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真能实现孵化模式转型升级吗
来源:未知 日期:2016-10-25 点击:次
从最初的阿里淘宝到Uber、滴滴打车,到饿了么、Airbnb等,互联网思维已渗入到我们日常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商业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消费到生产各类产业纷纷面临转型。最新全球TOP10市值的公司中有6家是互联网公司,而这6家都是平台公司,通过建立共享经济模式取得了成功。众创空间是创业服务平台,在此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认为众创空间是传统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转型升级版,似乎说得过去。
自2015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指导意见》,众创空间建设在全国范围迅速展开,规模盛大。但众创空间真的实现了孵化模式的转型升级了吗?
长期以来,我国的创业服务机构主要布局在高新技术园区、产业园和高校大学科技园,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平台运行体系。众创空间兴起以后,载着“双创”的浪潮,传统科技企业孵化器也一同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不过,为了凸显众创空间的优越性,传统科技企业孵化器通常是以“差生”的身份被提到的,屡屡跟“二房东”、“服务员”、“靠补贴维持”等字眼联系在一起。这种认识多少带点厚此薄彼的偏颇。
事实上,除了空间载体,传统科技企业孵化器也能提供管理与经营咨询、技术指导、市场对接等服务,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且以提供这些服务为重要内容。在创业服务领域,国内科技企业孵化器有综合型和专业型两类,评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也相应地对照着两套不同的评价体系。专业型孵化器是相对综合型孵化器而言,是指围绕某一种特定技术领域,在孵化对象、孵化服务、孵化条件等方面实现专业化,培育和发展具有技术特长和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孵化形式。2000年世界企业孵化器与技术创新大会在上海召开,此次会议即提倡要对专业型孵化器给予更多支持。此后,专业型孵化器在国内迅速发展,各类软件园、互联网孵化器、生物医药园、新材料孵化器、集成电路孵化器、农业孵化器等产业与行业特色的孵化器大量涌现。至2015年,中国专业孵化器数量已经占全部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的近一半。

图1 2011—2015年综合类型孵化器和专业类型孵化器数量增长
再说到众创空间,根据《指导意见》要求,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社会力量为主构建市场化的众创空间,以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和用户体验为出发点,促进创新创意与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可见,国家倡导建设众创空间的出发点就与科技企业孵化器不一样。坚持市场化导向,社会资本进入,运营众创空间成为市场逐利行为。不同运营者因其所具备的资源禀赋不同,运营众创空间的驱动因素不一,因而众创空间的运营模式和商业模式也更为多样化,如活动聚合型、培训辅导型、媒体驱动型、投资驱动型、联合办公型、产业链服务型、整合服务型等。但其实不管哪种运营模式,据我们调研,即使被行业内看好的产业链服务型,实现盈利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表1 运营众创空间不同主体驱动因素对比
所以,从制度设计到发展形式,众创空间可以说是传统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转型升级,但这种转型和升级却并未在经营效果上得到体现。从孵化器的发展能级上看,众创空间也有孵化器1.0版本的,也有孵化器2.0版本的,而不是直接过渡到孵化器3.0 版本的。蜂拥而来,良莠不齐。当然,众创空间的“投资+孵化”、线上与线下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的运营方式,代表孵化器行业在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发展方向,但它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需要拣择出更多更好的模式,需要市场决定命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