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丨探寻湖南新型工业化全域突破之路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1-12 点击:

十一月的三湘大地,层林尽染间涌动着产业升级的澎湃动能。11月10日至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会同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媒体记者赴长沙、株洲、湘潭开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调研采访,一场聚焦新型工业化的座谈会率先在长沙拉开帷幕。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战略引领到湖南的省级布局,从长株潭三市的差异化实践到企业的创新突破,此次调研不仅展现了对湖南实践的高度关注,更勾勒出三湘大地以全域突破之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动图景,为全国提供了鲜活的“湖南经验”。

战略领航:从国家布局到湖湘实践的坚实答卷

“湖南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更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优秀样本。”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有关负责人在座谈中开宗明义,道出了此次调研选址湖南的核心原因。作为落实部党组部署的重要举措,此次调研旨在挖掘典型案例,展示地方实践成果,以点带面引领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负责人用七个维度的亮眼数据,铺展了全国新型工业化的推进画卷: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比超1.6%,载人航天等领域成果丰硕;46个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试点,“三品”行动助力国货崛起;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较2020年增长9.5倍,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建成运营;6430家国家绿色工厂培育成型,1.46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茁壮成长。而湖南的实践,正是这幅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毛六平的介绍,印证了这份“优秀样本”的坚实底气。2024年,湖南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6.7%,居全国第7位,规模工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集群层面,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5,其中轨道交通装备集群集聚度全球领先,电力机车全球市场份额达27%。“海牛Ⅱ号”“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等“十个维度”的大国重器,彰显着湖南制造的硬核实力;湖南钢铁集团连续四年跻身世界500强,72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居中部第1,构筑起坚实的企业梯队。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源于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的精准落地——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优势产业“壮木渐成林”,新兴产业“新树结硕果”,未来产业“良种育新苗”,四轮驱动让湖湘工业焕发蓬勃生机。

全域突破:长株潭联动的差异化崛起之路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如同支撑湖南新型工业化的“铁三角”,以差异化实践勾勒出全域突破的清晰路径,形成“长株潭联动,各展所长”的生动格局。

作为省会,长沙以“4433”产业体系筑牢核心引擎,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跃升至第5位。“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连续15年全国第一,5家企业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89.9万辆,全国每生产13辆新能源汽车,其中就有1辆产自长沙。”长沙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德志的介绍掷地有声。创新驱动上,长沙首创“两芯一生态”体系,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成为全国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唯一的“计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4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筑起坚实梯队,13家国省级园区承载全市75%的规工产值,“飞地园区”模式更打破行政壁垒,让协同发展活力迸发。

株洲则以“3+3+2”产业体系走出差异化崛起之路,2024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排名升至第37位,工业、制造业占GDP比重均居全省第一。“我们从‘点线面体’四维发力,让产业发展既有单点突破,更有体系支撑。”株洲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黎平解释道。“点”上,9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县市区全覆盖,2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线”上,13条标志性产业链通过科技创新、精准招商实现升级,全球首个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等标杆项目落地;“面”上,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及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体”上,“制造名城政企早餐会”等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等品牌活动扩大产业影响力,让“制造名城”名片愈发闪亮。

湘潭则以“老三样”向“新三样”的转型蝶变,连续4年上榜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从‘普通钢、燃油汽车、房地产’到‘特种钢、电动汽车、先进电池’,湘潭的产业转型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湘潭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先金感慨道。湘潭构建“三优三特”产业体系,湘钢营收破千亿,吉利汽车整车产量达60万辆湖南裕能连续三年上榜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其磷酸铁锂市场占有率连续五年位居行业第一;“三改一扩”行动计划成效显著,448个项目新增年产值超370亿元,三一重能韶山叶片工厂成为全球风电行业灯塔工厂;“四链融合、两业融通”机制激活创新动能,校企合作“双进双转”入选全国案例,306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让创新之花尽情绽放。

主体发力:企业创新铸就产业强基的核心密码

产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产业强。在湖南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始终是中坚力量。中联重科、蓝思科技、湖南汇视威智能科技等企业的实践,正是这一核心逻辑的生动诠释。

中联重科深耕工程机械领域,在再制造、后市场服务及海外拓展中持续突破,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巩固行业地位;蓝思科技在新型显示领域筑牢优势,手机玻璃盖板等产品市占率全球领先,以“湖南智造”叩开全球市场大门;湖南汇视威智能科技等中小企业则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径,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与龙头企业形成融通发展格局,让产业生态愈发完善。大中小企业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构筑起“龙头引领、梯队跟进、生态共荣”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从战略布局到地方实践,从集群崛起至企业创新,三湘大地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蹄疾步稳。这片承载着“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热土,正以全域突破的姿态,为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书写着愈发厚重的“湖南答卷”。


 

来源:新华网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新型工业化媒体调研行丨探寻湖南新型工业化全域突破之路

2025-11-12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十一月的三湘大地,层林尽染间涌动着产业升级的澎湃动能。11月10日至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会同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媒体记者赴长沙、株洲、湘潭开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题调研采访,一场聚焦新型工业化的座谈会率先在长沙拉开帷幕。从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战略引领到湖南的省级布局,从长株潭三市的差异化实践到企业的创新突破,此次调研不仅展现了对湖南实践的高度关注,更勾勒出三湘大地以全域突破之势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动图景,为全国提供了鲜活的“湖南经验”。

战略领航:从国家布局到湖湘实践的坚实答卷

“湖南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更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优秀样本。”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有关负责人在座谈中开宗明义,道出了此次调研选址湖南的核心原因。作为落实部党组部署的重要举措,此次调研旨在挖掘典型案例,展示地方实践成果,以点带面引领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规划司负责人用七个维度的亮眼数据,铺展了全国新型工业化的推进画卷: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占比超1.6%,载人航天等领域成果丰硕;46个城市开展新型技术改造试点,“三品”行动助力国货崛起;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较2020年增长9.5倍,230余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建成运营;6430家国家绿色工厂培育成型,1.46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茁壮成长。而湖南的实践,正是这幅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毛六平的介绍,印证了这份“优秀样本”的坚实底气。2024年,湖南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6.7%,居全国第7位,规模工业增加值五年年均增长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集群层面,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5,其中轨道交通装备集群集聚度全球领先,电力机车全球市场份额达27%。“海牛Ⅱ号”“时速600公里磁悬浮列车”等“十个维度”的大国重器,彰显着湖南制造的硬核实力;湖南钢铁集团连续四年跻身世界500强,72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居中部第1,构筑起坚实的企业梯队。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源于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的精准落地——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优势产业“壮木渐成林”,新兴产业“新树结硕果”,未来产业“良种育新苗”,四轮驱动让湖湘工业焕发蓬勃生机。

全域突破:长株潭联动的差异化崛起之路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如同支撑湖南新型工业化的“铁三角”,以差异化实践勾勒出全域突破的清晰路径,形成“长株潭联动,各展所长”的生动格局。

作为省会,长沙以“4433”产业体系筑牢核心引擎,在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跃升至第5位。“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连续15年全国第一,5家企业跻身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89.9万辆,全国每生产13辆新能源汽车,其中就有1辆产自长沙。”长沙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德志的介绍掷地有声。创新驱动上,长沙首创“两芯一生态”体系,新一代自主安全计算系统产业集群成为全国80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唯一的“计算”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4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筑起坚实梯队,13家国省级园区承载全市75%的规工产值,“飞地园区”模式更打破行政壁垒,让协同发展活力迸发。

株洲则以“3+3+2”产业体系走出差异化崛起之路,2024年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排名升至第37位,工业、制造业占GDP比重均居全省第一。“我们从‘点线面体’四维发力,让产业发展既有单点突破,更有体系支撑。”株洲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黎平解释道。“点”上,9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县市区全覆盖,2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线”上,13条标志性产业链通过科技创新、精准招商实现升级,全球首个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等标杆项目落地;“面”上,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及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体”上,“制造名城政企早餐会”等机制优化营商环境,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等品牌活动扩大产业影响力,让“制造名城”名片愈发闪亮。

湘潭则以“老三样”向“新三样”的转型蝶变,连续4年上榜先进制造业百强市。“从‘普通钢、燃油汽车、房地产’到‘特种钢、电动汽车、先进电池’,湘潭的产业转型是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湘潭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先金感慨道。湘潭构建“三优三特”产业体系,湘钢营收破千亿,吉利汽车整车产量达60万辆湖南裕能连续三年上榜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其磷酸铁锂市场占有率连续五年位居行业第一;“三改一扩”行动计划成效显著,448个项目新增年产值超370亿元,三一重能韶山叶片工厂成为全球风电行业灯塔工厂;“四链融合、两业融通”机制激活创新动能,校企合作“双进双转”入选全国案例,306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让创新之花尽情绽放。

主体发力:企业创新铸就产业强基的核心密码

产业兴则经济兴,企业强则产业强。在湖南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始终是中坚力量。中联重科、蓝思科技、湖南汇视威智能科技等企业的实践,正是这一核心逻辑的生动诠释。

中联重科深耕工程机械领域,在再制造、后市场服务及海外拓展中持续突破,用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巩固行业地位;蓝思科技在新型显示领域筑牢优势,手机玻璃盖板等产品市占率全球领先,以“湖南智造”叩开全球市场大门;湖南汇视威智能科技等中小企业则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径,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与龙头企业形成融通发展格局,让产业生态愈发完善。大中小企业各司其职、协同发力,构筑起“龙头引领、梯队跟进、生态共荣”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从战略布局到地方实践,从集群崛起至企业创新,三湘大地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蹄疾步稳。这片承载着“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的热土,正以全域突破的姿态,为全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书写着愈发厚重的“湖南答卷”。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