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优化集群创新网络 打造国家高新区3.0版本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8 点击:

  当前,推进集群创新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助推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发挥国家高新区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的率先引领作用的必然选择。针对目前集群创新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协同与溢出效应较低、产业层次和附加值整体偏低、集群创新品牌效果不明显、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笔者试图构建高新区集群创新网络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从“点、线、面、群”四个维度实现四个转变等方面探索提升集群创新的路径和策略。
  
  笔者认为,集群创新是在某一产业领域内,一组交互作用的创新型企业和关联机构,由于具有异质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并根植于某一特定地域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性网络组织活动。国家高新区的创新实践走过20多年,正由聚集创新资源、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向加速提升集群创新能力转变。本文拟以优化集群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围绕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提升协同创新水平的路径和策略,全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
  
  推进集群创新的背景与意义

  
  首先,推进集群创新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是提高综合实力,首要任务是促进经济实力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前提是促进科技实力提升,关键是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国家高新区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创新引领发展方面要走在区域前列,需要不断聚集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管理机制体制,提升集群创新水平。
  
  其次,推进集群创新是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的内在需要。国家高新区经过10年的“一次创业”建设阶段和10年的“二次创业”发展阶段,集聚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创新了体制机制,优化提升了发展环境,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成为引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先导和突出典范。
  
  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家高新区的原始创新能力还需要加强,辐射带动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水平需要不断提升。为此,科技部组织实施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将推动国家高新区实现“四个跨越”,从立足区域、集约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向面向全球、协同创新的产业组织方式跨越,从要素集中、企业集聚的产业基地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跨越,进一步提升国家高新区的集群创新水平。
  
  第三,推进集群创新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高新区面临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产业转型升级双重任务,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向以高附加值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集群创新能够很好地将国家高新区各种创新主体和要素整合起来,推动国家高新区产学研金更加紧密地结合,形成国家高新区创新体系,使创新型企业得到较好的专业化服务、科研机构研发成果更好更快地产业化、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施展才华,从而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增强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实施集群创新的问题和障碍
  
  国家高新区历经20多年创新探索和实践,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但国家高新区在集群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协同与溢出效应难体现。集群创新本是分工协作不断深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但由于受市场制度不完善和信用环境较差的影响,不少国家高新区产业内创新主体的分工协作水平较低,创新活动分散,创新体系开放不足,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目前创新活动分散在单个企业或科研机构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和联合较为困难,没有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网络;一些产业集群临近大学或研究机构,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除了中关村(000931,股吧)等少数高校区外,这些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较好地成为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源泉;缺乏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的大型企业、产业联盟等平台型机构,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其次,产业层次和附加值偏低,集群创新品牌效果不明显。由于我国许多创新型产业集群尚处于形成初期,主要依靠低成本战略来形成竞争优势,因此集群创新普遍存在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偏低的问题。例如,一些集群中企业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偏低,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不够;低附加值产业集群较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自主创新能力弱,集群大而不强。抽样调查表明:珠三角地区自主研发企业的比例还不到40%,多数企业没有核心技术;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劳动力技能较低,在一些制造业集群中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技工荒”;因受保守型传统文化的约束,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够,人才流动性较低;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空间聚集度、产业国际影响力、品牌效应明显的特色专业园区。
  
  第三,集群创新认识不到位,发展环境不完善。集群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引导和制度环境支撑。总体来看,不少国家高新区对集群创新的认识还很模糊,顶层设计上存在重产业集群、轻集群创新的倾向,集群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还不完善,服务支撑不够,创新服务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具体体现在:有关的法规不健全;鼓励发展集群创新的政策还很缺乏;管委会职能转变滞后,“缺位”与“越位”并存,公共服务不够;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发育缓慢;知识产权保护乏力,产权信用环境较差;高新区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发展不足;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载体建设和服务功能需要提升;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金融链条需要完善;缺乏促进科技资源有效流动的技术市场等平台。
  
  提升集群创新的路径和策略
  
  近年,作者针对集群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国家高新区集群创新网络优化模型。此模型提出,提升集群创新要与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相结合,紧紧围绕产业集群建设,整合产业链条相关的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实现“点、线、面、群”相结合的集群创新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串起创新点:从推动产学研结合向推动协同创新转变。强化各创新参与主体的网络联系是优化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内容。应围绕产业集群,通过产业技术联盟、产业创新协会、龙头牵头企业等载体,充分激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创新人才等创新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研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多方投入、第三方运营、资源共享。优化企业和人才创新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股权激励新机制。优化产学研金联盟发展机制,完善创新风险共担制度,壮大风险投资实力。加强知识、技术、管理创新的有机衔接,鼓励创新型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合作和培训交流,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提高高新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
  
  其次,拉通产业链:从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向打造产业集群转变。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纵向联系是优化集群创新网络的基本条件。应以产业集群发展方式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延伸产业链;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开拓市场,做大集群。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大力引进、培育和提高创新型企业特别是“种子型”创新型企业,融入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鼓励发展重点企业的配套企业,对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行业内兼并重组等方式,提高经营规模和盘活园区内其他企业的闲置生产能力。完善吸纳和使用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创新型团队机制,提升产业集群的科技水平。积极开展产业集群整体营销,推进产业品牌建设,提升集群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完善支撑面:从发展科技服务业向构建创新生态圈转变。强化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撑作用是优化集群创新网络的重要保障。应完善国家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各类公共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孵化器服务、创业服务、专业信息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综合服务平台,健全管理咨询、财税咨询、知识产权保护、质量认证、技术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以发明专利、成果成熟度、市场需求量和产业化前景为主的技术创新成果评价体系。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招引战略,建立良性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努力创造优秀创新人才人尽其才的优良环境。促进社会诚信建设,培育鼓励创业和创新、宽容失败、支持人才合理流动的区域创新文化(300336,股吧),优化有利于集群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第四,建设产业群:从企业扎堆发展向产业专业园区聚集转变。强化园区创新环境的功能布局是优化集群创新网络的根本目的。应着力推进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按照“专业化、集群化、高端化、链条化”的思路,促进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集约发展,规划建设若干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以重大产业项目、专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为突破口,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专业园区集中,实现特色产业空间聚集、要素整合,形成集中度高、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园区,打造支撑区域发展的若干千亿产业集群,形成品牌效应。按照生态科技产业新城发展定位,全面落实产业功能分区和优化空间布局,高起点、高规格完善各专业产业园区用地规划、公共设施规划,高标准建设园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载体。


主页 > 新闻中心 > 高新区新闻 >

优化集群创新网络 打造国家高新区3.0版本

2016-01-18 来源:未知 点击:

  当前,推进集群创新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助推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发挥国家高新区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的率先引领作用的必然选择。针对目前集群创新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协同与溢出效应较低、产业层次和附加值整体偏低、集群创新品牌效果不明显、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笔者试图构建高新区集群创新网络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从“点、线、面、群”四个维度实现四个转变等方面探索提升集群创新的路径和策略。
  
  笔者认为,集群创新是在某一产业领域内,一组交互作用的创新型企业和关联机构,由于具有异质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并根植于某一特定地域而形成的一种区域性网络组织活动。国家高新区的创新实践走过20多年,正由聚集创新资源、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向加速提升集群创新能力转变。本文拟以优化集群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围绕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提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提升协同创新水平的路径和策略,全力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助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
  
  推进集群创新的背景与意义

  
  首先,推进集群创新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是提高综合实力,首要任务是促进经济实力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基本前提是促进科技实力提升,关键是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国家高新区是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创新引领发展方面要走在区域前列,需要不断聚集整合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管理机制体制,提升集群创新水平。
  
  其次,推进集群创新是国家高新区战略提升的内在需要。国家高新区经过10年的“一次创业”建设阶段和10年的“二次创业”发展阶段,集聚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创新了体制机制,优化提升了发展环境,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成为引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先导和突出典范。
  
  迈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家高新区的原始创新能力还需要加强,辐射带动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科学发展水平需要不断提升。为此,科技部组织实施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行动,将推动国家高新区实现“四个跨越”,从立足区域、集约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向面向全球、协同创新的产业组织方式跨越,从要素集中、企业集聚的产业基地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跨越,进一步提升国家高新区的集群创新水平。
  
  第三,推进集群创新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深水区,高新区面临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产业转型升级双重任务,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产业集群,另一方面要向以高附加值产业和品牌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集群创新能够很好地将国家高新区各种创新主体和要素整合起来,推动国家高新区产学研金更加紧密地结合,形成国家高新区创新体系,使创新型企业得到较好的专业化服务、科研机构研发成果更好更快地产业化、创新型人才更好地施展才华,从而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增强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实施集群创新的问题和障碍
  
  国家高新区历经20多年创新探索和实践,在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但国家高新区在集群创新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协同与溢出效应难体现。集群创新本是分工协作不断深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但由于受市场制度不完善和信用环境较差的影响,不少国家高新区产业内创新主体的分工协作水平较低,创新活动分散,创新体系开放不足,产业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目前创新活动分散在单个企业或科研机构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合作和联合较为困难,没有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产业网络;一些产业集群临近大学或研究机构,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除了中关村(000931,股吧)等少数高校区外,这些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较好地成为产业集群创新的重要源泉;缺乏整合产业链创新资源的大型企业、产业联盟等平台型机构,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不强。
  
  其次,产业层次和附加值偏低,集群创新品牌效果不明显。由于我国许多创新型产业集群尚处于形成初期,主要依靠低成本战略来形成竞争优势,因此集群创新普遍存在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偏低的问题。例如,一些集群中企业产品的技术和知识含量偏低,高附加值产业和产品不够;低附加值产业集群较多,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较少;自主创新能力弱,集群大而不强。抽样调查表明:珠三角地区自主研发企业的比例还不到40%,多数企业没有核心技术;作为技术创新基础的劳动力技能较低,在一些制造业集群中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技工荒”;因受保守型传统文化的约束,集群内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够,人才流动性较低;还没有形成具有一定空间聚集度、产业国际影响力、品牌效应明显的特色专业园区。
  
  第三,集群创新认识不到位,发展环境不完善。集群创新的发展离不开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引导和制度环境支撑。总体来看,不少国家高新区对集群创新的认识还很模糊,顶层设计上存在重产业集群、轻集群创新的倾向,集群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还不完善,服务支撑不够,创新服务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水平低。具体体现在:有关的法规不健全;鼓励发展集群创新的政策还很缺乏;管委会职能转变滞后,“缺位”与“越位”并存,公共服务不够;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发育缓慢;知识产权保护乏力,产权信用环境较差;高新区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公共技术平台发展不足;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载体建设和服务功能需要提升;服务于科技创新的金融链条需要完善;缺乏促进科技资源有效流动的技术市场等平台。
  
  提升集群创新的路径和策略
  
  近年,作者针对集群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国家高新区集群创新网络优化模型。此模型提出,提升集群创新要与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相结合,紧紧围绕产业集群建设,整合产业链条相关的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实现“点、线、面、群”相结合的集群创新体系,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串起创新点:从推动产学研结合向推动协同创新转变。强化各创新参与主体的网络联系是优化集群创新网络的核心内容。应围绕产业集群,通过产业技术联盟、产业创新协会、龙头牵头企业等载体,充分激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型企业、创新人才等创新主体的创新创造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研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多方投入、第三方运营、资源共享。优化企业和人才创新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奖励等股权激励新机制。优化产学研金联盟发展机制,完善创新风险共担制度,壮大风险投资实力。加强知识、技术、管理创新的有机衔接,鼓励创新型企业之间开展技术合作和培训交流,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统筹协调和协同创新,提高高新区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升产业集群持续创新能力。
  
  其次,拉通产业链:从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向打造产业集群转变。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纵向联系是优化集群创新网络的基本条件。应以产业集群发展方式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延伸产业链;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开拓市场,做大集群。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手段,大力引进、培育和提高创新型企业特别是“种子型”创新型企业,融入国家高新区产业集群;鼓励发展重点企业的配套企业,对其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通过行业内兼并重组等方式,提高经营规模和盘活园区内其他企业的闲置生产能力。完善吸纳和使用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创新型团队机制,提升产业集群的科技水平。积极开展产业集群整体营销,推进产业品牌建设,提升集群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第三,完善支撑面:从发展科技服务业向构建创新生态圈转变。强化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撑作用是优化集群创新网络的重要保障。应完善国家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各类公共技术服务、投融资服务、孵化器服务、创业服务、专业信息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综合服务平台,健全管理咨询、财税咨询、知识产权保护、质量认证、技术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以发明专利、成果成熟度、市场需求量和产业化前景为主的技术创新成果评价体系。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招引战略,建立良性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努力创造优秀创新人才人尽其才的优良环境。促进社会诚信建设,培育鼓励创业和创新、宽容失败、支持人才合理流动的区域创新文化(300336,股吧),优化有利于集群创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第四,建设产业群:从企业扎堆发展向产业专业园区聚集转变。强化园区创新环境的功能布局是优化集群创新网络的根本目的。应着力推进国家级产业基地建设,按照“专业化、集群化、高端化、链条化”的思路,促进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集约发展,规划建设若干专业化特色产业园区。以重大产业项目、专业孵化器、加速器建设为突破口,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专业园区集中,实现特色产业空间聚集、要素整合,形成集中度高、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园区,打造支撑区域发展的若干千亿产业集群,形成品牌效应。按照生态科技产业新城发展定位,全面落实产业功能分区和优化空间布局,高起点、高规格完善各专业产业园区用地规划、公共设施规划,高标准建设园区的基础设施和产业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