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西安高新区打造“中国梦”新样板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3-11 点击:

  5年,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一个微小的瞬间,但就在这短短的5年里,西安高新区成就了无数个精彩的成长瞬间。
  
  回望“十二五”,似乎很少有一个区域能如西安高新区那样,成功探索并实践了一条深深打上“西安”烙印的、不平凡的发展创新、产业升级与改革深化之路。
  
  这5年,西安高新区的发展日新月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25%以上的增长速度。2015年,全口径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2746.5亿元和2354.7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3倍和2.8倍,年均增速均超过25%;一般预算收入为103.5亿元,是2010年的3.2倍,年均增速超过25%。
  
  这5年,西安高新区实现了华丽转身。西安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赋予“一带一路”创新之都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创新中心的定位,成为国家高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实现灿烂“中国梦”的新样板、新标杆。
  
  西安高新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宛若一曲雄浑豪迈的交响乐,每一个成果都是一个响亮的音符,每一段辉煌都是一曲华彩的乐章。放眼“十三五”,踌躇满志的西安高新区已在开启新的征程,未来更是令人憧憬。
  
  回顾篇:“十二五”华丽转身
  
  “十二五”期间,西安高新区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优化服务、组织对接等举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四大优势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行业巨头纷纷加盟,推动产业升级飞跃。
  
  据悉,2015年,西安高新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达到54%。四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营业收入8650亿元,5年年均增长35%,占园区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5%。
  
  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2015年,预计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1990亿元,占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至23%,涌现出了三星电子、华为、中兴通讯、GE等一批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西安高新区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世界重要的智能手机产业基地,西安软件园成为全国重要的国家软件产业和软件出口双基地之一。
  
  先进制造业快速提升。2015年,预计先进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2080亿元,占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至24%。新能源汽车领域走在全国前列,能源装备成为我国能源技术服务能力最强产业领域之一,3D打印产业化处于国内前沿。
  
  生物医药突破发展。2015年,预计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80亿元,占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比重10%,初步形成了以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加工为主体,以天然药物和中药开发为特色,以医疗机械和设备研发生产为支撑,以新型药物和生物制品为增长点的优势主导产业。
  
  现代服务业持续推进。2015年,预计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3800亿元,占园区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比重为43%,形成了以科技服务为主导,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和创意设计为特色的多元产业门类。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规模占园区服务业的比重超过40%。
  
  招商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作用明显。“十二五”时期,西安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实际利用内资分别达60.26亿美元和2007.47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3倍和2.5倍。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17家,比2010年末增加了100家。一系列巨头的加盟,带动西安高新区相关产业实现规模升级、水平飞跃。
  
  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西安高新区发挥磁石效应,强势聚集人才、资金、科技三大科技要素,相互融合,使得西安高新区的科技创新创业空前繁荣,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成为园区发展的强劲动力。
  
  高端人才加速聚集。5年来,西安高新区累计培育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1.8万人,累计新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1126人,已经成为西北地区人才集聚中心,全国重要的高层人才基地。据统计,5年来,西安高新区累计引进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30人;参与高新区创新创业的两院院士达到76名,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创业基地40个,博士后工作站数量在中西部高新区位列第一。
  
  科技金融加速聚集。“十二五”期间,西安高新区的投融资环境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进一步聚集,各种融资服务手段推陈出新。截至2015年,西安高新区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全国性和区域性金融机构总部数量已达45家,聚集各类科技金融机构531家,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科技金融机构最密集的区域。“十二五”期间,园区还设立了50亿元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和1亿元风险补偿基金,构建全链条股权投资服务体系,聚集了国内外知名创投公司150余家。海内外上市挂牌企业64家,占陕西省的7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西安高新区建设了全国高新区中规模最大的科技企业信用服务平台,征集了1.3万家科技企业信用信息,依托信用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小额贷款互联网金融服务,将企业信用作为科技与金融的桥梁,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
  
  在“十二五”期间,西安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极为活跃,持续聚集新的创新主体,创业孵化体系不断完善延伸,科技成果创新突出。
  
  目前,西安高新区已经拥有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与技术中心200余个,其中国家级30多个;拥有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120个,其中世界500强研发机构48个;拥有科技孵化器25家,其中国家级13家。
  
  西安高新区已成为陕西省、西安市科技创新的一张名片:预计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占陕西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0%以上;5年累计新增专利申请量130222件,占西安市专利申请量的65%,5年累计新增发明专利数超过3500件。截至2015年年底,园区累计新制定国际标准19项,国家标准370项。2015年,预计技术成果交易总额330亿元,约占西安市的49.2%。
  
  最值得记录的是,西安高新区于2015年8月25日成功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等之后,国务院批复的第九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在陕西省、西安市落地的又一个国家战略。
  
  布局篇:“中国梦”照亮“十三五”
  
  “2016年是西安高新区的‘创新改革年’。”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红专表示,西安高新区将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目标,明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创新之都的战略定位;以创新改革为主线,紧抓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大发展机遇;依托创新驱动、国际化提升和产城融合三大发展方式,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主导产业跃升、高端人才跨越、国际化水平提升和环境承载能力改善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规划;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
  
  如何把握机遇,在“十三五”开好局?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安建利表示,在全面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厚植创新发展优势、打造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新格局等方面,西安高新区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在全面推进示范区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方面,西安高新区将充分发挥示范区作为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核心区和陕西创新型省份先行先试区的作用,全面完成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方案中高新区的各项重点任务,积极对接省市关于支持示范区发展的管理权限和审批权限下放工作;启动《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的立法程序,为西安示范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完成并上报《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启动《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发展规划》,发布《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年度发展报告》;研究制定西安示范区政策体系,发挥政策创新示范带动作用;研究制定“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指标体系”,实现对园区科学有效的监测,并为创新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一是要创建“双创”多元化生态环境,打造多元众创空间。进一步完善创业研发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创业孵化体系,依托陕西天使投资基金,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建设创业咖啡、创客学院等创业苗圃。不断完善“众创示范街区”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聚集和示范作用,力争年内建成10个功能多元的众创空间、聚集100名天使投资人和创业导师、培育孵化100个以上创业团队,举办50场以上创业活动。大力推广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机所)的“热带雨林”模式,通过召开现场会的方式,及时解决企业孵化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力争到“十三五”末孵化1000家高科技企业。深化与西安交通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机制,创新与高校在共建众创空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新路径。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开放式孵化平台,力争建成中兴CGO实验室孵化器、工业4.0研发实验平台,新增各类新型孵化平台20家。
  
  二是要积极培育技术创新主体。提升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参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构建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多层次、高水平的标准体系,在重点领域成为国际标准引领者。新增参与制(修)定国际标准5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实施科技企业“小巨人”培育计划,累计培育“小巨人”企业600家。研究制定扶持本土科技型企业产能提升的综合保障机制,形成一批创新企业品牌。
  
  三是要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加速形成政、产、学、研、金、用“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深化与省内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发挥省科技资源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的作用,促进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易,开辟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新路径。全年实现技术交易额330亿元。以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西部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等国家级科技资源平台投用为契机,充分实现主导产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完善高新区军民融合资源库服务平台建设,在军地融合发展、军民科技协同研发孵化、军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军地人才培育使用、军地需求信息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民融合企业在高新区快速成长。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联盟和产业公共平台的作用,促进区内企业的合作与配套。提升在多领域多方向的技术集成整合能力,建设5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新增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30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35%。
  
  四是要构建国际化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创建“丝路科技创新驿站”,开展国际交流与技术转移,启动设立“一带一路”知名科技成果国际交易中心和国际科技工业园区联盟,积极开展中欧创新集群合作对接,联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科技工业园区、大学、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贸易投资等领域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引领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园区创新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大力支持区内企业和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动园区企业技术、产品、营销、服务与国际接轨,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去”,企业设立境外分支机构数达到150家。
  
  五是要创建新兴产业人才聚集高地。坚持“引培并举、紧缺先行、国际接轨、服务优化”的发展思路,稳步推进“特别人才跨越计划”。面向全球重点引进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创新型企业家,加速培养应对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型生产者,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管理技术领军与技能劳动支撑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人才体系。加快设立5亿元(省市区)的高层次人才基金,尽快落实省市中级职称评审、外籍人才就业证审批等权限下放。鼓励各类人才取得发明专利和科研成果,优先推荐参评国家、陕西省、西安市科技奖项及各类人才计划、产业资金项目申报,新增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10人。
  
  六是要完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紧抓国家金融改革的机遇,实现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落实《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支持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陕西省分行战略合作协议》,在项目推荐、盘活存量资产、制定“融资融智”计划、创新企业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提高园区的金融开放水平。引导互联网金融产业以及“新三板”联盟等新兴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健康发展,促进资本要素的聚集,力争全年引进5家以上金融机构或要素交易平台,3家以上知名风险投资基金或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发起设立5只产业引导子基金,加大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加快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步伐,推动设立四板市场示范区科技板块,鼓励新型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挂牌交易。依托创业园和软件园,全年新增上市企业30家以上。支持担保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企业扩大担保规模。充分发挥西安高新区信用平台作用,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在厚植创新发展优势、打造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新格局方面,一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大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行业带动力的优质项目和项目团队,不断开创招商新局面,实现引资新突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及全球知名企业研发中心15家(5家独立法人)。抓好电子商务招商,力争引进电子商务行业龙头企业区域结算中心3家。加大商贸服务业招商力度,引进大型城市综合体2家。
  
  二是推动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以“先进制造业2025攀登计划”为引领,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路线图,以智能制造为方向,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半导体和下一代汽车产业集群。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引导能源设备制造及服务类企业向西推进,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全年实现在地产值150亿元。着力引进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IC设计和晶圆代工龙头企业,半导体产业全年实现在地产值300亿元。拓展智能终端产业链,聚焦可穿戴设备制造,智能终端产业全年实现在地产值100亿元。推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生物大数据与生物产业融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全年实现在地产值100亿元。
  
  三是率先布局新兴高端产业。重点提升无人机、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支撑能力,打造以材料、数字化设计、关键零部件、整机和应用服务为主的3D打印产业链,新增配套企业10家,积极推动3D打印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产业融合。抢占新兴产业核心环节。加快培育有机硅、特种光纤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引进石墨烯创新中心及公共检测平台,配套储能电池产业。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聚焦实体经济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研发及工业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聚力发展工业设计、影视文化、动漫手游等新兴创意服务产业,新兴产业全年实现在地产值150亿元。
  
  四是助力提速软件新城发展。加快落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赶超计划”,完成软件新城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着力发挥软件信息服务产业专项资金杠杆作用,重点围绕集成电路设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加速产业聚集,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引进全国软件收入百强企业5家,软件信息服务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5%,软件研发二期建成区企业入住率达50%以上。加快推进环普产业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研发基地三期建设。提高园区配套标准与服务层级,实现百(千)兆到桌面、WiFi园区全覆盖,力争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智慧软件园区”示范基地。
  
  五是加快长安通讯产业园智能终端基地建设。支持长安通讯产业园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终端产业聚集地。加强产业链建设,构建完善的智能终端产业生态体系,重点招引智能终端产业品牌商、零部件配套商、供应链服务商。拓展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承载空间,智能手机年生产规模达到5000万部。支持中兴通讯“全球5G计划”,争取设立西安5G研发中心,实现技术突破,掌握通信产业变革主动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获得国家、陕西省、西安市资金支持等考核指标。
  
  六是加快启动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新材料园3D打印产业园建设,鼓励有研发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依托铂力特公司、光机所开展3D打印产品的应用研发制造和创业孵化,加大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全力推进华泽、鑫垚等一批新材料项目实现开工建设。启动环保园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中韩国际环保产业园建设,积极申报环保部“环保技术国际智汇平台合作基地”,加快引进清华大学水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促进环保产业孵化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在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物、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生物服务业和高端健康医疗等六大领域,培育10家掌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过亿元企业,促进人工晶体、康龙化成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强生、金花、兆兴等项目的建设进度。提升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步伐,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融合发展,以全兵种、各领域、多方向的军民融合市场化建设为重点,探索技术、生产、资本、人才等多种军地融合方式。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西安高新区打造“中国梦”新样板

2016-03-11 来源:未知 点击:

  5年,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一个微小的瞬间,但就在这短短的5年里,西安高新区成就了无数个精彩的成长瞬间。
  
  回望“十二五”,似乎很少有一个区域能如西安高新区那样,成功探索并实践了一条深深打上“西安”烙印的、不平凡的发展创新、产业升级与改革深化之路。
  
  这5年,西安高新区的发展日新月异,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25%以上的增长速度。2015年,全口径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分别为12746.5亿元和2354.7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3倍和2.8倍,年均增速均超过25%;一般预算收入为103.5亿元,是2010年的3.2倍,年均增速超过25%。
  
  这5年,西安高新区实现了华丽转身。西安高新区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被赋予“一带一路”创新之都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创新中心的定位,成为国家高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转型跨越发展、实现灿烂“中国梦”的新样板、新标杆。
  
  西安高新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宛若一曲雄浑豪迈的交响乐,每一个成果都是一个响亮的音符,每一段辉煌都是一曲华彩的乐章。放眼“十三五”,踌躇满志的西安高新区已在开启新的征程,未来更是令人憧憬。
  
  回顾篇:“十二五”华丽转身
  
  “十二五”期间,西安高新区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政策扶持、资金支持、优化服务、组织对接等举措,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四大优势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行业巨头纷纷加盟,推动产业升级飞跃。
  
  据悉,2015年,西安高新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达到54%。四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营业收入8650亿元,5年年均增长35%,占园区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5%。
  
  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2015年,预计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1990亿元,占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至23%,涌现出了三星电子、华为、中兴通讯、GE等一批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西安高新区正在成为全国重要的半导体产业基地、世界重要的智能手机产业基地,西安软件园成为全国重要的国家软件产业和软件出口双基地之一。
  
  先进制造业快速提升。2015年,预计先进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2080亿元,占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的比重提高至24%。新能源汽车领域走在全国前列,能源装备成为我国能源技术服务能力最强产业领域之一,3D打印产业化处于国内前沿。
  
  生物医药突破发展。2015年,预计生物医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780亿元,占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比重10%,初步形成了以化学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加工为主体,以天然药物和中药开发为特色,以医疗机械和设备研发生产为支撑,以新型药物和生物制品为增长点的优势主导产业。
  
  现代服务业持续推进。2015年,预计现代服务业营业收入3800亿元,占园区四大主导产业营业收入比重为43%,形成了以科技服务为主导,金融服务、总部经济和创意设计为特色的多元产业门类。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规模占园区服务业的比重超过40%。
  
  招商引资对产业结构优化作用明显。“十二五”时期,西安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实际利用内资分别达60.26亿美元和2007.47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时期的3倍和2.5倍。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17家,比2010年末增加了100家。一系列巨头的加盟,带动西安高新区相关产业实现规模升级、水平飞跃。
  
  与此同时,“十二五”期间,西安高新区发挥磁石效应,强势聚集人才、资金、科技三大科技要素,相互融合,使得西安高新区的科技创新创业空前繁荣,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成为园区发展的强劲动力。
  
  高端人才加速聚集。5年来,西安高新区累计培育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11.8万人,累计新引进高层次留学人才1126人,已经成为西北地区人才集聚中心,全国重要的高层人才基地。据统计,5年来,西安高新区累计引进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30人;参与高新区创新创业的两院院士达到76名,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创业基地40个,博士后工作站数量在中西部高新区位列第一。
  
  科技金融加速聚集。“十二五”期间,西安高新区的投融资环境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进一步聚集,各种融资服务手段推陈出新。截至2015年,西安高新区本地法人金融机构、全国性和区域性金融机构总部数量已达45家,聚集各类科技金融机构531家,已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科技金融机构最密集的区域。“十二五”期间,园区还设立了50亿元新兴产业引导基金和1亿元风险补偿基金,构建全链条股权投资服务体系,聚集了国内外知名创投公司150余家。海内外上市挂牌企业64家,占陕西省的7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西安高新区建设了全国高新区中规模最大的科技企业信用服务平台,征集了1.3万家科技企业信用信息,依托信用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小额贷款互联网金融服务,将企业信用作为科技与金融的桥梁,实现二者的无缝对接。
  
  在“十二五”期间,西安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极为活跃,持续聚集新的创新主体,创业孵化体系不断完善延伸,科技成果创新突出。
  
  目前,西安高新区已经拥有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与技术中心200余个,其中国家级30多个;拥有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中心120个,其中世界500强研发机构48个;拥有科技孵化器25家,其中国家级13家。
  
  西安高新区已成为陕西省、西安市科技创新的一张名片:预计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占陕西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60%以上;5年累计新增专利申请量130222件,占西安市专利申请量的65%,5年累计新增发明专利数超过3500件。截至2015年年底,园区累计新制定国际标准19项,国家标准370项。2015年,预计技术成果交易总额330亿元,约占西安市的49.2%。
  
  最值得记录的是,西安高新区于2015年8月25日成功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是继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等之后,国务院批复的第九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在陕西省、西安市落地的又一个国家战略。
  
  布局篇:“中国梦”照亮“十三五”
  
  “2016年是西安高新区的‘创新改革年’。”西安市委常委、西安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赵红专表示,西安高新区将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目标,明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创新中心和“一带一路”创新之都的战略定位;以创新改革为主线,紧抓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重大发展机遇;依托创新驱动、国际化提升和产城融合三大发展方式,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主导产业跃升、高端人才跨越、国际化水平提升和环境承载能力改善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规划;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大众创新创业生态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对外开放合作先行区。
  
  如何把握机遇,在“十三五”开好局?西安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安建利表示,在全面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厚植创新发展优势、打造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新格局等方面,西安高新区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在全面推进示范区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方面,西安高新区将充分发挥示范区作为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核心区和陕西创新型省份先行先试区的作用,全面完成西安市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方案中高新区的各项重点任务,积极对接省市关于支持示范区发展的管理权限和审批权限下放工作;启动《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的立法程序,为西安示范区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完成并上报《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启动《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空间发展规划》,发布《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年度发展报告》;研究制定西安示范区政策体系,发挥政策创新示范带动作用;研究制定“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指标体系”,实现对园区科学有效的监测,并为创新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一是要创建“双创”多元化生态环境,打造多元众创空间。进一步完善创业研发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创业孵化体系,依托陕西天使投资基金,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等社会力量建设创业咖啡、创客学院等创业苗圃。不断完善“众创示范街区”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聚集和示范作用,力争年内建成10个功能多元的众创空间、聚集100名天使投资人和创业导师、培育孵化100个以上创业团队,举办50场以上创业活动。大力推广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光机所)的“热带雨林”模式,通过召开现场会的方式,及时解决企业孵化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力争到“十三五”末孵化1000家高科技企业。深化与西安交通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产业发展方面的合作机制,创新与高校在共建众创空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新路径。鼓励龙头企业建设开放式孵化平台,力争建成中兴CGO实验室孵化器、工业4.0研发实验平台,新增各类新型孵化平台20家。
  
  二是要积极培育技术创新主体。提升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参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构建覆盖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多层次、高水平的标准体系,在重点领域成为国际标准引领者。新增参与制(修)定国际标准5件,净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00家。实施科技企业“小巨人”培育计划,累计培育“小巨人”企业600家。研究制定扶持本土科技型企业产能提升的综合保障机制,形成一批创新企业品牌。
  
  三是要加快统筹科技资源改革。加速形成政、产、学、研、金、用“六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深化与省内科研院所的合作,充分发挥省科技资源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场的作用,促进信息共享和技术交易,开辟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新路径。全年实现技术交易额330亿元。以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西部知识产权交易运营平台等国家级科技资源平台投用为契机,充分实现主导产业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共用。完善高新区军民融合资源库服务平台建设,在军地融合发展、军民科技协同研发孵化、军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军地人才培育使用、军地需求信息服务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军民融合企业在高新区快速成长。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产业联盟和产业公共平台的作用,促进区内企业的合作与配套。提升在多领域多方向的技术集成整合能力,建设5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新增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30家,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达到35%。
  
  四是要构建国际化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创建“丝路科技创新驿站”,开展国际交流与技术转移,启动设立“一带一路”知名科技成果国际交易中心和国际科技工业园区联盟,积极开展中欧创新集群合作对接,联合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科技工业园区、大学、中小企业等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贸易投资等领域开展广泛交流与合作,引领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园区创新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大力支持区内企业和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推动园区企业技术、产品、营销、服务与国际接轨,推动优势企业“走出去”,企业设立境外分支机构数达到150家。
  
  五是要创建新兴产业人才聚集高地。坚持“引培并举、紧缺先行、国际接轨、服务优化”的发展思路,稳步推进“特别人才跨越计划”。面向全球重点引进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创新型企业家,加速培养应对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技术技能型生产者,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管理技术领军与技能劳动支撑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示范区产业人才体系。加快设立5亿元(省市区)的高层次人才基金,尽快落实省市中级职称评审、外籍人才就业证审批等权限下放。鼓励各类人才取得发明专利和科研成果,优先推荐参评国家、陕西省、西安市科技奖项及各类人才计划、产业资金项目申报,新增中央“千人计划”入选者10人。
  
  六是要完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紧抓国家金融改革的机遇,实现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落实《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支持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和《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中国进出口银行陕西省分行战略合作协议》,在项目推荐、盘活存量资产、制定“融资融智”计划、创新企业融资模式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提高园区的金融开放水平。引导互联网金融产业以及“新三板”联盟等新兴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健康发展,促进资本要素的聚集,力争全年引进5家以上金融机构或要素交易平台,3家以上知名风险投资基金或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发起设立5只产业引导子基金,加大对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加快企业在主板、创业板上市步伐,推动设立四板市场示范区科技板块,鼓励新型孵化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挂牌交易。依托创业园和软件园,全年新增上市企业30家以上。支持担保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企业扩大担保规模。充分发挥西安高新区信用平台作用,进一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在厚植创新发展优势、打造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新格局方面,一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大产业链招商,引进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行业带动力的优质项目和项目团队,不断开创招商新局面,实现引资新突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及全球知名企业研发中心15家(5家独立法人)。抓好电子商务招商,力争引进电子商务行业龙头企业区域结算中心3家。加大商贸服务业招商力度,引进大型城市综合体2家。
  
  二是推动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以“先进制造业2025攀登计划”为引领,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路线图,以智能制造为方向,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半导体和下一代汽车产业集群。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引导能源设备制造及服务类企业向西推进,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全年实现在地产值150亿元。着力引进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IC设计和晶圆代工龙头企业,半导体产业全年实现在地产值300亿元。拓展智能终端产业链,聚焦可穿戴设备制造,智能终端产业全年实现在地产值100亿元。推动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生物大数据与生物产业融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全年实现在地产值100亿元。
  
  三是率先布局新兴高端产业。重点提升无人机、机器人、新材料等领域的产业支撑能力,打造以材料、数字化设计、关键零部件、整机和应用服务为主的3D打印产业链,新增配套企业10家,积极推动3D打印与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产业融合。抢占新兴产业核心环节。加快培育有机硅、特种光纤等前沿新材料产业化项目,引进石墨烯创新中心及公共检测平台,配套储能电池产业。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聚焦实体经济发展需求,重点发展研发及工业设计、软件与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聚力发展工业设计、影视文化、动漫手游等新兴创意服务产业,新兴产业全年实现在地产值150亿元。
  
  四是助力提速软件新城发展。加快落实“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赶超计划”,完成软件新城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着力发挥软件信息服务产业专项资金杠杆作用,重点围绕集成电路设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加速产业聚集,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引进全国软件收入百强企业5家,软件信息服务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5%,软件研发二期建成区企业入住率达50%以上。加快推进环普产业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研发基地三期建设。提高园区配套标准与服务层级,实现百(千)兆到桌面、WiFi园区全覆盖,力争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部首批“智慧软件园区”示范基地。
  
  五是加快长安通讯产业园智能终端基地建设。支持长安通讯产业园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终端产业聚集地。加强产业链建设,构建完善的智能终端产业生态体系,重点招引智能终端产业品牌商、零部件配套商、供应链服务商。拓展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承载空间,智能手机年生产规模达到5000万部。支持中兴通讯“全球5G计划”,争取设立西安5G研发中心,实现技术突破,掌握通信产业变革主动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获得国家、陕西省、西安市资金支持等考核指标。
  
  六是加快启动新兴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新材料园3D打印产业园建设,鼓励有研发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与研究机构合作,依托铂力特公司、光机所开展3D打印产品的应用研发制造和创业孵化,加大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全力推进华泽、鑫垚等一批新材料项目实现开工建设。启动环保园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中韩国际环保产业园建设,积极申报环保部“环保技术国际智汇平台合作基地”,加快引进清华大学水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促进环保产业孵化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在生物技术药物、化学药物、现代中药、医疗器械、生物服务业和高端健康医疗等六大领域,培育10家掌握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过亿元企业,促进人工晶体、康龙化成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强生、金花、兆兴等项目的建设进度。提升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步伐,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融合发展,以全兵种、各领域、多方向的军民融合市场化建设为重点,探索技术、生产、资本、人才等多种军地融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