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创新转型的火车头--长春高新区改革发展纪实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8-29 点击:

  2015年10月7日12时13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吉林一号”商用卫星组星顺利发射 升空,指挥中心现场一片欢腾。作为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遥感组星,这次发射创造 了多项“我国第一”。
  
  “吉林一号”卫星研制单位——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的航天信息产业园,就落位 在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转型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最重要的引擎。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作为自主创 新重要载体的国家级高新区更是重任在肩。
  
  长春高新区是国家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我 省的第一个开发区、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2009年,高新区组建了新一届领导班子。肩 负着“引领长东北、带动长吉图、推进长吉一体化”的重大使命,他们精心谋划、深入 实施了新一轮发展战略。经过两年“重塑基础”、五年“优质快速发展”,从2016年起 进入了“全面优化提升”的新阶段。
  
  20年前,刚刚荣获美国生物学界最高奖——克莱文奖不久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金 磊,卖掉了美国的房产回国创业。1997年,他与长春高新区合作,组建了长春金赛药业 ,开始进行重组人生长激素的系列开发。企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投入,技术 创新保证了企业连续15年利润增长,近6年利润水平始终在全国基因制药企业中排名领先 。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基因工程制药企业和亚洲最大的重组人生长激素生 产企业,主导产品成为中国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第一品牌。
  
  创新驱动,是长春高新区建区以来秉持的最基本的发展理念。多年来,他们不断加 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区内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显着提升。
  
  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与中科院、中关村战略合作深入推进,东北最大的创新集群正 在全力打造之中;北湖科技园、中俄科技园孵化器建设快速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加速 ,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
  
  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引进了51家高水平研发机构,云计算中心成为中科院在全国布 局中最大的云存储平台。
  
  伴随着吉林省集成创新综合体建设步伐的加快,集成创新的理念在长春高新区生根 发芽。全区新建、在建孵化基地19个,其中国家级9个。
  
  作为国家技术转移布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区内的吉林省科技大市场也已 投入运营。
  
  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到100余家,上市企业发展到9家,14户企业挂牌新三板,储备上 市和挂牌新三板企业60家。
  
  89名高端人才入选“长白慧谷”英才计划,有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人入选 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推进计划,3人入选省高级专家。
  
  在长春高新区这片科技创新的沃土上,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茁壮成长,区内企业创 新能力快速提升。截至目前,全区按新标准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5户,45户企业列入科 技型“小巨人”企业行列。
  
  去年,这里还只是一片空旷之地;眼下,这里已是一片紧张繁忙的施工现场。今年4 月,位于长春高新区北区的总投资54亿元的航天信息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引人注 目的“吉林一号”小卫星等核心项目将带动机械制造、光学制造以及载荷与测控、自主 遥感信息处理等众多上下游产业和应用的发展,形成以卫星研发与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集 群,以及空、天、地一体化的遥感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似一匹新杀出的黑马,一个新兴 的产业集群为我省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注入了新鲜活力。
  
  近年来,长春高新区始终坚持高新高端特色,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区域发展 后劲显着提升。区里建立了专业化招商队伍,坚持按产业分类设置机构,严格实施项目 入区评审制度,先后引入了一批央企和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他们坚持持续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发展能力显着提升。 围绕构筑优势产业链条,加快引进上下游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目前,全区 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329户,国家级汽车电子产业基地被评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到102户 ,成为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基因药物生产基地;光电子企业发展到117 户,成为国内重要的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发展到111户,成为全 省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高端服务业迅速成长,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到200余户,软件 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到500余户,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到100余户。
  
  伴随着快速发展,区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功能不断提升。高标准实施美化、亮化 、彩化工程,建设了一批精品街路、广场和公园,形成绿化、园艺、灯光、雕塑四位一 体的城市特色。远达大街“两跨一穿”、北湖大桥等重要交通节点全部贯通,龙翔广场 等一批城市功能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已经成为长春城市景观的 新亮点。
  
  2015年,全区营业总收入实现3871亿元,工业总产值实现351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 实现9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7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实现457 亿元、94.9亿元,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于前列,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 长极。
  
  2014年1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决策——依托“长春高新区建设长吉产业创新发 展示范区”,同时积极向国家申报新区。2016年2月3日,国务院批复设立长春新区,管 辖范围包括长春高新区(原高新南区)、北湖科技开发区(原高新北区)、空港经济开 发区、长德经济开发区4个区域。总体定位为:打造创新经济发展示范区、新一轮东北振 兴重要引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重要平台、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
  
  创新转型看中部,长春高新区在我省振兴发展全局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带动 作用。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创新转型的火车头--长春高新区改革发展纪实

2016-08-29 来源:未知 点击:

  2015年10月7日12时13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吉林一号”商用卫星组星顺利发射 升空,指挥中心现场一片欢腾。作为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遥感组星,这次发射创造 了多项“我国第一”。
  
  “吉林一号”卫星研制单位——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的航天信息产业园,就落位 在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转型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最重要的引擎。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作为自主创 新重要载体的国家级高新区更是重任在肩。
  
  长春高新区是国家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我 省的第一个开发区、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2009年,高新区组建了新一届领导班子。肩 负着“引领长东北、带动长吉图、推进长吉一体化”的重大使命,他们精心谋划、深入 实施了新一轮发展战略。经过两年“重塑基础”、五年“优质快速发展”,从2016年起 进入了“全面优化提升”的新阶段。
  
  20年前,刚刚荣获美国生物学界最高奖——克莱文奖不久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博士金 磊,卖掉了美国的房产回国创业。1997年,他与长春高新区合作,组建了长春金赛药业 ,开始进行重组人生长激素的系列开发。企业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投入,技术 创新保证了企业连续15年利润增长,近6年利润水平始终在全国基因制药企业中排名领先 。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基因工程制药企业和亚洲最大的重组人生长激素生 产企业,主导产品成为中国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第一品牌。
  
  创新驱动,是长春高新区建区以来秉持的最基本的发展理念。多年来,他们不断加 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区内企业发展内生动力显着提升。
  
  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与中科院、中关村战略合作深入推进,东北最大的创新集群正 在全力打造之中;北湖科技园、中俄科技园孵化器建设快速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加速 ,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
  
  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引进了51家高水平研发机构,云计算中心成为中科院在全国布 局中最大的云存储平台。
  
  伴随着吉林省集成创新综合体建设步伐的加快,集成创新的理念在长春高新区生根 发芽。全区新建、在建孵化基地19个,其中国家级9个。
  
  作为国家技术转移布局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区内的吉林省科技大市场也已 投入运营。
  
  金融服务机构发展到100余家,上市企业发展到9家,14户企业挂牌新三板,储备上 市和挂牌新三板企业60家。
  
  89名高端人才入选“长白慧谷”英才计划,有1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人入选 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推进计划,3人入选省高级专家。
  
  在长春高新区这片科技创新的沃土上,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茁壮成长,区内企业创 新能力快速提升。截至目前,全区按新标准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5户,45户企业列入科 技型“小巨人”企业行列。
  
  去年,这里还只是一片空旷之地;眼下,这里已是一片紧张繁忙的施工现场。今年4 月,位于长春高新区北区的总投资54亿元的航天信息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开工,引人注 目的“吉林一号”小卫星等核心项目将带动机械制造、光学制造以及载荷与测控、自主 遥感信息处理等众多上下游产业和应用的发展,形成以卫星研发与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集 群,以及空、天、地一体化的遥感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似一匹新杀出的黑马,一个新兴 的产业集群为我省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注入了新鲜活力。
  
  近年来,长春高新区始终坚持高新高端特色,狠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区域发展 后劲显着提升。区里建立了专业化招商队伍,坚持按产业分类设置机构,严格实施项目 入区评审制度,先后引入了一批央企和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他们坚持持续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产业发展能力显着提升。 围绕构筑优势产业链条,加快引进上下游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集聚。目前,全区 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发展到329户,国家级汽车电子产业基地被评为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到102户 ,成为亚洲最大的疫苗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基因药物生产基地;光电子企业发展到117 户,成为国内重要的光电信息技术产业化基地;新材料新能源企业发展到111户,成为全 省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聚区;高端服务业迅速成长,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到200余户,软件 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到500余户,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到100余户。
  
  伴随着快速发展,区内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功能不断提升。高标准实施美化、亮化 、彩化工程,建设了一批精品街路、广场和公园,形成绿化、园艺、灯光、雕塑四位一 体的城市特色。远达大街“两跨一穿”、北湖大桥等重要交通节点全部贯通,龙翔广场 等一批城市功能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长春北湖国家湿地公园已经成为长春城市景观的 新亮点。
  
  2015年,全区营业总收入实现3871亿元,工业总产值实现351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 实现9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47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实现457 亿元、94.9亿元,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于前列,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 长极。
  
  2014年11月,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大决策——依托“长春高新区建设长吉产业创新发 展示范区”,同时积极向国家申报新区。2016年2月3日,国务院批复设立长春新区,管 辖范围包括长春高新区(原高新南区)、北湖科技开发区(原高新北区)、空港经济开 发区、长德经济开发区4个区域。总体定位为:打造创新经济发展示范区、新一轮东北振 兴重要引擎、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重要平台、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
  
  创新转型看中部,长春高新区在我省振兴发展全局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带动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