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点击:次
一、2015年工作总结
(一)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按科技部统计口径,全区预计完成科工贸总收入1860亿元,同比增长5.1%;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同比增长4.1%;地区生产总值415亿元,同比增长3.5%;利税总额83亿元,同比增长4.1%;出口创汇2.7亿元,同比增长3.4%。最新的全国高新区评价结果显示,全国115个国家级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中,太原高新区综合排名第42位,比上年前移了10位。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三个一级指标有所前移。信息服务业加快集聚,适合城市社区发展的现代科技、工业服务业正在高新区加速推进,园区3700家入区企业中,服务业企业约占46.0%;电子商务产业异军突起,目前,共引进电子商务企业81家,已聚集相关企业130余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聚集了包括贡天下、易通天下、成宁科技、四季风旅游等一批省内优秀电商,垂直和行业电商发展迅速。
(二)一区多园建设取得新突破。
汾东拓展区。园区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大运西路、六号线南街已开工,雨污水及电力方涵、电力排管的建设已完成,园区临时供电、供水工程及汾东22万伏变电站建设主体已完成。物联网产业园109万平方米孵化器加速器已全部封顶,预计明年投入使用。招商工作已全面开展,将重点打造信息安全产业园、物联网产业园、大学生(留学生)创业园、文化产业园等专业园区。目前已储备的重点项目有:太原吉贝克金融大数据公司的金融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太原风华信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型显示成套装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美特好众创产业园项目等。
阳曲拓展区。太原高新区置业公司的小微科技企业生产基地项目建设用地手续已办理完毕,正在办理立项、规划许可证,将于近期开工建设。已储备重点项目有:科工龙盛生产制造基地项目,山西华夏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年产5000辆纯电动客车及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电池、控制器项目,太原市汇世通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项目,山西远航电动车业有限公司的太阳能动力汽车生产基地项目等。
姚村拓展区。姚村拓展区将打造以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物流以及科技研发和中小企业孵化为主导产业的新园区。目前姚村拓展区共储备项目25项,拟投资135.5亿元,总用地需求4103亩。可开工的项目有:高新区建投公司孵化器和加速器项目、山西(姚村)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项目、山西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太原酒厂搬迁改造项目、中药材综合开发项目、山西省中医院养老护理项目、正大基因生命科学抗衰老产业园项目。
(三)创新能力显着增强。
积极搭建创新孵化平台,建设一大批众创空间,创业者加速器等创新型孵化器,构建一批面向大众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目前,我区已创办清控众创、37度、博创、高新梦谷等众创平台13家。出台了《太原高新区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在创业场地补贴、免费提供网络、软件、购买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规划将创意街作为太原高新区发展众创空间的物理载体,将其打造成太原的双创基地,目前进入规划设计阶段。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新获批高新技术企业65家,高新技术企业销售额与规上工业企业销售额比值为32%。申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目前全区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公共服务平台4家、产业研究开发机构2家,拥有山西省企业技术中心22家、山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产学研联动机制高效运行,与中北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产学研合作,合建的太原高新区3D打印公共平台已正式启动。知识产权战略深入实施,截至目前,申请专利423件,新增授权专利363件;办理技术合同登记68份,合同成交总金额达4409万元,其中技术交易额4128万元。
(四)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
截止目前,新入区企业419家,注册资金47亿元。其中,注册资金 5000万以上企业42家。已完成签约项目总投资13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完成42亿元,储备项目完成858亿元。园区落地项目20个,落地项目投资额49.79亿元;开工项目28个,开工投资额60.53亿元;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6.8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76亿元的87.89%;投产项目17个,投产投资额56.29亿元。其中,新建物联网技术应用硬件产品项目,2015年完成投资10.22亿元;新建物联网技术应用软件产品项目2015年完成投资7.45亿元;新型显示器成套装备研发与产业化项目正在准备进行土地招拍挂;云锦盛科技产业园项目2015年完成投资4968万元,正在进行外装工程;山西国际金融中心项目2015年完成投资4.16亿元,目前一期工程进行幕墙及安装工程;二期工程正在主体施工;军威新能源创新商务小区项目2015年完成投资2.74亿元,目前正在进行主体结构及二次结构工程,项目进展顺利。
(五)资本市场建设初见成效。
目前园区共聚集非标金融机构227家、各类银行机构网点30多家,为园区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余额达40亿元。加快金融平台建设,联合发起设立了山西高新普惠资本投资服务有限公司,高新普惠众筹平台正式上线;成立了太原高新区股权投资有限公司、太原高新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太原高新区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太原天使投资基金。与晋商银行、国开银行、平安银行、渤海银行、山西省农信社等多家银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晋商银行在高新区设立了科技银行,推出与建行的“助保金贷款”、与民生银行的“互助基金贷”高新区专项计划;与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合作设立百亿级的建设基金和产业基金,打造百亿级的资本投资平台。稳步推进“四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和“新三板”挂牌工作,筹备设立太原高新科技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将为全省的初创期、成长期中小微企业提供挂牌展示、投融资服务、转板上市通道的金融服务平台,打造具有区域特点的精品四板市场;企业直接融资呈现加快势头,目前高新区新三板上市企业共11家。进一步创造和完善园区金融生态环境,财政出资设立了3000万元的应急周转保障资金和2000万元的金融服务风险金。
(六)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以引进和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为核心,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加大人才创业扶持、优化创新创业环境,集聚了一批领军型人才和国际化团队。全区共有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1人入选省“百人计划”,引进9名“千人计划”人才来我区创业。加快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建设,成立了9家院士工作站,8 家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施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培育工程,共30名企业家入选“山西省新兴产业领军人才”。构筑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太原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留学人员266人,创办企业158家。
(七)改革不断深化。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两集中两到位”,推行电子审批,不断简化审批流程,缩减审批时限。目前,进驻中心的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已全部实现了网上审批,电子化管理。截至目前各办事窗口累计受理各类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51648件,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积极推进权力清单制度工作,对所有事项进行了再审核、再清理。截止目前,我区行政权力事项已由最初1355项,缩减为1296项。坚持依法履职,依法办事,强化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开展普法宣传教育,聘请了常年法律顾问,开设了《生活晨报》法制宣传专版。
二、2016年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战略提升”的总体部署,围绕发挥“六个表率”、推动“六大发展”、实施“三个突破”、推进“五个一批”的要求,加快两核两区建设,大力实施大开放、大集群、大平台战略,形成要素齐备、产业集聚、功能完善、特色彰显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二)发展战略。
一是实施大开放战略。园区的大开放:建设一区多园,在省外一线城市布点设立分园,打造交流沟通和对外展示的平台,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吸引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和技术流,构建园区的大开放格局。要素的大开放:人才的大开放,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鼓励企业引进人才、用好人才、联合人才。资本的大开放,继续与各大银行、证券、集团合作,完善金融产品,做大做强金融产品。技术的大开放,鼓励企业进行技术交易、引进技术、联合开发技术。企业的大开放:进一步完善政策,鼓励和引导园区民营企业引进股权投资、非标金融机构等,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是实施大集群战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互联网+”、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集群及“平安谷”、“数谷”。以现有企业和技术为依托,建设专业园区,构建高效完备的政策体系,加快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打造产业规模达千亿的产业集群。以“平安谷”和“数谷”为品牌,重点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和大数据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链完善、产业结构优化、战略布局合理的产业集群。
三是实施大平台战略。基础平台,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园区服务功能,加快无线宽带网络的覆盖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园区对项目和人才集聚的吸引力。科技服务平台,加快技术市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技信息服务等平台的建设,推进科技管理服务创新。孵化平台,大量建设孵化器和加速器,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建设符合我区发展方向的各类孵化器和加速器。资本平台,完善各类金融产品,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充分发挥资本平台的作用,推动企业的做大做强和跨越发展。政策平台,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围绕孵化器建设、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完善政策体系,营造支持加快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重点工作。
一是加快一区多园建设,建设“两核两区”。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项目。三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四是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全力打造创新高地。五是坚持统筹兼顾,扎实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六是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七是加强党的领导,提高组织保障能力。八是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