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国家高新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规划
来源:未知 日期:2016-01-14 点击:次
一、稳中有快,各项指标保持健康稳定运行
目前,高新区有企业、工商户约14000家,其中世界500强投资企业2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1家,年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13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60家,上市企业31家。2015年,高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企业生产形势趋好、经济运行态势趋快、经济运行质量趋高”的良好态势,预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125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2836亿元,增速12.1%;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124.2亿元,增速29%,占比39.6%;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80亿元,增长13.1%。

(一)争先进位进八强。根据科技部火炬中心2015年公布的国家级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最新评价结果,我区综合排名跃居全国第8位,进入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二)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成功获批。2015年7月,火炬中心发布了《关于开展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的通知》,确定了首批23个开展示范工程的国家高新区,合肥高新区位列其中。
三、多措并举,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培育工作持续加强
(一)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进工作。2015年,高新区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落户博世、丰田通商2家世界500强企业,台湾群联电子合肥研发中心、中国铁塔股份安徽总部、合肥中航新能源产业基地等7个10亿元以上项目,以及中国十大服务外包龙头企业——浙江网新恒天软件、国内软件产业龙头企业——中软国际等知名IT企业。此外,我区不断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截至目前,已吸引一千多名留学生创新创业,其中,国家“千人计划”18名,省“百人计划”16名。
(二)持续开展以“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2015年,新认定44家,目前全区共346家。今年 11月,我区小巨人企业——华米科技入选《2015年福布斯中国成长最快科技公司》。同时,高新区不断加强国家、省、市创新型企业培育工作,截至目前,园区共有创新型企业220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8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49家,市级创新型企业163家。
四、营造氛围,开展系列创新创业活动
(一)积极开展“双创”系列活动
2015年5月,合肥市成功入选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高新区作为合肥市的“科技创新高地”成为示范城市的核心区。积极承接合肥市“双创之星”活动。积极组织园区各孵化器、众创空间及创新型企业参加了全市的创新创业展会;随后,我区也组织开展了高新区“先锋创业展”、“沪皖众创空间论坛”及深交所路演对接等一系列活动。今年我区共举办创新创业活动和培训共300余场次。
(二)打造区域创新创业活动品牌。为全面落实科技部“创业中国行动”计划,我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和市场化机制,搭建资本项目路演对接平台,打造区域创新创业活动品牌“合创汇”。
(三)承办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比赛
高新区作为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安徽赛区承办方,组织全省参赛企业700余家,其中高新区企业102家,占全省15%。最终,晋级全省总决赛企业38家,高新区16家,占比42%;我区合肥安德生制药有限公司荣获一等奖,全区获得三等奖以上企业数占全省50%。
五、依托载体,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建设
(一)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建设。截止目前,先研院已建设研发平台、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研发单元50余家,与Intel、微软、阿里巴巴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20多所,成立孵化企业110家,注册资本达到近6亿元。申请和获批的专利数69项,开发新产品近60项,新增销售收入2.58亿元,产生利税1784万元;先后引进包括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各类科教创新高端人才31名;陆续培养工程类硕士1600余人;量子通信南北干线运管中心、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际研发服务外包平台、先进技术与科技金融平台等一批重大平台项目稳步推进。
(二)推动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的建设。截至目前,工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已入驻9个重点科研团队,注册成立了11家股份制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平台,注册资金超过1亿元;启动了“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及试验与检验检测中心”、“合肥光伏产业研究院”等5大平台建设和“文物微环境智能保护系列产品”等8项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重点项目。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首批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2015级500名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已经圆满结束,9月份入校,明年5月份之前正式迁入智能院新建的人才公寓。
(三)推动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的建设。截至目前,中科院创新院已成立安徽中科物联、中科美络、中科普瑞昇等13家企业,注册资金总额1亿8千万元;肿瘤测序与分子诊断等6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成立;有序推动无形资产评估工作,已完成合肥研究院下属的五个科研团队无形资产评估;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合港创业交流大赛。
六、集聚要素,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一)科技服务业发展迅速。今年4月,我区被科技部列入国家首批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成为全国首批25家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之一。目前已集聚了中技所工作站、深交所路演中心、省股权交易所、省公共检测服务中心、微电子测试平台等30余家高端服务机构。目前我区已有300余家科技服务机构;2015年技术合同交易额预计突破35亿元。
(二)持续建设创新创业载体。目前,全区拥有各类众创空间15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4家,占全省66.7%;建成各类孵化器18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6家;科技企业加速器5家,加速器面积100万平方米。建成各类孵化场地面积达2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1200余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双创”孵化体系。
(三)建立区域创新政策体系。为响应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高新区先后出台了《合肥高新区2015年扶持产业发展“2+2”政策体系》及《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政策意见》(简称“创九条”),2015年共安排政策资金6.9亿元,用于支持全区创新创业发展。
七、先行先试,打造科技金融示范园区
(一)积极推进“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扩容工作。我区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截至目前,全区新三板挂牌企业已增至24家,占全市50%,八成企业挂牌后,营收及利税均出现大幅增长,成为园区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外,还有一大批后备企业正在股改及准备申报材料。
(二)推进“青创资金”、“创新贷”、“助保贷”业务进展。为鼓励大学生青年创新创业,2015年,安徽省设立了“青年创业引导资金”,并授权我区进行试点,探索创新青年创业引导资金的新模式。目前,已累计支持项目78个,扶持金额6221万元,直接带动就业2000余人。实现了“3个80%”:一是首次贷款占比80%,青创资金77家获得贷款的企业中有62家企业为首次从银行获得贷款,占总企业数的80%;二是纯信用贷款占比80%;三是100万元以下贷款占比超80%。青创资金覆盖面广,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方面填补了银行传统项目空白。此外,高新区与银行合作持续推进“创新贷”、“助保贷”业务,今年1-11月份,帮助23家企业申请“创新贷”、“助保贷”7370万;截至目前,“创新贷”、“助保贷”业务已经累计为100家企业发放贷款3.18亿元。多种手段并用,有效的缓解了中小科技型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扶持创新创业方面成效显着。
(三)推进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四板)建设。截至目前,股转中心挂牌企业655家,托管企业816家,融资总额70亿元,其中高新区挂牌企业126家,20家企业通过股权质押、银行贷款、定增等方式进行了融资,融资总额3031.65万元。
八、2016年重点工作
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开关之年,合肥高新区将努力打造“三个高新”——财富高新、和谐高新、美好高新,将这片全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成为现代科技新城。
(一)发展新兴产业,强化创新创业,打造财富高新
围绕格力系、美的系企业完善核心配套件,转型智能家居产业;加速捷华项目、通威续建、晶澳扩产,实现光伏产业链全覆盖;推进沃弗永磁、新兴重工建设,加快长安新品导入和核心配套项目投产;建成中电公共安全产业园一期;加快国际智能语音产业园建设;做强省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基地。依托中科大先研院等协同创新平台,聚集培育双创团队和创新型企业;推进中俄超导质子研究中心、航科量子技术研究中心等重大技术平台建设;加快创业社区——“中安创谷”建设,新增一批国家级孵化器及众创空间;大力开展“合创汇”创新创业活动;打造“互联网+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引进培育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支持;推进“庐州英才”和“江淮硅谷”人才工程,加快人才国际化、集群化发展。
(二)落实要素保障,创新社会管理,打造和谐高新
按照中科智城规划完善产业布局,逐步拓展城市空间;结合市轨道交通发展规划,持续开发“两湖”周边地下空间;完善提升供热、公交、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快“智慧高新”建设,提升城市运营管理水平;强化民生保障,调整提高低保、养老等民生补助标准,重点关注弱势群体;加快安置房建设,开展先建后拆及货币化补偿模式试点,建设复建点200万平方米;着力改革体制机制,积极化解各类矛盾,使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园区居民。
(三)建设生态园区,发展社会事业,打造美好高新
完成“两湖、三水”生态治理工程,建成“一山两湖”38公里绿道系统;加强污染源头控制,引导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加快建设环保产业园,加强“河长制”管理、大气污染防治;围绕“一山两湖”集中建设集科技创新、商贸商务、生态休闲、居住生活于一体的国际化科创社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民办教育和社区教育,依托合肥加拿大国际学校,推动教育国际化发展;建成安医附院高新分院、省妇幼保健院(西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全方位提升民生公共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