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十五五布局:十大重点产业驱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1-10 点击:

创新驱动,智造未来

“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这一坚实基础为“十五五”规划奠定了良好开端。

当前,我国正推动产业政策从“量的增长”向“质效并重”转变,新一代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已陆续出台,这些行业合计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七成左右,是稳定经济大盘的“压舱石”。

十大重点产业全景图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软件服务等领域。到2026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预计达到5%以上,服务器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该产业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引擎。

2.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涵盖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船舶海工、先进通用设备等领域。“十四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C919大飞机已累计交付22架,安全运送旅客超300万人次。高端装备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3. 新能源汽车产业

作为中国制造的闪亮名片,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2025年力争实现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

4. 电力装备行业

电力装备是能源安全的基石。《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传统电力装备年均营收增速保持6%左右,新能源装备营收稳中有升。特高压输变电等产品的关键技术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5. 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包括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生物基材料等关键领域。实施材料基因工程,加快建设材料强国。安徽省实施“六基”提升计划,重点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大领域。

6. 生物技术与生命健康产业

生物技术产业涵盖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生命健康产业包括化学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免疫治疗、再生医疗、智慧医疗等现代医疗技术正加速创新和临床应用。

7. 新能源与绿色环保产业

绿色环保产业涵盖节能技术、环保装备、新能源开发等领域。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显著提高。氢能在钢铁、石化等行业应用实现突破,绿色电解铝年产量超1000万吨。

8. 航空航天与海洋装备产业

作为高端制造的代表,航空航天产业包括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卫星应用等;海洋装备产业涵盖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平台、油气资源勘探开采设备等。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已正式入列,最大钻探深度达1.1万米。

9. 智能家电产业

智能家电产业正经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通过传统家电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大数据监控、APP控制等功能。智能家电不仅是消费品升级的代表,也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场景。

10. 数字创意产业

数字创意产业包括游戏动漫、工业设计、数字文化等内容创作领域。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发挥数字技术对内容创作、产品研发、模式创新的核心支撑作用。数字创意正与生产制造、文化教育、旅游会展等领域深度融合。

产业链布局与代表企业

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十五五”时期的显著特征。我国已累计培育形成60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在产业链布局上,各地正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例如,安徽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十大新兴产业;贵阳贵安则围绕“芯、件、板、机、器”五大板块发力电子信息制造业。

代表企业方面: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中国振华等企业在专用芯片、电子元器件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

高端装备:中航发黎阳、贵州轮胎等企业成为行业领军者。

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引领行业发展,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

电力装备:传统电力装备企业正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

新材料:航宇科技打造了国内首条航空环锻件全自动控制生产线,产品进入全球顶级航空发动机供应链。

“十五五”发展趋势与机遇

“十五五”时期,我国产业升级将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智能化深度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从标杆引领走向规模推广。我国已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470台/万人,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二是绿色化加速转型。我国将进一步提升绿色技术实力,开展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攻关,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国家级绿色工厂已达6430家,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三是融合化创新发展。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加速,企业集群创新发展模式成熟。专精特新企业超过14万家,其中“小巨人”企业超过1.46万家,平均研发强度超过7%。

“十五五”时期,以十大重点产业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将继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为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提供广阔空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十五五布局:十大重点产业驱动未来中国经济增长

2025-11-10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创新驱动,智造未来

“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6.6万亿元增长到33.6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这一坚实基础为“十五五”规划奠定了良好开端。

当前,我国正推动产业政策从“量的增长”向“质效并重”转变,新一代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方案已陆续出台,这些行业合计规模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七成左右,是稳定经济大盘的“压舱石”。

十大重点产业全景图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软件服务等领域。到2026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年均营收增速预计达到5%以上,服务器产业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该产业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引擎。

2.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涵盖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船舶海工、先进通用设备等领域。“十四五”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9%,C919大飞机已累计交付22架,安全运送旅客超300万人次。高端装备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

3. 新能源汽车产业

作为中国制造的闪亮名片,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2024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产销量连续10年保持全球第一。《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2025年力争实现汽车销量3230万辆左右,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155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20%。

4. 电力装备行业

电力装备是能源安全的基石。《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传统电力装备年均营收增速保持6%左右,新能源装备营收稳中有升。特高压输变电等产品的关键技术指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5. 新材料产业

新材料产业包括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生物基材料等关键领域。实施材料基因工程,加快建设材料强国。安徽省实施“六基”提升计划,重点发展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战略材料和前沿新材料三大领域。

6. 生物技术与生命健康产业

生物技术产业涵盖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生命健康产业包括化学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免疫治疗、再生医疗、智慧医疗等现代医疗技术正加速创新和临床应用。

7. 新能源与绿色环保产业

绿色环保产业涵盖节能技术、环保装备、新能源开发等领域。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显著提高。氢能在钢铁、石化等行业应用实现突破,绿色电解铝年产量超1000万吨。

8. 航空航天与海洋装备产业

作为高端制造的代表,航空航天产业包括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卫星应用等;海洋装备产业涵盖船舶制造、海洋工程平台、油气资源勘探开采设备等。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已正式入列,最大钻探深度达1.1万米。

9. 智能家电产业

智能家电产业正经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通过传统家电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实现大数据监控、APP控制等功能。智能家电不仅是消费品升级的代表,也是物联网应用的重要场景。

10. 数字创意产业

数字创意产业包括游戏动漫、工业设计、数字文化等内容创作领域。推进数字技术应用,发挥数字技术对内容创作、产品研发、模式创新的核心支撑作用。数字创意正与生产制造、文化教育、旅游会展等领域深度融合。

产业链布局与代表企业

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成为“十五五”时期的显著特征。我国已累计培育形成60多个新兴产业领域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23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在产业链布局上,各地正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生态。例如,安徽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十大新兴产业;贵阳贵安则围绕“芯、件、板、机、器”五大板块发力电子信息制造业。

代表企业方面:

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国移动、中国振华等企业在专用芯片、电子元器件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

高端装备:中航发黎阳、贵州轮胎等企业成为行业领军者。

新能源汽车: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引领行业发展,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

电力装备:传统电力装备企业正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

新材料:航宇科技打造了国内首条航空环锻件全自动控制生产线,产品进入全球顶级航空发动机供应链。

“十五五”发展趋势与机遇

“十五五”时期,我国产业升级将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智能化深度推进。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智能制造从标杆引领走向规模推广。我国已建成3.5万多家基础级、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470台/万人,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二是绿色化加速转型。我国将进一步提升绿色技术实力,开展低碳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攻关,完善绿色制造体系。国家级绿色工厂已达6430家,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三是融合化创新发展。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升级加速,企业集群创新发展模式成熟。专精特新企业超过14万家,其中“小巨人”企业超过1.46万家,平均研发强度超过7%。

“十五五”时期,以十大重点产业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将继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为新质生产力的成长提供广阔空间,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