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丨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十个一”倡议 锚定“高”“新”航向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1-12 点击:次
国家高新区历经30多年不懈奋斗,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从2025火炬论坛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论坛上获悉,“十四五”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发展布局更加合理,园区总数从2020年的169家增加到了178家,覆盖了31个省级行政区域。综合实力稳步提升,178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比重达到14.3%。创新能力持续增强,聚集了70%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80%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拥有的发明专利数均占到全国的50%左右。优质企业不断壮大,汇聚了全国33%的高新技术企业、46%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营收超亿元的企业达到了4.3万家。
“成绩斐然,但使命更艰。”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副司长吴家喜表示,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任务愈发紧迫。国家高新区作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核心载体,必须跳出“一般园区”定位,在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锚定“双新”使命
高新区需勇当国家战略先锋队
当前,我国正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国家高新区是创新的主阵地、改革的“桥头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肩负着接续奋斗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使命。
论坛上,吴家喜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国家高新区,作出国家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要承担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使命等系列重要指示,为园区发展指明方向。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又对加快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作出部署,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提出明确要求。
为此,吴家喜对国家高新区“十五五”时期发展提出四点建议:加强战略谋划和系统推进,率先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探索新路径;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率先在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取得新突破;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率先在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实现新跃升;深化先行先试改革,率先在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上迈上新台阶。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高新区工作的统筹指导,持续优化管理服务,与各方携手,助力在雄安点燃的创新之火形成燎原之势。”吴家喜表示。
论坛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副主任何年初作题为《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推动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的主题报告,围绕高新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取得的成就与未来路径展开深度阐述。他指出,国家高新区需以五个“牢牢把握”锚定发展方向。
一是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发挥国家高新区重要载体和引擎作用;二是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发挥国家高新区引领作用;三是牢牢把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一核心主题,发挥国家高新区主阵地作用;四是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发挥国家高新区改革“试验田”作用;五是牢牢把握“十五五”承前启后关键期,高质量编制“十五五”发展规划,更好发挥国家高新区示范带动作用。
“十个一”倡议
构建高新区创新发展新生态
为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提升园区发展品质与质量,在论坛现场,火炬中心携手国家高新区共同发起创新发展“十个一”倡议,倡议紧扣“高”“新”核心要求,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倡议如下:
绘好一张蓝图,推动愿景落地。锚定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目标,将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与战略规划“一图”统管、有机结合,一任接着一任干,把战略愿景转化为施工图、时间表、责任书,真正绘到底、干到底、见效到底。
集成一套政策,助力红利释放。一体推进技术创新、企业孵化和园区发展,滚动推出资金、人才、金融、税收等增量政策包,在强化技术策源、成果转化、产业培育上下更大功夫,构建“全周期覆盖、全链条发力、全要素协同”政策生态,让政策资源精准投向高效区域、优质企业。
共建一批平台,促进要素融通。围绕产业共性需求,完善布局概念验证、中试验证、检验检测、技术转移等服务平台,加快建设高能级孵化载体,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资本多元共建,强化服务开放共享,打通“书架到货架”断点,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双向奔赴。
育强一套体系,护航企业成林。健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库,完善高成长企业发现与挖掘机制,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创业投资,配套差异化金融、人才、项目、服务支持,推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精准滴灌,更好激发内生增长动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共生的“热带雨林”。
聚焦一个特色,打造产业地标。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底,在优势领域深耕细作,绘制产业链图谱,实施“一链一策”,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辨识度高的特色品牌,拒绝同质化竞争、内卷式发展,形成“既有高峰、又有群山”的产业格局。
抢滩一个赛道,激发澎湃动能。依托区域禀赋和比较优势,深入实施新赛道培育行动,提供验证场景、首台(套)、科技金融“三个一”支持。探索制度创新与利益共享机制,体系化推动场景应用创新,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以新赛道点燃新质生产力。
推动一体开放,强化协同发展。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建设海外创新中心、离岸孵化基地、国别创新园,加强跨区域合作,促进产业有序转移与有效对接,推行“飞地经济”“一区多园”利益分成,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与协同,让技术、资本、人才跨境自由流动。
优化一流服务,营造无忧环境。全面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推广“高新事、高兴办”和“真抓实干、马上就办”,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风清气正廉洁环境,健全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让政务服务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微不至。
守护一流生态,厚植绿色本底。强化园区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绿色理念,严守生态红线,打造蓝绿交织、城乡交融的优美自然环境,优化空间布局、完善配套设施,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宜创的现代科技新城,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
擦亮一面旗帜,赓续创新精神。统一视觉标识和品牌形象,强化身份认同与责任归属,多方位展示火炬形象与发展成效,讲好高新故事、培育创新氛围,践行“创新、引领、服务、奉献”火炬精神,建立全球火炬故事库,让“火炬”旗帜高高飘扬,进一步擦亮“火炬”品牌。
倡议已达,行动正在其时。国家高新区需以“敢为天下先”的精气神闯改革“深水区”、啃发展“硬骨头”,通过“十个一”倡议协同发力,实现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从“单点突破”向“系统集成”的转型,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策源地与示范引领区。同期发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将通过统一门户、数据与标准,打造园区发展 “数字主干道”,为“十个一”倡议落地提供技术支撑。
聚焦新赛道深耕实践
高新区代表共话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
在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论坛圆桌对话环节,来自各地高新区的代表围绕新赛道培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展开深入探讨,并结合本地实践分享宝贵经验,为全国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与务实路径。
南京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成军表示,南京立足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已在8个领域布局未来产业赛道。培育过程中,南京注重精准发现技术前沿信息,依托贯通式转化体系,从技术发现、验证到中试孵化实现全链条推进,同时构建市场化、专业化、多元化培育体系,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芜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新宇强调,新质生产力培育需立足产业基础做延伸提升。芜湖以奇瑞、三只松鼠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在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等赛道发力,通过打造完备创新园区载体、强化人才赋能、发挥龙头企业孵化作用,已培育300家智能网联汽车配套企业,力争“十五五”期间实现相关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虎丘区区长吴琦指出,苏州高新区坚持“立足禀赋、深挖潜力”,聚焦光电技术、新能源等赛道深耕细作。关键举措在于发挥链主企业市场化带动作用,同时秉持“一米宽百米深”理念,在细分领域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培育核心竞争力。
包头稀土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永奇介绍,高新区依托稀土资源和风光能源优势,以北方稀土等龙头企业为抓手,构建完整产业链条,形成“制储氢运”新赛道和稀土功能材料产业体系。通过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搭建协同创新网络、加大科创基金扶持,破解西部人才和资金短板,推动产业向高端装备和应用场景延伸。
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园区管理处处长劳俊华从该省协同角度提出,新赛道培育既要关注新兴产业,也要挖掘传统产业潜力,在细分领域寻找突破点。浙江通过遴选42个新赛道、布局22个重点培育区域、建立技术预警机制,统筹推进全省高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打通全链条孵化体系,形成大孵化集群效应。
抢占先机,赢得未来。各地高新区代表的实践探索,彰显了国家高新区在培育新赛道、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责任担当。
据悉,会议期间火炬中心与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签订合作协议。多家高新共同启动中韩火炬创新园、国家高新区中试创新协作网络。全国高新区代表围绕2025年科研助理岗位开发落实工作、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国家高新区绿色低碳发展等议题展开研讨,为全面推动国家高新区提质升级,在新征程上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和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更大、更多、更实“高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