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高新区把握新机遇 铸就新辉煌
来源:未知 日期:2017-11-14 点击:次
淮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淮南市南部新区,面积约63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东起淮蚌高速公路,西至绿化走廊中部,南到合淮阜高速,北依舜耕山脊为界。商合杭高铁淮南南站坐落于此,淮蚌、合淮阜、济祁高速线纵横交汇,京福高铁近在咫尺。汽车仅需40分钟可到达新桥国际机场,一小时内通达合肥,两小时内直达南京,三小时内畅达杭州、武汉,高铁四小时内驶抵北京、上海。
近年来,高新区积极抢抓机遇,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四中心一基地”“主攻山南”等系列部署要求,围绕一个目标(围绕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立足“两个层面”(坚持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标准,提升创新能力;立足区域发展层面,成为淮南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和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坚持三大战略(深入实施主导产业立区战略,深入实施优化环境兴区战略,深入实施现代商贸活区战略),实现四个突破(在打造“实力高新”上实现新突破,在打造“创新高新”上实现新突破,在打造“人才高新”上实现新突破,在打造“魅力高新”上实现新突破),努力在“五个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创新驱动方面着力打造一流园区,在城乡统筹方面着力建设美丽新区,在民生方面着力增进群众福祉,在生态方面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在开放方面着力增强发展动力),确保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经济运行持续向好。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围绕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开展项目攻坚年和招商引资突破年为抓手,细化工作举措,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保持全市领先。至今年10月份,实现财政总收入6.35亿元,增长48.8%,为年任务的1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96亿元,增长31.5%,为年任务的83.8%。
城市建设持续加快。按照“先进、长远、超前、留白”的要求,编制实施建筑风貌、城市设计、城市色彩、海绵城市、交通设计六大导则,全力加快核心区建设。目前,已建成连接老城区的洞山隧道和“五横十纵”的主干路网体系,形成了外部便利、内部迅捷的“二十三纵十四横”的交通网络布局,通车里程达110公里。安徽理工大学、实验中学新校区全面建成投用,市妇幼保健院主体工程完工,市交通职业技术学校、市工人文化宫等正加紧建设,山南十四小、十五小、十六小等中小学已破土动工,山南综合医院即将开工,这些项目稳步实施,将进一步方便居民就医就学,对集聚新区人气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基础设施完善,山南新区自来水厂厂区主体完工,山南新区污水处理厂调试运行,燃气、污水管网、通讯等配套设施同步建成。加快乡村道路改造,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开展农村水体和垃圾整治,美好乡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主导产业不断集聚。按照市委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四中心一基地”要求,坚持产城一体,争创一流园区,争建美丽新城。中移动(安徽)数据中心项目一期、江淮云产业平台、智慧谷科技研发孵化平台、大数据展示中心已建成投用,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以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为龙头,吸引聚变能相关企业入驻,新能源产业正在培育。盖天力医药产业园项目一期已建成,现代医药产业初见雏形。万泰电气已正式生产,电科八所光电产业园正在加快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初现成效,先后荣获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省服务外包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创新创业不断形成。加强与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院所合作,加快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淮南大气科学研究院建设。引进煤炭开采国家工程技术研究院等5个国家级研发及产业促进服务机构,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强化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校地合作,推进安徽现代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新区双创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江淮云、智慧谷、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彩诚淮南互联网经济产业园为中小微企业创新和大中专学生创业搭建了完善的发展平台。目前,高新区企业已获得各类专利40个,软件制作权57个,“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正在形成。
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员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修养不断增强。新区党员干部的“四个意识”进一步增强。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2016年-2017年,共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3个,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11个,每村党组织运转经费标准均高于市级标准。严格落实“两个责任”,从严正风肃纪,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