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构建协同创新生态 推动科技创新和企业创新深度融合——2025火炬论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圆桌对话实录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1-11 点击:

11月7日,为期两天的首届火炬论坛渐渐进入尾声。

五大平行论坛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论坛,作为论坛的“压轴戏”,议题清单精彩纷呈,吸引了各界参会代表的目光。

​圆桌对话环节,来自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园区及政府机构的代表,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为主题,围绕“政产学研金服用”体系交流心得、碰撞观点,展开热烈讨论,为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献计献策,将论坛推向了高潮。

主持人:

刘颖琛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                 

嘉宾:

王少安  苏州易缆微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丁有爽  梅卡曼德(雄安)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白银冰  北京中关村资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        

孙文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   

史文明  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徐  东  无锡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新吴区副区长     

孟志国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高新技术处处长

企业创新实践:核心技术攻坚与全球资源整合

刘颖琛:苏州易缆微获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一代信息技术全国赛成长组一等奖,在研发创新上有哪些具体尝试与成效?

王少安:易缆微聚焦硅光异质集成薄膜铌酸锂光子芯片,以“科技报国”破解国产高速光电芯片“卡脖子”难题,核心靠三点:

一是死磕自主创新。历时七年建设自主知识产权硅光异质集成技术平台(迭代至2.0 版),突破1.6T/3.2T高速光模块及CPU互联技术,全球首发单波400G异质集成差分芯片,解决高频传输信号损耗问题。

二是深化产业链协同。与顶尖流片厂、上海交大等共建工艺体系,搭中试线实现月产20万∼100万颗芯片;以“联合开发+客户定制”绑定客户,如为数据中心设备客户定制散热芯片方案;借大赛获四轮融资超5亿元,缓解资金压力。

三是打造顶尖团队。汇聚全球光子专家、海归科学家及2名国家级人才,推行项目共创与技术合伙人机制,让核心成员享分红、获股权,激活创新动力。

刘颖琛:“中国总部+全球研发”模式对整合全球资源有何优势?给科技企业哪些建议?

王少安:我们定位“中国科创标杆、全球技术领衔”,不走“海外研发+中国制造”老路,以中国总部为核心整合资源,成效显著:

国内以苏州为总部研发中心,覆盖芯片全链条研发,200人研发团队占比60%;与广州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推进前沿技术与人才培养。全球在比利时设研发中心追踪技术前沿,在硅谷、中国台湾设代表处对接客户需求,借比利时团队提前掌握欧盟芯片标准,调整产品设计适配欧洲市场。

建议企业:先筑牢国内研发根基,依托中国市场与产业链优势;海外布局精准聚焦产业集群区,如AI选硅谷、汽车芯片选慕尼黑;建立全球协同机制,每周开视频会同步研发进展,避免各自为战。

具身智能创新:技术突破与区域生态适配

刘颖琛:“十五五”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梅卡曼德如何强化创新推动机器人产业化?

丁有爽:梅卡曼德2016年深耕机器人“眼脑手”全栈技术,破“演示易、落地难” 痛点——国内工业机器人“智慧眼脑”市场占有率超50%,日、美市场技术领先,如日本汽车工厂应用中,视觉系统精度比当地产品高10%。结合“十五五”,我们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深钻核心技术。今年研发投入占营收30%,攻关视觉算法(适配昏暗、多粉尘场景)与自主AI芯片(目标提速50%、降本30%),汇聚斯坦福博士、特斯拉前研发专家等全球人才,保持技术同步国际。

二是坚持“技术+场景”双轮驱动。依托中国最大具身智能市场,联动政企落地场景,如与雄安汽车工厂合作“机器人装配线”,效率较人工提升2倍。

三是加速全球化。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超 50%,计划在德国慕尼黑设研发中心服务欧洲汽车业,在新加坡设区域总部辐射东南亚,提升中国机器人国际话语权。

刘颖琛:雄安创新生态对企业集聚有何吸引力?

丁有爽:2024年落户雄安后,我们切实感受到雄安创新生态的三大优势:

一是政策精准赋能。建研发实验室获200万元补贴,申报科技部项目时,新区专人对接梳理材料,顺利获批500万资金;人才公寓与子女入学政策,解决北京通勤员工后顾之忧,通勤时间从2小时缩至半小时。

二是生活成本优势。房价、房租低于一线,员工能低成本购房,城市配套快速完善,下班后可逛白洋淀公园,生活幸福感高。

三是产业集聚加速。周边有汽车零部件、卫星研发企业,已达成机器人视觉系统合作,还借“具身智能论坛”获3个合作意向,雄安正成为创新策源地,早布局早享协同红利。

专家视角:民企价值与创新资源集聚路径

刘颖琛:民营科技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扮演何种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孙文凯:民营科技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贡献70%以上技术创新、80%以上新产品,高新企业中占比超90%。活力源于三点: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提供试错空间,如AI企业能快速找到安防、医疗场景迭代技术;政策持续优化,“放管服”、减税降费与产权保护,让企业敢投长期研发;体制灵活,决策链条短、年轻从业者多,如元宇宙领域创新多来自民企。

面临挑战:“卡脖子”领域研发风险高、人口老龄化导致人才压力、需求转型需从规模化转向高附加值。

建议:设专项基金补贴民企“卡脖子”研发,降低创新风险;引导技术应用于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拓展市场;鼓励企业家结合国家战略,以社会责任感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刘颖琛:资源向高新企业集聚存在哪些障碍?如何解决?

孙文凯:虽企业创新投入占比超70%,但资源集聚仍有三大障碍:

一是产学研融合壁垒,基础研究转化低效。如某高校科研实力强,但院士成果多停留在论文,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远低于企业的50%。

二是金融支持适配性不足。早期企业缺抵押物,银行贷款难;资本偏好短周期项目,对5∼10年研发周期的“卡脖子”领域支持少。

三是区域资源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创新资源集中,中西部企业难获顶尖人才与技术合作机会。

解决需靠市场与政策协同:完善基础研究转化激励机制,如允许高校科研人员持股分红;发展天使投资、S 基金等,匹配长周期创新需求;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如雄安与南京、张江高新区结对,推动资源流动。四中全会已提出改善举措,关键在落地执行。

资本赋能:生态角色与长周期创新支撑

刘颖琛:政府、资本、企业在创新生态中应扮演何种角色?

白银冰:创新生态需三方协同:政府搭平台,企业为主体,资本供“燃料”。中关村资本管理规模超570亿元,建全产业链基金体系:覆盖科学家基金(培育0—1项目)、种子基金、VC/PE基金,还管理政府引导基金与园区基金。

企业不同阶段需求不同:落地时需政府提供场景,如雄安为企业对接本地产业链资源;早期缺资金,资本通过种子基金注资;中后期需资本提供管理咨询,如协助规划上市路径。

建议地方政府挖掘差异化禀赋,如雄安需强化供应链与场景服务,避免盲目跟风建园区,精准匹配企业需求才能留住企业。

刘颖琛:如何调和资本“短周期偏好”与创新“长周期属性”的矛盾?

白银冰:私募股权行业痛点是流动性差、退出难,我们通过“基金接力+产品多元”破局:

一是基金覆盖全周期,科学家基金培育0—1项目,VC/PE接1—10阶段,产业基金推10—100阶段,形成“接力棒”模式,践行“耐心资本”。

二是发展S基金与老股承接基金,母基金配置此类产品,承接短周期基金退出项目,如某芯片企业早期基金到期时,S基金接盘股权,避免企业因股权变动影响研发。

三是弱化对赌压力,对“卡脖子”领域企业,不强制绑定营收目标,聚焦技术突破,如投资某光子芯片企业时,仅约定研发里程碑,给予5年周期攻坚,目前已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园区运营:价值发现与产融协同升级

刘颖琛:园区如何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扮演好“价值发现者”与“风险共担者”?

史文明:东湖高新采用“平台+运营+投资”模式,以园区为载体,靠运营数据识别企业价值,以投资共担风险:

运营中秉持“变产业园为产业链,变上下楼为上下游”,在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布局细分园区,如雄安园区精准对接半导体企业需求。通过整合全球专利、科学家数据,构建硬科技评价模型,跳出财务指标量化创新价值,如某企业虽营收低,但专利覆盖芯片核心领域,我们判定其具有高潜力。

投资端以“创投育苗、产投育林”双轮驱动,作为基金最大LP(上限50%)深度绑定资源,投后“雪中送炭”,如某生物企业研发遇阻,我们对接高校专家解决技术难题,还协助申请政府补贴。

刘颖琛:如何平衡园区赋能成本与盈利可持续性?

史文明:需明确三方属性:政府不盈利,企业必盈利(盈利是创新检验标准),园区兼顾公益与市场。

我们通过精准产业定位降成本,如聚焦半导体、生物医药细分领域,避免园区“大而全”导致资源浪费;靠产业集聚提效益,企业集聚后共享配套,园区通过物业、服务收费覆盖基础成本。

盈利核心在深度产业参与:通过股权投资分享企业成长收益,如投资某芯片企业,目前估值增长3倍,收益反哺园区平台升级;政府则通过企业税收增长获得回报,形成 “园区赋能—企业发展—税收增长—反哺园区”的良性循环。

区域实践:创新生态构建与未来布局

刘颖琛:无锡高新区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有哪些经验?

徐东:我们重点推进三项工作:

一是建创新平台。与中国科学院、北大等40余家高校共建科研基地,设13家国家级平台;联合西安交大建成果转移中心,无锡基地已引进20余家科技企业,如某高校团队的AI检测技术,通过中心落地转化,年营收超亿元。

二是育领军企业。实施“钱伟长重大产业科技攻关计划”,年配套资金超3亿元,优化遴选机制,聚焦“卡脖子”领域,如支持某半导体企业攻关光刻胶技术,目前产品已替代进口。引导物联网、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建实验室,打通生态堵点,如某物联网企业牵头建标准联盟,推动10余项行业标准落地。

三是聚高端人才。2022年建产业人才实训学院,吸引1.7万名学员覆盖千所高校,多数留锡就业;依托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实训校区,形成“培养—就业”全周期机制,缓解企业人才短缺。

刘颖琛:“十五五”期间无锡高新区如何推进“两创融合”?

徐东:将聚焦三大突破:

一是体制机制创新。建科技创业与产业创新融合中心,推行项目经理人制度,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未来产业实施“一赛道一专班”,如半导体赛道专班对接研发、融资资源,提升服务专业性。

二是重大产业攻坚。延续“钱伟长计划”,加大“卡脖子”投入,以企业为主体建创新平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企业—瞪羚企业”梯度,目标到2027年高新企业超4000家。

三是人才集聚升级。海外引才与实业育才双驱动,完善市场化评价机制,重点引进芯片、生物医药领域高精尖人才,计划三年内引育国家级人才50名,为“两创融合”提供智力支撑。

政策落地:企业培育与发展环境优化

刘颖琛:河北省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上有哪些举措?

孟志国:2024年底全省高新企业超1.55万家,提前一年完成 2025年目标,核心靠三招:

一是“无中生有”育新苗。依托300余家孵化器培育初创企业,入驻超1万家,如石家庄某孵化器培育的AI企业,成立2年即获高新认定,年营收超2000万元。

二是“现有升级”促转型。建省、市、县三级服务体系,精准帮扶达标企业补专利、规范研发投入,多数1∼2年实现认定,如邯郸某制造企业,经指导补3项发明专利,次年成功认定。

三是“外引落地”强增量。针对京津企业迁移痛点,联合财政、税务推进资质认定便利化,线上申报、即时办理,如梅卡曼德从北京迁移时,1周内完成资质衔接,快速享受税收优惠。

刘颖琛:高新企业政策如何推动企业质效双升?

孟志国:所得税从25%降至15%的优惠,成效显著:2024年全省优惠约70亿元,占三级财政科技支出的50%,为企业注入现金流;企业为保留3年资质,需持续加大研发与知识产权投入,如某新能源企业,认定后研发投入占比从5% 提至8%,专利从10项增至25项;高新资质成企业融资、上市的“金字招牌”,如某生物企业凭资质获银行贷款5000万元,顺利推进临床试验。

未来将从三方面优化:一是规范认定管理,严查“伪高新”企业,同时保留帮扶通道;二是强化精准服务,建“企业需求库”,对接技术、人才、融资资源;三是培育高成长性企业,从高新企业中挖瞪羚、独角兽,联动金融机构设专项基金,形成“培育—成长—壮大”支持链。

刘颖琛:党中央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两创融合”是高质量发展关键。七位嘉宾从企业实践、资本赋能、园区运营、政策落地等维度,分享了宝贵经验与构想,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注入了智慧的新动能。

 

 

编辑:虞攀亮
编审:马若诗
审核:苏劲松
出品:中国高新区杂志社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构建协同创新生态 推动科技创新和企业创新深度融合——2025火炬论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圆桌对话实录

2025-11-11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11月7日,为期两天的首届火炬论坛渐渐进入尾声。

五大平行论坛之一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论坛,作为论坛的“压轴戏”,议题清单精彩纷呈,吸引了各界参会代表的目光。

​圆桌对话环节,来自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园区及政府机构的代表,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构建协同创新生态”为主题,围绕“政产学研金服用”体系交流心得、碰撞观点,展开热烈讨论,为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献计献策,将论坛推向了高潮。

主持人:

刘颖琛  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                 

嘉宾:

王少安  苏州易缆微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丁有爽  梅卡曼德(雄安)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白银冰  北京中关村资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        

孙文凯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中小企业研究院副院长   

史文明  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徐  东  无锡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新吴区副区长     

孟志国  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高新技术处处长

企业创新实践:核心技术攻坚与全球资源整合

刘颖琛:苏州易缆微获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一代信息技术全国赛成长组一等奖,在研发创新上有哪些具体尝试与成效?

王少安:易缆微聚焦硅光异质集成薄膜铌酸锂光子芯片,以“科技报国”破解国产高速光电芯片“卡脖子”难题,核心靠三点:

一是死磕自主创新。历时七年建设自主知识产权硅光异质集成技术平台(迭代至2.0 版),突破1.6T/3.2T高速光模块及CPU互联技术,全球首发单波400G异质集成差分芯片,解决高频传输信号损耗问题。

二是深化产业链协同。与顶尖流片厂、上海交大等共建工艺体系,搭中试线实现月产20万∼100万颗芯片;以“联合开发+客户定制”绑定客户,如为数据中心设备客户定制散热芯片方案;借大赛获四轮融资超5亿元,缓解资金压力。

三是打造顶尖团队。汇聚全球光子专家、海归科学家及2名国家级人才,推行项目共创与技术合伙人机制,让核心成员享分红、获股权,激活创新动力。

刘颖琛:“中国总部+全球研发”模式对整合全球资源有何优势?给科技企业哪些建议?

王少安:我们定位“中国科创标杆、全球技术领衔”,不走“海外研发+中国制造”老路,以中国总部为核心整合资源,成效显著:

国内以苏州为总部研发中心,覆盖芯片全链条研发,200人研发团队占比60%;与广州高校共建产学研基地,推进前沿技术与人才培养。全球在比利时设研发中心追踪技术前沿,在硅谷、中国台湾设代表处对接客户需求,借比利时团队提前掌握欧盟芯片标准,调整产品设计适配欧洲市场。

建议企业:先筑牢国内研发根基,依托中国市场与产业链优势;海外布局精准聚焦产业集群区,如AI选硅谷、汽车芯片选慕尼黑;建立全球协同机制,每周开视频会同步研发进展,避免各自为战。

具身智能创新:技术突破与区域生态适配

刘颖琛:“十五五”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梅卡曼德如何强化创新推动机器人产业化?

丁有爽:梅卡曼德2016年深耕机器人“眼脑手”全栈技术,破“演示易、落地难” 痛点——国内工业机器人“智慧眼脑”市场占有率超50%,日、美市场技术领先,如日本汽车工厂应用中,视觉系统精度比当地产品高10%。结合“十五五”,我们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深钻核心技术。今年研发投入占营收30%,攻关视觉算法(适配昏暗、多粉尘场景)与自主AI芯片(目标提速50%、降本30%),汇聚斯坦福博士、特斯拉前研发专家等全球人才,保持技术同步国际。

二是坚持“技术+场景”双轮驱动。依托中国最大具身智能市场,联动政企落地场景,如与雄安汽车工厂合作“机器人装配线”,效率较人工提升2倍。

三是加速全球化。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超 50%,计划在德国慕尼黑设研发中心服务欧洲汽车业,在新加坡设区域总部辐射东南亚,提升中国机器人国际话语权。

刘颖琛:雄安创新生态对企业集聚有何吸引力?

丁有爽:2024年落户雄安后,我们切实感受到雄安创新生态的三大优势:

一是政策精准赋能。建研发实验室获200万元补贴,申报科技部项目时,新区专人对接梳理材料,顺利获批500万资金;人才公寓与子女入学政策,解决北京通勤员工后顾之忧,通勤时间从2小时缩至半小时。

二是生活成本优势。房价、房租低于一线,员工能低成本购房,城市配套快速完善,下班后可逛白洋淀公园,生活幸福感高。

三是产业集聚加速。周边有汽车零部件、卫星研发企业,已达成机器人视觉系统合作,还借“具身智能论坛”获3个合作意向,雄安正成为创新策源地,早布局早享协同红利。

专家视角:民企价值与创新资源集聚路径

刘颖琛:民营科技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扮演何种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孙文凯:民营科技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贡献70%以上技术创新、80%以上新产品,高新企业中占比超90%。活力源于三点:

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提供试错空间,如AI企业能快速找到安防、医疗场景迭代技术;政策持续优化,“放管服”、减税降费与产权保护,让企业敢投长期研发;体制灵活,决策链条短、年轻从业者多,如元宇宙领域创新多来自民企。

面临挑战:“卡脖子”领域研发风险高、人口老龄化导致人才压力、需求转型需从规模化转向高附加值。

建议:设专项基金补贴民企“卡脖子”研发,降低创新风险;引导技术应用于养老、医疗等民生领域,拓展市场;鼓励企业家结合国家战略,以社会责任感推动科技自立自强。

刘颖琛:资源向高新企业集聚存在哪些障碍?如何解决?

孙文凯:虽企业创新投入占比超70%,但资源集聚仍有三大障碍:

一是产学研融合壁垒,基础研究转化低效。如某高校科研实力强,但院士成果多停留在论文,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远低于企业的50%。

二是金融支持适配性不足。早期企业缺抵押物,银行贷款难;资本偏好短周期项目,对5∼10年研发周期的“卡脖子”领域支持少。

三是区域资源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创新资源集中,中西部企业难获顶尖人才与技术合作机会。

解决需靠市场与政策协同:完善基础研究转化激励机制,如允许高校科研人员持股分红;发展天使投资、S 基金等,匹配长周期创新需求;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如雄安与南京、张江高新区结对,推动资源流动。四中全会已提出改善举措,关键在落地执行。

资本赋能:生态角色与长周期创新支撑

刘颖琛:政府、资本、企业在创新生态中应扮演何种角色?

白银冰:创新生态需三方协同:政府搭平台,企业为主体,资本供“燃料”。中关村资本管理规模超570亿元,建全产业链基金体系:覆盖科学家基金(培育0—1项目)、种子基金、VC/PE基金,还管理政府引导基金与园区基金。

企业不同阶段需求不同:落地时需政府提供场景,如雄安为企业对接本地产业链资源;早期缺资金,资本通过种子基金注资;中后期需资本提供管理咨询,如协助规划上市路径。

建议地方政府挖掘差异化禀赋,如雄安需强化供应链与场景服务,避免盲目跟风建园区,精准匹配企业需求才能留住企业。

刘颖琛:如何调和资本“短周期偏好”与创新“长周期属性”的矛盾?

白银冰:私募股权行业痛点是流动性差、退出难,我们通过“基金接力+产品多元”破局:

一是基金覆盖全周期,科学家基金培育0—1项目,VC/PE接1—10阶段,产业基金推10—100阶段,形成“接力棒”模式,践行“耐心资本”。

二是发展S基金与老股承接基金,母基金配置此类产品,承接短周期基金退出项目,如某芯片企业早期基金到期时,S基金接盘股权,避免企业因股权变动影响研发。

三是弱化对赌压力,对“卡脖子”领域企业,不强制绑定营收目标,聚焦技术突破,如投资某光子芯片企业时,仅约定研发里程碑,给予5年周期攻坚,目前已实现关键技术突破。

园区运营:价值发现与产融协同升级

刘颖琛:园区如何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扮演好“价值发现者”与“风险共担者”?

史文明:东湖高新采用“平台+运营+投资”模式,以园区为载体,靠运营数据识别企业价值,以投资共担风险:

运营中秉持“变产业园为产业链,变上下楼为上下游”,在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布局细分园区,如雄安园区精准对接半导体企业需求。通过整合全球专利、科学家数据,构建硬科技评价模型,跳出财务指标量化创新价值,如某企业虽营收低,但专利覆盖芯片核心领域,我们判定其具有高潜力。

投资端以“创投育苗、产投育林”双轮驱动,作为基金最大LP(上限50%)深度绑定资源,投后“雪中送炭”,如某生物企业研发遇阻,我们对接高校专家解决技术难题,还协助申请政府补贴。

刘颖琛:如何平衡园区赋能成本与盈利可持续性?

史文明:需明确三方属性:政府不盈利,企业必盈利(盈利是创新检验标准),园区兼顾公益与市场。

我们通过精准产业定位降成本,如聚焦半导体、生物医药细分领域,避免园区“大而全”导致资源浪费;靠产业集聚提效益,企业集聚后共享配套,园区通过物业、服务收费覆盖基础成本。

盈利核心在深度产业参与:通过股权投资分享企业成长收益,如投资某芯片企业,目前估值增长3倍,收益反哺园区平台升级;政府则通过企业税收增长获得回报,形成 “园区赋能—企业发展—税收增长—反哺园区”的良性循环。

区域实践:创新生态构建与未来布局

刘颖琛:无锡高新区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有哪些经验?

徐东:我们重点推进三项工作:

一是建创新平台。与中国科学院、北大等40余家高校共建科研基地,设13家国家级平台;联合西安交大建成果转移中心,无锡基地已引进20余家科技企业,如某高校团队的AI检测技术,通过中心落地转化,年营收超亿元。

二是育领军企业。实施“钱伟长重大产业科技攻关计划”,年配套资金超3亿元,优化遴选机制,聚焦“卡脖子”领域,如支持某半导体企业攻关光刻胶技术,目前产品已替代进口。引导物联网、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建实验室,打通生态堵点,如某物联网企业牵头建标准联盟,推动10余项行业标准落地。

三是聚高端人才。2022年建产业人才实训学院,吸引1.7万名学员覆盖千所高校,多数留锡就业;依托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实训校区,形成“培养—就业”全周期机制,缓解企业人才短缺。

刘颖琛:“十五五”期间无锡高新区如何推进“两创融合”?

徐东:将聚焦三大突破:

一是体制机制创新。建科技创业与产业创新融合中心,推行项目经理人制度,为企业提供“一对一”服务;未来产业实施“一赛道一专班”,如半导体赛道专班对接研发、融资资源,提升服务专业性。

二是重大产业攻坚。延续“钱伟长计划”,加大“卡脖子”投入,以企业为主体建创新平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企业—瞪羚企业”梯度,目标到2027年高新企业超4000家。

三是人才集聚升级。海外引才与实业育才双驱动,完善市场化评价机制,重点引进芯片、生物医药领域高精尖人才,计划三年内引育国家级人才50名,为“两创融合”提供智力支撑。

政策落地:企业培育与发展环境优化

刘颖琛:河北省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上有哪些举措?

孟志国:2024年底全省高新企业超1.55万家,提前一年完成 2025年目标,核心靠三招:

一是“无中生有”育新苗。依托300余家孵化器培育初创企业,入驻超1万家,如石家庄某孵化器培育的AI企业,成立2年即获高新认定,年营收超2000万元。

二是“现有升级”促转型。建省、市、县三级服务体系,精准帮扶达标企业补专利、规范研发投入,多数1∼2年实现认定,如邯郸某制造企业,经指导补3项发明专利,次年成功认定。

三是“外引落地”强增量。针对京津企业迁移痛点,联合财政、税务推进资质认定便利化,线上申报、即时办理,如梅卡曼德从北京迁移时,1周内完成资质衔接,快速享受税收优惠。

刘颖琛:高新企业政策如何推动企业质效双升?

孟志国:所得税从25%降至15%的优惠,成效显著:2024年全省优惠约70亿元,占三级财政科技支出的50%,为企业注入现金流;企业为保留3年资质,需持续加大研发与知识产权投入,如某新能源企业,认定后研发投入占比从5% 提至8%,专利从10项增至25项;高新资质成企业融资、上市的“金字招牌”,如某生物企业凭资质获银行贷款5000万元,顺利推进临床试验。

未来将从三方面优化:一是规范认定管理,严查“伪高新”企业,同时保留帮扶通道;二是强化精准服务,建“企业需求库”,对接技术、人才、融资资源;三是培育高成长性企业,从高新企业中挖瞪羚、独角兽,联动金融机构设专项基金,形成“培育—成长—壮大”支持链。

刘颖琛:党中央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核心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两创融合”是高质量发展关键。七位嘉宾从企业实践、资本赋能、园区运营、政策落地等维度,分享了宝贵经验与构想,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注入了智慧的新动能。

 

 

编辑:虞攀亮
编审:马若诗
审核:苏劲松
出品:中国高新区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