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济南高新区跨区谋发展支撑全省企业开启双中心模式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7-12 点击:

  过去的25年里, 140平方公里一直是济南高新区发展空间的红线。 抛开其中不能用的山体和土地, 如今80%的区域都已被开发, 发展空间日渐局促, 已经无法根据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形成组团式的成片规划。
  
  几个月前, 章丘高官寨的13个村和济钢农场被收了进来, 近日, 长清创新谷也完成了转交。 随着这两块 “飞地” 的加入, 济南高新区瞬间扩展到 了200平方公里, 发展空间问题解决了, 产业规划布局能够自由腾挪, 如何提高自身的区域辐射能力, 高新区正在下一盘大棋。
  
  从章丘 “飞” 来36平方公里发展空间
  
  果元村紧邻济南遥墙机场,机场引导灯就立在村子的农田里。 这里没有工业, 甚至没有一栋高层建筑, 只有村庄的宁静。6日, 果元村村主任李久秋告诉齐鲁晚报记者, 目前村子正忙着将扶贫工作计划报给济南市高新北区街道办, 以尽快对接各项社会管理事务。
  
  今年1月, 连同果元村在内,章丘高官寨镇有13个村和济钢农场被划给济南市高新区代管。3月, 新成立的高新北区街道办到机场北路办公, 正式代管这多出来的36平方公里区域。
  
  按照设想, 被划转的村民只保留章丘的户籍身份, 高新区全面接手该区域的产业规划、 招商引资以及11000多名农民的医疗、 教育等工作。 这意味着, 村民除了身份证不用变, 衣食住行都加入了高新区 “大家庭” 。
  
  “飞地” 模式让果元村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感到困惑, 但眼看村里的垃圾箱几天内就换成了高新区的, 村民隐约感觉到这片曾长年受飞机起降噪音困扰的家园, 可能要跟着大飞机一起腾飞了。
  
  虽然拆迁还没开始, 产业规划也没出台, 但靠近机场的区位优势, 让高官寨已经成为发展临空产业的热土。 未来, 这片区域重点发展航空核心产业, 包含三个功能区, 一是综合保税区B区,发展飞机维修、 租赁、 航空物流等产业; 二是综保区的配套区;三是以中德合作为特色的智能装备产业园区, 正争取开通济南直飞德国的航班。
  
  今年, 高新北区预算25亿元,用来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 5亿元将投入开发建设安置房, 配套学校以及社区卫生中心和养老设施; 另有5亿元用来建厂房, 剩下15亿元会投资电力、 水厂、 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 目前, 济南市正在全力协调有关土地指标等问题, 由 “村” 到 “居” 的变化已经开始。
  
  很快, 新招商项目会在这里大量落地。 村里一位在重汽章丘工厂上班的年轻人说, 以后家门口的工作机会可能更多了。 而3月份来此上班的高新北区街道办一位工作人员说, 她会尽快考虑在机场附近置业, 因为随着产城融合, 这里会集聚很多人。
  
  承接京沪产业转移造三个 “齐鲁软件园”
  
  除了高官寨, 高新区拿到的代管 “飞地” 还有长清区的创新谷, 几天前刚刚完成交接。相比高官寨, 核心区约25平方公里的创新谷早在2011年就开始规划, 但其发展一直没能理顺体制。 当时, 济南市科技局负责规划招商和企业服务, 企业登记注册归长清区管, 土地熟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则由西城集团来做, 多头管理影响了项目落地,甚至为建一道园区围墙, 光走政府采购程序招标就用了4个月。
  
  为此, 济南从全市产业布局出发, 将创新谷整体划归高新区。 高新区享有经济、 社会、行政等的领导权、 管理权, 以及公检法的执法权和司法的管辖权, 相关问题迎刃而解。 它连同高官寨被划拨的区域, 一下子将高新区的发展空间从140平方公里拓展到200平方公里, 让高新区在济南东西两端都占据了产业发展的 “主战场” 。
  
  至此, 高新区形成了中心区、高新东区、 综合保税区、 创新谷片区、 高新北区五大片区的发展格局。 高新区依托这五大片区, 在产业布局上打造 “两城两谷” : 两城,一个是智能装备城, 一个是生命科学城; 两谷, 一个是齐鲁智慧谷, 一个是齐鲁创新谷。
  
  创新谷原有的产业定位与高新区其他园区存在一定的同质化。 高新区创新谷发展中心主任赵太国介绍, 代管以后创新谷会与 “齐鲁软件园” 品牌联动发展, 将把嵌入式系统、 总部研发、移动智能、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产业发展重点。
  
  实际上, 创新谷的发展定位与它的区位特点有莫大关系。 济南首条轨道交通R1线全程设9个站点, 仅创新谷内就有4个, 只需8分钟就能直达济南西站, 而从济南西站往京沪方向每天有90多趟高铁。 在济南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看来, 创新谷最该利用的就是便捷的交通优势, 承接和吸引京沪地区高端研发资源进驻。
  
  去上海招商时, 高新区的招商人员曾给企业算成本账,同样写代码, 上海和济南的人员工资相差至少一倍, 在济南无需忍受高房价和高人力成本, 何况高铁的公交化出行早就模糊了城市间的距离。
  
  在历时两年选址考察后, 移动智能终端整机方案提供商上海锐嘉科还是决定, 将拟建设的移动智能产业园项目落户齐鲁创新谷。 今年上半年, 几乎每天都有来自京沪的企业在创新谷考察, 洽谈项目落地。
  
  为做好项目承接, 创新谷正在加紧建设孵化器、 加速器和专业园区三大载体, 3组 “晶格” 结构建筑组成的孵化器项目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 相当于3个齐鲁软件园的体量。 其中, 1号孵化器今年10月就将交付使用。
  
  研发平台好政府领着企业来投奔
  
  如今高新区变大了, 但发展规模还不够大、 大企业还不够多。 2013年, 省会城市群纳入山东省战略规划, 在提升济南的城市首位度和产业辐射能力上, 高新区更要有所作为。根据高新区提供的成绩单,2015年, 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6.3亿元, 是2010年的2.2倍, 5年年均增长16.59%, 占全市的比重由2010年的7 . 1%增长到9.8%, 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提升至第13位。单看这些指标远远不够, 高新区敏锐地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机会—— —“承上、 启下、 自发” ,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承上是发挥连接京沪的便捷交通优势, 加快吸引京沪地区高端研发资源; 启下是通过济南的科教人才优势带动全省经济转型, 帮助全省工业企业更多地把研发中心放到济南来;自发则是利用济南高校多、 科研院所多的优势, 把原始创新成果尽快转化成生产力。 ”
  
  山东力创科技是莱芜一家电子信息龙头企业, 生产热量表等产品。 2008年, 公司在高新区齐鲁软件园建立子公司—— — 山东力创赢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齐鲁软件园提供的公共服务平台很有吸引力, 这些平台单靠企业本身根本建不起来。 ” 力创技术研发部主任邱德华说, 企业自己购买至少得几千万元, 即便租用也花费不小, 仅一个软件测试可能就得花10万元。 有了免费的平台支持, 力创赢芯自主研发了一款芯片, 价格仅十几元,从而弃用了德国公司生产的300元一个的芯片, 将热量表的成本从2000元降到不足1000元, 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如今, 莱芜力创在济南研发中心年产值3000多万, 产品面向全国各地。 莱芜市看到了合作的价值, 由政府牵头在济南高新区建立了莱芜企业济南研发中心,鼓励莱芜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 最终, 莱芜市政府出资在高新区奥盛大厦租了一层楼, 建济莱协作区莱芜研发基地, 形成了一种 “研发在省会、 生产在地市”的协同发展模式。
  
  动员全省重要企业来建研发中心
  
  实际上, “研发在省会、 生产在地市” 是一种双赢。 研发需要的是核心高端技术人才, 全省很少有县区有这种吸引力能够把人才吸引住。 与此同时, 生产继续留在县区, 税收也就留在了当地。 在力创将研发搬到济南后,莱芜市科技局副局长潘玉斌说不担心产业流失, “莱芜有自己的优势, 土地、 人力成本更低。 力创的生产基地还在莱芜, 我们相信很多企业会选择莱芜。 ”面对科技创新, 企业都需要研发, 省内不少企业也表达了建立研发中心的愿望, 而高新区无疑及时对接了这种需求。 莱芜杰讯电子总经理吴修杰此前受访时说, 假如莱芜市没有在济南高新区设立研发基地, 公司也会在大城市筹建一个。 后来, 他们果断取消了在上海筹建的计划, 转而入驻莱芜研发基地。
  
  对于从省内其他市入驻济南高新区的企业来讲, 他们看中的是济南的人才教育优势。 高新区正积极发挥省会的科教研发优势, 打造有针对性的人才、 技术支撑和融资平台。
  
  记者了解到, 济南高新区要以 “莱芜企业济南研发中心” 为样板, 建设省内各市在济南的企业研发中心; 以 “力创赢芯” 为样板, 建设省内龙头企业的研发中心; 以 “山东数控装备研发中心”为样板, 组建面向不同行业的研发中心, 最终打造 “省会研发中心+县域智造中心” 的格局。
  
  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项工作正在展开。 “最近由省科技厅牵头高新区和中科院等, 共同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协同小组, 动员省内一些重要企业和行业, 来济南建设研发中心。 ” 为此, 还将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以及产业发展基金。
  
  高新区将根据自己的优势做好有济南特色的科创中心, 带动整个山东的产业转型升级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济南高新区跨区谋发展支撑全省企业开启双中心模式

2016-07-12 来源:未知 点击:

  过去的25年里, 140平方公里一直是济南高新区发展空间的红线。 抛开其中不能用的山体和土地, 如今80%的区域都已被开发, 发展空间日渐局促, 已经无法根据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形成组团式的成片规划。
  
  几个月前, 章丘高官寨的13个村和济钢农场被收了进来, 近日, 长清创新谷也完成了转交。 随着这两块 “飞地” 的加入, 济南高新区瞬间扩展到 了200平方公里, 发展空间问题解决了, 产业规划布局能够自由腾挪, 如何提高自身的区域辐射能力, 高新区正在下一盘大棋。
  
  从章丘 “飞” 来36平方公里发展空间
  
  果元村紧邻济南遥墙机场,机场引导灯就立在村子的农田里。 这里没有工业, 甚至没有一栋高层建筑, 只有村庄的宁静。6日, 果元村村主任李久秋告诉齐鲁晚报记者, 目前村子正忙着将扶贫工作计划报给济南市高新北区街道办, 以尽快对接各项社会管理事务。
  
  今年1月, 连同果元村在内,章丘高官寨镇有13个村和济钢农场被划给济南市高新区代管。3月, 新成立的高新北区街道办到机场北路办公, 正式代管这多出来的36平方公里区域。
  
  按照设想, 被划转的村民只保留章丘的户籍身份, 高新区全面接手该区域的产业规划、 招商引资以及11000多名农民的医疗、 教育等工作。 这意味着, 村民除了身份证不用变, 衣食住行都加入了高新区 “大家庭” 。
  
  “飞地” 模式让果元村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感到困惑, 但眼看村里的垃圾箱几天内就换成了高新区的, 村民隐约感觉到这片曾长年受飞机起降噪音困扰的家园, 可能要跟着大飞机一起腾飞了。
  
  虽然拆迁还没开始, 产业规划也没出台, 但靠近机场的区位优势, 让高官寨已经成为发展临空产业的热土。 未来, 这片区域重点发展航空核心产业, 包含三个功能区, 一是综合保税区B区,发展飞机维修、 租赁、 航空物流等产业; 二是综保区的配套区;三是以中德合作为特色的智能装备产业园区, 正争取开通济南直飞德国的航班。
  
  今年, 高新北区预算25亿元,用来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 5亿元将投入开发建设安置房, 配套学校以及社区卫生中心和养老设施; 另有5亿元用来建厂房, 剩下15亿元会投资电力、 水厂、 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 目前, 济南市正在全力协调有关土地指标等问题, 由 “村” 到 “居” 的变化已经开始。
  
  很快, 新招商项目会在这里大量落地。 村里一位在重汽章丘工厂上班的年轻人说, 以后家门口的工作机会可能更多了。 而3月份来此上班的高新北区街道办一位工作人员说, 她会尽快考虑在机场附近置业, 因为随着产城融合, 这里会集聚很多人。
  
  承接京沪产业转移造三个 “齐鲁软件园”
  
  除了高官寨, 高新区拿到的代管 “飞地” 还有长清区的创新谷, 几天前刚刚完成交接。相比高官寨, 核心区约25平方公里的创新谷早在2011年就开始规划, 但其发展一直没能理顺体制。 当时, 济南市科技局负责规划招商和企业服务, 企业登记注册归长清区管, 土地熟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则由西城集团来做, 多头管理影响了项目落地,甚至为建一道园区围墙, 光走政府采购程序招标就用了4个月。
  
  为此, 济南从全市产业布局出发, 将创新谷整体划归高新区。 高新区享有经济、 社会、行政等的领导权、 管理权, 以及公检法的执法权和司法的管辖权, 相关问题迎刃而解。 它连同高官寨被划拨的区域, 一下子将高新区的发展空间从140平方公里拓展到200平方公里, 让高新区在济南东西两端都占据了产业发展的 “主战场” 。
  
  至此, 高新区形成了中心区、高新东区、 综合保税区、 创新谷片区、 高新北区五大片区的发展格局。 高新区依托这五大片区, 在产业布局上打造 “两城两谷” : 两城,一个是智能装备城, 一个是生命科学城; 两谷, 一个是齐鲁智慧谷, 一个是齐鲁创新谷。
  
  创新谷原有的产业定位与高新区其他园区存在一定的同质化。 高新区创新谷发展中心主任赵太国介绍, 代管以后创新谷会与 “齐鲁软件园” 品牌联动发展, 将把嵌入式系统、 总部研发、移动智能、 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产业发展重点。
  
  实际上, 创新谷的发展定位与它的区位特点有莫大关系。 济南首条轨道交通R1线全程设9个站点, 仅创新谷内就有4个, 只需8分钟就能直达济南西站, 而从济南西站往京沪方向每天有90多趟高铁。 在济南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看来, 创新谷最该利用的就是便捷的交通优势, 承接和吸引京沪地区高端研发资源进驻。
  
  去上海招商时, 高新区的招商人员曾给企业算成本账,同样写代码, 上海和济南的人员工资相差至少一倍, 在济南无需忍受高房价和高人力成本, 何况高铁的公交化出行早就模糊了城市间的距离。
  
  在历时两年选址考察后, 移动智能终端整机方案提供商上海锐嘉科还是决定, 将拟建设的移动智能产业园项目落户齐鲁创新谷。 今年上半年, 几乎每天都有来自京沪的企业在创新谷考察, 洽谈项目落地。
  
  为做好项目承接, 创新谷正在加紧建设孵化器、 加速器和专业园区三大载体, 3组 “晶格” 结构建筑组成的孵化器项目总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 相当于3个齐鲁软件园的体量。 其中, 1号孵化器今年10月就将交付使用。
  
  研发平台好政府领着企业来投奔
  
  如今高新区变大了, 但发展规模还不够大、 大企业还不够多。 2013年, 省会城市群纳入山东省战略规划, 在提升济南的城市首位度和产业辐射能力上, 高新区更要有所作为。根据高新区提供的成绩单,2015年, 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6.3亿元, 是2010年的2.2倍, 5年年均增长16.59%, 占全市的比重由2010年的7 . 1%增长到9.8%, 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中提升至第13位。单看这些指标远远不够, 高新区敏锐地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机会—— —“承上、 启下、 自发” ,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承上是发挥连接京沪的便捷交通优势, 加快吸引京沪地区高端研发资源; 启下是通过济南的科教人才优势带动全省经济转型, 帮助全省工业企业更多地把研发中心放到济南来;自发则是利用济南高校多、 科研院所多的优势, 把原始创新成果尽快转化成生产力。 ”
  
  山东力创科技是莱芜一家电子信息龙头企业, 生产热量表等产品。 2008年, 公司在高新区齐鲁软件园建立子公司—— — 山东力创赢芯集成电路有限公司。“齐鲁软件园提供的公共服务平台很有吸引力, 这些平台单靠企业本身根本建不起来。 ” 力创技术研发部主任邱德华说, 企业自己购买至少得几千万元, 即便租用也花费不小, 仅一个软件测试可能就得花10万元。 有了免费的平台支持, 力创赢芯自主研发了一款芯片, 价格仅十几元,从而弃用了德国公司生产的300元一个的芯片, 将热量表的成本从2000元降到不足1000元, 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如今, 莱芜力创在济南研发中心年产值3000多万, 产品面向全国各地。 莱芜市看到了合作的价值, 由政府牵头在济南高新区建立了莱芜企业济南研发中心,鼓励莱芜企业加大创新研发力度。 最终, 莱芜市政府出资在高新区奥盛大厦租了一层楼, 建济莱协作区莱芜研发基地, 形成了一种 “研发在省会、 生产在地市”的协同发展模式。
  
  动员全省重要企业来建研发中心
  
  实际上, “研发在省会、 生产在地市” 是一种双赢。 研发需要的是核心高端技术人才, 全省很少有县区有这种吸引力能够把人才吸引住。 与此同时, 生产继续留在县区, 税收也就留在了当地。 在力创将研发搬到济南后,莱芜市科技局副局长潘玉斌说不担心产业流失, “莱芜有自己的优势, 土地、 人力成本更低。 力创的生产基地还在莱芜, 我们相信很多企业会选择莱芜。 ”面对科技创新, 企业都需要研发, 省内不少企业也表达了建立研发中心的愿望, 而高新区无疑及时对接了这种需求。 莱芜杰讯电子总经理吴修杰此前受访时说, 假如莱芜市没有在济南高新区设立研发基地, 公司也会在大城市筹建一个。 后来, 他们果断取消了在上海筹建的计划, 转而入驻莱芜研发基地。
  
  对于从省内其他市入驻济南高新区的企业来讲, 他们看中的是济南的人才教育优势。 高新区正积极发挥省会的科教研发优势, 打造有针对性的人才、 技术支撑和融资平台。
  
  记者了解到, 济南高新区要以 “莱芜企业济南研发中心” 为样板, 建设省内各市在济南的企业研发中心; 以 “力创赢芯” 为样板, 建设省内龙头企业的研发中心; 以 “山东数控装备研发中心”为样板, 组建面向不同行业的研发中心, 最终打造 “省会研发中心+县域智造中心” 的格局。
  
  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项工作正在展开。 “最近由省科技厅牵头高新区和中科院等, 共同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协同小组, 动员省内一些重要企业和行业, 来济南建设研发中心。 ” 为此, 还将设立专项扶持资金以及产业发展基金。
  
  高新区将根据自己的优势做好有济南特色的科创中心, 带动整个山东的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