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来源:未知 日期:2017-06-15 点击:次
西安高新区总体发展情况
西安高新区是1991年3月国务院首批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2006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要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六个试点园区之一。2015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西安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赋予了西安高新区打造“一都四区”的历史使命,即努力打造 “一带一路”的创新之都,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
26年的发展,西安高新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一系列重大跨越,2016年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列第4位。西安高新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已经成为陕西和西安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窗口,成为国家高新区发展的一面旗帜,走出了一条内陆高新区依托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
西安高新区对外开放成效显著,金融资源高度聚集,服务效能提升始终走在最前沿。目前,西安高新区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和半导体、智能终端、汽车、能源装备、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创新型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先后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等国家及省部级称号36个。近年来,西安高新区对区域经济贡献日益凸显,成为陕西、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2016年,西安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GDP)892.01亿元,同比增长11.9%。2016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第三年超过千亿(1517.69亿元,占全市的83%,占全省的76.9%)。
当前,西安高新区正处于建设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时期,高新功能区面积35.71平方公里,成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支撑。西安高新区大力实施“双自联动”,即通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新功能区在制度创新、开放创新、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多维度整合,实现创新转型与便利化投资贸易规则的协同推进,充分发挥两区政策及体制机制创新叠加优势,为西安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能。
西安高新区主要发展成就及特点
(一)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成为引领西部创新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战略引擎
一是发展形成四大主导产业。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2016年,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超过9600亿元,占高新区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5%。
二是大力聚集高端产业要素。制定实施了先进制造2025攀登计划、信息服务业赶超计划、特殊人才跨越计划、进出口倍增计划等“四个计划”,半导体、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服务“四个千亿产业集群”初具雏形,聚集了三星、美光、应用材料、强生、霍尼韦尔、伊顿、卡特彼勒、华为、中兴、比亚迪、法士特等一大批国际、国内龙头企业和Intel研发中心、IBM研发中心、GE创新中心等世界500强研发中心30多个。
三是坚持面向全球招大引强。国际化配置资源,以完善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促进产业结构迈向高端为重点,大项目引进数量和质量屡创新高,吸引的外资占到西安市的50%左右。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高新区创办外商投资企业10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及全球著名跨国公司超过100家。
(二)坚持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成为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的重要策源地
一是创业孵化全国领先。已经形成“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式创业孵化体系,拥有各类综合和专业性孵化器30家,其中国家级14家,孵化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累计在孵和毕业企业超过3000家,西安高新区创业园获得我国首家“亚洲孵化器奖”及20多项国家级荣誉。
二是“双创”工作成效显著。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以来,着力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新认定众创空间20家,“创途在XIAN”、“i创途”成为西部地区众创空间的代表,累计引进创业团队超过600个,新增注册企业220家,获得天使投资过亿元,引进服务机构近40家,合作服务机构近百家。成功举办西安市首届创新创业大赛,连续两年承办全国“双创”活动周西安分会场活动。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共同建立“众创空间”,探索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和校地合作成果转化模式。
三是创新资源高度聚集。聚集各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217个,其中国家级38个。区内企业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300余项,拥有24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国家(国军)标准和行业标准超过800项。“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专利申请量达到12.9万件,其中授权量超过4万件,位居全国高新区第二,仅次于中关村。
四是创新主体作用凸显。加强企业主体培育,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15家,认定小巨人企业超过300家,占西安市的70%。吸引和培育了一批高端人才,累计引进和培养国家“千人计划”53人,参与高新区创新创业的两院院士超过80名,拥有博士后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基地52个,是我国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三)深化统筹科技资源,成为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高效转化的示范样本
一是高标准建设科技大市场。按照“交易、共享、服务、交流”四位一体功能,与市科技局共建了西安科技大市场,聚力打造统筹科技资源的加速平台。目前汇集的技术成果超过1.2万项,入库共享设备达到1.1万台套,2015年促进全市完成技术交易额超过650亿元,已经成为西安市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和科技资源统筹利用的聚变器。
二是着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有效对接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聚集人行、银监局等金融监管机构以及农行、招行、浦发、广发、长安、渣打、韩亚、比亚迪汽车金融等金融机构全国性和区域性总部51家,占全省70%以上,全省10家科技支行9家设立在高新区。打造了陕西股权交易中心、西安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6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今年又获批国家投贷联动试点,与人民银行西安分行等4家银行确定了合作方案,成为西北地区科技金融机构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三是加快设立新兴产业扶持基金。以服务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探索“资金改基金”运作模式,设立了5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引导基金和1亿元风险补偿资金,开展了优先股、普通股、子基金的投资,参与子基金总规模420亿元,搭建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股权投资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资本支持。截至目前,海内外上市挂牌企业达到125家。
四是全面搭建信用与金融服务平台。采集了全省200万余家商事主体的基本登记信息和高新区近1.5万家企业的深度信用信息,依托信用平台在线产品—平安银行橙e税金贷,累计对区内235家中小企业实现授信5.9亿元。探索开展互联网信用评级工作,累计完成近2000家科技企业评级。
(四)科技新城建设加速推进,成为中西部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成功典范
一是园区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坚持以“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思路,形成了“两带两城五区八园(基地)”的产业功能布局。目前,各园区建设快速推进,板块开发齐头并进,有效扩展区域发展和产业承载空间。
二是生态宜居新城初具规模。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区域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是“中西部首个ISO14000环境保护示范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财政收入70%用于民生。“高新教育”已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目前共有自建公办学校7所、民办学校10所,成为优化投资环境、吸引高端人才的重要要素。
三是践行集约发展成效显著。严格项目准入门槛,着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历年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率评估中一直处于全国高新区前列。
新起点孕育新机遇,新征程谱写新辉煌。2017年,西安高新区将紧扣“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紧紧围绕“聚焦三六九、振兴大西安”奋斗目标,启动“三次创业”,深入实施“五八八二”战略,即发挥好五个引领作用,实施八个百亿级强基工程,打造八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两个万亿级目标,进一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步伐,为陕西、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