升级,为创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合作提供可能。”代伊伶介绍,连续两届欧洽会上,成都高新区与法国索菲亚科技园达成合作,共建姐妹园区,互设创新中心,创新了中法合作模式。“未来我们将继续丰富欧洽会的内涵,进一步打造对外开放合作平台,加强中欧创新能力开放合作。”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欧洽会不仅吸引了来自25个欧洲国家前来参会,还有1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代表也来到成都高新区。中欧“一带一路”新经济发展主题论坛也同期举行,让来自全球各地的参会国家在此凝聚共识、共话国际发展。代伊伶说:“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要求,我们将以欧洽会、欧洲行等多个平台为基础,搭建起‘一带一路’合作桥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共商共建共享 构建“中国-欧洲中心”开放体系
随着“中国-欧洲中心”的建成,成都高新区的对外开放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国-欧洲中心’的建立,反映了成都对欧开放平台扩容的迫切需求以及成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代伊伶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上百家来自全球各地的企业和机构向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提交了入驻“中国-欧洲中心”的申请。
“一方面,我们会邀请与成都在产业合作、创新发展上最契合的机构前来入驻,将国际合作效应最大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在不断思考,如何以‘中国-欧洲中心’为平台,构建最开放、健全的国际服务生态体系。”代伊伶说,结合党的十九大精神,下一步在“中国-欧洲中心”的运营中, 欧盟项目创新中心将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指向,深化6+N功能布局,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让入驻的机构和企业参与到“中国-欧洲中心”体系构建中。“通过资源整合、交流合作,使‘中国-欧洲中心’成为真正的国际合作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