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work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政策分享】聚焦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科技部划定“十五五”创新路线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日期:2025-10-29 点击:

科技与产业

深度融合

 

未来五年是建成科技强国攻坚期,中国将围绕国家战略亟需超前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建设,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0年时间,未来五年是十分关键的攻坚期。”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十五五”时期,科技部将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坚持“四个面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为建成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1

五大任务描绘创新蓝图

 

科技部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的五大重点任务。首要任务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国家战略亟需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持续增加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其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

 

第三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和产学研融合用人,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培养造就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筑人才竞争优势。

 

2

破解成果转化难题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键纽带。我国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2020年启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工作。

 

选取4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试点单位,经过三年实践,这些试点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到120.9亿元,较试点前增长126.5%。

 

2022年,国家又进一步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这一创新举措迅速得到地方响应,带动17个省市积极实践。

 

 

3

构建全方位技术转移体系

 

我国已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交易网络。该网络涵盖3家国家层面的技术交易机构、12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区、1084家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

 

还包括1.9万多家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以及1.6万家科技企业孵化载体,为科技成果流转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渠道。

 

随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技术经理人也逐渐成为新兴职业。在部分科技资源密集的省市,技术经理人从业者规模已达到万人级别,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专业的人才支撑。

 

4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十五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在产学研融通创新领域,国家积极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

 

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该校与241家企业联合组建研究院,创新采用企业“出题、出资”,高校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的合作模式。

 

累计联合攻关技术难题2500多项,不仅有效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还培养了2000多名工程硕博士,实现了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5

营造开放创新生态

 

“十五五”期间,我国将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继续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发起和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阴和俊部长表示:“未来五年是极具挑战的五年,也是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五年,我们将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全力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这些数据标志着中国科技创新已进入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关键阶段。

 

随着“十五五”规划全面实施,中国科技创新将更加注重质量飞跃,让绿色从“外部约束”转为“内生动力”,民生从“兜底保障”升级为“品质生活”。

 

 

主页 > 新闻中心 > 产业规划 >

【政策分享】聚焦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科技部划定“十五五”创新路线

2025-10-29 来源:高新院 achie.org 点击:

科技与产业

深度融合

 

未来五年是建成科技强国攻坚期,中国将围绕国家战略亟需超前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建设,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

 

“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只有10年时间,未来五年是十分关键的攻坚期。”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十五五”时期,科技部将锚定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坚持“四个面向”,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为建成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1

五大任务描绘创新蓝图

 

科技部明确了“十五五”时期科技创新的五大重点任务。首要任务是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国家战略亟需超前谋划布局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加强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持续增加高质量的科技供给。

 

其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

 

第三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强化科教协同育人和产学研融合用人,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培养造就一流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构筑人才竞争优势。

 

2

破解成果转化难题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键纽带。我国不断探索体制机制创新,2020年启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工作。

 

选取4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试点单位,经过三年实践,这些试点单位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达到120.9亿元,较试点前增长126.5%。

 

2022年,国家又进一步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这一创新举措迅速得到地方响应,带动17个省市积极实践。

 

 

3

构建全方位技术转移体系

 

我国已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技术交易网络。该网络涵盖3家国家层面的技术交易机构、12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区、1084家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

 

还包括1.9万多家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以及1.6万家科技企业孵化载体,为科技成果流转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渠道。

 

随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不断推进,技术经理人也逐渐成为新兴职业。在部分科技资源密集的省市,技术经理人从业者规模已达到万人级别,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专业的人才支撑。

 

4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十五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在产学研融通创新领域,国家积极推动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

 

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例,该校与241家企业联合组建研究院,创新采用企业“出题、出资”,高校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的合作模式。

 

累计联合攻关技术难题2500多项,不仅有效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还培养了2000多名工程硕博士,实现了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5

营造开放创新生态

 

“十五五”期间,我国将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继续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发起和组织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阴和俊部长表示:“未来五年是极具挑战的五年,也是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五年,我们将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奋发进取,全力推进科技强国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这些数据标志着中国科技创新已进入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的关键阶段。

 

随着“十五五”规划全面实施,中国科技创新将更加注重质量飞跃,让绿色从“外部约束”转为“内生动力”,民生从“兜底保障”升级为“品质生活”。