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点击:次
长治高新区今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要指示,按照国家科技部建设要求和山西省委省政府、长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担当国家使命,大力推动区域科技创新和创新发展步伐,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抢抓发展机遇,开启新的征程
一是创新发展思路。按照建设国家高新区要求,及时调整思路,大力实施了“2345”工作思路,即,以“创新发展、率先发展”两大主题为统领,以打造“改革创新先行区、高新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三区特色为目标,以“立足发展实际,做大现有企业;突出孵化功能,加速创新创业;实施腾笼换鸟,盘活低效企业;推进提质扩区,承载更多产业”四业并举为抓手,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使全区“高新技术企业、外资企业、科技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五项指标实现大幅提升,到“十三五”末达到中西部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
二是推动扩区增容。在充分借鉴山东、河南、安徽及省内部分开发区扩区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长治市政府明确长治高新区实施“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将周边县市区的8个工业园作为长治高新区的辐射区。当前,我们在积极推进 “一区多园”的同时,正积极争取长治市政府在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时,重新规划长治高新区新的发展空间,为长治高新区尽快成为引领区域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创造条件。
三是完善发展规划。聘请经济领域专家,协助长治高新区研究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国家级标准、全领域视野、专业化眼光,立足于打造“改革创新先行区、高新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基本定位,进一步突出长远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在此基础上,按照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原则,由上海知名规划设计单位新建规划建设了长治高新区规划展览馆,使长治高新区发展更加科学有序。
四是实现平稳增长。预计全年,全区包括辐射区共完成营业收入293亿元、工业增加值170亿元、财政总收入18.8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其中核心区完成营业收入200亿元、工业增加值91亿元、财政总收入16.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0 亿元,较好地完成了全年任务目标。
二、创优发展环境,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改革发展。我们进一步加快改革发展步伐,努力成为区域改革发展的引领者、推动者、开拓者。根据山西省委、长治市委工作部署,研究制定了推动科技创新、金融振兴、民营经济发展“三大突破”的扶持政策。同时在综合各种政策信息和先进经验基础上,正在修订完善鼓励创业创新政策。
二是创优服务体系。在进一步加强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国家级新型工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投入1.5亿元新建立科技孵化园,同时加快了中信科技软件园、钜星电商产业园等民营科技孵化器建设,全区科技孵化面积达到10万平米。以各类孵化器为载体,着力建设功能完善的技术转移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中试服务机构、工程技术中心、金融服务平台,打通科技与经济、科技与金融、科研成果与高新企业连贯的通道,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
三是打造科技金融。新成立长治高新区创融投综合服务平台,下设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新四板长治运营中心三个子平台,采取“政府指导、市场运营、企业参与、资源共享”运作模式,为创业创新提供融资支持。
三、坚持创新驱动,推动创业创新
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决策部署,不断增强集聚、孵化、辐射高新技术的功能优势,激发地方经济增长的活力。
一是突出高端对接,抢抓发展机遇。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积极对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长治高新区与中国教育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互联网协会联合主办了全国大学生移动应用创新大赛,吸引更多创业创新人才来长治发展;积极对接“互联网+”,与腾讯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动腾讯公司与本土企业、本地经济深度融合,抢占互联网+区域发展的制高点;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
二是突出产学研一体,强化科技支撑。长治高新区绝大多数企业都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比如,山西康宝集团先后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推出专利43项、国家新药26个,先后主持和参与19项国家标准的研究和制定,36个项目列入省级以上科研计划,其中4项列入国家“863” 计划、5项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2项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山西玉华再制造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合作,建立了海外激光加工研究中心。同时我们与长治市6所院校建立了产学研一体化战略合作关系,推动政校企优势互补,实现合作共赢。
三是突出科技创新,打破技术跟从。我们更加注重原创性、核心性技术的突破,力争改变产业跟从、技术依赖的制约。全区共建成企业技术中心及研发机构19家(国家级1个、省级7个、市级9个);通过国家、省、市鉴定的科技成果114项;拥有各项专利技术424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30多项。
四是突出人才支撑,推动国际合作。我们坚持以全球视野、国际化眼光谋篇布局,从思想上、理念上、实践上,引领区域经济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实现高端对接。充分利用我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牌子,积极引进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今年引进了中汇联创新科技研究院,目前已签约国内知名专家院士10余名,其中院士2名、百人计划1名、千人计划2名,其他专家教授6名。目前建成博士(院士)工作站5个,正在建设长治北斗视讯射频技术等10个博士(院士)工作站,努力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五是突出高新导向,优化产业布局。经过20多年发展,长治高新区初步形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光电子、新材料等为特色的产业格局。今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后,更加注重高新导向,构建新优势,培育新业态。积极抢占产业发展前沿领域,引进了北斗数据中心、电子印刷标签、新型LED灯芯、新型氧化铝高阻隔包装膜、石墨烯功能性新材料、新一代医疗影像输出系统、煤焦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等新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全区产业主体。预计全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完成销售收入186 亿元,占全区总量的63.5 %;完成工业增加值115.8 亿元,占全区总量的68.1 %;上缴税收13.2 亿元,占全区总量的70 %。
四、2016年重点工作
明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五大发展理念,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在科技部、山西省、长治市等上级部门支持下,积极筹备长治高新区创新发展推进大会,由长治市委、市政府出台扶持长治高新区发展的实施意见,从体制、政策等方面为长治高新区发展做好长远规划。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区等国家战略中,科学确定“十三五”大盘子,为实现产业升级、跨越腾飞打下坚实基础。充分用好国家高新区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鼓励区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持续加大引资引智力度,积极引进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央企等战略投资者入驻高新区。
二是突出创新驱动,注重提质增效,积极打造创新发展新优势。积极担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体系的国家使命,立足区域实际,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坚持走产学研一体的发展路子,积极引导鼓励区内企业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关系,组建自己的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团队,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走出一条科技兴企、科技强区之路。力争年内新发展企业技术中心及研发机构10家,申报各项专利技术100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使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左右,未来3-5年超过100家。
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创优发展环境,奋力夺取“三个突破”新成效。按照山西省实施科技创新、金融振兴、民营经济发展“三个突破”决策部署,全面加快创新发展步伐。着力抓好孵化平台建设,发展一批低成本、全要素、高效率的众创空间,使高新区真正成为吸纳人才、吸收技术、吸引项目等各类创新要素的最佳平台。抓好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创融投综合服务平台作用,在全区形成四众(众创、众帮、众筹、众扶)、四创(创新、创业、创客、创投)联动的良好氛围。
四是坚持建管并重,促进统筹发展,努力形成产城融合新特色。全面加快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融合,为引进高端人才和项目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重新为长治高新区发展规划新的发展空间。结合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文化创意经济,真正把高新区打造长治市的科技商务中心区。同时要加大城中村拆迁改造步伐,为促进产城融合创造条件。力争通过3-5年努力,把长治高新区打造成山西省领先的特色鲜明、布局优良、功能完善、充满活力的科技新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